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散文

时间:2024-10-22 10:04:51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过年散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年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过年散文

过年散文1

  广州有“花城”之美誉,而每年的迎春花市则是花城的重要标志和最佳展示。花市一般选在春节前三天举办,从腊月二十八至大年三十晚上的十二点钟。举办单位为各区XX,位置一般都选在最繁华地段。海珠区历年的花市都设在滨江西路解放大桥南头,此处乃交通要道,为办好一年一度的花市,采取封路三天,从此经过的大小车辆一律绕道的措施,足见政府部门对花市的高度重视。今年的花市仍设于此。

  我和老伴今年在广州过春节,这里无朋友家可访,无亲戚家可走,更没有什么家庭娱乐活动,倍感无聊。大年三十中午吃过年饭后,二人就坐在电视机前,准备进行唯一的娱乐项目—看电视。此时,大女儿对我们说,今天是广州花市的最后一天,你们老看电视也没意思,不如去看海珠花市。于是,我们老两口立即行动,30分钟就赶到了解放大桥南头。只见滨江大道中间如一字长蛇阵般的红色大花棚一个接着一个,绵延千米以上,出售鲜花的摊位朝向两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鲜花,两边的通道及街边和江边,到处都是看花、买花、卖花的人,真的是花的世界,人的海洋,令人叹为观止。原来觉得广州的年关比平日寂静得多,车也少,人也少,就以为这花市最后一天,应该没有多少人,但花市现场的情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热闹,品不到的年味,都在花市得到彻底体现。

  我不懂得种花养花,平日也没有赏花这种闲情逸致。到花市看花,纯属是外行看热闹。逛了几个小时的.花市,问了许多人,才对花市的花略有所知。花市的花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但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盆栽,如水仙、郁金香、牡丹、山茶;二为散枝,如桃花、剑兰、玫瑰、康乃馨等。盆栽的鲜花买回家,只要勤浇水肥,善于管理,可以长时间摆放;散枝类鲜花则是时鲜货,能摆放的时间,短的约三、五天,长的上十天。到底买哪种鲜花回家,也因人而异,一般上班族,就是假期有点空闲,平日太忙,大都会选择散枝类鲜花。年过完,花刚好要谢了,顺手就扔了,了无牵挂。家中常有人在家的人买花,大都会选择盆栽类,或者两种都买一些,既为节日增添喜庆,又为平日种花养草增加种类。

  年关时节,广东人喜欢用谐音来取个好彩。一种十分寻常的花草,有些甚至与花连边都搭不上的蔬菜,往往因为名字的谐音寓意吉祥喜庆,而被市民所接受甚至追捧。金橘树几乎是家家必买的,这在我们湖南恐怕是想象不到的。其原因是在广东话中,“橘”与“吉”同音,所以买“橘树”也就不奇怪了。我曾经对花市上出售的一盆盆“生菜”大惑不解,常上街买菜的老伴在旁边告诉我,“生菜”,是因为其名与“生财”发音相同,买回去一盆生菜,寓意为家里“生财”,所以尽管不是花,但买“生财”的依然大有人在。人们争相买桃枝,则是因“红桃”与“宏图”同音,意在来年大展“宏图”。一种花名,在这里就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种谐音,在这里就是一种美喻,一种吉兆;中华谐音文化在花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折射出广州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令我五体投地。

  花如海,人如潮。在这些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看热闹的人多,当然,真正来买花的人也不少。我和老伴从花市左侧进入,右侧返回,前后花了三个多小时走完看完所有花摊,经过几个摊位的比较与讨价还价,老伴花100多元买了一盆红色的蝴蝶兰花。她说,学习广州人,我也买一盆花回家,图个喜庆,图个吉祥。其实,这也是所有买花人的共同心愿。人们在这里将一朵朵、一枝枝、一盆盆鲜花带回家里,就是要把一份份希望、一份份祝福、一份份吉祥带回家……。

  祝福花城广州,祝福爱花的广州人,你们的明天更美好!

过年散文2

  亲爱的!似乎好久都没有这样称呼过你了,心里有点愧疚。把你跟孩子弃在家里,辛苦你了,我代表我们老王一家人向你致敬。

  掐掐手指头,我们结婚已经有一年零三个多月了,我们的儿子也快周岁了,上次听你说,他会叫妈妈了,偶尔也会叫叫爸爸,当时我真的很高心,很想陪在你们母子身边,可我现在工作很忙,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看看。或许能做的,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听听儿子嘟嘟的吵闹声,我也会幸福的流两滴眼泪。你说他很顽皮,每次听到我的电话,都会露出两颗门牙静静的听着。他可爱的样子,你说像我小时候,其实,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我给不了他美好的童年,他需要父爱的时候,我却不能陪在他的身边,我给不了你大富大贵的生活,只能给你一个平凡的家庭。你常说,房子不是家,有爱才有家,只要有爱,只要有我的存在,走到哪里都有家的温暖,我很感谢老天让我遇见你,让你成为我王锋的妻子,或许这就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分。今生有你,我已经知足了。

  亲爱的,你常嘱咐我,在外面要注意身体,我胃不好,叫我不要吃凉的东西,天气冷了,要注意保暖,买几件厚一点的衣服穿上,不要受寒,其实这些话应该是一个丈夫对妻子说的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受宠若惊,虽然有时候对你发发牢骚,希望你能够原谅,夫妻没有隔夜仇对吧,这句话还是你告诉我的,你就把我当做一个小孩,算是撒撒娇罢了,其实我们走到一起真的很不容易,从父母的反对到亲人的祝福,从我的死缠烂打到你点头认可,经历了海水般的挫折,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你舍弃亲人,不远千里从河南来到我们这个鸟不拉屎的甘肃,我知道你挣扎了好久,最终还是爱情战胜了亲戚,那时对你的承诺,如今只能面对现实,你却对我没有任何的'怨言,还对我百依百顺,把我们的家收拾的井井有条,很让我感动,我虽然没有惊人的成就,但我有你这样一位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宝贝儿子,身体健壮的父母,聪明伶俐的弟弟,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弟媳,懂事听话的妹妹,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个最和睦的家庭。

  亲爱的,其实我很想回家,回家陪在你娘俩身边,给儿子讲讲故事,陪你说说话,可我是一个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我得挣钱养家,所以只能继续流落他乡,你说,你想带孩子来我这个城市,只是想看看我的工作,其实我何曾不想,只是有好多好多的无奈,好多好多的不想说,地冻天寒的,我怕孩子受罪怕你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你说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聪明,但你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会把你跟孩子一起接过来的。因为我不想让儿子跟我一样,长大是一个没用的人,所以我要好好赚钱,把他培养成一个栋梁之才。或许这都是每个父母希望的吧!

  感谢你的父母能够把你亲手交给我,感谢你陪我走过了人生最美的年华,感谢你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更感谢你给我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以后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会牵紧你的手,让我们的儿子健康的成长,只要我们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那些有钱人一样,开着轿车去旅行,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其实梦就在前方。

  时间嘀嗒嘀嗒已经到了六点,我也困了,该休息了,向你说声早安,答应你,今年过年,我一定回家……

过年散文3

  回到老家的那几日,才真正领略到冷的概念,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苍白。刚到家,真是不习惯,冷的直跳脚,幸亏没有电脑,可以不停走动,增加运动的热量。

  年前一天,才忙好所以的事,天气太冷,婆婆也没要我做什么事,但我也没闲着,看着孩子,不让他们跑到风头上去玩,新春佳节,感冒可不是什么好事。这个春节,也预想差不多,没什么新颖的,甚至有点孤单吧,村里的人都各忙各的,我平时很少在家,彼此间都不怎么熟,见面打个招呼,互相寒暄几句,就没话可说了,我老公就不一样了,到家就没影了,到处找人打扑克,炸鸡,那些同村,同学,三朋四友,这家请那家带的,乐得整日不归家,我们那男人就是王,厨房里永远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什么事都不用做,就长张嘴留着吃饭。过年那几天更是得意忘形。

  没结婚在家时,母亲是最忙碌的,现在婆婆是最忙碌的。春节那天,婆婆就早早忙着洗菜,切菜,打点着零碎的.事,天太冷我就没参与,我就负责烧菜就行了,在他们家,我烧菜是公认的好吃,虽赶不上丰富的盛宴,也不算色香味俱全,但吃起来,还是不错滴,全家人围在一张大圆桌上,还有我老公哥哥家也在一起做满的了一桌,孩子喝果汁,大人们喝白酒,红酒。席间不时笑语连连,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感受着只有春节才能相聚在一起的喜悦。

  由于家里的近亲有人老(死了)了,所以春节不贴春联,不贴福字,不放鞭炮,烟花,所有和喜庆有关都不得有,而且整个村子每一家都得如此,所以这个春节显得异常冷清,除了家人团聚,没一点春节该有的喜气。大年初一,天气特别好,阳光绚烂,我就跟着老公到朋友家看别人“炸鸡”(一种赌钱游戏),因为不懂,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就看着他们个个乐翻了天。村里的女人也不知跑哪去了,连聊天的人都没有,我就坐在门前晒着太阳,磕着瓜子,有阳光相伴也算是享受吧,也只能这么认为吧。

  初二,才是我对于这个春节最具有意义的一天,回娘家喽,天气依然很好,迎着阳光,老公开着车奔驰在回家的路上,心生感慨,以前回家,都是我妈妈家,只是现在换了位置,但还是憧憬待会见到我母亲的喜悦,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怎能不激动呢。一路上都是走亲访友的行人,带着新年的祝福,赶往各自目的地,年礼当然必不可少,车行至镇上,买了礼物,正好和我妹妹一家相遇,一起到了我妈妈家,上次见我妈妈还是在病床上,因为眼睛动了手术,这次见她精神很好,眼睛也早就痊愈了,只是脸上的皱纹一点也没少,一家最能干的人,也是一家最忙碌的人,真希望她以后不要在那样辛苦了。 一辈子任劳任怨,不知疲倦 ,也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

  姐姐一家早已提前到了。终于我们全家人又一次相聚在一起,也只有每年春节这个时候,才能有机会在妈妈家聚全了,每个人都特别的高兴,孩子也不例外,大大小小七个孩子,虽彼此间不常见面,不熟悉,但毕竟是孩子,就是比大人间容易沟通,很快就玩到了一起。男人们很快围成一桌打起麻将来。我们姐妹们边拉家常边做饭,菜都是现成的,只要烧一烧就行,不知怎么的,这又成了我的工作。一桌丰盛的午餐摆上桌,人太多,分成两桌,大人一桌,孩子一桌,菜是好菜,酒是好酒,可是男的都要开车,不敢多喝,也都不怎么贪杯,所以也是好事,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哦,呵呵呵,随意的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多幸福啊……

  虽说现在过年没那么有气氛了,年味也没那么足了,这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吃的,用的,穿的,不用等到过年才能拥有,所以到过年时,一切就显的那么随意,没有了期盼,就会少了热情。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没有减少,反而在这特定的节日里成了联络感情的盛宴,成了家庭团聚,朋友相聚最好的大联欢。美好的日子就从这一天开始,生生不息,绵绵流长。

  在此:恭祝全家人:

  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过年散文4

  又到年关了,乡下年味渐浓。过去,在我老家,从腊月廿五开始,家家户户打豆腐,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闻着飘香的豆腐,勾起我对家乡过年的回忆。

  过年吃豆腐是农村一种习俗,寓意人人吃了豆腐都幸福。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打豆腐。过年来客人了,豆腐切成块,放在大锅里煎,两面焦黄,或者用各种方式烧、煮、炸,形成各式各样的过年必备菜肴。

  豆腐是把黄豆浸泡后,用石磨磨成乳白色的豆浆,然后用纱布过滤,放进锅里煮沸,再用石膏水点浆,并用纱布包裹,放在小方桌上,最后用石头挤压成型,分割成块,这样,一桌香飘飘的豆腐就诞生了。

  小时候,家里穷,平时是吃不上豆腐的,只有逢年过节、家中办大事,才能吃到鲜嫩爽口的`豆腐。但不管家里多困难,母亲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吃上过年豆腐。有一年,眼看春节即将来临,家里没有黄豆打豆腐,母亲到处借。那时候,物质匮乏,各家各户境况差不多,转了一圈,仍空手而归。母亲一狠心,将牙缝里节约下来的口粮,拿到集镇上去兑换几斤黄豆,与别人家拼在一起,打了一桌豆腐过年。

  后来,条件好了,物质也丰富了,豆腐不再是稀罕物,不管是平时,还是过年,只要是想吃的时候,母亲就会打桌豆腐,让我们解解馋。

  每年过年时,母亲把豆腐做好后,将一部分豆腐蒸元子、炸豆腐泡,把一部分豆腐用清水漂起来,留着待客,并将另一部分豆腐切成小块,做腐乳。腐乳是一道很好的咸菜,香味浓郁、香干可口,吃了令人回味无穷。剩下的豆渣也舍不得丢,母亲用手捏成粑,放在筲箕里,霉成豆渣粑,晾干后放在家里,吃的时候,随时在锅里一煮,放上白菜苔,也是一道不错的时令菜。

  做豆腐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会做的。豆腐做得好不好,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点”浆。所谓点浆,就是用石膏水点豆腐,卤水兑多了,豆腐就老了,兑少了,嫩了,不能成型,要不停地搅动,过几分钟后,豆浆就变成了豆腐脑,再包装挤压成型。

  记忆中,母亲是打豆腐的高手,她做出的豆腐,色泽光鲜,白白嫩嫩,口感适中,人见人爱。湾里不管是谁家打豆腐,都要请母亲去掌作,从来没有失过手,桌桌豆腐口味纯正,细而不腻。

  如今,随着年龄的老化,村里会打豆腐的人越来越少,家家户户也不再打豆腐了,过年要吃豆腐,就到市场上去买。可机械化加工的豆腐怎能与母亲的手工豆腐相比?那浓浓豆香里,是母爱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过年散文5

  家的方向给我们以力量。

  回家,回家。

  春运,汹涌的人流是回家的人们急切的渴望和期盼。无论路途有多远,只为了平安和团圆。无论路途有多难,只为了和亲人相拥的那一刻。

  春节,这个在华人血脉中流淌了几千年的节日,演绎出了让几亿中国人天南海北大迁徙的壮观场面。

  春节,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在这个节日被编织得密密实实。

  轻轻地呼唤老家村庄的名字,那种亲切一瞬间便暖暖地包围了全身。老家是根,老家的天也蓝,老家的云也白,老家的风也清,老家的花也香。老家有血脉相连、声息相通的亲人,有伴着日月向前走、日新月异过光景的乡邻。

  身在他乡的游子归心似箭,回家的大军汇聚成滚滚洪流。

  回家的路,或许山高水长,风雪阻隔,或许车票很难买,车辆很拥挤,脚步很疲惫,但前行的步伐从不曾停歇。羁鸟恋旧林,那张贴近胸口的温热的车票啊,不正是游子归乡的翅膀吗?多少的风霜雨雪,多少的泪水欢笑,都凝结在遥远或切近的回家路上。回家的人,讲述着一个故事;回家的人,写就着一篇文章;回家的人,吟咏着一首诗阙;回家的人,诵唱着一支歌谣。那飘荡在故乡山风里的遥远的召唤啊,让人热泪盈眶。

  迫切的心儿跨过高山大河,越过乡间阡陌,穿过大街小巷,那熟悉的老屋濡湿了双眼,旅途的'风尘烟消云散。回家,真好!年下,真美!

  回家过年,路的尽头是亲人倚立门口的望眼欲穿;回家过年,再一次倾听家人的唠叨和挂牵;回家过年,满眼满耳是乡亲们开心的笑颜和祝福不断。家乡的月亮星星在天边,家乡的方言暖在心间。门檐下红红的灯笼高高挂,大门前张贴起春联喜洋洋,院子里燃起鞭炮脆脆响,厨房里飘出浓浓的香甜,那熟悉的味道、温暖的记忆,永远是游子心中最美的年。

  春节,是一年的终点和起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常年在外拼搏的你,无论身居要职还是穷困潦倒,老家都会用她博大仁慈的胸怀拥抱你,为你梳理疲累的翅膀,使你于片刻的休整之后,重新展翅翱翔于理想的天空。回家,吃个年夜饭,慰藉亲人们一年的等待和期盼,在亲人们为你构筑的港湾里,栖息心灵,扬起新的风帆。

  回家过年,你被包围在浓浓的亲情里。漂泊已久的游子,在乡间漫天的飞雪里,在贴着大红“福”字的窗花前,身边是慈爱的双亲,眼前是知心的爱人和嬉戏的孩子,平安,团圆,幸福!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大荟萃。国粹和民俗文化展现在一个大舞台上。到了过年时候,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说着大人们教的吉利话祝福拜年,满心欢喜接过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大人们则风风火火地走亲访友,吃吃喝喝,逛庙会、看大戏,把沿袭了几千年的春节搅和得欢天喜地。

  春节,像华夏大地上一棵生长了几千年的老树,它的根深深扎在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里,随着岁月的洗礼,愈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春节,是个恒久的约定。每逢春节,让我们打理好心情,收拾好行囊,向着家的方向,出发。

过年散文6

  小时候我喜欢过年,等待了漫长的冬季,忙碌了整整一年,终于可以稍作休息,摆脱掉写也写不完的作业和校园的束缚,撒了欢似的疯玩————我趴在姥姥的膝头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董永遇见了美丽的七仙女;牛郎和织女跨越遥遥银河,在七月七日满天群星的夜晚相会······姥姥讲得绘声绘色,逗得我哈哈大笑。热闹地讲述着年的趣味。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在饭桌上包饺子,看着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和着层出不穷的小品相声歌舞音乐,妈妈手底下的饺子也翻新变化着。一会儿像个小船,一会儿蹦出个白兔,之后全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到了妈妈的面板上,张牙舞抓的熊、憨厚的狗、灵巧的猫、仰首引喉的山雀····偶尔,我小试两手,但捏得面团总软啪啪的不成样子————妈妈会嗔怪地拍打着我的头,说我是个笨手笨脚的小糊涂虫。

  傍晚开始炮竹就响个不停,烟花在夜幕里开放,那一刻天空为之灿烂,星辰为之失色,火树银花像装饰一新的圣诞树冒着五颜六色的火花在夜空里繁盛地燃烧——而每次放烟火的时候我都会被那隆隆大作的声响吓住,急急的躲藏进母亲的怀里,紧闭起眼睛。待睁开时一切早已恢复平静,我为刚才看不到的烟花懊恼,但是下次燃放时却依然如故····在爆竹的欢腾中热切地期待着午夜的`大钱饺子,十二点吃完饺子,小孩子们都会拿个蒲团扑放在地上,向家里的长辈们一边磕头一边说吉利话,以期望大人们能多给些过压岁钱。

  初一,定要起个大早,老话常说,大年初一做的事能延续一个整年。为了一年都能有个早起的好精神,万万不能睡懒觉的。一大清早,我便从暖和的被窝里被辇起来,惺忪着睡眼,迷迷糊糊地穿上崭新的棉袄,刺花的小红靴,平时不能扑脂摸粉的我也被允许染上些许的腮红,在额头上点上一个吉祥的小红点————可是穿到一半又被睡眠的精灵所诱惑,又和衣躺到了床上。妈妈就会踏着极快的步点儿跑过来,边唤着我的名,边用湿湿的手指拽我的耳朵。我留恋得看着我温暖的床褥,它已被整齐的叠成“豆腐块儿”,罩上了一层金色薄纱。我才恋恋不舍离开床沿,走向餐桌前,捧起大碗的饺子汤喝了起来。温润的雾气升腾,在眼底开成一抹雾花,我打个喷嚏,擦一把凉呼呼的鼻涕开始沾着醋吃起了头年的饺子。

  收拾停当后再像个洋娃娃似的规矩地坐在茶几前,一边啃着糖果瓜子一边等待客人们的到来。每逢客人踏进家门便站起身大喊:“过年好啊!”声音一定要响亮,慷慨激昂充满朝气。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初一有时会下雪,洁白晶莹的雪像妈妈面板上洒下的粉团,积雪掩埋了我的绵靴,拜完年后,我踉跄地走在雪地里试图堆积一个跟我一样高的雪孩子。可是我既没有棋子也没有胡萝卜,只能随手捡起地上的石子往雪人的头上塞去。但雪团儿似乎总是团的不够厚实,石子塞进去总会掉下来。我不得不又重新堆积。就这么反反复复,我的雪人总也没有堆得令我满意————年初的星星总是亮晶晶的,如同颗颗闪烁的眼睛。夜幕降临以后,天空穿上宝蓝色的睡衣,轻轻的道声晚安,我就在妈妈温暖的怀中睡去,沉沉的做着美梦。梦中有火红的灯笼照映五光十色的琉璃瓦,在高大的红木漆门上雕刻着麒麟龙珠,翠绿的青山深处传来羌笛的远古旋律……

  年初二全家人都会回到姥姥家来。大家会一起去大明湖或者趵突泉。我总是喜欢缠着母亲去当时看起来非常昂贵的游乐场玩海盗船或者摇马。在叮叮铛,叮叮铛的音乐声中我快乐的在摇马的座背上一摇一晃的摆动着。在海盗船的上下翻腾中晕的云里雾里,哇哇的叫嚷着,哭的稀里哗啦。在那时最流行的游戏叫做“时光穿梭机”,一个像未来飞行器一样的大箱子里放映着些让人看不懂的立体电影,我每次总是很兴奋的参与————也有舞狮子或者踩高跷的,那最好不过,一群穿的花红柳绿打扮俗艳的男男女女涨红着脸,手里转动着翠绿粉红的绢子,踩着高跷扭来扭去晃晃悠悠的绕弯子,嘴里还咿咿呀呀唱着山东梆子,满头的鲜花迎风抖擞。舞狮队侧打着锣鼓敲着钋,叽哩咣当踏着鼓点一摇三摆地向前走,金黄的狮子头上两只炯炯有神的狮眼咔吧着,领头人穿着红肚兜绿撮腿裤,袖口上戴着银手链子,手中捧着红绣球,下踏红色绣狮鞋,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引得路旁的行人纷纷叫好,拍手鼓掌,领头人见受欢迎便越发来了精神,瞪起一双虎眼“喝喝”的喊。

  对于童年的我,过年是一次难得的狂欢,无论什么事情都在那个时节变的与众不同而充满乐趣。那个时候理想纯净,天空微蓝,坐在乌贼鱼上旋转的感觉就像吃棉花糖那样幸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再为过年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为年前繁琐的事物而烦心不已。这就是成长吧,跨入成人行列,以似乎成熟的眼光打量世界。我已经过了做过山车或者海盗船的年龄,已经找不到吃棉花糖的幸福感了。在大明湖里见到了那台小时候为之兴奋的“时光穿梭机”,它已经上了年纪,转动起来“咯咯”地响,像老态龙钟的爷爷在黄昏里的咳嗽,我再不敢让它承受我已增长的身体。鞭炮的声音不再让我觉得喜庆,它总不合时宜的扰乱我的思绪。而今,在大冷天里费时的堆积一个雪人远远不如在商城里对着琳琅满目的高价品更能引起兴趣,而于其花钱坐旋转的摇马还不如去买一件久已中意的成衣。联欢晚会是再不看了,因为知道幕后俗套的故事和荒唐的绯闻————我知道什么是该做的而什么并不值得做,坐在旋转木马上天马行空的幻想与今天的我来说只能成为一种奢侈。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所关心的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世界,而那些无忧无虑的想象和纯真如棉花糖一样的幸福注定只能留给童年。

过年散文7

  别错过年轻的疯狂,时光很匆忙。别错过日落和夕阳,无论在哪里呀!老不及认真的年轻过,就认真的老去。

  听了一首歌,回望这段时光,有多少值得有嚼头的故事。我们还在年轻的路上,别错过这段时光。

  无话不说的年轻,日落了找个地方,牵着小手,不去想明天的日出,画下今日的月圆。

  忘了何时开始凌晨入睡,不知曾几多时,再也没了站在高岗上吼一嗓子的疯狂,来不及好好和青春做个深切的认识,就走上了不归的老去路。

  你不说,便再没了音讯。几多岁月淹没,突然有一天在行走的路上,无意间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个叫做青春的名字,在认真的岁月里就这样老去。

  明天不知在哪里,记不得日落和谁走过,说过的`话,和某个人在哪里呀!

  你在这里的杰作,绘在年轻的画册上,色彩那般浓稠,惹得眼目流连。

  别错过年轻的疯狂,时光很匆忙。被错过日落和夕阳,无论在哪里呀!这个生命正直春光,别抹掉整个时光。

过年散文8

  眼看着年不知不觉的来了。今天除夕了。按照当地的习俗,白天男人们给家里大门挂灯笼,贴对联。女人们在家里蒸包子,包饺子,备年夜饭……年三十这天下午,关中地区的男人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请先人”。请先人就是带上香蜡纸表去坟地里,有请已故的亲人们回家一起过年。当然除了过年,家里过大的事情,如:娶妻、嫁女、添丁做满月等等都要请先人的。这是关中地区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风俗习惯了。

  请先人回家后,要在家里设置的先人纪念堂前,把已故先人的照片放在正中央,前面摆上供品,然后再点上香蜡。从此,每顿饭前,要先给祖宗堂上放上一碗饭,在腕上放两根香代表筷子,此举动叫做 献饭。献饭完毕后,家里人才可以开饭的。说起开饭,一般除夕晚上吃的是饺子。听老人们说,过去,因为没有电视等娱乐传媒,除夕晚上都是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守岁。呵呵,如今真不可想象,一夜没娱乐,坐在一起是怎样熬的,当然少不了拜年,发放压岁钱了。

  如今,年夜里,人们有电视看。不管那年年还在继续如期直播的春晚节目如何,好歹在家里晚上有了消磨时间的做拿了。随着发展,如今年夜里当然也少不了那些通宵达旦的打麻将了。如今守岁,在大多数家庭已经开始淡去,家中有老人的家庭还在延续着。随着春晚的直播,不少家庭就随着又增加了吃年夜饭后看春晚的“习俗”,增加了在交岁之时,燃放炮竹的“习俗”。伴随着春晚新年钟声的敲响,炮竹从去年年尾响到今年年初。炮竹声声,辞旧迎新。

  家人团圆,同聚一室,共看电视,共同欢笑,嗑着瓜子,喝着浓茶,聊着天南海北,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浓浓的节日情结,浓浓的传统佳节的气氛。平日里回家,不一定在同一天,而春节,大家有一丁点的机会都会回家,甚至长途跋涉,都会不约而同的回到自己久违了的家。毕竟这是逼疯的的港湾,毕竟是温馨的停靠站,毕竟是心的归宿。家是巨大的磁场,无论游子们漂泊多远,都无法逃出家的引力,都会被吸引回来的,带着亲情,带着祝福,带着漂泊的喜怒哀乐。

  支持兔年来临之际,特此祝福所有华夏儿女们节日快乐!兔年吉祥!合家欢乐!尽管各地的风俗存在着差异,但是,无法阻隔大家在传统佳节里的.庆贺之情;尽管风俗不同,但是都洋溢着团圆的喜悦;尽管风俗有异,但是相同的是浓浓的情。此时,兔年的春晚已经接近尾声,由于一家人在不断的聊天,所以不一定看的很仔细,但是,这种团聚一堂的气氛是难得的,是无法代替的,是充满幸福的。

  祝福大家:兔年吉祥,合家欢乐,幸福安康!

过年散文9

  小的时候,过年,是希冀与期待,期待一身早被母亲藏在箱底的新衣服,期待一把甜丝丝入心入肺的冻米糖,也期待一场朦朦胧胧中被鞭炮惊醒又被更远的鞭炮催眠的美梦,身后的日子堆积如山。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意味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期待,转换成了一种刻度,计量日子的长短,计量人生的得失,也计量生活的滋味。

  也许还是年龄之故罢,每逢年底,儿时过年的记忆还是会执拗地浮现出来,追着闹着要和父母一起去赶集,和小伙伴扑进正在燃放的鞭炮硝烟里,围着火炉烤火看炭火迸出新年的希望……点点滴滴,汩汩滔滔,延绵不绝。经过岁月沉淀的记忆,因为遥远而愈加纯净而美妙。纯净美妙的影像,让生活的.姿势日益成为一种回望。

  有时候,会去想,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种转换呢?变动不居的时代?逝水如年的年华?还是不断被包裹的心灵?善于奔跑者,不屑于回望。希求缓步者,往往厌弃奔跑。时代和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感受很多,我们每天沉寂在这些感觉的碎片中,无法自拔。

  时间和生命的深处,有一泓深水,静自流淌。

过年散文10

  过年了,街上的人也多起来。满城流光溢彩,满眼火树银花。细细的雨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情致,大街依旧车水马龙,脂香浮动。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份独处的平静,平静的像一湖水,平静的好像每一滴热闹的雨都落在易碎的心扉,一片湿润。

  内心已成泥泞,陷入回忆。那时的天空很蓝,空气里满是幸福的味道。外公坐在藤椅上抽烟,偶尔还变出神秘的.糖果,吐出稀奇的故事,不紧不慢的与外婆斗嘴…这一切却都随着外公的离世而变得虚无飘渺起来。以后,每到黄昏都会看到外婆对着藤椅絮絮叨叨,我噙着泪却一个字也听不清,只能听到老把老藤椅独自在风中呜咽。再后来,外婆也缩进了一方矮矮的坟墓,任凭我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终于发现有些事、有些人,是唤不回来的。看着烧成灰的纸,飘飞,我宽慰自己他们也许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花将心语凝含在清蕊间,如诗吐幽香。云将呢喃化做雨滴洒落千江,映照千里明月光。深知,若心有灵犀,风生水起,便是一生一世的情谊。远处的天空满是烟花,望不到头,我的心却在滴泪。这一年的烟花散了,我的父母是否又老了一岁,这一年的烟花散了,我的余生有给我留下几场烟火,这一年的烟花散了,我们是否该庆贺?当我到髦耋之年,又有谁陪我看烟花满天,那时我的父母又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世界很大很大,我们很小很小……

过年散文11

  回家,回家过年是每个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每年的必修课。过程伴随着期盼和艰辛。

  对一年回家一次的游子来说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年,不仅仅是和父母团聚,也是年终自己对自己一个交待:证明自己这一年没有白忙活。就像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定要听到《难忘春宵》那首歌才算是完美落幕吧!

  汽车启动,伴着一轮红彤彤的夕阳,被晚霞的丝带牵引着。

  追逐落日回家,感觉有着儿时和小伙伴在麦地里玩累了被妈妈吼着叫回家吃晚饭的感觉。

  夕阳也被叫回家吃晚饭去了,天渐渐暗下来,路过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路过一座座本没有交集的城市。

  随着夜晚的降临,城市的霓虹灯亮了起来,车内外的温差被拉大,汽车的玻璃窗起了雾气,窗外的霓虹被汽车甩了一路,透过车窗只剩一层层光晕,扑朔迷离。

  夜深了,蒙着一层水雾的车窗不知被哪个思想客用手画了大大的“回家”两个字,“回家”两个字下面玻璃窗的水沿着画痕积聚,流淌成两行水珠,那是思乡客的两行热泪。

  我椅着“回家”便入梦,梦着回家的甜蜜。

  再睁开眼已是第二天7点,错过了日出,遗憾不已。

  心慰的是汽车已经驶入了北方的境地。家乡独有的一派风光映入眼帘。

  北方的.冬天,大地上除了青青的麦子一片荒芜。不剩一片叶子的树一排排立在公路两旁,像接受被检阅的士兵,赤裸裸却毫不羞涩,腰板挺立,站姿标准。这树依旧如往年:一样的枝,一样的叉,唯一不同的是树干粗了一圈。我想,今年妈妈的脸庞会如往年一样:一样慈祥的笑容,一样热盼的目光,不同的是眼角会多一道皱纹,头上多一根白头发吧。

  沿着树干往上看,是树的叉,树的枝,一团黑?

  是鸟筑的巢!

  是麻雀的杰作,鸟巢是他们温馨的家,高高在上,俯视乡村一切有炊烟的房屋。

  我慢慢发现汽车每行驶10秒钟会看到有一棵树上一定会有一个鸟巢,甚至有两个鸟巢,没错儿,一棵树上被筑了两个!

  这样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我猜楼上楼下不会是邻里关系那么简单,应该是一家的两代人或者是亲家的关系。

  汽车经过一个又一个鸟巢,我看到有一家一只鸟在窝边上抖动着翅膀,一会儿瞧一瞧麦田,一会儿头底着看着鸟窝,象是等待伺机,又象是对窝里的小鸟雏说,妈妈去給你们找美味的虫子吃。

  无疑,小鸟雏是幸福的,每天都可以天真地仰着头怀着希望与好奇等待妈妈允诺的“美味”。

  哦,不止如此,长大后可以粘着妈妈,妈妈飞去哪里,便跟着飞去哪里;鸟巢筑在哪里,哪里便是家。

  不会像我这样每年过年奔波于两个城市。

  城市的发展,满足了我们的欲望,与之相随的是拉大了与亲人的距离,减少了对父母的问候。

  “父母在,不远游”,讲的是孝道,我想也是古人的先知,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吧!

过年散文12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喜庆的味道。还不到腊月二十三,村子上下已经有了红火的年味,排年戏,练社火,锣鼓敲起来。偶尔有一声两声“二踢脚”或者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是卖花炮或刚买了花炮的人家,在试鞭炮。岁末年头的日子,村子的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烟花爆竹的火药香味。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的说法是,灶王爷这一天要向玉帝“汇报工作”,这天晚上,要给灶王爷献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当然,名义上是甜灶王爷,实际上都甜了孩子们的嘴。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煎炒烹炸的浓香味。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一早,又要张罗包饺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着剁肉馅的声音不断从各家各户传出来……

  大年初一凌晨醒来,赶早祭祀人家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睁开眼,感觉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画,新的窗花……还有抬头就能看到的“抬头见喜”、“身卧福地”的春联。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美好。晚上睡觉时脱下来的旧衣服,早被母亲收拾到一个找不到的地方去了,枕边整齐地放着每个人的新衣服,可以闻到新棉布淡淡的香味,这一切都是母亲等我们睡着之后一一放好的。

  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香火已经点燃,满屋子的清香味。母亲用郑重的目光告诫大家,不准嬉笑,不能高声说话,整个家里的气氛肃穆而又凝重。首先祭天地,其次是祭财神、祭灶神,最后才是祭祖宗。祭天地当然是最隆重,支一张桌子在当院,香要烧到五炷,放上各式的贡品:刀头肉、干果、馓子、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再丰盛一点还会有鸡鸭鱼,黄表、纸钱烧起来,母亲一边用根棍子拨弄着,一边碎碎祈祷,可以零星地听到“上天保佑”、“岁岁平安”之类的念词。

  祭祀过程中,男孩子们就开始燃放鞭炮,自家的鞭炮声跟远近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共同把新年喜庆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过年散文13

  今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举国上下,都在等待着这一刻,都在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看晚会喽!快来呀,要开始了!”冲进客厅,看着手机上的数字,我兴奋地跳起来:哈,要迎接新的一年喽!今年的春节晚会会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真令人期待呀…。想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脚步已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跳起了“迪斯科”。

  八时整,电视中传出悦耳的音乐声,伴舞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主持人们齐齐亮相,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欢声雷动的掌声中拉开序幕。

  一曲又一曲动听的歌儿,一支又一支优美的舞蹈,一个又一个风趣的小品,看着这些精彩非凡的节目,我们有时捧腹大笑,有时沉醉在歌舞中,有时又感动地热泪盈眶,还为那神奇的魔术而惊奇…。这么多节目,而我印象最深的无非就是“农民工舞团”的舞蹈表演了。

  这支舞团是由从各地来深圳打工的“打工仔”组成的,他们有的是刷墙的工人,有的是在汽车维修厂打杂,有的.在餐厅送外卖……这些自发组织的农民工们每日晚上都在广场上练习,他们为了跳街舞,头发被磨掉了,成了秃顶,韧带拉伤了,手、腿摔青了、紫了,破皮了,还遭人斥责,挨了不少白眼。但这一切都没有成为舞团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坚持不懈让他们登上春晚的大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他们!

  窗外陆陆续续响起烟花“开放”的响声,我、小沫都有些迫不及待,拿起烟花,硬拽着哥去了顶楼。

  此时已临近十二点了,巫山县原本寂静的夜空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嘭嘭”声、欢呼声、笑声溢满了小县城,仰望,大的、小的、红的、绿的烟花展现在眼前,我们也舞起了小烟花,庆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最后,以一首《难忘今宵》结束了这次的春晚,我也跟着唱着,啊,今日真是难忘,此时此刻,我还是很兴奋,因为新春到了,我又长了一岁。

过年散文14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短缺时代,孩儿们对于过年有无限的期待。过年,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那时候,我家也算是一个大家庭,大大小小有七口人。到了过年,发下的各种票据也还不少,能买上一点过年必备的材料。在我的记忆里,有几样东西是我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也是本地人喜欢准备的。这里的本地人很少有在端午裹粽子,大多是在腊月里裹粽子,而且是裹那种四角的长粽子。我家一般每年腊月十几就开始准备了,前期工作要准备好。

  首先要买到上好的箬叶,好的箬叶要宽大,颜色新鲜。把箬叶放在夏天用的大木盆里浸泡一周,让箬叶变软,这样不至于在包裹时脆裂,一般要换上几回水。由于每年我家包裹的粽子量都比较大,所以洗粽叶的任务一般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去干,我是首当其冲,几百张粽叶一张张的洗干净,非常累人,但想到能吃上粽子,再不情愿,也得干啊。清洗好的粽叶再用温水浸泡,这样包起来顺手。

  一般我们家主要包裹的是豆沙粽和肉粽,偶尔也包点其他的,如板栗的、红枣的。豆沙粽包起来最费神了。家父向来比较讲究,做豆沙就很繁琐,先要煮红豆,一定要煮的很烂,那时候可没什么高压锅,要想把红豆煮烂,要花费不少时间。煮好红豆后,就需要用白纱布洗豆沙了。先把豆沙洗出来,再放在布袋子里挤干水分,这样豆沙就洗出来了。不过,这还没完,后续的步骤才是关键,这可是技术活了,一般都是家父自己操刀。炒豆沙,火候要把握好,边炒边加入白糖,炒至恰到好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样的`豆沙还不能用来包裹粽子,还要做成豆沙芯子,必须在豆沙芯子中放入一细条肥猪肉。原来并不知道为啥要这样做,到吃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的豆沙粽口感更佳。

  每年包豆沙粽的时候,做豆沙芯子到后来便是我的专利了,至今记忆犹新!包好的豆沙粽一定要轻拿轻放,不然的话,包裹在外边的糯米就可能进入豆沙芯内,这样煮起来,可能就夹生米,那就完全失败了。我家的豆沙粽,品尝过的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一是豆沙芯子味道好,其二是豆沙芯子很大,糯米很少,包裹在外边点缀着,那才是真真的豆沙粽。说句实话,像我家这样包裹的豆沙粽子,在本地还没有吃过第二家,绝对是私家独有!

  包肉粽子相对就简单些了,先把五花肉买了,切成两寸长左右,用酱油、盐、味精浸泡一个晚上。包的时候,把糯米也用酱油、盐、味精浸泡,将五花肉放置在中间,由于五花肉切的比较长,所以吃的时候,只要咬上一口,便可品尝到肉香味!而且由于糯米是经过酱油浸泡过的,所以肉粽颜色酱红,煞是好看。

  粽子包好后,当天必须完成煮熟的任务。这又是我们孩子们的事了。当时我们住在大院子里,有几家有那种大的老虎灶,我们便向别人家借用,一锅也就只能煮几十上百个,每锅要烧上一两个小时,要煮上几百个,也要往往要煮上好多锅。老虎灶比较大,需要好多的柴火,平时家里的小锅灶很多大的柴蔸无法烧,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现在想想,还真是可惜,也许,当时我们烧掉的就有很多是不错的根雕作品啦。

  包粽子的这一天,就像过年似的,往往要煮到很晚。粽子可以敞开来吃,每煮好一锅,就可以吃一个。煮好的粽子,不是就完事了,还要等待凉下来,对裹粽子的棕榈丝进行修剪,用棕榈丝两个一对的穿好,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看到排列整齐整整两大竹竿的煮好的粽子,很有成就感!

过年散文15

  1、调煤

  一马平川,好似平原,金灿灿的黄土,距机场五里,黄土高原少有的平整村落,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

  村子很大,有两三千号人,四四方方,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将村子均勻分开,村里有大小十八座庙宇和一座百年教堂。

  悠闲的冬日,静候家中的农人,被一句“年来了”唤醒。

  唤醒的村子,动起来。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拥过来,拥过来。

  被公认的用于调煤最好的烧土,就在我家的屋后。

  提筐的、挑担的,推车的、牵驴的,拿钎的,扛锄的都来到我家屋后的烧土场。

  平整的土地,硬是被挖成一个坑,一面壁仞伫立如高墙,其余三面缓坡通底,人山人海,男的挥汗如雨在钎在刨,女的在铲在装,装进自家的车,自家的框,自家的箩头。直射的阳光,照得这些黄土圪拉,黄个莹莹,亮个澄澄,装满的驴车箩筐,被人们喜滋滋地拉回家,担回家,抬回家。

  调煤开始了,要把煤堆成一个大的圆圈,中间放上烧土,挑来的水倒进洇上,煤和烧土的比例要得当,烧土多了,火不好好着,煤多了,贫穷的农家想省一点点煤的愿望就难实现。

  等,黄土圪拉被洇开,搅拌开始,搅匀了,一锹一锹端进厨房的煤池。

  煤池满了,就开始打煤糕,搅匀的煤,按一定的厚度,平摊在院中地上,用铲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小块,凉干了,跺在房檐下。

  正月里是不调煤的,能见的只有袅袅炊烟。祖先的智慧真的令人赞叹!就地取材调制的煤,耐用节俭方便,晚上封火,一铲煤放炉里,按结实,用火拄通一小眼眼,就能耐到天亮,做饭要用大火,就多扎几个眼眼。

  这是大人的过年,忙腊月就从调煤开始。

  对我而言,过年的大幕已徐徐拉开,让我期盼、向往和憧憬的年就要来了。

  2、美食

  粗布粗衣,邋遢不济的`我们,似乎等不急了,天天玩的是:你拍一,我拍一,过新年,穿花衣……。要不就是齐吼着:二十三(农历小年),打发老爷上了天(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抹锡器(香炉);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倒下酒;三十日,大红对联贴挂起;

  妈在院里,盘了大火,支起大锅,放上风箱,把那玉米粒温水里泡泡,然后,捞进铁筛里沥去水,这是蒸团子的第一步,叫“粉玉茭”

  “玲,过来,占碾子去。”妈吧簸箕、笤帚和围裙塞进我怀里,我撅着小嘴,耷拉着眼,极不情愿。

  驴带着麦杆编的眼罩,一圈一圈围着碾盘转,是二婶家在碾团子面,我不情愿地在旁边玩着黄土圪拉。

  二婶家碾完了,我赶快把笤帚、簸箕和围裙放在碾盘上,跑回家:“妈,占下了”。

  妈把粉过的玉茭,一袋袋移至碾旁,碾一遍,筛一遍,筛一遍,碾一遍……,最后是碾粟米。

  再把两者搅在一起,叫和面,然后是起面,煮红豆,而后是捏团子,蒸团子,一笼接着一笼。

  全家人都在忙活,妈是总指挥,满院子都散发着新玉米团子的甜香味,足足蒸了一大缸。

  那缸有妈高,能吃到春暖花开。

  团子天天吃,会腻的。

  我的心在丸子上,妈说我们家六个孩子,狼多肉少。只能三十日晚上,待我们都睡着,大(父亲)才敢把火熥旺,支起带耳的铁铛,先是炼猪油,然后开始炸丸子。

  我总会半夜醒来,穿带好,靠着锅台、挨着大,眼死死盯着放丸子的盆。

  大说:吃个吧

  我直咽口水,高兴地抓了一个。

  盆越来越满,油锅哧啦啦地响。

  大说:吃个吧

  小手飞快地伸去。

  大说:小馋猫,再吃个,睡去。

  丸子快炸完了,心里的两条虫子----瞌睡虫和馋虫在打架,我使劲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屁股,赶走瞌睡虫。

  “大,我语文考了100分”

  “玲儿棒!”大说

  “大,黑妞和二狗家,就是考100分奖励一个丸子,我的眼睛已经搜索到一个较大的丸子。

  大说“吃吧,一个”

  丸子就要炸完,炸好的丸子,大会放到屋外煤棚上面,冷却后,放到又破又旧的立柜里,立柜的门已耷拉,是大装上合页刚修好,专用于存放过年的好吃的,然后锁上。

  锁上的丸子,再吃就很难了。我的眼又扫描到一个较大的丸子。

  “大,明天我就九岁了”

  大不理我。

  “大,丑蛋和毛毛家,是几岁就吃几个丸子”。

  “那就再吃一个吧”大说

  再吃一个,那真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声音

  ……

  灯芯摇曳,我的梦穿透夜的黑。

  夜的梦是甜的更是香的。

  3红火

  正月正,耍红火。

  村里锣鼓一响,我就扮起来。新衣新裤新鞋袜。还有那像秋天黄树叶的塑料头花。是的,平时舍不得系,藏咱箱底,那是秋天用新成熟的核桃包在外边的那层绿皮,和捡来的白塑料,两者放在一起,用石块捣啊捣,最后塑料染成了浅黄色,我的手成了黑黄色。

  我们吆五喝六,结伴而行。羊角辫冲向天,塑料头花像蝴蝶颤在辫梢。

  唢呐声声,合着锣声、鼓声、镲子声,喧嚣着、闹腾着搅得人站不稳、立不端。跑灯的、划旱船的、舞狮子的都涂的红红的脸蛋,穿着戏服,拿着道具。扭秧歌的,都穿着新媳妇的红缎子棉袄,腰上系着绿色的绸子,两手捏着绸尾巴使劲甩,一甩就上了天。

  闹腾,闹腾。舞成一条彩色的长龙。

  村子的街巷,三步搭个彩门,六步搭个秋千,九步垒一旺火。

  年轻的小伙子和大姑娘、小媳妇领着小孩子则去排队荡秋千,看谁胆子大、荡得高,最高的就要脑杆齐平了,真好看,真危险,真刺激。玩花样的,会打麻花秋、串门秋还有双人蹬。

  最有特色的是杠和扛妆。杠是只有我村附近三四个村子仅有的年俗表演,它用各种形状的镜子装饰而成,长方形状顶部正中间插一根鸡毛弹子,两边是纸糊成的谷穗、玉米、高粱等,底部是一正方形的木箱中,内置黄土,两根缠了白布的横木用于抬杠,左右两侧有两人拉着拉绳保持平衡。抬杠的汉子可着劲地表演,和观众吼成一片:一二三呀、晃晃晃呀,四五六呀、比比比呀,七八九呀、我第一呀。

  人群沸腾。

  接下来是正月二十的庙会。

  戏台上的风情,是全村人的梦。

  唱戏的前一天,台下已被占满,椅子、凳子、树桩全被各家各户浅埋土里固定,这叫“占座”。

  总是上党帮子或落子,百看不厌的《狸猫换太子》、《秦香莲告状》。女演员在台上,碎步流苏,一步三摇,舞的花枝乱颤,。台下人伸着脖子,死盯着看。

  我们挤在后台,后台总有缝。

  呛人的油彩,浓郁的脂粉。他们总在化妆,细细勾,慢慢描,小生、老生、花旦,每张脸谱都不同,晃在我们眼前,好神奇!

  他们不是在台上,就是在候场,我们前簇后拥,围住他(她),朝他(她)扮鬼脸,多想摸他(她)的戏服。被一声“哇嘿嘿、唷呀呀”赶跑。

  我们一哄而散。集中在我家,妈是裁缝,小布条碎布块有的是,我家女孩多,花衣服也不缺。花衣服当罗裙,树枝为拐杖,玉米须当胡子,小布条接成腰带,我们翘起兰花指,捏细桑子,脚尖撵着脚后跟,或者故意放粗了声音。

  装腔作势,嘻嘻哈哈。

  妈看戏回来,一声:小兔崽子,害死了!吓跑了我们。

  满满一正月,我们的梦必定是在飞翔。

  4

  一晃四十年。

  村子没有了袅袅炊烟,取而代之的是煤气和电磁炉,被称为“烧土”的脚下的黄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儿是魂牵梦系的丸子成了一普通的食物,吃腻了的团子反倒成了家乡的土特产,并且有大型的团子加工厂,可我还是愿意吃农村那种手工的团子。正月的红火还依然,只是没有了那么多的群众去热情地参与,杠和扛妆仍是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只是会晃杠和抗扛妆的汉子越来越少。戏还在唱,只是看戏的寥寥数人。

  村子已不再是我儿时的村子,它已被工业园区包围,双向八车道的城际线依村而过,我劳苦功高的父母已离世二十多年,村子已没有了我的亲人,每每过年张家后人团聚时,总有丝丝伤感挥之不去,唯一可欣慰的是张家两代八女皆金榜的美名在村子传颂。

  年还在过,只不过它是时代的年,在与时俱进。

【过年散文】相关文章:

过年精美散文05-02

最新过年的随笔散文04-27

关于过年的散文作文04-28

闹新春散文05-01

《过年的断想》叙事散文阅读答案05-02

新春的遐思散文随笔05-06

春节插曲散文随笔05-02

新春弥河阳光散文04-28

经典散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