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孔子的智慧_1000字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看见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河将那个孩子救了起来。事后孩子的父亲将一头牛送给他来表示感谢,他欣然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而孔子的态度却令人大跌眼镜。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能收下,这样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
孔子的态度,想必也会令今天的大多数人吃惊吧。因为我们印象中的儒之大者应当是视金钱如粪土的,孔子不是说过“君子固穷”的话吗?而在这个故事中,孔子不但没有提倡做了好事不留名,反而鼓励他的学生接受别人的物质感谢,我们的孔子究竟是怎么了?
翻开《论语》,我细品其中的每句话,渐渐悟出: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流传千古,其重要原因便是他对于人性的尊重。
即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与“利”字紧密相关,更何况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可是人性不会变。千百年过去了,孔子被后人塑造成了一位圣人的形象,而我想当时的孔子也与常人有着同样的人性的吧。他也向往殷实的生活,也希望掌握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和常人一样愿意享受“曲肱而枕之”的惬意。“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孔子明白:爱财,喜欢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人性的必然,但对人性不加节制则会惹得党。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希望被别人称赞和尊敬也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一定会有人自愿朝君子的至高境界奋斗。孔子了解人性,尊重人性,又合理地引导和节制人性,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去实现他的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是孔子的智慧。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手中的工具,给人的感觉便变了味儿。董仲舒的一句“君权神授”让儒家迅速崛起并成为了封建思想界的“盟主”,但同时也使他失去了在百家争鸣中丰富自己的机会。儒学发展到宋,自以为得儒学之真谛的朱熹竟喊出一句“存天理,灭人欲”,让儒家完完全全沦落为统治者脚下的媚态十足的走狗。还好历史是清醒的,也是公正的,千年过去,炎黄子孙们没有被那些已被改装得面目全非的儒学迷住双眼,我们都在尽力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并非争着灭绝人性。
墨家的兼爱忽视了人性,法家的酷法扼杀了人性,道家的逍遥放任了人性,只有孔子的儒家恰到好处地尊重了人性。我想:这种尊重正是一种“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随和,一种“依乎天理,顺乎人性”的自然,一种足以使儒学流传千年而始终生生不息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相关文章:
孔子的故事03-11
给孔子的信12-01
孔子的作文08-05
孔子简介07-26
孔子的经典语录11-25
《孔子拜师》反思03-01
关于孔子的故事03-15
写给孔子的信02-27
孔子的故事(优秀)03-16
孔子拜师的故事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