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三国读后感 推荐度:
- 品三国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品三国》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三国》读后感1
经过一个暑假,最终把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上、下册都看完了。以前经过《三国演义》只明白他们是哪国的,参加过什么战争,但我看完了《品三国》之后,他们的任务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国中的“智多星”诸葛亮来说吧,他在我们心中就像智商高达165的爱因斯坦一样,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明白诸葛亮用了“空城计”逃离了一场灾难,可是易中天教师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因为按照司马懿的性格,会派几个士兵闯进城池,并把城池上装扮成老人的诸葛亮射下来。并且诸葛亮也是一个为人谨慎的人,不会做出“空城计”这种冒险的计谋。易中天教师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学依据啊。
易中天教师的剖析不仅仅具有科学依据,还十分多面。
就拿易中天教师笔墨花费最多的曹操来说吧,他并非仅有雄霸的脸面,他还有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使我对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根本不是民间传说奸诈的曹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我到此刻一向记住易中天教师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一向认为关羽是一位勇气过人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吴国的.樊城。虽然用水淹了七支军队,可是由于轻敌,被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终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齐被孙权所杀。易中天教师分析关羽失败的原因,一是轻敌,二是骄傲,三是对手下太严,四是疏忽大意。
三国历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镜子,而易中天教师的《品三国》使我们解开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国人物。里面的众多历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不会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错,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书。
虽然暑假即将过去,但我看了那么好的一本书,也无悔了!
《品三国》读后感2
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此书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比如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物人性的描写,还有他们的一生。
如曹操,他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却从小有着很大的抱负。当他在天下大乱之时,有两条路可以让他选择: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大概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是一个乱世枭雄吧,但你们错了,当初,曹操想当的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时,就想要治理好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甚至不惜得罪权贵,“杀鸡儆猴”。当关东联军时,他敢当马前卒去讨伐董卓,我们必须承认,当初曹操的确是一个心系汉室的人,只不过后来他发现汉朝再也扶不起时,他才离自己当初的抱负越来越远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杀孔融,想必引起许多人的愤怒。但是,这也不能怪曹操,谁叫孔融是士族,而且只会说不会做呢?最让曹操愤怒的,还是孔融干扰了他的政治路线,还说他的坏话,就像你急着上厕所,有人却拉着不让你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只能把他干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人物描写,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们心中所想相照应。当然,他们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与他们的人生相照应。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不同的人生深深地感叹。
把书的内容总结起来,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这可不是我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前浪不断地变成新浪。但历史的长河果真如此吗?
《品三国》读后感3
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易中天跳了出来。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代视角,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才是历史上的三国。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国》却广受人们的欢迎。 《品三国》中为我们解析许多历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枭雄的刘备,还有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并且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刘备,曹操,孙权比喻为老板,将诸葛亮,郭嘉,鲁肃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如此恰当而又现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同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的三国,因为人们了解三国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而来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都是假的,而诸葛亮也没有小说中那样足智多谋,他其实并不善于打仗,而是善于治军和外交。《品三国》不光纠正了许多历史错误,还揭开了许多历史疑案,比如刘禅乐不思蜀的原因并不是他傻,这是他装出来的,只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忌恨杨修喜欢摆弄自己的小聪明…。。
《品三国》还归纳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这些政策时隔20xx多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曹操的奸诈狡猾,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刚愎自用,赵云的英勇善战……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结局只能与关羽袁绍一样。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了解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让我学会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品三国》读后感4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品三国》读后感5
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但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
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这里,易中天教授自己也忍不住笑了,鬼知道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后来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但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
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
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可以吗?
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己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己的军队。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易中天嘴里的帅哥周公瑾,一米八四的诸葛亮,少年英雄孙策,我都难以忘怀。
《品三国》读后感6
《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更是心里透亮。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术却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易中天讲历史的独特风格,一个“娃娃”、一个“商标”都不禁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又让人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品三国》读后感7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品三国》读后感8
《三国志》和《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出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地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吴国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品三国》读后感9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里以往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我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述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教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当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经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能够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我在前进的道
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我,一步步实现自我的目标!
《品三国》读后感1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看过了两遍,最近我又细细阅读了易中天写的《品三国》,有了更深的感触。
《品三国》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发生在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身边的一系列故事。看过这本书后,我脑海中三国时期那些主要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了起来。在众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的曹操与我以前在《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曹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枭雄,是个纯粹的.反面人物。最典型的是曹操在逃亡途中,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朋友好心磨刀杀猪来招待他,曹操却起了疑心,没有弄清真相,就把吕伯奢一家老少全部杀光。在知道自己错杀了朋友一家时,曹操竟然厚颜无耻地说: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这样的例子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举不胜举,足以看出他是个真正的小人。
易中天老师则认为曹操固然有小人的一面。如他因为许攸得罪了自己,不顾许攸曾是他的恩人,毫不犹豫地杀了他;荀彧原是曹操的大功臣,却因为反对曹操的某些举措,也被杀掉了。但曹操也有儿女情长、宽宏大量的一面。对一些恶毒攻击他的人,背叛了他的朋友,也都屡屡放过。比如魏种,虽然倒戈跟随了张邈,后来被抓住后,曹操仍留了他的性命。还有陈宫,本是曹的好朋友,后来反叛跟随了吕布,被曹操逮住后,死也不投降,曹操无奈之下只好杀掉。但在陈宫死后不久,曹操不但帮他嫁了女儿,还赡养了他的母亲。
可以说,《三国演义》为了树立一个艺术形象,不惜笔墨,添加了许多情节,把曹操坏的一面充分表露出来了,呈现给读者一个完全的反面人物。《品三国》则客观、公正、全面地介绍了曹操,写出了他的全部性格特点和他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我还通过上网了解到,曹操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现在还广为传唱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由此看来,只凭一个方面就给人下定论是很片面的,每个人都会有美、善的一面,也会有丑、恶的一面。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应该全面地去解读他,这大概就是我读了《品三国》后的一点感想吧。
《品三国》读后感11
在上学期末,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读完后,我仍然意犹未尽。于是,寒假里我又从网上购买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一书。当我终于把这本书盼到手的时候,便捧着它如饥似渴地品读起来。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他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三国时期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本书不仅向我们揭开了一个个历史的神秘面纱,解释了一个个历史悬疑。更为我们分析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对他们的为人处世非常客观地从多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使我对三国人物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在我心中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看法的改变更是天翻地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罗贯中描述为一个奸诈、多疑、自负的人。而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我才明白原来曹操其实也有他可爱的一面,他的.文才,他的武略,他的用人之道,真不愧为一个谋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尤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他的爱才惜才的品质,在20xx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正是他的善于用人,善于用兵,才使他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向我们讲述了刘备白手起家的执着;孙权继承父业的坚强;周瑜的足智多谋,诸葛亮处事的冷静和做事的任劳任怨,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从书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其他的谋略超群的人物,如郭嘉、庞统、鲁肃……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读《品三国》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三国这段精彩的历史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从古人身上学习到了众多的精神品质和智慧。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并向自己的志向努力前进。
《品三国》读后感12
经过一个暑假,终于把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上、下册都看完了。以前通过《三国演义》只知道他们是哪国的,参加过什么战争,但我看完了《品三国》之后,他们的任务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国中的“智多星”诸葛亮来说吧,他在我们心中就像智商高达165的爱因斯坦一样,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用了“空城计”逃离了一场灾难,但是易中天老师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因为按照司马懿的性格,会派几个士兵闯进城池,并把城池上装扮成老人的诸葛亮射下来。而且诸葛亮也是一个为人谨慎的人,不会做出“空城计”这种冒险的计谋。易中天老师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学依据啊。
易中天老师的剖析不仅具有科学依据, 还 非常多面。
就拿易中天老师笔墨花费最多的'曹操来说吧,他并非只有雄霸的脸面,他还有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使我对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根本不是民间传说奸诈的曹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我到现在一直记住易中天老师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一位勇气过人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吴国的樊城。虽然用水淹了七支军队,可是由于轻敌,被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易中天老师分析关羽失败的原因,一是轻敌,二是骄傲,三是对手下太严,四是疏忽大意。
三国历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镜子,而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使我们解开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国人物。里面的众多历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不会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错, 还 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书。
虽然暑假即将过去,但我看了那么好的一本书,也无悔了!
《品三国》读后感13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云,周瑜,鲁肃,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奸雄的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整个集体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知人善用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集团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么用人。
《品三国》读后感14
每当拿起了《品三国》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四起的年代了。三国争锋,三分天下。蜀汉占人和,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谁也不肯让谁。我在这本书更是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万夫当之勇,刘备的仁义……
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不足十万人马。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还有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接受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后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己的性命。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后收复了天下。虽然最后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
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
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如果一个人可以读透《品三国》他办事一定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品三国》读后感15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这样的品三国可以休矣!
【《品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品三国读后感04-29
品书的作文03-07
品优秀作文03-02
品雨的作文10-18
三国读后感04-29
《三国》读后感04-29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04-28
艺术品作文02-04
细品生活作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