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历代书法名家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手抄报吧,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手抄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历代书法名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历代书法名家
名家资料: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书法著作有《兰亭序》等。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2]。因此,《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2、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3、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4、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5、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代表作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
6、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怀素
7、怀素(725-785)
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8、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9、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写书法的好处:
一、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点、横、竖、撇、捺、折的形状特点,书写方法,形式效果等,来完成每个字的书写过程。长此以往,书写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
二、能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品质。
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为什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三、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在练习过程中,首先,要按正确的笔顺去写,注意笔画间呼应的规律,力求先将字写正确、规范、整洁,再是美观;进而,通过名贴欣赏和书法技能学习,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美的,怎样才能更美;最后,美感染了练习者,就会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
四、发展健康个性,勇于创新。
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这一领域向来都有接纳各种美的雅量,不会有人不喜欢隶书而否认隶书之美。在学着去欣赏、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长你心目中的美;其次,在这一领域一直推崇创新,追求个性化的东西。有位画家曾经说过:“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去学别人的,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待到打出来时将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创新都始于模仿。所以,书法中的临摹只是学习和继承的手段,这种继承与借鉴就是为了创新。通过临摹,我们在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量的铺垫。每一次创作都是由量到质的飞跃。不管这次创作成功与否,多多少少都隐蕴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了创新。
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汉字只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其实,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探究古人的造字方法,学习历代书法名家学书的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六、起到养生的作用。
不少医学家认为,书法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书法也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的作用。练习书法与气功的“三调”非常相似:
1)调身——姿势:写字要调整好身体的姿势。中国书法非常重视写字姿势,要求两脚平开与肩宽,松腰宽肩,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平,左手按纸成弧形,右手拿笔,体态要轻松自然,有利于全身肌肉、血管、神经的放松,从而促进入静。
2)调神——入静:练习书法,因为要聚精会神地读帖、临帖,从而调整了精神状态,使意念集中。
3)调息——调整呼吸:练习书法时,要求呼吸自如、深长而均匀,不要屏气或有意识抑制呼吸,促进心肺功能的调节。
名言:
1、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2、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4、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
5、怒猊抉五,渴骥奔泉。
6、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7、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8、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9、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0、字怕练,马怕骑。
11、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12、笔下龙蛇似有神。
13、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14、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15、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1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17、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18、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19、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20、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2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22、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23、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
24、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25、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2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27、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28、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29、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30、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故事:
1、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曾给东晋的明帝题写祭祀天地的“祝版”。后来,晋成帝登基,要更换“祝版”上的祝词,木匠用了半天工夫也没有把原来的字迹刮削干净。因为王羲之用笔刚劲有力,墨迹已入木三分。这“入木三分”的功夫,是他苦练多年的结果。他练起字来,全神贯注,一次边写字边吃饭,竟错把墨汁当作蒜泥了,还说:“今天做的蒜泥真好吃!”
2、颜真卿
唐代颜真卿,向师父张旭请教怎样写好字?张旭说:“除了苦学,就是师法自然。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氏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颜还追问有何诀窍。张旭训斥说:“凡一心只求诀窍的人,不会有什么出息!”这一训斥如同“击一猛掌”,颜从此埋头勤练,揣摩前辈笔法,从自然万象中领悟神韵,终于成为颜体书法的创始人。
3、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历代书法名家】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名家06-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书法起源06-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06-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书法的审美06-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书法的内涵06-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南北朝的书法06-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宋至明中的书法06-30
汉字手抄报内容:金文书法06-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隋唐五代的书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