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风俗作文(集锦6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知道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
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
定亲,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娴于辞令、善于交际的媒人去女方说亲。当然,女方也要详细地了解男方,不过在形式上必须让男方占个主动。姑娘一般在十七、十九这些奇数年龄成婚。定亲通常分两步进行。
先是小定。由媒人自己再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一同携带两盘饼子(每盘有8个圆形面饼,上面放有奶食、红枣和糖)、一瓶白酒来到女方门上,喝完茶以后,将两盘饼子拿出来摆在桌上,让姑娘的父母品尝奶食,再向他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说明求婚的来意。而后从拿来的瓶里倒出酒来敬给女方双亲;再把其余的酒连瓶子交给他们。接着就在女家的欢宴上详细介绍男家特别是女婿的情况,提出求婚的愿望。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姑娘也得点头),才算初步达到了求婚的目的。
再就是大定 这次除原来的两个人外,还得有女婿和一位近亲,选择良辰吉日,带着哈达;一只绵羊背子(煮熟的整羊,如没有,绵羊背子可以用砖茶代替)、两盘饼子、一瓶酒等礼物来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也要有娘舅近亲和邻里等几个主要人物在场。男方让女家主人品尝奶食之后,便献哈达,将饼子和羊背子摆在桌上表示送来了定亲的礼物。这时主家便出来一个人,将羊背子象征性地品尝以后,便端起盘子正转一圈放了下去,尔后媒人便向女方长辈每人敬酒两盅,便开始饮酒用膳。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决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等事宜,蒙古语称作“依克河勒奇高日”。聘礼通常称为穿戴,有“一九”、“二九”之说,“一九”主要包括砖茶、大布、帽缨、腰带、大畜,还有给女方父母的贴杆马、银钱。给姑娘的礼袍等。这些物品大部分在娶亲时又陪送回去。姑娘的头戴主要由女方家准备,但男方家应根据财力情况给予必要的资助。 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头戴往往完全自备,有的还相当昂贵,在一般情况下,大定也可以简化程序或跟婚礼一起举行。
大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八卦是指火、水、金、土、天、气、木、山八种东西,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
鄂尔多斯风俗,台吉之间互不通婚,同族的兄弟之间不说亲,这是促进后代优生、健壮的优良传统。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2
时间真的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过了十多个新年。不,新年又来了。
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这是我们过年的共同习惯。也有史书记载,此风俗始于南北朝,逐渐盛行。唐初,太宗李世民写下“满足年”的诗句:“寒辞冬雪,暖送春风”。时至今日,我国人民还是习惯在除夕夜看年夜饭,屋外放鞭炮,屋内围坐看电视,全家人哈哈大笑。
相传隋朝初年年糕是用来祭神、祭祖的,后来成为过年的食品。
我们也有过年不可缺少的美食——饺子。吃饺子的意思是“更碎饺子”,“子”的意思是“子食”,是“饺子”的谐音,意思是“团圆快乐”和“吉祥如意”。但为什么它是必不可少的呢?原因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春节吃饺子,寓意“招财进宝”。其次,饺子有馅,人们可以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塞进馅里,赋予人们新的想法。一年的愿望。在一些地区,人们在吃饺子的同时,也会配上一些副食,以示好运。例如,吃豆腐象征着全家幸福;吃柿子象征一切顺利;吃三种新鲜蔬菜象征着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饺、肉饺和肥菜,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贴上“福”字!目前对“福”字的解释是“幸福”,而过去则指“福”、“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都寄托在人们身上。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愿望,人们干脆把“福”字倒置了表示“福已至”,“福”字贴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以“福”字为暗号准备杀人。马皇后让全城不得不消灭这场灾难。天亮之前,我在门上贴了一个“福”字。自然没有人敢违抗马皇后的意志,所以我的门上面贴着“福”字。其中,有的家庭不识字,居然把“福”字倒过来了。第二天,皇帝派人到街上查,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倒贴了“福”字。皇帝闻讯大怒,立即命榆林军抄家。马皇后见事情不妙,急忙对朱元璋道:“家里人知道你今天来访,故意把‘福道’二字倒过来,这不是‘福道’的意思吗?”皇上一听,立刻下令。释放了,一场劫难终于被消除了。从此,人们将“福”字倒置,以求吉祥,纪念马后。
春节期间,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窗花上贴各种剪纸。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气氛,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人们一般称它为“窗户”。窗花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因为窗花的购买者大多是农民,所?以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来表达农民的生活,比如种田、织布、捕鱼、放羊、喂猪、养鸡。此外,窗花也有神话、传说、戏剧故事等题材。此外,花、鸟、虫、鱼、生肖的形象也很常见。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开门放鞭炮”。过年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去旧迎新。
鞭炮是中国的特产,起源很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放鞭炮可以营造节日气氛,是节日中的一种娱乐活动。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民族文化传统,今天在这里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们镇里最盛大的一个节日,过节的形式远远超出端午和中秋,春节的持续时间达半个多月。
春节前是过小年和过大年,这是冬季里特别忙的时候。我们村里的人家家户户都会留有“过年猪”,到了腊月二十左右的日子,是杀猪的高峰期了,连续四五天你都会断断续续听到猪的牺牲发出的声音。
杀完了猪就要打豆腐,用猪血和豆腐混合在一起,挤碎在揉成一个圆形,再是烘烤就做成了“血粑豆腐”,用来招待客人这是上好的菜。
打完豆腐就会把腌过两三天的猪肉串起来做腊肉、灌香肠等。再是一些自家男人爱喝酒的家庭这时候就要忙着烤酒了,这也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酒的原料是自己家用的发酵了的米饭,所以酿出酒特别香特别纯。
大约到了二十八、二十九,乡亲们又兴起打糍粑。打糍粑场面非常热闹,往往一家人打糍粑,邻里几家来帮忙,你帮完我,我再来帮你,只要糯米煮熟了,半个小时,几百个糍粑就像艺术品从大家的手里生产出来。在打糍粑的家里,人人都可以随意的想拿着吃就吃,主人反会觉得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即使对于一般的熟人,主人老大远的也会喊别人来吃“粑粑”。
事情忙地差不多了,也几乎到了过年了。过年了,在外打工的一般都会在三十号前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只限于一家人之间,满桌子美味佳肴,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吃。在“团年饭”的桌子上,你每年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菜“香菜炖鱼”,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鱼代表“年年有余”。这里还有鸡肉鸭肉等,但我们有些很铁的规矩,就是不能把“鸡脑壳”叫做“鸡头”,而是应该称它为“凤头”,也不能直接称呼“鸡腿”“鸡爪”,而应该是“金爪”或“抓钱手”,这些都是带有吉祥之意。
在除夕之夜也有许多的规矩,平时童言无忌的小孩子,在这个晚上大人就会进行“刮嘴”,在新春里就会不乱说话。当除夕的交接处到了,大人即使睡了,也要在这个时刻起来在屋内放鞭炮迎新春。
新春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凌晨五点到七点,每家每户都至少要起来放一次鞭炮。通常这段时候还要到院子里放大炮,表示新的一年真正来临了。在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绝对不能在上午扫垃圾出门,鞭炮的残渣,我们磕的瓜子壳、糖果皮,这些都是象征着财富,把它扫出去了,就暗含这一年将不会积财。
新春一直会延续到元宵节闹完元宵,这又有着很多的风俗习惯。很小的时候,我们那里特别流行在元宵的晚上舞龙灯,三五年耍一次大的龙灯,十几个村里去闹元宵,看过《红楼梦》的,就知道那活动的排场又多大。只可惜我那时太小,没能赶上亲身去耍灯笼,只能看着别人舞龙灯。我呢,也幸运,亲手舞过两次草龙灯。舞灯时,每到一家门前,主人就会给你龙灯上插点着的香,再给大家打发一些新春的甜饼、喜糖奶糖,再放放鞭炮,这就走完一个过场了。
在现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习俗基本上已经退出它的生活舞台了,它们的地位和价值也在不经意间就成为历史了。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4
时间可真是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新年了……这不,新年又来临了。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5
初夏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刚才还是艳阳满天,火红的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一般,刺辣辣地照着大地,热得奔走的人儿臭汗淋漓,不一会儿,天空中飘过几片乌云,空气闷热,转眼“哗哗哗”下起了雨。雨不见得很大,但是很密,飘飘扬扬。
哦,端午踏着舞步轻快地来了。
走过乡村,每家每户忙碌着,欢声笑语。一阵水汽从锅里漫开,那种醇醇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嗯,清香、诱人,那是粽香,浓浓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粽叶儿的清香。
来到城镇,蓄满水的河道上,有节奏的哨声、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十几条龙舟荡漾在碧波里。龙舟上,十几个青壮汉子,挥舞着手中的浆,喊着号声,奋力向前进发。
众所皆知,端午的由来,起源于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虽说有些神化,但一位诗人,能够被人们近两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着实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闻粽香,又见龙舟,又祭屈原。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民族文化传统,今天在这里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们乡里最盛大的一个节日,过节的形式远远超出端午和中秋,春节的持续时间达半个多月。
春节前是过小年过大年,这是冬季里特别忙的时刻。村里的人家家户户都会留有“过年猪”,到了腊月二十左右的日子,是杀猪的高峰期,连续四五天你都会断断续续听到猪的牺牲发出的声音。
杀完了猪就要打豆腐,用猪血和豆腐混合在一起,挤碎在揉成一个圆形,再是烘烤就做成了“血粑豆腐”,用来招待客人这是上好的菜。
打完豆腐就会把腌过两三天的猪肉串起来做腊肉、灌香肠等。再是一些自家男人爱喝酒的家庭这时候就要忙着烤酒了,这也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酒的原料是自己家用的发酵了的米饭,所以酿出酒特别香特别纯。
大约到了二十八、二十九,乡亲们又兴起打糍粑。打糍粑场面非常热闹,往往一家人打糍粑,邻里几家来帮忙,你帮完我,我再来帮你,只要糯米煮熟了,半个小时,几百个糍粑就像艺术品从大家的手里生产出来。在打糍粑的家里,人人都可以随意的想拿着吃就吃,主人反会觉得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即使对于一般的熟人,主人老大远的也会喊别人来吃“粑粑”。
事情忙地差不多了,也几乎到了过年了。过年了,在外打工的一般都会在三十号前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只限于一家人之间,满桌子美味佳肴,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吃。在“团年饭”的桌子上,你每年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菜“香菜炖鱼”,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鱼代表“年年有余”。这里还有鸡肉鸭肉等,但我们有些很铁的规矩,就是不能把“鸡脑壳”叫做“鸡头”,而是应该称它为“凤头”,也不能直接称呼“鸡腿”“鸡爪”,而应该是“金爪”或“抓钱手”,这些都是带有吉祥之意。
在除夕之夜也有许多的规矩,平时童言无忌的小孩子,在这个晚上大人就会进行“刮嘴”,在新年里就会不乱说话。当除夕的交接处到了,大人即使睡了,也要在这个时刻起来在屋内放鞭炮迎新年。
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凌晨五点到七点,每家每户都至少要起来放一次鞭炮。通常这段时候还要到院子里放大炮,表示新的一年真正来临了。在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绝对不能在上午扫垃圾出门,鞭炮的残渣,我们磕的瓜子壳、糖果皮,这些都是象征着财富,把它扫出去了,就暗含这一年将不会积财。
新年一直会延续到元宵节闹完元宵,这又有着很多的风俗习惯。很小的时候,我们那里特别流行在元宵的晚上舞龙灯,三五年耍一次大的龙灯,十几个村里去闹元宵,看过《红楼梦》的,就知道那活动的排场又多大。只可惜我那时太小,没能赶上亲身去耍灯笼,只能看着别人舞龙灯。我呢,也幸运,亲手舞过两次草龙灯。舞灯时,每到一家门前,主人就会给你龙灯上插点着的香,再给大家打发一些新年的甜饼、喜糖奶糖,再放放鞭炮,这就走完一个过场了。
在现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习俗基本上已经退出它的生活舞台了,它们的地位和价值也在不经意间就成为历史了。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集锦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