家乡的风俗作文精品(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我的家乡在祖国的南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而我生活的城市,特产是臭豆腐。大家猜到了吗?对,就是湖南的省会——长沙。
长沙在我心目中是个大城市,大城市非常美丽,美丽就注重完美,所以,农历正月二十六就有一个“洗浴日”。顾名思义,这一天所有的人和物,都要去水里走一趟,也就是代表着所有能过水的,比如:床、被子、桌子、衣服、猫和人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我是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长沙伢子,所以,每逢过年,无论那天星期几,无论那天天气如何,我们一家人都要轮流洗一个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的过年澡。妈妈说,我们要把身上的晦气,还有平常我的“速洗”留下来的污垢都要彻彻底底地清洗掉,以用来迎接新的一年。妈妈也会在这一天,把我们换下来的衣裤、用过的毛巾等全部都洗完,所以,妈妈们通常都会在今天忙到很晚!
今年对于我比较特别,过完年又是鼠年了,我就是属鼠的,妈妈把提前为我准备好的大红色的内裤和袜子在洗澡后让我穿上,妈妈说,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风俗,本命年身上穿戴正红的物件,能辟邪。其实,每次洗完澡换上干净的衣服,都会让我有一种清爽的感觉,今年除了清爽,似乎多了一点庄重。
虽然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拥有很潮新思想的人,但是他们都还坚持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习惯,比如除夕夜守岁,这一晚,爸爸不再坐到电脑前,妈妈也不再端着IPAD,会一起坐到电视机前,不再看点播节目,而是一起围坐火炉、打开电视直播,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跟着春晚现场的观众一起,或哈哈大笑,或潸然泪下,或怒气冲冲,或掌声如雷。我会认为这是一年里幸福感爆棚的时刻。我想,这时候大家都会掏出手机,拍下一张全家福,把它保存起来,永远不会被删掉。
这就是长沙,我的家乡——有特色风俗,且所有家庭都幸福美满的长沙!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节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其实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祥寓意。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儿”。
说起“芥末墩儿”,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让你感觉到刺鼻辣舌的感觉,顿时儿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就只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准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熥熥就行。吃荤的会不会太腻了?肯定需要清口,那当然就是凉菜之首“芥末墩儿”了,凉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须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须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没生味了就成,加点盐和白糖,挤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儿也有,而且必须是黄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来。夹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虽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可是老祖却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这却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祥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该多有特色!难怪老舍家的一道远近闻名的菜就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虽然饮食不算大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在那儿过新年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期间有我最惦记的新年风俗——“年前灌香肠,团圆饭吃香肠”。
在我看来,川味香肠是年夜饭中最亮眼的存在。最地道的川味香肠不能直接用水煮熟。先用温水浸泡20分钟,让已经晒干的香肠吸够水份,变得松软,然后整段地放入蒸笼里。四川的蒸笼大多用竹子编成,蒸好的香肠隐隐约约带着一些竹子的清香味。盖上蒸笼盖,隔水蒸30分钟,再斜斜地切片摆在盘中。只见每一片椭圆形的腊肠晶莹剔透,红色瘦肉和透亮的肥肉相互交织在一起,偶尔还点缀着小半粒儿花椒镶嵌在中间。一阵麻香味儿随着腊肠上的腾腾热气飘散开,让我禁不住流口水了。夹一片香肠,合着一口米饭,一口咬下去。“真香!不咸不腻,还有一点点四川特有的麻味儿,融合这软糯的米香和肉香,果真是令人沉醉的味道。
看着我眉开眼笑的吃着香肠,奶奶开始给我科普香肠的做法。首先,要做好香肠就得选好肉。奶奶总是起个大早,从菜市场原来最新鲜的梅花肉(四川叫做肩胛肉),是长在猪脖颈上面的那部分肉,肥瘦兼达。猪肉先切薄片,再拌上葱姜、料酒和酱油等调料,接着加入一些香糯米粉,淋上香油,随后放入食盐,撒上几颗碾碎了的花椒,然后开始用筷子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加入蛋清,让各种材料不容易散开。准备好肉馅,奶奶开始准备肠衣。她将干净肠衣套在家用绞肉机的管口上,套到末端的时候,放净空气,用线头扎紧。接着,将肉馅放入材料入口,轻轻转动绞肉机,齿轮搅碎了肉馅并且推动着肉丁儿一点点灌入肠衣。奶奶拿着细棉绳,每隔一段就给灌的.满满的肉肠扎个小结。最后,奶奶将灌好的香肠挂在日照好又通风阳台上晾晒,大约十五天左右,我就有口福尝到最新鲜出炉的美味啦。
四川香肠带着独有的香味弥漫在团圆饭的饭桌上,微醺着一张张笑脸。这就是我最爱的四川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新兴,一个人杰地灵的圣地,也是六祖慧能出生、成长、成佛之地,在古代,新兴被称为新州,且为历代朝廷或流放贬滴官员之地,因此,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融会贯通较早较多的地区之一,这就是我的家乡。
新兴有着优厚的历史,是一个具有20xx多历史的岭南古都,长久以来,新兴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去创造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在“六祖镇雅冈村走大王”,这一项风俗活动是游神,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当天,村民们会举着绘有“国泰民安”等字样的旗子为“走大王”的队伍摇摆、呐喊,表达对新年的愿望。人们总会举抬“一把椅子”——椅子上座着一个穿神服的`人,那个人与现代人不同,会微微带点绅士,抬头挺胸地被人们抬着,可它却不是真人,每次看见它,我心里都打着一个问号——里头有活人吗?
在中秋或春节这样喜庆的日子,舞狮大哥就派上用场来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舞狮大哥在大街上表演,我们有空时也会跑去看看,表演的人有些是一些店铺主人专门请的,我想他要么是想推销,要么是想祝自己的店铺挥金如土,越来越赚钱,也有可能祝我们大家家庭幸福,国泰民安等。
我最喜欢的就是逛花会,每到新年的前几天,花会就开始举办,只要爸妈去狂花会,我必定会一起去,其实我只是图能买一些花回家,几乎每次我都会买几盆多肉,可总是没养几个月,可怜的多肉就被养死了。去了花会,我们总要逛个二、三小时,爸爸也会买许多花,买后我们就大盒小盆的载到车上满载而归,每次来到或回去时,有些人把花放到电动车上,这放那放,连逛了许久的自己脚都要靠边放……
以上,“游神”、“走大王”、“舞狮”、“逛花会”这些活动只是我家乡风俗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到我家乡来旅游、参观、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鲜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安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终于,奶奶把冒着热气的粽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仿佛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准备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夜,不一样的月饼文化。我从书上了解到:博饼——是福建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博饼”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但听得最多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郑成功将军,在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为激励、鼓舞士兵的士气,而发明的一种娱乐活动。因“博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便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博饼,讲究的是一个趣味、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博中状元的人,来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我想: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多种的.感情寄托吧!所以,厦门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厦门的中秋节当然也格外热闹。民间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呢!
当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里旋转、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特别美妙。
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浓浓的节日风情所打动。不仅因为博饼趣味性大、参与性强,更多的是对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总算弄明白了,一套会饼有:状元一个,对堂二个,三红四个,四进八个,二举十六个,一秀三十二个。原来数量是成倍数地递减啊!妈妈说:“简单理解,会饼——是根据中国古代科考名次来设计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状元’,依次是‘榜眼和进士’……”
我惊呼:“怪不得状元那么难博到,原来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状元,能考个状元那该多美呢!”妈妈又说了:“博饼博状元完全是运气,而考状元凭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学习所积累的实力噢!”
我听了若有所思……
家乡的风俗作文7
说到春节,大家都知道,但因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过的春节也有所不一样。我的家乡在涡阳县,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介绍那洋溢着浓浓年味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是最重要的日子,节前数日甚至十几日内,家家户户均忙于办年货。农历正月初一,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据说女人一年四季做饭做家务,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会儿享享福,这日的早餐就交给男人了。在太阳出来之前,这一天不能倒水,当日不打扫,忌动剪刀,剪刀已于除夕扎起来了。家人起床一般不相互催叫,这意味着一年都着急忙慌!
全家起来后洗漱完,换新衣,拜天地尊长。早餐不吃肉,说是老天爷不吃荤,主要吃扁食,半圆形,韭菜粉丝馅,锅内于除夕夜兑好水,篦子上放馒头,说是不宜空锅。下扁食时,要放鞭炮,这是春节期间准备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两碗置放中堂或灶台敬神灵祖宗。早饭后,乡邻互相走动问好,给长辈拜年,行磕头礼,要压岁钱。但除至亲及小孩外,大人只礼节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让座。家家准备香烟(过去为旱烟)、花生、瓜子、玉米花、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为限,集镇有踩高跷、玩旱船、说书唱戏者,乡间仅下马儿聊天、玩牌,初一走千里,给干娘拜年;有“七十一”祝寿者,午餐丰盛,合家围桌饮酒,其乐融融。初二起开始走亲串友,直至初十前后,一般规矩初二走姥姥家,初三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亲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则要被称为“拜跟脚子年”。
拜年礼物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而不断变化,过去仅拿馒头、绿豆丸子、麻花,加两包或四包困子(点心),但礼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样少许,随各家习惯。如今以点心、饮料、水果、酒等礼品为主,县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礼物,年后不再送,而是相互请客吃饭。
初三早晨也吃顿素扁食,谚语称“初三吃顿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饺子,荤素随意,但有下饺子时放鞭炮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过年,都是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台下看戏的老人家,入迷,有戏的地方,就有它们。公期、乔迁、嫁娶,喜庆的事儿,总会有它们的存在。家乡的传统风俗,少不了琼剧。
海南自古以来,民间崇尚“神道”,拜公敬神,乡镇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凡庙会必演戏!
那一天,村民们得知琼戏班子来我们这表演琼剧了。家家户户纷纷购买一大袋的糖果,接着用一张大红纸按照从大到小的辈分写下自己家里人的姓名,一块集中放在一个红色大盘子里。为了预留好座位,村里人还要早早地拿上自家的椅子,放在搭好的戏台面前,等待琼剧表演。
吃过晚饭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陆续赶到公庙,大概7点就要拜八仙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做海南戏前都给出资的神坛炉主拜八仙,祈求生意兴隆,事业顺利。拜八仙后,唱戏的人会按照红纸上的名字全念一遍,就从台上往下撒糖果,观众们纷纷起身接糖果。据说,接到的'人,会有好运。小孩接到健康快乐,大人接到升官发财,老人接到长命百岁。
二胡、唢呐、花鼓……三十多种乐器同时奏起,琼剧开始了。后台里穿着华丽戏服,化着浓妆的演员就位,一一亮相登场。整个演出全是海南话,演员们全情投入,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大刀阔斧,有的正气凛然。神态和表情更是非常传神且有看头,村民们不觉沉浸其中,有时还会和身旁的人商讨一下剧情,评论一下演员的唱功和演技,不过很快又沉默了,继续沉浸在剧情里。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公仔戏,又称木偶戏。顾名思义木偶戏就是由演员躲在幕后操纵木偶表演的戏剧。那些制作精良的各色木偶人物最是引人入胜了,它们一个个穿着特制的戏服,在木偶师高超操纵技术和委婉深沉的琼剧唱腔配合之下,时而瞠目结舌,时而嬉笑怒骂。这时台下的观众无不全身心投入进去,因为他们的思绪早就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了。
琼剧是海南人心里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也是我对家乡风俗最深刻的记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正月正,赏花灯”,每逢元宵节的夜晚,当空明月之下,公园中、街道上到处光彩夺目,热闹非凡——四处悬灯结彩,一盏盏灯笼,点亮了整个城市。
闹花灯的起源还要从汉武帝的大臣东方朔说起。
有一次大雪过后,东方朔在御花园中采梅花时,看见一位宫女要自杀,他连忙劝阻。原来宫女在元宵进宫之后,得不到皇帝的宠幸,也无法出宫见父母,便要寻短见。东方朔灵机一动,扮成算命先生,在京城中散布谣言,说玉帝对京城中的百姓不满意,要派火神来制造火灾。谣言四起,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东方朔表示火神,爱吃元宵,可以让宫女元宵做元宵,上供火神。同时让家家户户挂灯笼,火神肯定觉得已经发生火灾了,便不会再次放火。汉武帝照办了。正月十五的夜晚,东方朔在万家灯火中安排,元宵和父母见面。而闹花灯,这个习俗也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远远望去,我看到的是灯的海洋,在皎洁的月色中透出一种朦胧之美:红的,黄的,紫的灯火在眼眸中跳动着,闪烁着,就如一朵朵奇异的花朵正在欣然怒放。我不由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如此盛大壮观的花灯,历经千年之久,却依然撩人心弦。
近赏,我仿佛进入了一条由花灯组成的溪流,无声无息,而又弥漫着淡雅与浪漫的气息,正是“花灯十里正迢迢”的美。
花灯乃是小巧精致的。抬头仰望中,总能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这盏宫灯,鲤鱼在其中尽情游弋;这朵莲花灯,探首墨绿莲叶外的浅红,那般可爱灵动;以及那挂在墙角的小灯笼,也还原了粉墙黛瓦的古厝楼台……犹如诗句所说“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不知不觉,嘴角挂上了一丝淡淡的笑,余光瞥过旁人,他们亦然。
在元宵节里,人们普天同庆共赏花灯,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赏花灯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习俗,已经温暖了我们上千年,是中华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
“剩绮余芳还有韵,夜阑频点照花灯”,灯的溪流还在流淌,在我心中留下一个美丽的韵,直到天明……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呈献也有许多种,而枫泾古镇便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节,便会看见满街悬挂着的花灯,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元宵的气息,听着充满喜庆的鞭炮声。我最喜欢的`习俗便是猜灯谜。
元宵当天,我们一家一起去枫泾古镇游玩。一到那里,我一眼看见的便是那喜庆的颜色——红色,就连湖面上的河灯都带着每个人的愿望一起飘向远方,长廊上挂着一排火红火红的灯笼,灯笼下飘着五颜六色的彩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谜语,我被这热闹的场景感染了。
在一个灯笼前我停下脚步,小心地摘下一张灯谜纸,上面写着:早上不说,晚上不说(打一字)。我开始认真思考起来:句中的两个“说”字说明应该是言字旁,然后……我有些迷茫,突然,灵机一动:对了,一天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说,晚上不说,那不就是中午说吗?言字旁加上一个“中”,不对,没有这个字,但可以把“中”换成“午”,不就是“许”字吗?我兴高采烈地拿着彩纸给了志愿者姐姐,并说出了我的答案,志愿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见她从麻袋中拿出一个玩偶递给我,说道:“恭喜你!小妹妹。”
拿了奖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个花灯,小心地摘下,上面写着:金木水火(打一字)。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吗?不是少了一个土吗?我慢慢地走到志愿者姐姐面前,小声地问道:“请问是“土”吗?”她摇了揺头,说道:“不对,小妹妹再想想。”我又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没能解出来,于是志愿者姐姐告诉是“坎”,我反过去再一想:少了一个“土”,而“少”或其他相关的字都和“土”字不能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来才组成“坎”,我这才恍然大悟。
通过今年的元宵节,我似乎明白了,猜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游戏,而是重于在让人灵感突至,悟出谜底时的拍案叫绝,而又回味无穷,源于汉字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让我们增长知识,获知识在课堂之外,启迪智慧于娱乐之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传扬这种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早上,淡淡的晨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晨雾散去,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中,人们向往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家。而这时,除夕已经临近了。
每逢春节,米馃是桐庐人过年必备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馃的“大战”也就在家家户户打响了。我的外婆可是个包米馃的老手,蒸粉团、揉粉团这些技术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属了。水多了要烂,水少了要有干粉;蒸的时间长了要糊,时间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劲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团子就凉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这样久经历练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馃,馃馅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备好了老嫩适中的冬笋切成丝,让味道鲜美的笋丝更好地绽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亲手制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农家豆干丝、腌菜丝、榨菜丝,切丁的猪肉榨出猪油,浸润所有的.食材,放下调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叶,把食材的美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已接到做米馃壳子的任务,传统的米馃壳子都要手捏,虽然劲道但特别麻烦。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劳动人民始终会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发明了做米馃壳子的机器,一扣一压,那米馃团子就变成了碗状,盛入菜馅收了口子,一个桐庐人喜爱的小食米馃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愿望在我手里却破灭了,米馃压下去时,会粘在机器上,这可是个麻烦。嗯,模具里搓点菜油更加润滑,可还是不行,油都被米团子吸走了。哦,再给米团子抹了些面粉,这样油和面粉的强强联手,双重隔离,得以使米团子轻而易举地做出光滑而又软糯的米馃壳。就这样,我如法炮制,顺风顺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米馃越做越多。
转眼间,外婆已端着米馃到老屋土灶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温催熟下,米馃正在接受水与火的最终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让灶间弥漫出浓浓香味。终于,满满一蒸笼的米馃出炉啦,我顾不及烫手,先抓一个尝尝,鲜香饴醇,沁人心脾,还带着竹蒸笼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美味。一个小小的米馃,它包含了我们在新一年里的期望,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别看米馃小,腹中乾坤大。辛酸咸辣香,温暖在心田,小米馃,一道不可缺少的岁末美味,春节的序曲徐徐拉开。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中国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温州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老温州人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温州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温州,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温州,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温州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温州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温州味儿。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春节风俗,正因为它们不一样,才让年更有味儿。
我的老家在安徽安庆,我们家乡的春节风俗多彩多样。
过完小年,家家户户都要拿着祭品,去祭拜老祖先。这祭品可就很有讲究了。要用烧了个半熟的猪头、猪脚和猪尾巴来祭祖,当然还少不了一只大公鸡和一条连一片鱼鳞也不能少的鲤鱼。这个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对先辈的'尊敬。
除夕晚上,关上大门,一家人品尝着丰盛而又美味的年夜饭,享受着温馨的时光,所有人都会忘记这一年的伤心难过,用快乐和喜悦的心情迎来新的一年。这顿饭要吃的越慢越好,老辈说,这就是守岁。
第二天,天蒙蒙亮时,就听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大家用这响亮的炮声迎来新的一年,也是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初一这天拜年问好,到处热热闹闹的。
初二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就是不扫地。很多人问,这是什么风俗?因为一年到头,家家都要用扫把扫地,而这一天是扫把的生日,要让它好好休息一天。
初五晚上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习惯叫“老鼠嫁女”。因为以前在农村,到处都有老鼠的踪迹,它们无恶不作,偷吃粮食,乱咬家具,而且它们繁殖能力强,祖辈们气得怒发冲冠。可赶又赶不走,便想到了一个“自己哄自己”的方法。这天晚上,大家把房间的灯亮着,早早上床睡觉,生怕惊扰了老鼠嫁女儿。大人心里想,老鼠应该把女儿嫁出去了,还偷着乐呢。其实谁也不知道老鼠到底出来没有,到底有没有把女儿嫁出去?或许没有嫁出去,还偷了点东西又回洞里去了。你猜为什么是老鼠嫁出去而不是结婚呢?因为嫁出去说通俗点儿就是老鼠走了,结婚就意味着又搬来了一只新的老鼠。哈哈,我们的祖先可真会想办法,眼不见,心不烦,给自己一点心灵的安慰。
初七这天,大家用稻草编制一个假的黄鼠狼。在黄昏时,让鸡亲眼看着村民把黄鼠狼送走了,从此鸡也就不再害怕黄鼠狼了。
你瞧,我们老家的春节风俗有趣奇特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难忘的一天。远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妈妈回家过年了,我们全家最终团聚了。此时此刻,全家人围坐在一桌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爸,这几年,你辛苦了!”我爸爸举起酒杯对爷爷说:“感激你对孩子们的照应,来,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个劲地给我们姐妹俩夹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个个笑容满面。我和妹妹更是欢乐无比,因为在农村,我们小孩子平时根本上不了饭桌,今日却能够像大人一样围着桌吃,尽情品尝着丰盛的美味菜肴。
吃过饭,大人们收拾饭桌,我们小孩子耍耍闹闹,等着爸爸妈妈给那盼望已久的压岁钱。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喜气洋洋地将包好的大红包交给我和妹妹,妹妹拿着后乐得手舞足蹈。我郑重地打开一看,里面有10元钱和一张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祝萱萱新年欢乐,学习提高!”我顿时乐坏了,虽然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并不多,但却表示了他们的一番心意,那张小小的卡片,饱含了爸爸妈妈对我的无尽的'爱。当时,我激动得差点流出眼泪来。
“嘘……啪……”四处响起了烟花声,我跑出门一看,一朵朵烟花陆续上升,半空中犹如布满了五彩的繁星,顿时,整个世界便变得姹紫嫣红。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坠向大地,使黑夜变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烟花,只见他点燃烟花上的导火线,一瞬间,只听见“嗵”的一声,一束烟花便升上天空。我抬头仰望,只见空中如彩星闪烁,美丽无比。在此起彼伏的烟花声中,爷爷奶奶乐呵呵地说:“此刻的时代真美啊!”许久,响声渐渐消失,整个世界逐渐恢复了宁静。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继续放烟花呀,别让除夕夜缺少热闹呀!”“嗵……嘘……啪……”一声紧之后一声又热闹起来了。直到半夜,那热闹的场面才渐渐消停了,人们慢慢地进入了梦乡,但还有许多地方洋溢着笑声。今日,一想起当时那壮观的情景,我还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满欢乐祥和的世界里。
这个除夕,是我最难忘的除夕。因为它热闹,因为它充满欢乐,更因为它让我享受着爸爸妈妈在家时的温暖、幸福。这个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妈妈对我的祝福和关爱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这里的春节有一个特有的习俗炸龙灯,热闹的炸龙灯意味着热闹和祥和。
炸龙灯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活动。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龙从元宵开始。
正月十四是炸龙的彩排。在这之前,龙灯的制作者们已经紧锣密鼓地干了很多天。正午,龙出发了,红色流满大街小巷,与之相伴的是锣鼓喧天。
十五是最精彩的,也是游龙的正日子。因为炸龙灯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点前鞭炮烟花已完全脱销。各家各户都将晚饭提前了,五点半,鞭炮由四处响起,声音逐渐变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响乐。全县的百姓都出来了,越来越集中的鞭炮声把整个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动山摇。鞭炮的火焰闪闪烁烁,红红火火,映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点半,各路龙灯出发了。短的有十米,长的有五十米,在龙灯制作老手艺人的打磨下,龙的制作很精细,它代表着德江的历史和传统,艺人们说,大意不得。举龙者皆是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他们戴着头盔,袒胸露臂,健壮的手臂舞动着龙,整条龙像活了一样,上蹿下跳,舞的我眼花缭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家都准备好鞭炮,准备往舞着的龙和人上炸。我和大伯举着缠上鞭炮的竹竿,我害怕被炸到,畏畏缩缩的,但又想再对准一点,于是身体向后倾,双手伸得长长的,那姿势实在有点怪异。不久,龙成了网状,大部分的龙鳞都炸掉了,而舞龙的人则显得龙马精神,毫无畏惧。
八点多,炸龙达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间街巷,如果从无人机航拍,这时候,整个德江都是流动的彩,闪烁的光。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火药味,九点过后,炸龙渐渐结束,大部分龙已不能首尾相连,很多只剩几根骨线。十点后,鞭炮声渐渐平息,在万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龙灯缓缓落幕。
炸龙灯的鞭炮声虽已渐渐远去,但家乡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随着新时代的钟声正大笔绘就灿烂的康乐景象。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05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09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1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3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9-02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6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1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1-25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11-27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