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2-11-22 12:23:39 日记 我要投稿

《安妮日记》读后感(集合15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过去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让我们今天做个总结,写一篇日记吧。日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妮日记》读后感(集合15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

  我没有去过荷兰,没有见过在水一方的风车卷起嫩绿的草屑,转动着漂亮的四只白帆;也没有见过大片大片的郁金香,逼人眼的花海里,蜜蜂和蝴蝶嘤嗡地采着诱人的花蜜。我将手枕在脑后,垂下眼睑,想象着自己沿着粼粼的运河走过,撷几朵素色的郁金香,用指尖描过那光滑的茎,一直到柄。我想象着自己来到阿姆斯特丹,衣领上别了几束碎碎的小白花,在普林森河畔的小屋边寻到一个石块堆成的墓,将一捧白花揽在墓边,犹太文字写的,是一个不朽的名字——安妮。

  有幸从一本杂志上看过关于安妮的图片,一个眉目清秀,十分精明的小姑娘。在安妮的纪念馆前,有一尊铜像,她穿着裙子,手里抱着自己心爱的日记,凝望着前方。阁楼顶层的密室外堆满了书,一道机关之后,密室内部却是一片黑暗。试想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姑娘是怎样在黑暗中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她亦不是顾城,不过是一个平凡而内心强大的小姑娘。只是,密室的一道墙将光明与黑暗分隔,人从此与世隔绝。只是,那光明也不定就是光明,集中营里妇女和儿童的哀嚎、壮年男子的鲜血逆流成河,这惨绝人寰的情景,只凭阳光把尸体照得更加明晰以外,哪里有光明?只是,那黑暗也不定就是黑暗,最绝望的境遇里往往就能遇见最美的惊喜,那本道破一切的日记就是燎原的星火,是黑暗尽头一盏微微擎起的红烛,只要有手,有纸,思想也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悲喜仍存,思才未泯,信念永存,哪里有黑暗?

  硝烟弥漫的世界,战争也会蒙住我们的眼睛。集中营里多了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多了一具无辜而纯真烂漫的尸体。居里夫人说:“战争只能剥夺我们的生命,而抢不走我们的智慧。”一年之后,这本日记终由她的父亲按照她的意愿出版,我们今天才能读到这本《安妮日记》。

  她以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她自己眼中的那个世界。她并不脆弱,并不迷惘,她没有哭泣,没有绝望。像一枝绿绿的橄榄,哪怕只是刚刚抽芽,经历一翻彻骨的痛楚,也终会以自己的力量,多一片绿色,多一丝希望,幸福地仰望蓝天上扑棱的白鸽。

  我不能答出安妮提问的那些问题,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我只能留恋那犹太文字的墓志铭,祈祷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生气勃勃的春天。

  在那石头的墓碑上,一滴滚烫的泪珠绽在犹太文字的刻痕里,溅出一朵朵碎碎的白花,一个少女,以她自己的生命渴望着光明与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2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满意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安妮日记》

  散发着单纯和安静气息的文字,安妮用最朴实的方式在我们面前解剖了战争,没有所谓的正义,没有所谓的利益,没有所谓的分歧,只有人性中深深的疯狂……让文字,图片,录象带我们回到寂静中。

  荒风从沙漠跃起,伴随着装甲履带的轰鸣声,是一阵阵妇女儿童的哭泣,是一次次士兵冷漠的脸,一颗颗难名破碎的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中东贫瘠的沙漠之地,从极北荒地的苔原到哥伦比亚荒芜的山地,战火不熄,烽烟难灭。

  从遥远的时代,人们就不断的发动战争。但人们为什么而战?膨胀的权力欲?极端的霸权?还是为了追求财富和土地?为什么?要以他人生命为代价?

  为什么要破坏别国幸福的家园,为什么让男人叹息,让女人哭泣…

  XX年西班牙一次知名的摄影展上,一张照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照片是一个女孩,十二三岁,身上穿着补丁的衣服,戴着翠绿的头巾,手中捧着一只和平鸽,可眼神却一片迷茫,一片彷徨,那是对生命的无奈,还是对和平的渴望?

  照片下有标题:摄于巴基斯坦加沙地区。

  这幅照片我端详了一遍又一遍,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心仿佛纠结起来。她同安妮一样,无辜地被卷入战火,惊惧每天折磨着他们脆弱的神经,而世界上,仍有许多人,在承受着战火的煎熬,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XX年,烽火在巴比伦上空燃烧,敢于挑战美国权威的伊拉克很快被击败。但战争的灾难并非只青睐战败xxx的反抗与袭击,依然迫使美国驻军于此,时至今日,有多少美国大兵血撒异域!三年战争,两个输家!

  死去的士兵们,他们之前可能是跳街物的嘻哈男孩,有的有了心爱的女孩,有的已经结婚,他们本该在家乡的酒吧与朋友喝着啤酒聊天,牵着爱人的手漫步于林荫小道。可是,命运却被定格在了瞬间,僵硬的身躯,彷徨的眼神,迷离的泪水,冲突的双方,血与泪的过扬,你既无怨,我亦无悔,当伊拉克人用生命捍卫尊严时,美国士兵也在用生命捍卫着大国的霸权。

  何时,何地,你我的眼中能没有仇恨,手执橄榄枝屹立夕阳下,让夕阳将彼此身影拉长,让微风拂乱彼此的头发…

《安妮日记》读后感3

  在二次大战的硝烟中,在纳粹疯狂迫害的恐怖中,一位少女用日记记录了这可怕的一切。

  这个未到花季的少女,迫不得已地躲进了密室。在花一般的年龄,却要接受这黑暗、动荡的年代,这公平么?枯燥的空气,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各种行为动作受到压制。黎明前的黑暗,怎么这么长!怎么那样不公!怎么如此令人难以接受!没有一个人可以忍受。黎明真的会来么?我在暗暗地问自己,从心底里祝福安妮……

  密室中的生活枯燥压抑,但是绝不能放弃希望!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十五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那些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伟大、困难的男人!”……实在让人难以想像!在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将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在危难中艰苦成就,不顾一切,只为了一种信念。这个信念之火,在令人窒息的密室里还能燃烧吗?

  我的眼圈有一点红,想说话却又动不了嘴,手有些颤抖——安妮被杀了!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距离她的十六岁生日尚差三个月。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安妮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什么?为什么正义的人总是难逃死亡?

  牙齿紧咬着,把头往天上抬,我发现天空是那么蓝,这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安妮在密室里比我们更渴望光明。敬佩,惋惜,悲哀,气愤……这些字眼交织在我的心里。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安妮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并且,她的日记留传到了现在,这已经是最好的回报,可是我为什么却不能对此感到满意呢?

  哎——轻轻地一声叹息,无言以对……

《安妮日记》读后感4

  暑假里,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细细地品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这本书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很大的震撼,很多的启示与感悟。

  《安妮日记》主要通过一篇篇日记告诉人们一个活泼,聪明的犹太少女安妮·弗朗克出身在一个犹太家族,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以及邻居们躲进“后屋”。在狭小、完全封闭的后屋里,胆战心惊地生活了两年。两年的生活十分的艰苦而又难熬。但是即使这样安妮仍然勤奋学习,每天仔细记日记。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凶恶的纳粹党徒逮捕了,关进了令人窒息的集中营的故事。

  我十分喜欢安妮,他是一个纯洁、率真、热爱思考、热爱生活、坚强的小女孩,她渴望着自由,她渴望着和平,她渴望着不再受到歧视。

  最令我佩服的是,安妮的坚强与对生活的热爱,十三、四岁的她本该尽情的享受生活、阳光、友情和欢乐,可是却不得不躲藏在与外界隔绝的小屋里,他们每天都得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白天不能开窗,晚上不能开灯,一个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渐短缺,天天说话只能低声细语,生怕被人发现。但是她很坚强的,即使在密室这样的环境里的两年生活仍然没有让她自报自弃,并没有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她依然对一切充满希望,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绝望,她曾说过:“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这就是她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安妮勤奋学习,用自己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每一天的所发生的事情,她对战争、人性、反犹太人主义进行思考,对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进行思考,逐渐的从由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女孩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人。安妮严格要求自己,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自我反省精神,每天不断的检验自己的言行,纠正自己的缺点,锤炼自己的性格。最令我感动的是,安妮看到自己悲惨的遭遇,看到人性的丑恶,看到自己理想被粉碎,感到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是的,正是安妮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活的品质,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绝望的精神,使我感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为安妮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伤,也为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而感动,更为安妮身上的精神品质而震撼,所折服……

《安妮日记》读后感5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穿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化为世人的广大回响。毕竟善良、正直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报道。

  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位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我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安妮日记》读后感6

  回想生命的本质,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思考。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军队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军队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军队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更快乐的吗?”

《安妮日记》读后感7

  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信念、希望、意志、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想要都可以得到。

  还有春风、细雨、皎洁的月华、还有灿烂的星辉……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包括我在《安妮日记》中读到的——从头至尾,充斥着“爱”、缓缓沁入我的心脾。

  文章开头就流露出作者对这本日记的爱。“我要这日记当我的朋友,还要为这位朋友取一个名字,叫吉蒂。”安妮对自己的一本小小的日记如此珍惜,把自己感动的、感触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诉这位朋友,可见这本日记对于安妮是一位知己、一位无话不谈的知己。

  同样地,安妮对他最要好的同学也充斥着爱,她的名字是汉妮莉。文章中有一段的描写特别生动不得不迫使我把它摘抄下来。“我看见她衣服破烂,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视着我、大大的眼睛里带着那样的哀伤和责备、我看出里面的意思,哦安妮,你为什么抛弃我?救救我,救我离开这个地狱!我却救不了她。”那种极度的悲痛的心情凝结在安妮的心里。爱和抛弃使安妮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之情。这种痛苦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烫,比火山爆发还要剧烈。它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疼痛,但是我们都能理解。只有心中存爱,才会因此产生无比的痛。

  安妮还爱写。写作使她摆脱所有的俗虑、使他的精神鲜活振奋!同大部分人一样安妮曾经也抱怨过。哀叹自己不会画画,但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至少还能写。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去抱怨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因为自己也拥有很多而恰巧是别人所没有的。安妮认识到了这点,她珍惜自己的这一优点,写了好几篇童话。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作家,对梦想的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安妮那样付诸于行动的,不是吗?

  安妮还爱自然。她向往蓝天、鸟鸣、月光、正在绽放的花朵。我们可能也爱自然但一定没有她那么深刻。因为只有失去了、我们才会珍惜。那时安妮住在密室里,要看到蓝天、听到鸟鸣已经成为梦想了,不可能做到,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作为幸福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权利,溶于大自然的权利。

  安妮还爱很多很多,写也写不完。但是从上文已经可以看出安妮的心灵被爱滋润了。她充满了爱。整篇安妮日记无时无刻都散发的浓郁的爱。

  安妮日记使我们懂得很多很多,体会到了人间无处不在的爱。让我们打开发现爱的眼睛。去看见、去感受、去珍惜那免费而又珍贵的爱。

《安妮日记》读后感8

  一只手挣脱命运笼罩着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托起废墟中看到的希望。

  安妮,一个犹太人小女孩,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德籍犹太人家庭。她每天都生活得很快乐、充实,即使在犹太人被一系列反犹法令限制后,她依然积极地面对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在少女的朦胧时期里与赫洛谈了半场恋爱。

  然而,一张传唤令打破了安妮看似平静的生活,一家人与范·丹一家人提前开始了秘密小屋的生活。起初,安妮也还只是一个小女孩,会拿自己与姐姐做比较,埋怨妈妈的偏心,埋怨范·丹夫人对自己的管教。渐渐地,她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后来的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日记中竟然有那么多埋怨妈妈的句子。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孤芳自赏,必须学会与家人和睦相处。于是,她试着与妈妈和姐姐交谈,互相沟通,渐渐加深了解,增进了母女、姐妹的感情......

  好像蝶蛹从茧里飞出来变成美丽的蝴蝶,安妮终于蝶变了。

  你,自卑、敏感,少女的心思尤其的细腻,一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话语总能成为一把利剑,几乎刺透你的心脏,压迫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窒息。你曾想过放弃生命,曾想过到一个遥远的国度里去生活,但一张张慈祥的笑脸始终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渐渐地温暖着你的内心,拼凑美丽的思绪,一个更加强劲有力的心脏开始跳动。你,开始接受一切真心的话语,抵挡一把又一把的风刀霜剑。自己原来的伤痕渐渐地愈合了,你不断地变得坚强、勇敢,也学会了用笑容愈合别人的伤口,无所畏惧地一直向前,从天黑直到天亮。

  哦,你蝶变了。

  从年少的无知与懵懂到如今的懂事与顽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褪壳,一次又一次的蠕动,一次次的被流言压垮,又一次次的强撑站起。人们看到的只是曾经的你和现在的你,从来都没有看到曾经的你到现在的你到底经历多少风霜雨雪。

  安妮如此,你也亦是如此。尽管蝶变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但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心性不同,终会塑造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那不像原来的你自己,是比原来更富有内涵的你自己。这个过程不仅是自我重新塑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安妮,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慷慨与贪婪两种极端的人性,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认定这个方向,不会被所处的环境所动摇。你,在这个过程中看清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只有利益捆绑,还有爱,爱超越一切,给身处混沌的你我增添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蝶变之所以疼痛,恰恰在于它的重新塑造,不断打破,不断整合,而蝶变的可贵之处,在于重新塑造了自己崭新的形象和美丽的飞翔。

《安妮日记》读后感9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安妮日记》,它记述的是一名名叫安妮的犹太女孩从1942年到1994年写下的日记,在日记中安妮讲述了作为一名犹太人为躲避残忍的纳粹党在秘密小屋中的生活状况。

  在日记中,安妮如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希特勒政府攻下荷兰后制定的一些法规“法令规定:犹太人应在衣服上绣黄色六角星徽;禁止犹太人深夜出门;禁止去一些娱乐场所!……”看到这些规定我觉得十分气愤,他们这样做完全限制了犹太人的自由,没有一点民主可言,完全就是将犹太人逼上死路,这样的情况下,让他们怎么生活!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妮一家仍然坚强努力生活着,他们不放弃,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等来成功的那一天。七月八日,安妮的姐姐突然接到了召急通知,玛格当时仅16岁啊!难道这些惨无人道的纳粹党连一个小女孩也不放过吗?纳粹党的残忍激起了大家的反抗精神,最终,大家决定全家搬进秘密小屋,那是一个办公楼上的废弃屋子,由他们的朋友送来食物,他们生活在秘密小屋里,为了防止被别人发现,他们白天夜里不敢大声说话、走路,只能做一些静态的事情。压抑的生活使大家都变得敏感而易怒,后来秘密小屋中又住进了凡格一家和善良的大夫狄斯亚,自私吝啬的凡格太太总是找安妮的缺点,甚至经常发生争吵,在这样的情况中,安妮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坚强。在秘密小屋生活的这段时间中,安妮并没有放弃学习,还是每天认真的学习各种语言,同时安妮也有了自己的心事,安妮与皮特恋爱了,可是安妮的父亲却很生气,他告诉安妮她应该冷静的处理这段感情,并告诉她将来会有更多的选择,安妮也决定自己应该她冷静的处理这段感情。在这种时候安妮明白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胜利,而放弃就意味着死亡。在他们住在秘密小屋的这段时间,他们的同伴都被成群的逮捕,受到盖世太保无情的对待他们有的被赶上火车送进维斯德堡,还有的被送到遥远的荒芜之地,中煤气而死……1944年,盟军登陆,他们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喜讯,可他们的食物却越来越少,可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相互安慰、鼓励,相信未来一定会很美好。最终,德国失败了,可安妮也走了,她终究没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

  通过读《安妮日记》我懂得了即使面临天大的灾难也要学会坚强,要始终保持的处理事情,要保持坚韧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学习,不可轻言放弃,要相信自己,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就像安妮说得:“我相信自己”,“包括我的思想、我的愿望以及我的梦想”。

《安妮日记》读后感10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但就在这后一月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这也真正开始了日记。

  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虽然可以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早上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再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和克莱尔的体弱多病。而且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在密室生活的两年里,正处于花季少女时期的安妮,在极度的恐慌与不愉快下,在暗淡无光的.密室里,度过了少女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她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是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德国人歧视的犹太人。花样少女的心情只有在书上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令我们无法想像,更无法了解的。

  文中有一段曾写道“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段艰辛的事情当作我日记的材料。”安妮虽然恐惧,但她不放弃,而是把逆境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见她的精神家园是丰硕的,富有的。面对恐惧她甚至比密室里的大人们都要冷静,都要成熟。是战争使得一个天真烂漫,不知何为险恶的小女孩变得早熟起来。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的到来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安妮想当一名记者和作家,但这个简单的愿望却被当时的黑暗所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远地望着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她做到了。她用自己的的经历为人们描述了战争的冷酷,犹太人的无奈以及少女的好奇。她死在战争中但《安妮日记》的封面上永远有着一个名字——安妮﹒弗兰克。她永远活在这个令人无法忘记的故事中。她永远活在爱她的人心中。她的身体死了,但她的灵魂活在了书中……

  这是多么坚强的安妮,多么乐观的安妮,是坚强和乐观支撑着安妮度过了艰难的密室生活,是坚强和乐观成就了《安妮日记》。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永远快乐的女孩;一个面对逆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激励着我们冲出逆境!

《安妮日记》读后感11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 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仅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我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应对每一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期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 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可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异常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我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梦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忙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应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向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趣味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我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完美的。”

  所以,在阅读了《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头,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更欢乐的吗?”

《安妮日记》读后感12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日记》读后感13

  怀着与一个豆蔻少女聊天的心态看了这本书,然后被深深的教育,不一定是教育,应该是惊醒吧回想起那个年纪的自己,还只会学习考试找妈妈。Anne Frank过人之处不在于文笔,由于没看德语原版,文笔怎样也不好评判。过人的思辨能力真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望尘莫及的。

  安妮是天才,也是普通人。她聪明,直接,甚至有些极端,有着青春期少女的那一点点愤世嫉俗。就是这样一个在大人眼里的“问题少女”却又全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智慧是什么呢我觉得智慧就是当所有人拿着“常识”来为自己辩解,自我安慰的时候,你看到其中的愚蠢甚至卑劣。就像安妮说道她和她妈妈不同之处的时候,她妈妈会说比起抓起来在集中营受罪的人,他们幸福多了。安妮想的却是,尽管这个世界和自己的遭遇再绝望,看到美丽的大自然和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上帝的恩赐,她就又开始有了生活的勇气。安妮妈妈这样自我安慰的语言至今还有很多用处,可是幸福从来就不是比出来的。幸福是你的内心感受,仅此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个想尽一切办法逃离现实的人。有时候活在电影里,活在书里,总之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总是做一个旁观者,这样多轻松啊在看安妮日记的时候,我活在1942年,和她一样不见天日,虽然我很难想像两年不见天日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二战的爆发,对犹太人的屠杀对于13岁的安妮来说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设想要是没有战争,要是她依然热爱写作,她会是个伟大的作家,地位可能不会亚于简奥斯汀,布朗特姐妹。这点我敢保证。

  在看此书的时候,我经常把看一看就要看看封面安妮的样子,想着她当时样子。想着她浅笑时候的酒窝,常常睫毛下黑白分明的眼神。我觉得一定是这样的。她总是很客观的描述她和几个同住密室人的冲突。她和妈妈,姐姐之间的爱,伤害与误会。我并不觉得安妮成熟,成熟也不适合她。她和青春期的少女大致差不多,有差不多的特点。别人无法理解时候的愤怒,对爱情的憧憬和惴惴不安。自己对很多事情的主观判断和评价也是一大特点。当然,她肯定不是胡编滥造。不过,在她心里是怎么导演事实的就不一定了。安妮就是这样,聪明,智慧,却不完美。

  我常常觉得读一本书,就是经历了作者的人生。但是安妮的人生,日日夜夜的担惊受怕,活过今天没明天的绝望我却永远也无法理解,那是时代给予的灾难。没经历过的人没办法理解。这本日记我没看完,也不想看完。日记没有结局,在她被抓去集中营了那一天,日记被迫中断。我觉得要是读到那一天我一定会难过的吧。

  种族灭绝的灾难,施暴者永远都应该祈求原谅,也永远不该被原谅。

《安妮日记》读后感14

  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15

  直到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初看《安妮日记》这本书,是我在书店闲逛的是时候,大概是出于好奇,拿起来,翻阅了一下,竟没想到会越看越好看,就把它买回家了。就是这样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番不寻常的交流使我的心灵有了如此的震撼与触动?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德籍犹太人,名叫安妮·弗兰克。当时,犹太人是受到歧视和排挤的,同常人地位都差之毫厘,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是要遭到残酷迫害的。就在安妮过完13岁生日不久后,他们一家就开始躲藏生活。安妮一家和范·丹夫妇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安妮父亲曾经办公的大楼的一处隐蔽地方,被安妮称为“密室”。自从来到这里后,他们每天过着心惊胆战、惶惶不安的生活,无论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悄悄的,生怕弄出声音来被人发现了。窗户拉上了窗帘,不让一丝光线透出来或照进来。只有在深夜稍微探下空气,但更不能出发响声了。本来,一个本应在家里享受阳光、享受自然,在学校快乐学习,一个拥有蓝天、自由飞翔的花样少女,现在却因民

  族被歧视而躲在看不见阳光,享受不了生活快乐的小屋中,比鸟笼中失去自由的鸟儿更加痛苦,是多大的打击和折磨啊!在这种情况下,她用她的笔记,记述了在小屋的一切,笔记陪伴安妮度过了26个月艰难而悲伤的时光,同时也在这样的暴烈情境下,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锻炼自己的性格。虽然她很不幸,生活条件更差勇,但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丧气,仍然抱着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胸有理想、顽强拼搏的性格真让人佩服啊!我记得安妮曾说过一句话:“假如我仰望天空,我就想,一切都将会变好的,这种苦难必定会有尽头,和平与安宁将重新降临世界。”我觉得只有人们才会愚蠢地去斗争,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痛苦的。如果人们用“善”,对待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一定可以成为朋友。

  安妮虽然承受了这么多,但她非常坚强。在她的一生中,她曾经说过: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经历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开端。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正确,安妮所要承受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一段困难的生活经历,为什么不像安妮一样,去把那些痛苦的经历“变成”一段有趣的冒险呢?让我们和安妮一样吧,让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变成”一段有趣的冒险吧!

【《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读后感02-22

安妮日记读后感05-22

《安妮日记》读后感08-10

安妮日记读后感作文500字 读《安妮日记》有感05-26

安妮的日记读后感范文04-22

安妮的日记09-27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40篇)09-26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04-22

《安妮日记》读后感15篇11-06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40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