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积累作文

时间:2021-03-08 17:40:22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

实用的素材积累作文集锦七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素材积累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素材积累作文集锦七篇

素材积累作文 篇1

  【作文材料】

  狄奥哲尼士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用木桶代替房屋,经常呆在木桶中。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特别想见狄奥哲尼士,曾多次派人去请他。孤傲的狄奥哲尼士对此毫不理会,最终,亚历山大只好亲自去见他。当时狄奥哲尼士正在木桶中晒太阳,亚历山大说:“我是亚历山大,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你。”哲学家回答说:“唯一的要求是,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在归途中,亚历山大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宁愿是狄奥哲尼士。”

  【范文广场】

  坚守内心的木桶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像狄奥哲尼斯的木桶一样的,自己心灵的栖息之地,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财富的积累,地位的提高,许多人渐渐迷失了自己,将心灵的栖息地一点一点让位给了浮躁、繁华。而还有少部分的人,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木桶,从而拥有了与众不同、美好的人生。

  “当我们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约翰 列侬曾这样说。而我们当下的许多人,正是每天疲于奔命,即使赚得钱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却仍不满足,在生命的行程中,总是搭乘高速铁路,窗外的景色一闪而过,从来来不及欣赏,生命匆匆而过,到头来,才发现,双手紧握的,只是满满的空。

  许多人都像亚历山大一样,羡慕着狄奥哲尼斯那样拥有内心木桶的人,面对着权力、地位、繁华,却无法舍弃。很少有人,能像狄奥哲尼斯那样,几次决绝地将繁华拒之“桶”外,只专注于享受桶外的阳光。

  与其带着面具,十分痛苦地为别人而活,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原则,倒不如安静地栖息在自己内心的木桶,享受温暖的阳光。当高尔基为了自己晚年的繁华、舒适,不惜屈身于自己最痛恨的人,放弃了自己坚守的信仰时,依然还有沈从文那样的人,为了坚守自己内心的木桶,放弃了荣华富贵的前程,专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高尔基的晚年无疑是舒适、安逸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出卖了灵魂的痛苦。相反的,沈从文的晚年虽然清贫,但依然有着“每日看船摇橹挂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的闲情逸致。

  所以,在我们设个匆匆忙忙的时代,有时坚守内心的木桶,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很多,当然,也不必所有人都做一个呆在木桶里的哲学家,但至少,我们应该为自己繁忙的生活留下一点空闲的时间,追求心灵更高的境界。就像愿意用自己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的乔布斯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舍弃一些看似重要的东西,去换取更将丰富的人生。

  “我不要谋生,我要生活。”王尔德如是说。是啊,我们每天疲于奔命,又有几人享受过真正的生活?坚守自己内心的木桶,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块安静的栖息之地吧,也许这样,生活会变得更有意义。

  简单生活,诗意栖居

  在这个信仰失落,情感缩水,文化粗鄙的时代,太多物质化的追求,太过复杂的社会关系,被无视契约牵绊住的人们很少能如同诗人荷尔德林所说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人们多了一分世故,多了一分机智,却少了一分优雅。

  古希腊注明哲学家狄奥哲尼斯视富贵如浮云,是尊卑如敝屣。他拒绝了征服了希腊的亚历山大,帝王的许诺于他而言不如一只木桶一缕阳光。不同于执着于在社会立足实现功名的智者学派,狄奥哲尼斯认为世界上的权威补货时可笑的错觉,他漠视世俗的习惯于形式,崇尚原始而简单的生活。

  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梵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活得简单的人之一。在其带有浓厚悲剧性色彩的一生中,梵高始终对艺术抱着一种堪称为固执的简单执着。出生于神职人员世家,不顾亲友的反对,他放弃了苍白无力的上帝,用最浓重的色彩涂抹出心中的理想国——那里有旋转的星空,被风吹乱的柏树,露天咖啡店的座椅,和火焰般燃烧的向日葵。经济上的窘迫丝毫没有影响他心头的快乐和幸福感,避开世俗扑面而来的单一审美,他在郊外的阿尔潜心于油彩的世界,巴黎的纸醉金迷与他格格不入。他太简单,太执着,太固执,以至于宁愿饿死在画板前,也不愿放下周中的画笔。当夜空中流光闪烁,这位疯狂般重视自己的时世弃儿展现给世界的,是一个更富有创造力于无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素材积累作文 篇2

  摘 要: 进入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虽然经过了多年作文写作的学习和练习,但就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很多学生的作文还存在很大问题,语句不通顺,文不达意,内容空洞,在阅读过程中令人感到乏味,这样的写作水平,究其根本还是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所以在高中作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并且要学会对素材的整合使用。本文主要提出几点积累与整合素材的方法,希望对高中作文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高中作文 作文素材 积累 整合

  现如今,高中生只要提到作文,就会闻虎色变,心理上的这种恐惧往往表现在写作过程中无从下手。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不仅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这样在丰富的素材资源的汇聚中,学生才能做到临危不乱,淡定自若。高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方法。

  一、博览群书,培养广泛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博览群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尽量多看书,少做题,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书籍,等等。古语曾鼓励学生多读书,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积累素材最主要也是最见效的方法。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师一个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充分的课余时间阅读几本好书,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作文的写作素材。在阅读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开始阶段教学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紧密相关的散文,学习散文中细致的观察,感受其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以及体会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对一系列优美的句子可以进行摘录,随时翻阅。

  接着,教师要从高中课文标准出发,关于规定的经典作品要让学生进行阅读,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在课本中选入的仅仅是其中一小节,课后可以进行全书仔细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任务要进行硬性规定,同时要配合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学生是否完成了阅读任务,要进行监督评价,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进展。关于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将阅读的任务放在假期进行,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带着任务学习,读完后还要有自己的观后感和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有所起色。

  最后,要把握的关键点就是优美片段的背诵记忆,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是写在纸上那么简单,关键要掌握素材积累的质量,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对故事情节有了大致了解,而没有记住其中任何词汇、句子,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效果的,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素材进行适当背诵练习,尤其是古诗文及名言警句。如果学生对名家名篇能够熟练掌握,那么高中作文的写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归纳整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在语文考试过程中,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没有更多时间筛选素材,关键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素材进行全方位选择利用,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对作文素材的归纳整理。学生脑中的素材七零八落,混乱不堪,但语文考试过程又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简洁清晰。在素材整理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题材角度进行素材整理,例如,将道德修养的素材与待人处事的素材相分离,可以将情感类的领悟放在一起掌握。其次,要掌握与典型人物有关的作文素材,例如,李白是学生很熟悉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至今,表现李白各种心路历程的句子就要进行学习掌握。又如,我们很喜欢的写词巨匠苏轼,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要整理哪些作品是表现他潇洒的性格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句子能体现他的超凡脱俗等。这些学生能够仔细记忆,谨慎使用,一定能为作文添光加彩,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三、回归教材,领悟教材内容

  学生通过上面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时候就要把眼光回归到教材,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在积累更多素材后,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学会往往不清楚如何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外的很多优秀人物和经典案例,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要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题材。只要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不急不慌,临危不惧,合理选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考场中一定能写出有深度有内容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小到广告用语及精彩的店名等。只有回归教材、回归生活,才能在作文中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结语

  作文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写作完美的作文,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非常关键,也只有形成丰富系统的作文素材库,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素材积累作文 篇3

  1、在现实生活中,谁能事先告诉我们,那些看上去似乎毫无用途的知识,或因司空见惯而被我们忽略的东西,有朝一日会变成我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呢?或者,如果有人说鹅卵石就是宝石,又有多少人听得进去呢?毕竟有许多人会被眼前利益迷住眼睛。

  2、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穷兵黩武,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坐井观天,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浅尝辄止,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识见。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3、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内涵须深刻;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人的一生像火,要热情,态度要诚挚;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要朴实。

  4、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 ;有汉魏风骨,唐宋诗章,金元曲剧,明清小说;有皇宫凤阕,阆苑奇葩,竹篱茅塘,朝日霞光;有婉约浓艳,朴素大方,清新冷峻,典雅豪放。

  5、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6、尝试是乌云蔽日时能直上云霄的那种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时海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懦弱者,尝试是一座铁筑的高墙。

  7、比喻是画家手中的颜料,为景物增色;比喻是诗人想像的翅膀,为抒情添彩;比喻是哲人智慧的火花,点亮永远激励人们前进的真理之灯。巧妙的比喻可绘难状之景,可状难抒之情,可议难说之理。

  8、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颠翻,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掺。会占便宜只半。

  9、生活中那些一生都马不停蹄、郑重前行的人固然可敬,但能适时驻足歇息并懂得欣赏周遭景色的人,不仅可敬,而且越发可爱。

  10、勇敢是一种斗争精神。面对邪恶、困难,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畏惧地去斗争,去拼搏;勇敢是一种创造精神,面对未来、希望,一个勇敢者应该毫不退缩地去创造,去开拓;勇敢是一种牺牲精神,为了正义、真理,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犹豫地去牺牲,去献身。

素材积累作文 篇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许多同学写作的难题。因为缺乏素材,很多同学的写作时只能堆砌一些被无数人使用过诸如屈原、陶渊明、爱迪生或者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例,以致千人一面,难得高分;因为缺乏素材,也有些同学只能不断絮叨自己儿时的一些小事,以致事例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不得高分;因为缺乏素材,作文中只能将某些陈旧材料拿来扩写,或者“同构”材料中的事例,以致没有自己的创作而分数居低不高……

  为什么产生这些弊病呢?这主要与大家自身的因素有关。客观上,由于年龄小、生活空间窄,经历简单,阅历不足,自然就没有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再加上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压力大,自主学习的能力尚未形成,只会跟着老师转,哪个学科布置的作业多就应付哪科,不可能自觉主动地腾时间去阅读,素材积累自然偏少。主观上,由于写作本身是一个比较艰苦的活动,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很多人在思想上有着较强的畏难甚至是抵触情绪,因此也就不愿意主动去阅读,去积累。

  作文在整个高考过程中是重中之重,素材又是构筑作文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素材积累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作文的成功与否。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充实”和发展等级的“丰富”,都与使用的材料种类、数量、是否新颖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储备大量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那么,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考生应该如何进行搜集、储备作文素材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是化用教材,活学活用。

  中学语文课本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诸多领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也包含丰富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这是储备素材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比如《苏武传》中苏武那坚定的民族气节、坚贞不移的高尚品格;《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难当头顾全大局、毅然出使,智退秦师的作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怀;《离骚》中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等,都可以成为作文中的素材。

  单单语文课本中就有这么多可供积累和借鉴的资源,更不必说那内容丰富多彩的《红楼梦》《复活》等七部名著和思想深邃的文化经典《论语》和《孟子》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作文资源。

  化用教材,活学活用,那么即使在三点一线单调的学习生活中,你依然可以坐拥素材“金矿”。 这一点,我们从近十几年来各省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不难发现典型的范文。

  其次是与时俱进,关注时事。

  我们很多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古典榜”,举例要么太过陈腐;要么千人一面,百卷相似,都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令阅卷老师感到单调乏味、毫无愉悦感,又怎能获得高分呢?

  古人说,“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与时俱进,关注时事,利用平时看书看报看新闻的时候,开阔视野,开拓素材空间。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多积累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新鲜度的素材,并适时地运用到作文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一定能给阅卷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进而为取得高分赢得先机。近几年各省高考作文优分卷中,就有许多因为取材新颖而得到高分的。

  近年来还有不少高考作文题是紧扣当年的时事来命题的,例如20xx年新课标卷以中国崛起的报道为题、重庆卷以袁苏妹被授予荣誉院士的新闻为题,这些材料都是高考不久前发生的事,如果你不熟悉这些话题,甚至可能面对题目无从下手呢。因此,要写好作文,不但平时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即使在临近考试时也要抽时间了解时事,这样你就能在写作时拥有了最新的素材,也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而信心加倍。

  第三是要扬长避短,独特出众。

  我们每个人因为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天赋秉性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所兴趣、爱好的方面,一般来说,就会了解、钻研比较深入,有关这方面的素材积累起来也就比较轻松容易。反之,则可能就会比较困难。扬长避短,作文就会因为素材独特出众而得高分。比如有的同学对娱乐界、演艺圈比较感兴趣,他就懂得更多的歌星影星的事情;有的对足球、篮球、拳击等体育类项目感兴趣,那么他对球星、拳王个人成功的事例就积累得比较多。如果有个同学对国产汽车的发展尤其是某汽车品牌公司感兴趣,他就会积累许多有关这个公司发展进程中的故事。这些材料就可以成为你的作文与众不同的可能。就像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他对超级女声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李宇春,他积累了许多关于她成功的故事,以及成功背后的努力事迹;还有一个对拳击感兴趣,他积累了历届拳王的故事,于是每次写作文的时候,他们总能扬长避短,巧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这些素材与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联系起来,用这些别人所不熟悉的素材来论证的观点,结果常常因为独特出众而获得高分。

  第四是要留意生活,联系实际。

  叶圣 陶老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想要写好作文,就要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比如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巴金与他的《家》等。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比如,我们可以从独特的生活经历中发掘出蕴含中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可以从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发掘出人性的光辉……走进生活,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储备、积累作文素材,作文就不会是“无米之炊”。

  第五是研读他人作文,巧妙借鉴。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读读别人的作文。比如每次老师布置的作文,各班总会有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拿这些同学的作文来读,因为是同题,因为是身边同学写的,可学性更强,差距也不会太大。当然,也可以是一些高考优分作文,或者是外地市同级考试中学生的优秀作文。读的时候,除了可以借鉴人家的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人家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你没积累到的但又比较富于个性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等。因为同一材料中蕴藏着多种不同的意义,积累了,也就丰富了你的素材库,日后写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在学习中化用所学教材资源,丰富写作素材;在平时看书看报看新闻的时候,开拓素材空间;扬长避短,在追求个人爱好、兴趣的同时,积累素材;走进生活,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储备素材;多读他人优秀作文,在欣赏中借鉴积累。只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素材积累的有心人,你便可以轻松积累素材;在考场上恰当、谨慎选材,大胆表达,你这个“巧妇”又何愁“无米”“为炊”呢?

素材积累作文 篇5

  如若,数到一千

  如果我无法找到你,我会站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你看到。

  有一次她等久了朝他发脾气:“我都数到九百九十九了,你才来!下次要是让我数到一千我就再也不理你!”?结果又一次,他被系里临时抓去开会,冗长的会议终于完了后他跑去,她居然还在,这次她等的脾气都没了,只是委委屈屈地看着他说:“以琛,我都数了好几个九百九十九了。”?而这七年来,他又多少次数到九百九十九?

  不是没想过放弃,只是始终没办法数到一千。

  我没看过这本书,上面的话是偶然从一博友空间看到的,?想把它放到QQ心情上,可系统说字数超过了五十五个字,盯着那个提示许久,然后关了QQ。转头看到阳台外的天,很蓝,像高中傍晚放学时,一抬头就看到的天,记忆中,还有橘黄色,紫色。放学了,我就坐在靠窗的桌上,看着那些或明或浅的色彩,在对面楼高高的墙壁上,缓缓的流淌,一直夜幕深沉……

  那时就想,从现在开始数吧,说不定哪个数时,他就走到你的身边,告诉你,傻瓜,该吃饭了,别发呆了。可每次都是我一人看到夜幕看尽星辰,我不怪他,不怪他从从容容的让我等这么多年,然后不知所踪。我再也不是傻子了,也不再是你们口中那个单纯的小女孩,不会再依着你们为我苍白的生命着色。

  所以,亲爱的,我已经不会数数了,因为,我知道,就算数尽所有的数,假使它有尽头的话,你也不会再回来,而我,亦不可能回头。只是深夜惊醒时,才忽然意识到,我遇见过你,我们有过那样的一段曾经,在那渐逝渐远的美好年岁里。

  海中一个少女清脆带笑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传来。“何以琛,你还不知道我的名字吧!我叫赵默笙,赵就是那个赵,默是沉默的默,笙是一种乐器,我的名字有典故的哦,出自徐志摩的诗……”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假使流年,我也是想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些无眠之夜,我曾经对自己说起过。

素材积累作文 篇6

  没时间磨斧头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工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薪资优厚,工作环境也相当好,伐木工很珍惜,也决心要认真努力地工作。第一天,老板交给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划定一个伐木范围,让他去砍伐。非常努力的伐木工人,这天砍了18棵树,老板也相当满意,他对伐木工人说:“非常好,你要继续保持这个水准!” 伐木工听见老板如此夸赞,非常开心,第二天他工作得更加卖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天他却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为了弥补昨天的缺额,更加努力砍伐,可是这天却砍得更少,只砍了10棵树。伐木工人感到非常惭愧,他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老板,真对不起,我不知道为什么,力气好像越来越小了。”老板温和地看着他,接着问:“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头的?”伐木工望着老板,诧异地回答说:“磨斧头?我每天都忙着砍树,根本没有时间磨斧头啊!” 适用方向:认知;智慧;策略;愿望与现实;现象与实质

  不做最大做最好

  有数据表明:全球轮胎产业三分之二的发明均来自米其林。在米其林人眼里,“汽车只是轮胎的一个配件”。现在,米其林集团每年的产品研发投入都超过总投入的4%。 其实,在各种品牌的产品中,米其林的轮胎经常是市场上最贵的,但米其林人从不担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客户了解到,米其林轮胎的每公里成本实际上是最低的。”韩思克说:“米其林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公司,而是做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最好的公司。”让米其林出名的,除了轮胎外,还有被无数饕餮一族奉为“红宝书”的《米其林指南》。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米其林公司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里面有法国各地的加油站、修理处、食宿等信息,通过米其林的经销商免费送给来法国旅游的司机。时任米其林掌门人的安德烈在小册子的序言中写道:此书在新世纪出版,它一定能与世纪共存。后来,这本在每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三更新出版的指南,被美食爱好者们奉为至宝,甚至被誉为欧洲的“美食圣经”,尤其是在它开始每年为法国的餐馆评定星级之后。 即使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美食指南在米其林人的眼里仍只是一项“副业”。 如此专注,让米其林始终领跑世界轮胎行业。 适用方向:目标;策略;清醒;自信;认知

  大老板与小细节

  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立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被誉为“把美国带进流水线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位大老板,他在细节方面的苛求,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1913年7月,福特曾向德国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订购了一批价值20xx万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在签订购买协议时,他向对方提出要求:这批零件要装在木箱子里,木箱的大小尺寸、木板的厚度、木板的结合、螺丝钉的大小、结合的位置都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去设计,而且木箱上不能有不一样的铁钉。合同签订后,他的部下都觉得老板太过苛刻了,不就是包装箱吗,干吗要求这么严格?等汽车零件运到后,亨利·福特亲自带领工人卸货,他还特别叮嘱大家开箱要谨慎,不得破坏木板。工人们再一次感到了老板的苛刻。等到全部拆卸完后,福特拿着办公室铺设地板的设计图出来时,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同时对福特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原来福特私人办公室刚刚完工,只是地板尚未铺设。而福特正好利用这批木板来铺地板,每片木板的大小厚薄,以及螺丝钉的位置,完全与设计图吻合。越是大老板,他就越会一丝不苟地对待企业运转中的每个细节。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人们羡慕他们庞大的财富时,殊不知,他们的成功是靠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累积起来的。 适用方向:态度;细节;成功;智慧;理性

  郑永慧:“信”字当头

  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教授、作家郑永慧先生,于20xx年9月9日逝世,享年94岁。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郑永慧是一个钟情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大仲马、左拉、纪德、乔治·桑、莫泊桑等人的作品共计409部,600多万字。 郑先生的译文首先强调一个“信”字,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达”,是否“雅”要视其原文的雅俗程度而论,依此做到“信的雅”或“信的俗”。这是他几十年来恪守的基本原则。 1949年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学译者当属傅雷,但郑永慧有一次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很不给面子地挑了傅雷译本的诸多错误。有一次他谈到自己译《高龙巴》时,有意识地对傅雷的旧译本进行纠正,又发现傅先生本子中“任意删削”和由于理解错误进而自以为是地做发挥性注解的错误达几十处。“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浅谈翻译的‘信’》,发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世界文学》上,文中从文学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谈到傅译的《高龙巴》,列举了一些例子,批判了傅的译文。”在文章结尾,郑永慧说:“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在翻译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多一分谦虚谨慎,才能少一分失误。” 对于郑永慧先生长达半个世纪的翻译工作,余中先评价说:“我曾翻译过梅里美和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但这些东西之前都已经由郑先生翻译过了,所以仔细研究了他的译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忠实于原著。” 适用方向:清醒;使命感;坚持原则;相信自己;挑战权威

  俞孔坚和他的“桃花源梦想

  “他开创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设计为景观创造了多种不同的时刻。”在20xx全美年度景观设计专业奖项的名单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将唯一的最高奖项“综合设计杰出奖”,颁给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由他主持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在超过620件参赛作品之中脱颖而出。 自从17岁离开故乡浙江金华到北京读书,再到赴美留学、归国回京,25年过去了,陪伴俞孔坚的,一直是临行前母亲交给他的一包家乡的土。这包土和俞孔坚的博士服放在一起,被珍藏。 爱之深,责之切。作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犀利批评从未停止。归国后的俞孔坚考察了全国100多座城市,看到的是城市和文化的屡遭破坏。俞孔坚毫不客气地直言:我们在犯100年前美国人和欧洲人所犯的错误,但我们却以此为荣。 “我理想中的城市是一个建立在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的休闲游栖网络上的城市,这个网络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桃花源’。”为了这个“桃花源梦想”,1997年,俞孔坚开始反对“城市化妆运动”。20xx年,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现在,200多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们,正以土地的名义,为和谐的“土人理念”而奋斗着。 适用方向:梦想;追求;和谐;家园;城市化

  会漂的石头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只有与时间赛跑,才有可能会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也是胜者的状态。是的,如果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飞,时刻准备飞。 适用方向:成功;捷径;认知;生活的状态;人生的速度

素材积累作文 篇7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素材积累作文】相关文章:

积累作文素材02-12

怎样积累作文素材01-15

语文作文的积累素材01-15

如何积累作文素材02-12

作文素材积累02-11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02-12

积累作文素材四法02-12

作文素材积累之我见02-12

【推荐】素材积累作文06-11

初中作文素材好句积累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