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风俗作文(通用18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介绍一种风俗作文(通用1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还有其他的别称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
在那一天,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月饼也分很多种。其中最为欢迎的便是五仁月饼。
中秋节是在农历8月15那一天。其中中秋节的来历也是人们广泛流传的。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的庄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且留下最后一个太阳为民造福。后来王母娘娘给了后裔一包神药说吃了就可以成仙,但是后裔的徒弟为了得到这包神药和后羿的妻子嫦娥发生了争斗。最后嫦娥为了不让他得到吃了这包药,但是身体却不由得飞向了天空。
后裔回来后听说了此事便非常的痛苦。当夜晚他仰望月亮的时候他发现上面似乎有嫦娥的身影。
当我看到这桌子上了一盘盘已经摆好的月饼时。我的口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我看看妈妈又看了看桌子上的月饼。“妈妈我能不能先尝一个。”“那可不行,这是要留在晚上吃的。”我有些失落。不过听爸爸说,这次的月饼好像与往常的.不同。一想到这里我又开始胡思乱想。到底会是什么馅的呢?难道月饼不只有五仁这一个陷吗?伴随着这一些些的期待,终于到了晚上。
坐在院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月饼咬了下去。甜甜的,但似乎又有一些咸味。不过这个味道倒也不是那么让我排斥。低头,一看竟发现是豆沙馅的。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那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在家的院子里赏月吃月饼。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2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了解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比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必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一定会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肯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准备一些,防止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接下来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相当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开心的是我们小孩啦,占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春节这股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节时的那股年味还未散尽,但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3
随着烟花爆竹的一声声响起,我们最期盼的节日——春节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春节自然少不了烟花鞭炮的登场亮相了。
吃完年夜饭后,听到外面“啪——啪——”的声音,我便迫不及待地冲出门外看外面燃放的的鞭炮礼花。爸爸也出来了,他拿出一个“花蝴蝶”轻轻地放在地上,快速的点燃,刹那间“花蝴蝶”身子后面喷出五颜六色的火焰,猛然间飞了起来,在空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接着姑父点燃了“迎春花”,随着“哧——哧——”的响声,“迎春花”开放了,喷出的火焰足有我个子那么高,宛如一个大喷泉。那火焰一会儿黄,一会儿红,一会儿蓝……把周围映照的一片明亮。光亮中,姐姐点燃了“三角蝶”,“三角蝶”闪着夺目的光彩,笔直地冲向天空,像是我们放飞的`理想,又高又远。正当我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时,妈妈不知何时出来了,她拿着一串鞭炮点着了,“噼里啪啦——”吓得我一惊,急忙扶住墙,大家见状顿时笑得前仰后合的。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少了春联也不行,这不,除夕下午我就和舅舅忙活起来了,我们先把原来门上的旧春联撕下来,之后拿出早已题好的“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的春联黏上胶水,小心翼翼地把它贴在门前。接着舅舅拿出一张“福”字将它倒着贴在了门上,我看了疑惑的问:“舅舅为什么要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呢?”舅舅面带微笑的说:“因为倒福就是‘到福’,所以要倒着贴。”我恍然大悟,看着门上红彤彤的春联,真是年味十足。
开开心心过大年,喜气洋洋过春节,我,喜欢这样的春节!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4
小时候吃了一种寒性食物——冰棍,吃太多而拉肚子。当时的情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所幸长大后知道一首叫“寒食”的诗,才让我对真正的“寒食”有了了解。
“寒食”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真的是吃“寒冷的食物”?后来我才知道,我答对了一半。真正的“寒食”其实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是冬至后的105天。
介子推是谁呢?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终成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感其忠臣之志,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这一天,不能用火去做任何食物,只能吃一些常温的食品。嗯,没有经过火加热的食物能好吃吗?哎,想想也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好味道的。但是想想晋文公和介子推之间的君臣情谊,觉得这个寒食节还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们现在好像对“寒食”节没有太多印象。不过,我却被介子推这种不追求功名利禄,一心只为国家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在这一天,过这个节的人家家里都不会动烟火,吃剩下的食物。我想在吃剩下的食物的时候人们可能就会想着这一段故事,跟熟悉的人讨论着忠君和廉洁。还有去寺庙祈福的人们,也会期望来年平平安安!另外踏青也是寒食节的一大习俗,寒食节这天会看到大人带着小孩去踏青,赏赏路边风景,放放风筝。
现在过寒食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只有查看日历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希望这个节被重视起来,让这段君臣佳话流传下去。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5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十分深厚。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
说到端午吃粽子,就不得不讲到屈原的故事了。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因为国家沦陷,而又不肯向敌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这一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粽子的类别有很多,而且每种都很好吃。包粽子也很讲究。粽子的口味有各种各样的,有红枣的'、豆沙的、还有栗子的。我最爱吃的则是蜜枣粽了,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圆圆的蜜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可都是充实又温馨的。
包粽子要拿起两片粽叶,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之后,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从水中捞起一些糯米放进去,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
再按上一颗蜜枣,用剩下的一截叶子包住,再系上一根细细的尼龙塑料绳。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其乐融融。
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的粽子,愉快的端午节随着粽子的飘香离我而去。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6
随着一声声碰哗啦啦爆竹拉开序幕,一个个烟花飞上天空,放开了笑容。
他在腊月初七,我们就开始准备了。俗话说“腊八粥,吃不够,吃了腊八,过大年,吃了腊八就丰收”,在腊八那天人们要早起熬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十分丰富和非常好吃的食物,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坚果制成的。爸爸妈妈们在家里泡腊八蒜,等过年时吃饺子是吃,到那个时候蒜就成了翡翠色,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
在除夕上午,我们要贴对联,贴“福”,人们往往用“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到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下午,我们就开始弄饺子馅,包饺子,晚上吃饭时,家家户户响起了鞭炮声。晚上我们要守岁,很小的小孩可以早睡,这一夜就不会有什么人睡觉了。
到了12点,那砰砰声和哗啦哗啦的`爆竹便响了起来,我便点燃了我的火,点燃了那砰砰声和哗啦哗啦的爆竹便响了起来,我便点燃了我的摔炮一片红光星光飞了出来汇成一副美丽的画……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7
按照老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就开始了。在腊八节的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各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的而成的溶液产品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当然,腊八蒜也是必不可少的。把颗颗洁白的蒜瓣放到醋罐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准备。到了年底,那些蒜泡的也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带有辣味的蒜和酸中稍带辣的醋,拌着美味诱人的饺子,那叫一个带劲。
从腊八节开始,户户就拼命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有卖春联,有卖年画,有卖鲜花……
在春节,孩子们都会来外面买零食,对于过年零食是必有的.,美味的零食别提有多开心了。
哦!还有,孩子们都喜欢买小玩意儿,在货铺里买鞭炮,点鸣了他,噼里啪啦直响,欢乐的很。
要说最有封死的还是那美味的腊八粥:
花生糖炒栗子斗混合在一起煮成一锅,熬成腊八粥,出了锅,那些豆,栗子,枣已经变的软烂,并膨胀的“硕大无比”。盛上一碗满满的腊八粥,三碗不够吃,甜甜的腊八粥,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那是家乡的美味。
一眨眼,春节便从我们眼前走过,小孩儿去上学,大人去做平常的事,好似春节只过了一秒钟。
春节,人们过的格外热闹。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8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撒白糖……”又到了苇叶青葱,粽香飘溢的时节,妈妈又开始忙活开了。
妈妈先把采来的苇叶放在清水里,一片一片洗干净,挂着水珠的苇叶,青翠欲滴,散发着来自河滩的清香。接着把糯米、蜜枣、红枣洗干净,放在一个盆里,一颗颗蜜枣在糯米的映衬下像一颗颗耀眼的红宝石。
开始包粽子了,妈妈左手拿两片苇叶并排放在一起,右手灵巧地一折,一个精致的“宝船”就做好了。捞起一把糯米,不多不少,正好装满“宝船”,用力压实,再放上一个大蜜枣,铺上一层白色的糯米,你看,红红的蜜枣藏在厚实的“糯米被”中偷偷地笑呢。苇叶在妈妈手中上下左右快速翻转,最后用丝线
紧紧地缠绕,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多像一个裹着羽绒服的'小胖墩儿啊。
我也在一旁学者妈妈的样子,有模有样的抱起来,可是我刚学,还不太熟悉,刚把粽叶,弄成小船,刚要装“宝贝时”哗啦啦就调皮的,从缝隙里跑了出来,试了好几次,都漏了,一气之下,就放弃了,就这样粽子下锅喽,刚煮几分钟,厨房里就飘出浓浓的苇叶的香味儿,我围着锅转个不停,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这只小馋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粽子熟了,苇叶不再那么翠绿,我拿起一个,顾不得烫手,剥开它的外套,整个房间里飘荡着苇叶和糯米的清香,咬上一口,糯米和蜜枣夹杂着苇叶的清香,充斥了整个口腔,嚼一嚼,香味顺着牙齿,舌头,喉咙,一泻而下,到达胃里,整个身体都被粽香紧紧地包围着。
“插艾叶,戴香囊,龙舟下水喜洋洋……”远处又传来孩子欢快的童谣声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9
中秋是家家团圆的日子。一般在过节两三天前就开始准备月饼、吃食之类的了。
人们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是少不了的。最美的还是那一轮圆月,月光如流水,静静漫进门槛,映在窗间的影子,在中秋节那天,缠绕着数不尽的思念与忧愁。
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已高高地挂在空中, 它不断地穿梭在像薄纱一样的云中。这天晚上每一个人看月亮的眼睛都是无比的温柔,无比的亲切。
再来就是月饼。她也分了好几种呢。其中常吃的就是普通月饼,再来就是一些特殊民族自制的月饼。他们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每每到中秋节那一天。就会来拜月或者是祭月,祭月主要是干什么呢?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
一些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围绕着月亮来展开呢?那一天关于月亮的习俗可不少:吃“月”饼、赏“月”,拜“月”等。因为它寄托着世代国人盼望团 圆的愿望 , 承载着厚重的思乡、思亲的真情 。
中秋节是家家团圆的日子。月亮、月饼他们都寄托了人们的思家思乡之情。伴随着圆月渐渐落下,中秋节也渐渐落幕。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0
世界上有几个剧种可以从嘴中喷出火来呢?
世界上又有几个剧种能在挥衣服的一瞬间变成另一张脸呢?当然只有咱们川剧啦!
川剧始于清末民初,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如果你觉得它比京剧起源得晚,那就大错特错。如果你对历史有研究,你就会发现他在唐朝后期就出现了。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国力江河日下,当时蜀郡太守刘焜,此人在上司前讨好卖乖,诚惶诚恐;可在下属和百姓前又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还贪污了不少银子,老百姓恨死他了,于是有人组成了一个戏班子,边说边唱说太守昏庸无能。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作文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川剧最出名的还是变脸,大家在看戏的时候是睁大眼睛,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可在一瞬间,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又变成了另一张脸了。其实川剧变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魔法呢。
可惜川剧的传承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加之一部分地方行政部门对地方传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致使川剧剧团大量减少,川剧的社会影响被严重削弱,从业人员队伍萎缩。毕竟人们也认为练戏太辛苦了,因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么好个习俗,可不能就这么给丢了。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因为这些风俗,每在特定的节日里,大街小巷总是熙熙攘攘,卖的买的彼此应和,热闹非凡,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我的家乡是应县,在应县的元宵节里有一个热闹的习俗——扭秧歌。关于扭秧歌,还有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从缝里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火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着“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土地爷的活动。
听了这几个说法,你们有没有被秧歌吸引呢?是不是会不由自主的扭起来呢?我告诉你们扭秧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在元宵节里我也扭过一次秧歌呢。
去年元宵节,我回到姥姥家,可刚进门就被姥爷拉着去练秧歌了。我茫茫然,跟着姥爷走到了村中央。姥爷停下来对我说“去吧,练练,可有趣了,练好了我给你报名,在元宵节也扭一扭。”
我进了团里和他们一起练习,可是我的步伐总是出错,当我快放弃时,抬头一看,队里居然有一个比我还小的女孩在认真地练习步伐。只见她踮着脚向前走几步,又向后走了几步,纤细的手臂大幅上下摆动,看着就不轻松。她甚至还有好几次摔倒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很执着的练着。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练习,我看得都惭愧了,她小小年纪都这么努力的练习,我怎么能甘于落后?赶紧练吧。想到这里,我就学着她的样子,不厌其烦地加紧练习,不得劲儿的地方就请教姥爷,日复一日,一直练到元宵节到了。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赶着做菜,村里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完饭大家就会出来看扭秧歌。和姥爷早早来到村中心做准备,看到越聚越多沸腾的人群,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么多人,扭不好怎么办?大家会不会笑话我?而另一个自己却说:“加油,不就是一次扭秧歌儿吗?有什么好怕的,你能行!”
内心纠结了半天,还是觉得自己应该有信心。于是拿定主意走下场进入队伍和大家跳了起来。不可思议的是我的步伐竟然没有出任何差错,踏着欢快、节奏强的鼓点,我扭得是轻松、熟练,抬头看到那位让我重拾信心的女孩居然也没有出任何差错,我心想: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步伐都有了进步。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时间老人悄悄离去,我们也追随着时间老人的步伐回到家中。不得不说今天的秧歌儿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表演,我不会忘记那次扭秧歌儿,我更不会忘记那个小女孩的。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对扭秧歌产生了兴趣?那就等明年的元宵节,和我一起到我的家乡去感受感受吧,肯定让你不虚此行。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2
河北具有悠久的传统戏曲,至今,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你能说上三个以上吗?
河北梆子可是中国汉族的戏曲之一,它可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梆子声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脉,它是“山西、陕西梆子”到河北后,经过河北人民培育成的,听老辈人说,早些年“梅兰芳”唱的河北梆子最有名气,而梅兰芳的'老家离我老家也只有八里地的距离……
河北梆子的唱腔风格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忍。让人听起来有酸辛、痛快的感觉。河北梆子主要板式有多种,如:慢板、流水板、二六版、哭板等等。
河北梆子唱腔分为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有小生、武生,都用老生腔,不会用太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等。则用青衣腔,很少唱大慢版;净行有一套唱腔,除大慢板外,其它板式俱全。
男女生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起来较吃力,正调是微调式,反调是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
河北梆子有很多剧目如:《陈三两》、《打金砖》、《蝴蝶杯》、《宝莲灯》、《钟馗》等。
河北梆子若按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生行分胡子生、小生、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中占主要的位置。
旦行则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共五类。青衣多穿黑色服装。花旦,表现人物性格比较多样。彩蛋则属于丑行。
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
丑,又名“三花脸”,分文丑、武丑两大类。
河 北梆子的唱腔使人们喜欢上了它……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3
提到年糕,在山间奔跑的大孩子,干农活的中年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有吃过。
小的时候,买年糕的小贩都会骑着车 车上有一车年糕,走街串巷,在大街上喊“卖年糕了”听到的人就会跑到街上,买上一小块儿年糕,而现在却很少了,甚至是没有。大多数人都会去固定的。
年糕的由来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年”,到了严冬季节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而这种美食就是年糕。
关于年糕还有一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
因为各地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地的做法也不同。我们河北人喜欢在蒸煮时加入大枣,红豆,绿豆。那样我们吃起来有种甜甜腻腻的感觉。
记得我第一次吃年糕时,买了一块儿带有大枣的年糕,我从小不爱吃大枣,可是吃年糕里的大枣给我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大枣去了核,而且被蒸的.很软。里面还留有一些汁,一口咬下去,糯米入口即化,枣在口中嚼两下,一个字“甜”红枣是甜的,糯米是甜的,但我们小孩子就是喜欢吃这种甜食。
年糕的谐音便是年高,抑郁着明年能升官发财。
年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们的美食文化,习俗。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4
不论是在学堂上学的小孩子,在外工作的大孩子,还是在自家桑树下晒太阳的老孩子,一提到饺子,身上立马变得暖洋洋的,嘴中也顿时弥漫着肉和香油的味道,嘴中的口水也滴答滴答的流。对于小孩子,那是美食和宝藏,每个饺子都有可能藏着硬币;对大孩子,那里面是家乡的味道,是温暖的怀抱;而对老孩子来说,那一个饺子里包着回忆,包着童年,更包着美好……
今天我喜得快要发疯了,一大早老家院子的厨房里便升腾起一缕缕白烟,爷爷奶奶在院子里拿着碗盏来回穿梭,其他人也拿着抹布、拖布、春联儿等东西打扫并装饰着房子,我则一个人在大院里玩耍,不时的去厨房看看,还用手扯一扯爷爷那灰白而稀疏的头发,爷爷本想护住自己仅有的发丝,可他的手上又停歇不得,只好让我自己折腾。这让本来就无聊的我更无聊了,我只好百无聊赖的问着奶奶,什么时候可以包饺子?答案总是“还早”,在一遍遍的追问下,时间终于慢吞吞的流走了,终于可以包饺子了!
我并不会包饺子,可是看爷爷包饺子,我又忍不住想包,但包的总是不尽人意。看着爷爷的手上下飞舞,好似一只灵活的小鸟,我一看,眼前一亮,赶忙央求爷爷教我,可爷爷是个急性子,只顾着自己包饺子,我便摇着他的手臂,让他总是包错。在我的“努力”下,爷爷很是无奈,只好教我,但是我包的饺子仍然不是扁的,就是没包紧。本以为爷爷会抓耳挠腮急得直跺脚,爷爷却并没有着急,而是先把我的失败品加工了一下,而后又和我讲包饺子的`要领,“孙子,你看将饺子两端放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其他四指合拢一挤,就是这样!你看这不就成功了?”爷爷拿着一个饺子认真的跟我说,然后一脸期待的看着我……
我看着手中又诞生的失败品一阵尴尬,而爷爷并没有放弃,挠了挠头,把我拉了过去,用他那长满老茧的手握住我的小手,把饺子皮儿放在我的手中,控制着我的手包饺子。不久,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出现了,我心中一喜,赶忙自己试了试,第一次并不成功,我又试了一次,终于我包成了!
爷爷笑了,摸了摸我的头说:“我的大孙子学东西就是快”,其他人听了这句话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也忍不住笑了,哈哈大笑……锅中,饺子咕噜噜地响,好似也在笑……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5
在我们顺平老家,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两件事——熏肉、灌肠,此后,在过年间的好几天都不再买肉、肠了。
要熏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连一向晚起的我都会忍不住早早的爬起来,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时候要预备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实很简单,葱姜,花椒,大料,料酒……用这几味最平常的东西就能煮出最鲜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时间——上锅煮肉至少也要五六个小时,靠时间让汤汁充分渗入肉中。这样煮出来的肉,滋味难忘,比平时的红烧肉、炖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准备“熏”。这熏是炭火盆里的火熄灭以后,再在盆口罩上铁丝网,把肉块一个个搁上去就可以了。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熏肉出炉即可。
说起另一味美食——灌肠,口水总是忍不住要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葱姜,油盐,红薯淀粉,加水搅拌在一起,再添些别的配料,做灌肠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肠的时候要用一个漏斗,让漏斗的漏口对准肠衣的开口,把馅料缓慢而均匀的'灌进去。下锅煮,最少半个小时。
煮熟的灌肠鲜美可口,热乎乎的,又软又糯。留着灌肠在嘴里跳舞,咽到肚子里后还是有余香回味。
这一天富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备下过年的荤食,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日子。你想啊,在这一天里,老人们一边煮肉孩子们一边吃,为等肉出锅可以在锅旁一连坐上几个小时,足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这美味的食物了。
要说熏肉,孩子们当是身先士卒。在火盆里的炭火还没有完全熄灭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匀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贪婪地舔着肉,那感觉真是无比惬意。烤着烤着,也许肉烤焦了,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也许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头的筷子哈哈笑着。
这一天,谁都很快乐。不仅是因为食物的美味,也是因为,这是过年的前奏。当老人们开始煮肉的时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临近了。要赶紧准备不是吗?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6
山东春节是从除夕那天才开始的。除夕以前家家户户务必把,春节这几天要吃的鱼啊、肉啊准备好,因为过年这几天许多商铺是不会开的。
除夕一早,大爷就在家门前放了两声二踢脚,整个村子,早就响起了玲玲碎碎的炮声,家里面的人也陆续起来,洗漱吃完早饭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大爷和爸爸贴春联,贴门神。给家里的车上也贴上小帘,为的是一路顺风。妈妈,奶奶和大娘,在家里准备,包饺子用的面和饺子馅,过年的饺子一定要好吃,所以面要发好。面要发酵直到下午,才统一包。这一天孩子们都是激动和兴奋的,但说实话也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多半会去集市上买一些好玩的小花炮。找到村里的小孩一块玩耍,一块谈论着晚上的大年三十的乐趣。这一天大人们几乎是没有时的,从下午开始,村里的烟筒里都冒出烟,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做年夜饭是项大工程,一般要从下午一直做到傍晚,鱼啊,肉啊!各种美味的佳肴,源源不断的往桌子上端,仿佛无头无尽似的。厨房的火还没有熄,大家,一起坐在圆桌旁,谈论着今年的趣事。
等人都到齐了,大家才拿起筷子,分享着桌上的美味。大人们喝酒,小孩子喝饮料。大家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大人们吃完饭还要继续聊天,小孩子们不屑这个,就会跑到电视机前,看着电视里的春节晚会。
桌上的饭菜收拾好了,奶奶妈妈和大娘也会凑过来,这时才拿来早上发的面,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边包饺子。包饺子的工程并不急,因为这是要到深夜才吃的。不愿看春节晚会的,就聚在一块打牌。无论怎样,家中都会传来一阵阵的欢笑,显得是那么温馨和快乐。
春节晚会结束,饺子开始往锅里下了。像一个个小元宝。这时候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他们会拿着各式各样的彩炮,在黑漆漆的夜空中刷的一下燃放。各种彩色的烟火照亮了天空,大人们也玩的乐此不疲,整个村子的天空都被烟花所覆盖。
山东到没有守岁的规矩,吃过饺子,大家便都上床了。整个村里安静了下来。为的`是为明早的拜年做准备。
第二天一早,全村的男人都起的绝早,村子里同样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要向村里年龄最高的人磕头,以表敬意。那时的场面十分隆重,十多号,二十多号人,排成整齐的方队连磕三个头。这项结束后,才能自由串门。上午男人们要去亲戚家,朋友家挨个拜年,女人在家里迎接客人。活动大概到了中午就全部结束了,中午村里很少有声音。人们都在休息,只有精力旺盛的孩子们,还会出去放放昨晚没有放尽的小炮。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把昨天没吃完的饺子用油煎了,大家香喷喷的吃一顿煎饺子。这一天过完,年基本上也就过完了。
大人们在家呆几天要去上班,学生也要开学了。人们又进入了正常的生活规律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7
京剧是我国国粹之一,其唱腔婉转优美,扮相多变有趣,时常让人不觉便深陷其中。
京剧京剧,就是分布地以北京为主的剧种,但谁能想到,它之前却不起源于北京呢?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听到这里,你们了解京剧的起源了吗?说完起源,咱就说说京剧的表现形式,首先生旦净末丑,咱得了解一下吧,生呢,就是扮演男子的一种行当,说几个代表,老生大家应该都听过吧,他主要扮演的就是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说完老生,跟他相近的还有小生,这小生是啥呢?那就是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生说完了该旦了,旦行呢,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具体有青衣,花旦等。
还剩下两行,咱就稍做了解一下,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最后丑行呢,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其中包括文丑和武丑。
这么给大家说,大家可能不太明白,咱们就一起举个例子来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史记读下来应对其有了了解,这部萧何月下追韩信呢,是麒派戏中一名段,这其中主人公有萧何,韩信,刘邦,这萧何和刘邦就都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生,这韩信呢,则是武生,这生旦净末丑就只是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
解释完,咱们继续来就着萧何月下追韩信这部戏来深入了解一下京剧中的一个剧种-麒派戏,《萧何月下追韩信》呢,它的着重于表现了麒派唱腔“苍劲雄浑”“爆发力强”的艺术特点,“高低自如”“刚柔相济”的表现方式,整个看下来让人不由鼓掌叫好。
京剧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也有着演员台下的苦功,任唱念做打拼过才能成为武艺行家,只有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使动作唱腔牢记心中,这也许就是京剧传唱至今的理由,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8
保定有三大样,铁球,面酱,春不老。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得加上一样:驴肉火烧。
火烧,对于这项美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火烧刚刚出炉的时候,色、香、味俱全。火烧表面的颜色由外到内,由浅到深。中心处的颜色最鲜艳,仿佛抹了一层油,又如同刚刚入秋的落叶一样,金光满面。用手一摸,表皮又香又脆,但又不是脆到稍稍一用劲就四分五裂,程度正好。别看外面硬,但里面可是软的。而且层层分明,每一层又香又薄,不由得赞叹师傅们的手艺。香气更别说了。伴随着白色的蒸汽,芝麻般的香气也冒了出来。
驴肉,讲究的是凉肉热火烧。况且这肉的种类很多。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板肠了。用筷子夹起一块颤巍巍的肉仔细端详,它的颜色外粉内白,上面的油光泽泽,仿佛像一面镜子一样,上面都可以映出人脸。况且,上面还连着一块白花花的肉呢!光看它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样,就足以让人开始往胃里吞口水了。而且板肠摸起来的手感还非常滑,把板肠加进热乎乎的火烧里,刚一把它放入口中,它就想趁你不注意滑到胃中。似乎想迫不及待的让你感受到它的美味。?把板肠加进热乎乎的火烧里,但是,怎么可能呢?一嚼,驴肉和火烧的香味就在你的嘴中蔓延。二品,就可以品出来它那肥而不腻的感觉,这味道,让人能回味整整一天。
其次的话就数焖子了,但看它那样子,你就会发现它好像一摊有气无力的果冻一样。再夹起一块焖子放入嘴中,凉凉的,软软的。再一嚼,它那独有的香气一下子散开。这“果冻”虽然肉不多,但是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在这样重要的场合,辣椒怎能会少呢?提前腌好的辣椒辣劲十足,红彤彤得叫人有点心惊。但还是忍不住咬一口。哇塞!再配上让人欲罢不能的驴肉火烧,绝了!
驴肉火烧,可以称得上算是保定的特色。无论是男女老少,提起这项美食,大家都赞不绝口。
泼水节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纳西族的火把节、汉族的春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傣族的泼水节。每临泼水节,人们难免不提起这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有一个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都困在寨里。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和村民,他不畏危险,冲出“火网”,去江边挑来一桶桶水,把火泼灭。经过一天的奔波,火终于灭了,但李良却非常的累,他一头扑进江中,变成了巨龙。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开创了泼水节。每到泼水节,人们都会拿出家里的.盆、桶,在江边不断地泼水。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高采烈,乐此不疲。这便是傣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习俗。哗!哗!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莹光闪闪,在空中,水与水花织成一张欢快的水屏,在这七日笼罩着美丽的西双版纳,水花四溅,情意飞扬,这里人声鼎沸,一眼望去可谓人山人海。五彩缤纷的水盆在人群中若隐若现,形成一副多姿多彩的画,让人看了流连忘返,久久沉浸于其中。让人忍不住也想参与其中。无论是小孩子,大孩子,还是老孩子,只要能泼起水来,都会参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民族的风俗各有不同,它们传递着人们的祝福,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欢乐,在欢乐中增递情感。让我们衷心祝愿这美丽的民族奇节永远绽放!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介绍一种风俗的作文01-17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03-15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10-17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8篇10-10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8篇)09-15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合集8篇)08-25
介绍风俗的作文(精选32篇)07-23
介绍风俗的作文(集合15篇)09-26
参加一种风俗活动的经历作文(通用21篇)03-22
介绍一种事物作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