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生之计在于勤
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然学而不勤,则又何贵乎学?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定矣;人人能勤,则一国之事定矣。夫人之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俟乎将来。无勤持扶灌注之,安能得良好之结果哉!及乎长也,作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又必赖之以为砥柱,倚之为天堑,方能以其所学供之于世,以其所志,献之于身。兴一业也,则精神贯注,功存万世;除一弊也,则利放群生,是皆勤而好学之良好效果也。始终如一,庶几事成功倍,为一生计亦良得,而为家为国,利益也随之后矣。不然,于学则一曝十寒,于事则虎头蛇尾;勤于其始,惰于其终;起则如火如荼,终则无声无息,非有所慑也、惧也,不勤之故也。一生之失计固大,设而谬膺民社、身秉国钧,吾恐怠惰成性,必无事功可立焉;以懒惰从事,其祸又岂在一生以下哉!是故视影运甓,当存惜阴之心;闻鸡起舞,无忘雪耻之志。勤能补拙,古人语不我欺。学久不怠,英贤正在吾辈。韩文公以勤勉后进,古先贤以惰戒门人。闻映雪读书、画地识字,其勤劳为何如,其成功至何等耶!故勤也者,以之验于人,以之验于事,非勤无以致其功,非勤无以毕其事。若夫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圣贤之所戒,吾人可不奉之为金科玉律,悬之以为座右之铭。而履勤而不怠之轨,求毕生之计,大至于国,小至于生身,殆无不受其赐。然则勤之一字,岂可忽而视之哉!
(写于1914年春。选自《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参照《周恩来传》中之“周恩来作文手迹”)
【评点】 这是周恩来在1914年写的一篇议论文,时年16岁。议论的中心问题是“勤”对于人之一生的重要意义。文章的题目即是本文的论点。按其论述的层次,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则一国之事定矣”,是提出论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用递进推理的方法,解释了“勤”在文中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勤”是“求学贵勤”的“勤”,即勤学的意思。正因如此,作者才说:“勤则一生之计定矣;人人能勤,则一国之事定矣。”这就是文章的论点。以下文章即围绕勤学展开论述。
第二段,从“夫人之一生求学”至“其祸又岂在一生以下哉!”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勤学与否对将来的重大影响。作者认为:青年时期是求学的“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发达俟乎将来”,作者所说的“发达”,不是指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兴业、利民,是“膺民社”“秉国钧”。如果不抓紧时机勤奋学习,即“必无事功可立焉”,“其祸又岂在一生以下哉”。由此看来,作者所论勤学之重要,是以服务于国家、造福于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从中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崇高的爱国志向。
第三段,从“是故视影运甓”至结束。如果说前一部分重在阐明勤学对于将来之重要意义,这一部分,作者又把问题拉回到现实中来,阐明“勤”对目前学习之重要意义。作者引用古人的教诲和事例,劝勉青年要勤奋学习,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说明“勤”“验于人”、“验于事”,已经证明“非勤无以致其功,非勤无以毕其事”。最后得出结论:“大至于国,小至于生身”,没有不受“勤”的好处的,所以“勤之一字,岂可忽而视之哉”!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很有说服力。当时的语文教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是“选词甚富,惟用笔稍平”。
【一生之计在于勤】相关文章:
一生之计在于勤04-30
一生之计在于勤作文04-27
一天之计在于晨04-30
2015考研政治:成功之计在于春04-28
一天之计在于晨周记05-06
一年之计在于春05-02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文03-11
一日之计在于晨作文02-08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文(精选)12-02
一日之计在于晨作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