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2023-04-24 10:42:55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一共有七部,它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的十七帝和其他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由其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官场政治、战争以及带王心术....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致看了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主角——朱无璋。朱元璋在元朝未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那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做和尚,讨饭吃。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人物,以此借口来杀他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所以,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下才造就得如此伟大。

  这种种原因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战斗,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这三件宝结合起来,使他造就了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从这道防线中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有重新再来的勇气;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只有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能如此,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达到成功。

  朱无璋虽然厉害,但他在考虑子孙后代的问题上解来犯下了一个苍天大罪!他变得残暴了,他登基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辣。此外,朱元璋还对自己的官员其不信任,有许多官员被活活怨死。

  应该说,朱无璋的某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他的肃贪行为虽然十分可敬,但是效果不佳。他一味的猛打、猛杀使得他虽然在统治时期贪污十分少,但在他死后,明朝的贪污现象明显严重了许多。

  朱元璋的精明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在这些问题上呈现出的却是一些很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这种精明,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这种根本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时时刻刻都拥有这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只有一把才能打开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大军的生死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相反,你会拥有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只要有了这些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评价历史人物,绝对是两方面的。像著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养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刚灭,盛世一般都出在一个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个民族歧视的人,我并不对满蒙政权对有任何歧视。可康乾盛世确确实实是明末的经济回暖。盛世?称不上。如果说天下只要没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话,那中华五千年,岂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兴这事,明朝的家常便饭,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我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教材。让我看清人的两面,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单方面。

  书中有提到张居正。过去我就听过张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万历初的功臣,万历中兴,明朝最后一个巅峰。我对于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万历帝不识货,不识人才是个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到了张居正不好的一面,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风很成问题,但是做为一个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从其他地方看到张居正死了之后他家属的惨状,我更加痛恨万历帝。不仅不识人才,而且杀良臣之属。万历帝,你是个什么皇帝!?误了大明王朝!

  后来,我看了书才知道,当年明月所写的是很中肯的。双方面,即使是历史学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师所不重视,甚至鄙视的明武宗。他也写了武宗的优点,八虎误了武宗,当年明月教会了我看人的两面性,很巧合,我的历史老师也叫明月。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又恢复了祖制,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因为,少不了一群墨守陈规的大臣。一个使劲,把明王朝从巅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欢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讨厌的自然也就是坏的方面。可是,当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掩盖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评价人自然需要两面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

  这个学期,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刚开始,是因为在书架上翻书,偶然间发现了这已有9年历史的书,我对历史很有兴趣,你让我说说各个朝代的名人,我也略知一二。一看“历史书籍”这四个字就激动起来,翻开书皮又看见“明朝”这两字就更激动了。看一本历史书,犹如穿越到古代,与古人对话,看尽这个朝代的名人故事与兴盛衰败,真是棒极了!我立刻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了一章,觉得耳目一新:哇,这不正是我想要看的历史书吗?看到好玩的片段,我要哈哈大笑;看到奸臣贪污,我又气得牙齿磨得沙沙作响;看到喜欢的忠臣被设计害死,禁不住扼腕叹息,难过好久......记得每个朝代都有几位正直的君王,可是这个明朝倒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就愣是一个正直的君王都没有,还好出了很多忠臣,才让我感觉这几百年明朝没白活。

  我还注意到本书作者了,作者名叫当年明月,当然这是他的网名,读了这本著作,真是对他的`文笔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一改人们对历史枯燥乏味的定位,使历史成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身边故事。对这本书,我还有几个细节感受:第一:幽默,充满趣味性,人都可以活起来,好钱好色不管国家大事的皇帝、贪污的奸臣、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臣、以及好斗的蒙古人......这些人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演绎着他们那个朝代的故事。当年明月还特别喜欢跟古人打交道,一会儿称兄,一会儿叫弟,一会儿还攀个i“老大”,轻松诙谐的语言,让我不时捧腹大笑。第二:严谨,这些故事很多都是经过作者查阅资料得来的,有凭有据,不是想象,也不是贾雨村言,是正史,既系统又连贯的文章。

  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写出自己的文章特色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

  马皇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于危难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一个女子,却颇有胆量。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务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傲,并告诉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朱元璋要杀朱正文,她劝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相对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这样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有始有终,子孙各个贤能,百姓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

  在这个暑假,我抽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朱元璋。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彻底明白了“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者风范,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像在鄱阳湖一战中,就在朱元璋命悬一线的时候老天吹来了一阵东风,朱元璋趁着大风赶忙放火箭,火势也顺着大风立即蔓延开来,这场火毁了陈友谅好多战舰,也成了朱元璋赢取这场胜利的关键。不仅如此,老天还让他遇见了这么多实力战将,而朱元璋本身就很爱惜人才。那些战将遇见了他,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你知道吗?其实朱元璋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生活条件极差的家庭中,他的人生一波三折。曾经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磨难,失去战友的信任。他有着超出常人的精力与智慧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

  我对朱元璋的认识起源于他推翻元朝,创立自己帝国的那时候开始。由于他是贫困出生从小就受到官员的辱骂。所以身为皇帝的'他简直恨透了那些官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去收税的官员,所以可想而知,他去“复仇”了。如果用一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铭: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绝。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像在胡惟庸事件中,单单他一个人做错了坏事,就把3万多人给牵扯了进去。可见这做的是有多么的绝情啊!

  我想朱元璋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可取之处。我们要学习他坚韧的毅力,不被困难所吓倒,为民着想的精神。当机立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

  这学期,我买了《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读过之后,我深受感动。官场内斗,真是太可怕了。

  严嵩斗倒了夏言,徐阶斗倒了严嵩,高拱斗倒了徐阶,张居正斗倒了高拱。但今天我说的不是这些人,而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他的前辈——戚祥,曾经和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起奋战沙场,立下了许多战功。从那时起,戚继光的家族就没有出现过人才,直到戚继光出现。

  当戚继光刚刚接掌父亲的职位时,他所接收的士兵都混成了兵油子。这些士兵素质差,他弃用,要求重新分派士兵。他和士兵们一起去训练,他以不同的方式训练,总是让士兵们互相战斗赢了的赏钱,输了的赏军棍。

  他这种训练方法很好,士兵们饱受戚继光的训练折磨,他们把不满都发泄到敌人的身上,但后来还是差点被击败,于是他想到孙子兵法: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他发现自己的士兵不行,于是在乌义地区招募了一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新军,并进行了演练,最终使这支新军所向披靡。

  读了戚继光的故事,我觉得,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就像戚继光,如果他看到他的士兵都是那种士兵就放弃,他就不会完成他所做的事情。此外,他的.训练或教育也很好,首先让士兵们互相搏斗,然后让士兵们向敌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就像我们的戴老师一样,她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她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戚继光在明朝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他。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

  今年暑假,我终于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全书共七册,主要讲述的是明朝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发生的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具体年代和风云人物为主线,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身平事迹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册是《万国来朝》。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著名的忠臣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曾任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正一品),世称于太保。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应奸臣王振限制蒙古肉质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瓦剌首领也先开始了对明朝的进攻。同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守北平(北京),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力挽狂澜,列阵北京九门外,大破瓦剌之军。后派遣杨善说服也先,成功带回太上皇(朱祁镇)。最终被石亨等人所杀,结束了自己多彩的一生。

  纵观于谦的`身平事迹,似乎也不是那么的突出,可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北京保卫战中,他主动进攻,以二十二万军队拼死保卫北京城门,斩敌数十万,使瓦剌溃不成军,毁于一旦。

  于谦也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可是他也证实了“只说不做事没有用的”这个道理。古代的雅典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于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而我们也应该支持这种创造。

  去发现更奇妙、更有趣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

  最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是在表姐夫的家里上网时,无意中在天涯论坛看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天天追着看连载。后来,当年明月又转移到新浪博客上连载,我也跟着转移到新浪。不但自己看,也大量推荐给书友,凡是看过都说好。

  一次,我和办公室一女同事聊天时谈到了这本书。她听完介绍后问:“真有你说得这么好看吗?”我忙说:“真的好看,不信我明天拿来给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次日,当我把第一集递给她。她面露难色道:“这么厚呀!我平时最多翻翻《知音》《读者》,好多年都没正儿八经看过书了,不晓得看不看得进去喔?”

  我说:“没关系,你先试试蛮。如果觉得不好看,明天还给我就行了。”

  结果第二天一上班,她兴冲冲的就跑来告诉我:那本书太好看了,她昨晚上吃完饭就一直坐在床上看,把肚子都笑痛了。后来,她老公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一把把书给抢了。还骂她:“啥子书这么好看哟!你看得这么虾,我也来看下。”她说:“正好,我早就想解手了。我先上个厕所,你先慢慢看。”

  等她上完厕所回来,发现她老公也坐在床头,正看得笑嘻了。结果,夫妻俩干脆就一起看,硬是把一本书全部看完了才关灯睡觉。

  说完,她急着催我:“快把第二集借给我看看。”《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册(后来又出版过九册版),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法来讲述正史,因此让人欲罢不能,笑不绝口。其实,当年明月的年龄和我差不多,但他肚子里的.书却读得比我多得多。而且他对社会、对人性、对历史的认识也比我深刻得多。

  他这套书,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七遍。第一遍让人笑,第二遍让人哭,第三遍、第四遍……第七遍则让人沉思、反省。诚可谓:受益匪浅!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见记者采访当年明月。记者问: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他慢吞吞地说:我小时候在亲戚家的书柜里看过一套林汉达、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从此就喜欢上了历史……(大意)

  我一听,顿时就乐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分别经历着建、兴、亡。想想五朝的勇将明君,想想宫中的风起云涌,再想想塞外的战火连城,我不由得爱上了历史,捧起了据人们说似小说般的历史宝典《明朝那些事儿》。

  一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我便被开头的朱元璋档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历程:农民、乞讨、撞钟、造反(这个猛)、皇帝。仅几句话,幽默无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这套书不像其它历史学家写的书,故作高深,其实什么也不懂。而这套书的作者就不一样了,用大家的话来写历史,完全打破了看历史书犯困的现象。该幽默的地方会让你笑得停不下来,该严肃的地方会让你屏住呼吸。这也是这套书的奇妙之处。

  读完这套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原来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间的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贤的奸诈,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开明……这些人物性格特点深刻在我心中,成为了对兴亡的明朝永久的回忆!

  认识了这么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头上,连“圣贤”都不合适了。我敬佩他的决心,十五岁就立志消灭敌兵;我敬佩他的才能,饱读诗书而百步穿杨;我敬佩他的胆量,拿少量人马跟敌方上万军队血拼……他的人生十分伟大,但他对世间的贡献汇成一句话:“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也!”他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带领我走进了历史的殿堂。作者让我热爱了历史,了解了历史,领悟了历史。我的感受只汇成了一句话: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壮士悲去,留下惆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

  用近四个月时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很幽默。勾心斗角,权力的斗争,极其细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满门。每一次文官的对决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成败只在一瞬之间,细微的动作足以扭转整个战局。反观武将对垒似乎略为逊色,没有腥风血雨之感,仅限于拳头的较量,却那无力,心灵的对决才是真正强者对垒。每朝每代正与恶两方此起彼伏,没有永远的胜利,而胜败就在一瞬之间,一言一行充满杀机,为了权力的争夺,诛杀良臣,排除异己,抄其满门仿佛一切就在一言一行当中,为了权利诛杀功臣,一切都是假的。战争就好一点,胜生败死,战略战术系于一人之手,即使兵力在强大,明三大营全军覆没就是在好的.例子。皇帝移位便是一场战争,对心灵认知的改变。

  文章中的史实改变了我对常规历史的看法,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杀机,动与不动皆处死地。到头来杀与被杀只是别人的棋子,死的那样不明不白,无缘无故,有的到头来只是一撮黄土。顾全大局,从别人思想出发,按其套路出牌,揣摩对手后招与意图,出奇制胜,自己的想法必让被别人所猜。不论辽东铁骑、戚家军还是后来的关宁铁骑,尽管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终究灭亡,明朝就此完了。在没有成功之前尽量装孙子,一朝成功,斩草除根,成就霸业。

  文章最后徐霞客思想与我 不谋而合,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度过一生,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信仰。别人看法没有改变他,他对朝代没有贡献,仅一本游记,却被作者用于结语,在我看来他的出现加强了自己的看法,自己过好就行,在乎别人干嘛,我将按照自己方式方法来,这就是读罢此书最大的收获,不谋而合之心无意语言表。

  朝始朝末,二佰七拾年,完了,就这样,这就是历史,很简单,它就在那,谁看都可以。以史为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伟大,但是到了最后,他杀戮功臣的事让我很不满,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王朝不稳,难道就像这样忘恩负义地杀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

  三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读完了。近三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而这样一部皇皇巨著的结尾,作者却用徐霞客的远游故事作为结尾,看起来似乎让人难以理解。

  为此我也意犹未尽,总感觉这样一部鸿篇巨作不应该就这样草草收尾啊。作者难道是想用这样似乎与跌宕起伏的皇族历史毫不相关的人物来概括大明三百年风云变化吗?说不通!也想不通!不甘心的.我于是掩卷深思,开卷求索。终于,当我读到作者的那一段文字时,我找到了答案。

  小说接近结尾处有这么一段话——一位国外登山家在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后总是被无数人反复问同一问题:你为什么要登珠峰?开始他总是不回答,于是人们总是问,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终于有一天他回答了,并且回答了一个让所有人无法再问的答案:因为山就在那里!

  是的,因为,山,就在那里!!!

  和那位国外的登山家一样,明代的徐霞客耗费几十年,历经无数苦难,以一己之力游历天下,也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因为他喜欢!因为他坚持!因为他不放弃!这就够了!

  作者之所以要用徐霞客的故事作为大明王朝波澜起伏故事的结尾,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浩瀚历史中,不管是执掌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卑微如蝼蚁的草民,亦或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者。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永不放弃!活出自己的精彩!书写自己的篇章!那就是历史,那就是价值,那就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辉煌故事!包括“当年明月”本人!

  人生而平等,皇帝的故事是精彩的。你我的故事一样可以很精彩!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胸中有热情,不忘初心,执着前行,我们就一定可以不负芳华,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两本书,《明朝那些事儿》(壹)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在这两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壹)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朝那些事》(壹)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坚苦卓绝的开国过程。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于他的果敢和谋断,更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社会局势的'清醒认识。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也许,我们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的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本的理想,但是我想说,正因为现实太残酷,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做每一件事,我们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会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会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会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

  《明朝那些事儿》20xx年以前在我家书架上是灰尘覆盖,脏的仿佛是一本本古书,可自从20xx年2月至今,这本书已经被我读了不下10遍了。

  说句老实话,我是很佩服当年明月的。翻遍全书,除了短短几句话简介,便全都是内容了。作者并没有像某些作家借助任何名誉、头衔、声望所带来的光环效应,倚老卖老,胡乱几笔完事,当年明月这是真本事,不然为何会有上千万的“明矾”?这部作品的`幽默风趣,冲破了“史学作品都浮躁无味”的牢笼,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自然受人欢迎。

  整部作品不仅让人发笑,而且不失严谨,结构紧凑,不知不觉中便会融入书中。看到朱元璋冲击着腐朽的元王朝,一步步走向成功时,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叫好;看到方孝孺宁死不为朱棣写登基诏书,最终被灭十族时,我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看到杨继盛死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为徐阶的胜利作铺垫时,我佩服他的品格;看到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敬佩之余更多是对他命运深深的担忧---我在当年明月笔下的海洋畅游,每畅游一次,对他的佩服就加深一分。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杨涟勇斗魏忠贤一事了。当时,朝中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朝局动荡,而朱木匠------天启皇帝的天平又在向魏忠贤倾斜。魏忠贤不可一世,控制了整个朝廷,而大臣们却只敢唯唯诺诺,做随风倒的墙头草,只求自己平安,不顾别人。只有杨涟,他虽然孤独,却依然强大,依然坚持道统,在知道必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做,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最重要的藏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