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观书有感》哲学理解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书有感》哲学理解,欢迎阅读与收藏。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文学角度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 感受,暗含哲理。池塘并不是一泓 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 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 为相似。诗中 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 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 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 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思想与朱子“道问学先于尊德性”的思想相契合,蕴含着朱子的“格物致知”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 有知;而天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前提是主客体的相对二分。朱子讲,“知在我,理在物”,这里的“我”“物”之别,就是主体与客体之分。朱子认 为同万物一样,人心亦具内在之“理”,但当它从形上向形下落实时,由于秉气的 影响和后天外物的蒙蔽、欲望的搅扰,原本诚明的“天理”就变得晦暗了。所以, 必须通过“格物”来认识“理”。鉴于人心中之“天理”和万物之“理”本只是一个,人 才可以通过“格”心外之物事来明白心中之“天理”。 朱子的“格物”有三个要点:第一是“即物”,就是接触事物;第二是“穷理”, 即研究物理;第三是“至极”。
对于致知,他在《答黄子耕》中讲:“格物就是就 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 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只是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 至,不是别一事也。” 格物是指努力穷索事物之理, 而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 底了。所以“致知只是指主体通过考究物理在主观上得到的知识扩充的结果,是 就认识实践在主体方面获得的知识成果而言,没有即物穷理,主体自身是无法扩 充知识的”。外界的万事万物是人认识的唯一源泉,只 有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才能达到致知的目的。
格物”是“致知”的方法,“穷理”又是“格物”的内容和目的。而“穷理”的“理” 是朱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首先,理是万物之“所 当然”与“所以然”。万事万物莫不有“其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 者。”“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所谓“穷”,即要把事物之理推到极至。 所谓“极”,有绝对的意思,物理无穷,穷理无尽,但理有“至极”,故要穷到极处。这里包含着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的过程。而朱子提出“至极”的根据则是他的“理一分殊”说, “理一”即是“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但天地万物又各有本于“理一”且互不相 同的理,这即是“分殊”。这就说明具体事物的物理虽然各不相同但又都是普遍的 宇宙之理的表现,具有共性,所以“穷理”即可由一物之理推知他物之理。最后达 到体察共有之理的目的。
拓展: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指方塘里的水。那得:怎么会。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观书有感》哲学理解】相关文章:
对理解与笑的哲学沉思12-13
从概念框架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研究12-11
实践观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12-08
从哲学的超越性看哲学观12-11
哲学自身理解中的文本解释问题12-11
论哲学是哲学的哲学观真相--从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说起12-08
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12-13
从哲学的视阈理解和认识唯心主义12-13
哲学观与水(一)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