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嘉莹先生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精选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1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她心里开着玫瑰,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织诗为裙,一步一漾。她就是叶嘉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先生,三岁识字,四岁诵诗。她出身于战乱年代,中学时期,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在她大半辈子的艰难时光里,古诗词如一泓清泉注入她的内心世界。现实的磨难并未阻挡她追求幸福的脚步,反而造就了她“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的英雄情怀。
她说:“与其沉浸小家、小我之情感,不若以余生许给诗词而为传播古典文化尽心尽力。”这就是吾辈应当致敬的英雄!
在学者、诗人等众多身份中,叶嘉莹先生最重视的其实是教师这个角色。自1945年起,她在讲台上站了整整70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打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1941年,叶嘉莹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1945年毕业后,她开始了中学教师的生活,后来,她开始在大学执教。1969年,叶嘉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成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而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78年她提出回国教学的申请,此后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国讲学,后因年迈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回国那年,她说:“国家要建设,国内有很多人才,我是个不成材的散木,但是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我的祖国。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初回南开大学时,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学生不肯下课,她由此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她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坚守,她为国之文化传承而奔波,她带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领略诗词的.魅力,她捐献毕生积蓄助力文化事业发展,她教会我们心灵沉淀,她教会我们生命价值……
叶先生曾说自己有两个最大的心愿:其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年轻人;其二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她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是啊,英雄是一个广泛的、没有具体领域限制的名词。精神伟岸,助力国家发展,立榜样于人民的人是英雄。在文化事业上呕心沥血,助推国之梦想实现的人是英雄。叶嘉莹先生便是文化的巨人,文化的英雄。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少年,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日后回报祖国、社会,做一个真正爱国、爱家的人。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2
“采莲复采莲,莲花何旖旎。”诗词,是这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它似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十分高尚。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凝聚在诗词当中,是最璀璨的一颗星。她,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
她自小与诗歌结缘,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对中国古典诗词尤为热爱。60年代后,她在国外名校担任教授,始终传播着中华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诗词之美。她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写了许多诗词。
后来,一次偶然,她看到报纸上写,中国需要教师。此前,她的女儿因车祸而亡,她十分悲伤,忽然又醒悟到:不能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于是,从那时起,她便下定决心,要回国教书,把自己满腔的爱国之情表达出来。趁这个机会,她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想要回国教书,并且不要任何报酬。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她十分急切,想要快点回国,终于等到了批准的那一天,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回到祖国,认真执教。她上课时,十分耐心,一字一句从她的嘴中不紧不慢的跳出来。她极富情感地传达中华诗词,总是面带微笑,时不时还会配上手的动作,使这些知识传入到学生们的心中。她一直执教,到如今,她已步入耄耋之年,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坚持讲学。
没错,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更是民族的骄傲。
她是叶嘉莹。
叶嘉莹的一生,都在将中国古诗词之美带给世人。她发掘诗歌的秘密,情牵华夏。
她是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也是我心中的明星。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3
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也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格局。”
我是一个渴望心灵丰盈的人,一直爱读诗,但读的多是现代诗。对古典诗词,我极度渴望亲近,却又畏惧亲近。只因不可追其源,不可触其境,不可明其义理,不可悟其情理。
寒假这段时间我开始研读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似有一种通透之感:读书,特别是读诗,尤其是读中国古典诗词,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提升性情品质的作用。
我读诗,虽可浅显感知其意,却不能赏其妙,因无良师导引,欣赏诗词总是不得法。研读叶先生的《古诗词课》,关于古诗词内核的模糊隐线逐渐显形清晰起来。对于“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首”“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样的诗句,读来很自然的就能融情入境,不用刻意记背,这些文字就能穿越脑际,映入心田。用叶先生的话说,这叫得到了强大的兴发和感动。
记得《香菱学诗》一文中,林黛玉给香菱开的阅读清单依次是,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阮籍、谢灵运、庾信、鲍照等人的诗。教学这一课时,因为自己没有深入钻研古诗词,故也没带领学生探究林黛玉列此阅读清单背后的指导意义的精妙,或者说因为自己古诗词底蕴薄弱,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意识。如今读了叶先生的《古诗词课》,明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演进脉络。叶先生讲诗,从《诗经》《离骚》始,经《古诗十九首》《建安诗》《乐府诗》《太康诗人》《永嘉诗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终于晚唐之李商隐;讲词,始于晚唐之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在叶先生的引导写,我从选取的代表作家的代表诗篇中感受到了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胸襟和修养。
在这种状态下我才明白,林黛玉所开的阅读清单,无论是作家的选择,还是清单的先后顺序都是有讲究的。从宏观视角来看,林黛玉给香菱开的读书清单,是将诗盛行的各朝代中的重要诗人和诗作列席。王维、杜甫、李白是唐代文学的顶峰,陶渊明是东晋文学的高峰,应玚是东汉建安文学的代表,阮籍是魏晋名士的代表,谢灵运、庾信、鲍照是南北朝文学的典范。
从微观视角来看,典型作家的典型诗作有典型的学习鉴赏意义。一个门外汉如何入诗门?黛玉的书单就是有效路径。“诗佛”王维的诗尤以五言见长,有评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他的诗能领会诗景统一;“诗圣”杜甫的诗,堪称“诗史”,读他的诗,能领会真景真意;“诗仙”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有豪迈奔放,读他的诗,能返璞归真。有此三人之诗打底,兼有建安诗、咏怀诗、山水田园诗、宫体诗之润染,入诗门成诗翁自不在话下。专项突破,广泛涉猎,夯实基础,不会作诗也会吟。
林黛玉有柳絮之才,不仅会读会赏会写诗,而且还是乐教懂教善教的大先生。
用叶先生的《古诗词课》关照自己的诗词课堂教学,有清明之感;拿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惑疑,到叶先生的《古诗词课》中去溯源,更是有澄澈之悟。
曾经有个学生,在我讲古诗词的时候,发出了一声沉重的感叹:为什么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作者都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或是被降职远调,仕途不顺呢?那是巧合吗?我记得我是这样回答的: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冲击,没有忧患困于心,衡于虑,平躺在安乐之境中,是绝对写不出千古名句,留不下传世之作的。这是一段正确的漂亮的废话。一个有宏观视角而不自知的学生,遇上了我这个不愿究其理、寻其踪的老师,实属不幸。今天在这里我也只能汗颜三秒。
到底是不是巧合呢?或者说这些伟大的诗人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共性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到叶先生的《古诗词课》中去溯源。叶先生说:诗之创作乃是以“情动于中”和“志之所之”的作者之显意识活动为主体。简言之,诗歌是用来表达情志的。
如此看来,那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写出了伟大的诗篇,还在于他们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都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内心情志之有所兴起而形于言,加之本身的才情,成就了伟大。因为古诗词这个创作载体,一群胸怀理想,又富有才情的名士在课本中偶遇了,这绝不是巧合。
读叶先生的《古诗词课》还有一种前后关照,恍然大悟的通透感。中国古代诗人有一类,他们看到任何问题都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是能够自己从精神上解脱出来,比如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的内心更充盈,来”“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洒脱与豪迈啊!让人兴起与振动;还有一类诗人与此相反,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弃,明知无济于事也要坚持,比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的执着坚定令人心悸,让人心疼。叶老师的《古诗词课》带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发现,这两类诗追根寻源的话,前一类人用情的态度可以说出于《庄子》,而后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则可以说出于《离骚》。更有趣的发现是:后代诗歌的几个母题“上下求索的精神”“葬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悲秋伤逝的传统”都来自《离骚》。
我发现,这种有趣的用情态度的追根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欣赏一个诗人和他的诗作。不同类型的诗一定要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不同诗人的诗也要有不同的欣赏方式。叶先生说,在古典诗词中,有的人以“情”胜,有的人以“感”胜,有的人以“思”胜,也有的人以“气”胜。如果将这种追根溯源的方法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不是让学生学一知类呢?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后一定要尝试。
叶先生的《古诗词课》通过讲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一次再生的机会,也使我们这些读者和听众的灵魂得到一次升华,得到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的力量。
正如叶先生所说,有的人一辈子总是向外追求,尽管得到了名誉、地位和财富,可是他心中没有一丁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的人内心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所以外界尽管有得有失,有喜有悲,他却能超脱世俗之见,能够用一种最自然,最潇洒、最没有虚伪造作的态度去面对外部的世界。名誉、地位和财富是虚有,内心丰盈是实有,我选择做后者。
读诗吧!它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更丰盈,让我们得到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可以让我们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率真地、幸福地活着。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4
电影《掬水月在手》的片头,伊洛河上,一叶扁舟漂浮,晨光熹微里,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内一个小女孩的身影混合。叶嘉莹在电影中的首次现身是以声音出现的,九十多岁的诗人问一个年轻人:“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时候?”
“透过年轻人的问答,她其实就回过头来,展开整部电影的回忆。”导演陈传兴说。《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讲述了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热映,同名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也于近日出版,对电影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陈传兴的“诗词三部曲”,《如雾起时》拍的是郑愁予,着重“诗与历史”;《化城再来人》拍周梦蝶,探讨“诗与信仰”。到了拍摄叶嘉莹的这部《掬水月在手》,陈传兴给出的定义是“诗与存在”。
诗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要有诗人?诗人与诗的关系是什么?这些是陈传兴想要在电影中呈现的问题,叶嘉莹的一生正好可以作答。百年中国的历史坎坷与生活中的苦痛变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叶嘉莹的人生。在旁人都忍不住为其感慨沉重时,叶嘉莹用诗词承接住了,她从诗词中汲取元气力量,痛苦和经验化作吟咏、传授。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的.遗音,通过她在绵延的时空中回响。
“修辞立其诚。”叶嘉莹所有的诗词都源于现实中真实的触动,失亲之痛、亡国之恨……诗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寄放情感和历史的寓所。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叶嘉莹现在九十多岁,还把十九岁写的这两句诗用在迦陵学舍月亮门两边做对联,因为她觉得这两句诗真正表达了她立世处身的理念:世界上的苦难和忧愁无法避免,但如果人真的隐居到深山不过是追求清高,她想要身处尘世之中做自己要做的事。
“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从热爱诗词的少女,到名满天下的诗词学者、传道者,诗不是叶嘉莹的生活,而是叶嘉莹的生活存在于诗中,它帮助她抵御坚硬、消融痛苦,也构成了她的精神力量与最高理想。叶嘉莹的身影,是“士”的身影:孤独、高贵,有如天中之月,清辉遍布人间。
《掬水月在手》这个名字,指电影和书都只是倒映出“月”的“水”,而非“月”本身。水中之月,是虚幻的意象,同时象征着叶嘉莹在漫长的岁月中化身“水月观音”,于苦水中渡己、渡人。但如果想要真实地接近“月”,则如书中柯庆明教授的文章所写,还是要回到叶嘉莹的诗本身。
电影《掬水月在手》没有设置线性的、层层推进的节奏,它以叶嘉莹儿时成长的四合院为喻,将她的人生拆分成六个章节:门外-脉房-内院-庭院-厢房,最后到达“空”。电影也包含了大量叶嘉莹吟诵诗歌的镜头,她吟诵的方式不止平仄,还展示了音调的转变、古音的读法。陈传兴说:“这里面一定有某一些我不知道的,可能真正的中国古诗词美的东西在里面。”
正在吟诵的诗,与画面上出现的诗,常常不是对应的,形成了一种错位;谈到顾随和叶嘉莹之间的师生情谊时,电影也设计了由男女二声同时诵读师生唱和的《踏莎行》,构成了穿越时空的复调对话。就这样,在时空错位之际,在绕梁的诗歌吟唱中,观众像进入了一场梦境,随水漂流、沉浮。
如果读陈传兴为巴黎最后的黄金时代所写的《岸萤》,会发现这是他惯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岸萤》的多个篇章,“场景零乱事件时序性迷乱,影像不是书写的对位句点,书写也不为影像的喑哑话语而存在”,还总是无缘无故地,从一个文本滑向另一个文本。在文学和电影里,陈传兴都热衷构建“迷宫”。有人说,《掬水月在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部“曲高和寡”的纪录片,但无论迷路与否,观众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诗的精灵正在悄逸漫漶,它可以成为安放灵魂之所。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5
不久后,丈夫离世,她精神上的石头随之瓦解。女儿毕业、结婚,她肩上的重担也随之减轻。当时她想:“我一辈子辛勤劳苦,到晚年,我的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我想我将来可以乐享余年。”
1976年,命运给了52岁的叶嘉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当年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中成长的大女儿,在外出旅游时出了车祸,与女婿同时罹难。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每一句都是对女儿最透彻的思念。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年逾半百,痛失爱女,叶嘉莹悲痛欲绝。但是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她请愿回国教书。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她曾在信中写道,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地争取。1979年春,国家同意了叶嘉莹的申请,最终受邀去南开大学任教。于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教书报国路。
每次上讲台,叶嘉莹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期间也很少喝水。虽然因为皮肤过敏,叶嘉莹的手常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但是仍常常在黑板上大段板书。
因此,她的.课程在南开非常受欢迎,不仅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都来听讲,场场爆满,甚至有学生为此伪造听课证。在此期间,叶嘉莹应邀到国内的几十所大学讲学,以及辗转国际多所大学讲学,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除了教课,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师顾随的名义设立“驼庵”奖学金。她在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持研究古典诗词文化。
将全部财产捐献,在她看来,不过是实现了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不惧岁月,优雅老去。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6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诗词或许只是小时候的学习课程,真正热爱诗词一生,并且把毕生心血都放进诗词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但在近期的《朗读者》舞台上,我们却看到这样一位诗词老人,93岁的她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被董卿亲切的称一声:“先生”。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她就是中国少有的诗词大家:叶嘉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舞台上的叶嘉莹,虽然已有93岁的高龄,但举手投足间皆文人的儒雅,看着她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她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更是不幸的一生,少年丧母,晚年丧女,中年丧失感情和婚姻,似乎在整个生命历程里,全部都是生离死别,苦痛心酸。
但所有的不幸,在叶嘉莹先生的脸上,完全看不出半点痕迹,她始终都是风轻云淡,平静的令人难以想象。
她说: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家教甚严。从小便开始读书作词,伴着诗词长大的她,性情敏感脆弱但却不失韧性。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首诗是她15岁那年所写,完全没有花季少女的活泼和喜悦,反而有着说不出的孤独和悲凉。
少年的她,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她说:所有女孩子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她自己也不想出去,只想与书为伴。
这样没有童年的日子,她过得孤独但也不觉得苦,只是生存境况却愈加凄惨,遭遇七七事变,战火纷飞之后,父亲于战乱失踪,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在这样的生存情况下,她学会了坚强,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一家人吞着酸臭的混合面,互相扶持。
只是没过多久,母亲终于抵不过长年的辛苦和劳累,因病逝世,这一年叶嘉莹才17岁,少年丧母的她,悲痛欲绝,几度奔溃。
看着母亲的棺材被钉子钉上,她知道这是和母亲永远的离别,人生在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于是她将自己的绝望和悲痛全部写进八首诗歌《哭母诗》。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瞻衣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字字泣血,她的悲痛无法化解,只得借助于诗歌得到慰藉,丧母之后,她更加热爱诗歌,时时刻刻都在诗歌中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和灵魂。
中年之时,在每个女人享受爱情的年纪,她却说自己没有男朋友,自己的先生是老师介绍的,她没有选择。
婚后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她和丈夫逃到了台湾,自此颠沛流离,她离开了故乡。
如果只是奔波劳累倒也罢了,但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在女儿刚出世四个月时,丈夫突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留下她们母女二人漂泊无依。
她没有办法,只有带着女儿去投奔丈夫的姐姐,可是亲戚的家里的境况同样惨败不堪,她只能在晚上抱着女儿睡在别人家的长廊上,一条破毛毯就是她和女儿抵御寒冷的全部家当。
寄人篱下,为了女儿,她告诉自己不能垮,这时候,她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全部化为一首首诗词,描写之真,现在读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困顿和悲苦。
一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写自己的漂泊流离。
一句“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写自己遭遇的人祸和无助。
一句“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写自己寄人篱下的隐忍和绝望。
就这样,她一边带着女儿寻找机会教学求生,一边打探着丈夫的消息,三年之后,丈夫终于平安返还,只是归来之后的团聚,再一次给她带来苦痛。
她本以为和丈夫家庭团聚之后,一家人就能平安过日子,没想到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一改从前模样。
当年那个温文尔雅的丈夫变成残暴的魔鬼,轻则谩骂,重则家暴,打得她浑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尤其令她寒心的'是,当她生下第二个女儿之后,丈夫对她更为冷漠,没看一眼便离家出走。
这样的境况让她几度想带着女儿结束生命,她再也受不了这个世界的无情和残酷,只是每当她拿起诗词,古人的诗作和经历总会给她些许安慰,让她有了力量和这个世界对抗。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她原本也想像诗里写的那样,苟活一生,直到在42岁那年,她终于有了出国教书的转机。
由于她从小学诗,胸中文墨颇深,所以很多大学愿意请她去做教师,而她也说自己天生就是个教书的,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她便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烦恼。
这样教书的生活,是她最快乐的日子,她有喜爱的诗词,有教师的工作,有喜欢她的学生,她以为从此这便是一生,但没想到,不幸再一次降临到她的身上。
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而亡,52岁的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她这一生,实在是太多的生离死别了,17岁那年她写了凄绝的《哭母诗》,现在她又绝望的写下《哭女诗》。
她把自己关进小屋里,不说话也不哭泣,泪水早已流尽,悲痛化为无声,她只能把心中对女儿的惋惜和留念写成一行行诗句。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她一直说,自己的一生,真的是经历了百般不幸,各种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好像都尝了一遍,有时候也感觉老天真是不公平。
但即使是这样,她也熬过去了。她说自己时常想起恩师顾随的一句话:极大的悲哀和痛苦,会让你对人生有另外一种体会。
而她的体会,就是要把余生所有的经历放进祖国的诗歌,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
于是,她放弃了国外哈佛大学优异的教师待遇,依然的回到南开,又连续担任多个大学的教学工作,她让自己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争取利用一切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文化。
她的付出不是没有回报,每次她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看着讲台上这个白发苍苍依然充满激情教课的老奶奶,无数学生感动的泪流满面,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中国的诗词。
她这样不计功名利禄的拼命工作,有人问她:到底诗歌有什么用?她坚定地说: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
是啊,她就是靠着诗歌滋养着内心,正是有了诗歌,才让她忘记伤痛,也忘了岁月和不幸。
她说:桑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倒在讲台,让诗歌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对于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或许再多的敬佩之词也是苍白无力,她不用说话,手里一本诗词,站在园中,即使90多岁也依旧是中国最美的女先生。
她不仅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更让我们懂得: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7
1954年,叶嘉莹迎来了人生的新的转机。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到台湾大学教诗词曲,做专职教授,得以重回她最爱的古典诗词世界。她把对古诗词的那种挚爱,沁透在每一堂课中,很快有了名气,被多民学府聘为兼职教授,并被邀请到海外讲课。
刚到北美,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还有八十多岁的老父需要供养,加上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开支全靠她一个人。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四处求职。几经辗转,最终留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还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尽快学会用英语讲课。就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她,白天要上课教学,回家要操持家务,还要遭受待业在家的丈夫的谩骂与呵斥。
她只有在家人熟睡之后才能自学英文,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学习和辛勤钻研,叶嘉莹已经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学了,西方学生也都听得很入迷。
通过钻研,她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诗词研究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8
叶嘉莹,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她是我心中的英雄。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的坚韧与执着,却深深触动了我。
叶嘉莹,一个平凡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她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轻言放弃。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她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勤奋和智慧去克服。她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她不仅在学习上出类拔萃,更在品德上为人称道。她乐于助人,总是热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她的善良和慷慨,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叶嘉莹的故事,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她,想起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想起她那乐于助人的品质。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叶嘉莹,你是我心中的英雄,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我会以你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争取成为一个像你一样优秀的人。我相信,在你的影响下,我一定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叶嘉莹,你是我永远的骄傲,也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9
叶嘉莹,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照亮我前行的路,她是我心中的英雄。
叶嘉莹并非拥有超凡能力的传奇人物,但她以平凡之躯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坚持。在学业上,她勤奋刻苦,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用优异的成绩诠释了努力的意义。更令我钦佩的是,她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总是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在生活中,叶嘉莹更是乐于助人,她总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爱。她的善良与无私,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学会了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
叶嘉莹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滋润着我的心田。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英雄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同时不忘关爱他人,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书写出英雄般的篇章。
叶嘉莹,你是我心中的英雄,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我会以你为榜样,努力成为一个勇敢、坚韧、善良的人,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出精彩的篇章。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10
叶嘉莹,这个名字在我心中如同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她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英雄。
她并非拥有超能力的救世主,也不是镁光灯下的明星,但她以平凡之躯,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在学习上,叶嘉莹总是勤奋刻苦,不畏艰难,她的成绩斐然,却从不骄傲自满,这份谦逊和进取让我深受启发。
在生活中,叶嘉莹更是我的榜样。她乐于助人,无论是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难题,还是关心朋友的情感困扰,她总是那么耐心和细心。她的善良和热心,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叶嘉莹的坚韧和乐观也是我学习的方向。面对困难和挫折,她从不轻言放弃,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精神力量让我深受鼓舞。
在我心中,叶嘉莹就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勇敢、坚韧和善良。她让我明白,英雄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传递正能量,就能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叶嘉莹,你是我永远的榜样和英雄。我会以你为标杆,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出精彩的篇章。
【叶嘉莹——我心中的英雄作文】相关文章:
叶嘉莹先生我心中的英雄作文02-19
我心中的英雄我心中的英雄作文11-13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_我心中的英雄初中作文06-26
我心中崇拜的英雄我心中崇拜的英雄05-15
我心中的英雄 - 英雄作文示例03-26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09-25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09-05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07-04
我心中的的英雄作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