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作文

时间:2021-07-07 11:28:27 作文写作 我要投稿

我们仨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作文

我们仨作文1

  时间就如白驹过隙,不经意就从指缝间流逝,高中的寄宿生活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月中,我们宿舍的三个成员培养出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一点一滴中,我们慢慢融为一体……

  选择住宿,起初是我自己的意愿。我认为,既然已经从初中升入高中,应该早些适应独自生活,而且父母白天忙于工作,到了晚上早已疲惫不堪,更何况还要帮我们打理,于是我向父母提出了住校的意见。父母起初反对我住校,认为住校或许会影响成绩。但是我向父母耐心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每天从海安送我去曲塘,不光距离远、时间长,还不安全。父母认真思考了我的意见,决定让我寄宿。

  然而希望大海风平浪静时,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江河一泻千里时,却常常有漩涡和急流;希望生活美满幸福时,却常常有悲伤和忧愁。

  军训时和两个同学住在一个宿舍,很不习惯,突然远离了父母,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突然失去了倾诉对象,就连平日的唠叨声也亲切起来……第一次远离父母,心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舍与想念。

  军训后,和两个舍友渐渐熟悉了,舍友之间也找到了很多共同语言,很快习惯了住宿生活。慢慢地不再那么思念父母,也忘却了离家的忧愁。宿舍时常飘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欢笑。回到宿舍,大家很是自由,坐在床上聊会儿天,分享一天的收获,交流每日心得。

  依稀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到宿舍,我们三人坐在书桌前,桌上放着期中考试的试卷。他们两人看着我,一言不发。我也这样看着他们,嘴唇微动,但是那句话就这样卡在喉咙里,想说却说不出来。这次考试他们俩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其中一个还有些许退步,可能是因为没有发挥好的缘故吧,显得闷闷不乐。看到他们俩这个样子,我的内心也郁闷起来。心中想如何做才能让他们走出困境。

  灵光一闪,我把他们喊到我旁边。他们起初很疑惑,但看我拿起了试卷,一条一条分析题目,都高兴起来,立马跟着我的节奏,梳理起知识,查漏补缺。一开始,他们眉头紧皱,似乎有些不懂。我便放慢了语速,更加细致。直到他们眉头渐渐舒展,若有所思地点起头来。不知不觉间,时间就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只见他们两个脸上又有了笑意。而我的内心也暖洋洋的,宿舍又回到了欢声笑语中……

  我们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期中考试过程中,一个室友感冒发烧,另外俩人很担心,晚上到各个宿舍去寻找退烧药,不顾外面寒冷,随便披上一件外套,就到楼下的值班室向生活指导老师求助。

  回想这两个月,似乎自己长大了许多,懂事了许多。如若当初没有选择住校,现在的我可能还需要依靠着父母,饭来张口,衣来张手。如若没有选择住校,自己也不可能收获这样珍贵而深厚的友谊。住校后,自己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杂乱无章,而是井井有条。感谢在这样的青春年华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真庆幸自己能体验寄宿生活。

  时间飞逝,如离弦的箭,永不回头。我们三个室友的友情,也将继续延续……

我们仨作文2

  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人生的一种思考,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落寞可能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我们仨》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成为他们一样恬淡的人,有一生所爱的人,有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坚持的事,这便是最好的人生。

  “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追求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些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的人,并非真的喜欢读书。

  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多么想也这样过一生。

我们仨作文3

  想起清代郑燮先生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用它来形容我爷爷的风骨,我想是最合适不过了。爷爷是个朴实的农民,又是个当兵人,因为这,他的吃苦耐劳显得那么真实而又长久。我敬佩我的爷爷,因为他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吃得起苦的耐力。

  爷爷年纪大了,牙口不好了,牙疼是常有的事,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次爷爷的牙痛还伴随着腰疼。那天,爷爷照例骑电瓶车下班回家,我迎上前去,想帮爷爷一把。爷爷连连说:“不!不!爷爷自己来。”电瓶车分量很重,爷爷缓缓地从电瓶车上下来,左脚先踮地,由于右脚不灵活,爷爷用手把右脚搬到了电瓶车左侧,这才稳稳地落地了。爷爷到家后得把电瓶车停好,但这件平时看来毫不费力的事,此时对爷爷来说是件困难的事。爷爷左手扶着龙头,此时,见他一咬牙,一皱眉,“嘿呦”一声,右手拎起车尾巴,使劲地往后往上一拉,终于车停好了。此时,在一旁的我,看到爷爷额头上豆大的汗滴流下脸颊真心疼。

  “爷爷,吃饭了!”我在餐厅等他,我看着爷爷蹒跚地走上了楼梯。“嘿,来了。”爷爷端起了饭碗,开始埋头吃饭。平日里爷爷再忙,也会搞点白酒喝喝,今天怎么回事?爷爷只有一种情况不喝酒,就是病了。

  “爷爷,怎么了?病了吗?”我关切地问。

  “过两天就会好,牙疼。吃饭吧!”爷爷抬头微笑。

  看着爷爷吃一碗饭后就上楼休息了,我们一家人都知道,爷爷今天很不舒服,但是他像一头温顺的老马,默默无闻,有多少累,有多少泪,都忍着。

  我望着爷爷上楼的背影,想到了五年前爷爷的一次受伤。五年前,爷爷在金属加工厂里工作,无名指被车床截断,直到今天,爷爷喝酒时总是“翘着兰花指”喝酒,无名指畸形地弯曲着。一到冬天,碰到冷水,爷爷下水洗东西总会有钻心的痛。但是,我记得,爷爷受伤的时候,他住院住在富阳骨伤科医院,他执意不让我们一家人去陪他,而他一人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怕奶奶和爸爸妈妈赶来赶去太辛苦了。

  这就是我的爷爷,身体上再大的痛楚他都一个人默默扛下来了。从不嘶,从不鸣,就是一匹老马。

  而我的爸爸,颜值像奶奶,可这精神风骨倒不像奶奶的“娇滴滴”,十足地遗传了爷爷这股吃苦耐劳的精神。

  创业期的爸爸,公司里的事都是亲历亲为的,什么事情只有自己过手他才放心。每年的大雪天总是爸爸寝食难安的日子。雪越大,他那些树儿们就更牵动着他的心。他经常半夜起来,去苗圃里给树儿们伸伸腰耸耸肩,生怕大雪把他们压弯了腰。打完雪回到家,早已是早晨了,爸爸鼻尖通红,像个圣诞老人站在我们面前。我不禁笑爸爸太可爱,还怪他怎么不叫我一起去打雪仗呢!

  今年我已十一岁了,目睹着我们家两代人的艰辛和吃得起苦的精神,我想说,这风骨不仅是你们的,更是我们仨的。

我们仨作文4

  昨天看完《我们仨》,我就把书推给了闺蜜。她说她觉得自己个儿的阅读习惯还没养成,可我还是强推给了她,因为我是真觉得很值得看,也很值得花费时间认真看。最初是奔着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去的,最后却被他们一家人浓郁得化不开的亲情深深感染。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啥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就生了一个孩儿,不多要俩?看完了书我觉得不是他们不想,是当时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况和现实社会环境以及钱瑗本身的健康问题,使得他们没法儿。钱瑗高中以前都是半休半学的状态,健康问题太严重;而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回国后先是面临着异地问题,而且还是昆明到上海如此之远的路途;其次是住宿问题,杨绛带着女儿爸爸家住一阵,婆婆家住一阵,后来钱瑗宿舍、办公室等地儿,都曾做过他们的家,直到老年,他们才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一所公寓,可以说半辈子都是颠沛流离的状态,这还不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杨绛老先生92岁时写的这本书,92岁,却依然能如此清晰明确地记得一家三口的点滴,除了说明老先生的确记忆力惊人外,更能说明的,是一家三口共同走过的那些快乐、艰苦、相互扶持的日子在她心目中的面积及分量,以及她一个人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和怀念之感。

  全书共三部分,第二部分看了两遍才看懂,由于第一部分比较短,所以第二遍看第二部分的时候,顺带着再看了一遍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两部分看了两遍。第二部分杨绛老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是如何相依为命的一起生活。

  看懂了后,心里特别特别难受,不敢感同身受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心境,不敢切身体会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那份坚强,更不敢祈求自己可以向老先生学习她身上的些许品质,因为我做不到。

  女儿患癌晚期,丈夫卧床不起,她在梦境里记述了她一个人是如何在两个医院奔波照顾两个病人的,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不会很惨烈,对,是不会很惨烈的感觉,没错。

  第三部分从他们结婚后一起赴英留学开始写起,直至最后钱瑗先她和钱钟书而去,第二年钱钟书也丢下她离世。她说,我们仨就这样走散了。不知道为啥,看到这儿,眼泪嗖嗖嗖地掉。而中间她和钱钟书生活里的种种,他们三口人生活里的点滴,以及她、钱钟书、钱瑗如何工作的偶尔描述,无疑不让人觉得,这样的恋人夫妻相处模式,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这样的相互扶持鼓励工作,是多少人理想中的`样子。

  同样,我也只剩下羡慕和学习的份儿:学习杨绛对待钱钟书“拙手笨脚”的态度;学习杨绛和钱钟书豁达开明的夫妻相处模式;学习杨绛钱钟书钱瑗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读书的坚持;学习他们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更学习他们不争不抢、淡泊名利、过好自己生活的心态。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我们仨作文5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

【我们仨作文】相关文章:

我们仨作文09-19

我们仨作文03-05

我们仨散文05-01

关于我们仨作文02-22

《我们仨》经典语录01-10

读我们仨有感10-02

读《我们仨》有感07-25

我们仨读后感作文精选01-16

我们仨经典语录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