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

时间:2024-05-26 18:25:26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现代散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1

  深秋,果园里,在大片大片稀疏泛黄的叶子中间,仍旧星散着一个一个紫红的果子。

  这些寂寞的被遗忘在果树上小灯笼似的苹果,多数是受过虫害抑或是被鸟类啄食过的。

  世间,在所有行业里,农民是最辛苦的一行,尤其果农。经营一座果园,不仅需要相应的管理技术,同时还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

  最近几年水果市场一直走低,果农们一年下来,优等果品出手后,剩下的小果基本无人问津,即便有幸出售,价格也是不堪一提。像这些病害果,就更不敢想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烂在地里抑或作为其它生灵过冬的吃食。

  我的老家地处辽北一个偏远的乡村,这里土地干旱,世代以大田为生。最近几年,在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导下,一夜之间就有了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胜景。遗憾的是,从我们的果树挂果开始,苹果价格就未曾景气过。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三个不被期待的秋天了。

  “你的烂果处理了吗?我们果园来一个收购烂果的……”秋日的一个午后,朋友打来电话。好果都不好卖,烂果还有人收,能吗?将信将疑中,朋友再次来电:“网袋装烂果的已经送过来了,今晚给你送网袋过去。”三电接着说。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看来消息是真的。

  在严重亏空的情况下,点滴的盈利也是一种补益。

  阳光晴好,映照在泛黄的树叶上,金灿灿的,微风掠过,像无数张扬起的笑脸,鼓掌欢迎着我们。

  二姐、姐夫、老公我们四人各自拿上网袋,一人两行,依次排开,开始捡拾。

  下果,已经小有一段时间了。掉在地上的果子,大多已经霉烂抑或被虫啃食严重,好在收购者是用来酿酒,条件宽泛至只要能捡上手来,便都可以收。

  我家的果园地处一片阳面坡地,尽管少水,树势依然不失筋骨。桠杈交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些生长在高处无力摘取的果子,只能依靠手力抓紧枝杆的上部用力摇晃,待熟透的果子全部落地,再一网打尽。

  劳作中,我们不时地提醒着对方,一行一行走起,一株一株查验,一枚一枚捡拾。整片林子,无一漏网。

  辛苦的劳作,持续了整整一天。

  夕阳西下,暗淡的天色里,风像劳碌了一天的人们,焦躁地摆着树叶,飒飒作响。

  当痛并快乐着的我们深呼一口气终于走出果园时,忽见站在园外高处的三五只喜鹊,冲着一脸疲惫的.我们喳喳叫起。那精灵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侧颈低首,神情专注,好像在说:“你们如此赶尽杀绝,可让我们如何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山里面森森然,传来一阵阵脆声。循声望去,那高处的脆声带着一种深深的穿透力,煞是分明、凄切,扣人心弦。忽然间,我像听到了隐于内心的轻轻的叹息。

  打小常记得老人讲:“喜鹊叫,喜事到。”在一些画幅抑或剪纸中,经常见有喜鹊灵动的身影。彼时,那轻盈的喜鹊,留给我的记忆是愉快的吉祥之鸟,与人类是一种和谐的共生。

  最近几年,喜鹊于我而言,莫名地生出一种无端的恶感来。

  某种程度是喜鹊的嘴巴伸得太长了,当费力经营的果树从春天开始坐果,就被大大小小成群结队的喜鹊家族给盯上了。如果仅仅只是吃点也就罢了,最可气的是它们一贯不按常理出牌,东咬一口,西啄一下,像是故意刁难人似的,比起让众多果农谈之色变的风害、雹害和虫害来,这鸟害甚是令人抓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本就收入微薄的果农,再让这帮贪嘴的家伙一顿搅合,日子更是苦不堪言了。

  以往即便果子下树,仰赖这些病害果子,不受待见的喜鹊的日子,依旧是悠哉悠哉的。它们再不用偷偷摸摸,而是大大方方地携儿带女,叽叽喳喳,来一段轻盈的舞蹈后,再饱餐一顿后翩然离去。

  这惯例终被打破了。

  一个冰寒的季节,于喜鹊而言,不啻一场横扫的风暴,明晃晃地摆在面前。然而,这些一直让人纠结的果园伴侣到底是益鸟还是害鸟?带着声声嘶喊的好奇,遂决定一切从实查来,也好验明正身。

  喜鹊,属鸟类,鸦科,杂食性动物,益鸟,多以虫虾、腐肉、垃圾为食,偶尔也吃一些果子。

  明晃晃的佐证,像壁立的悬崖,让思想的野马立时僵住。转而,站在喜鹊的角度,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思考:不知从何时起,人类的防范意思越来越强了。看着“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果林”,经营模式却全然发生了变化。春天,从种子下地,农药便如影随形开始紧紧地跟进了。当一株株顽强的禾苗挣扎着,趔趔趄趄地刚钻出地面,尚未看清这个喧扰的世界,一场带着强烈刺激气味的药雨,又劈头盖脸的洒了下来。双重保护下,原本也算壮实的苗株开始变得萎黄了,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再扫一眼周遭,蜣螂大哥,萤火虫姐姐,潜伏的也好,外在的也罢,均没有了踪迹。

  茫茫碧野,不长水草不长梦。

  这种宁可枉杀一千,也绝不让一人漏网的直接结果,便是昆虫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已经濒临灭绝了。表面上看,失去的仅仅是区区的昆虫个体,实则断掉的却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口粮!

  恒久平衡的生态,就这样在人为的精心防卫出击之下,悄然发生着改变。

  自鸣高尚的人类,从来的想法就是一切为我所用,遗憾的是,万能的大自然无时不在向我们强调,生命后台的运作是始终存在的。在生存矛盾的掩映下,双方最终都亮出了刀锋,在刀尖上,碰出了耀目的火花。

  投毒、布网、拉驱光带等等诸多酷刑,并未使一种生灵走向衰亡,相反,一群一群、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改变了饮食结构的喜鹊愤怒呐喊着,像是黑色的箭矢,呼啸而过,咬一口苹果便溜,然后栖在高处,开会似的畅谈着。欢喜过后再重新杀将回来,来来去去,每一次恶意的出击都是不同的对象,疯狂、狠命的程度,一如绝情的人类频出的狠招,尖嘴所向,无不披靡。

  喜鹊虽不会说话,却能读懂人类的举义,为了生存,它们在奋力与人类抗争着。

  但凡生命,都应得到理解与尊重,更何况是人类的朋友?沉思中,忽然隐隐地生出一种痛:区区烂果,不拾也罢,权当鸟食。然,救得了个体,又如何度得脱众生?

  夜里,风又大了起来,打在窗子上呼呼作响。天,马上就要冷了,严冬就要来了。那些瑟瑟的喜鹊将如何安抚辘辘饥肠?辗转反侧中,我终于睡熟了,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是一个大丰收的秋天,果园枝头上满挂着水灵灵红艳艳的果子,带着几分成熟的淡定,更是惹人眼目了。飞来飞去之间,悠然随性的喜鹊,一个个胖乎乎的,它们高兴地告诉我:我们终于又有虫虾可食了,活着,已不再是一种负累……

现代散文2

  故乡的冬天,常常是不经意之中,鹅毛大雪一夜之间就覆盖了苍茫大地,像给广袤大地铺上一床洁白的厚绒被。一大早,男当家们和往常一样,“吱呀”一声打开堂屋厚重的木门,刺眼的光芒扑面而来,天地间已是一个银白的世界,万籁俱寂,恍如梦中。这时候,最开心的当属小孩子了,那双双摘桔子打砣螺折飞机的小手,纷纷伸向银白的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滑雪车,放鞭炮。一时间,整个村庄因为孩子们忘情的嬉戏欢腾起来……

  这便是映在我童年记忆深处那耐人寻味的一幕。

  故乡的雪天,欢乐不光是属于小孩子的。这时,农人的手指穿透这白雪皑皑的季节,深刻而又细致地触摸着积雪下面的深邃风景,然后呵一口气,搓搓手,嘴唇不时咂几下,脸上的皱纹便溢出了几丝不易察觉的欣喜。在他们的眼中,大雪冻死了害虫,冰雪融化让溪河丰盈,水库蓄满,来年的庄稼一定好长势,好收成。

  “瑞雪兆丰年”啊!一场漫天大雪,昭示着明年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乡村人家心底的阳光,如炉火照耀下红彤彤的脸,涨满了冬日的祥和与宁静。

  我的故乡在湘潭的一个小镇上,而走上漂泊路的这些年,我蜗居在南方天空下的冬天里,常常因冬日窗外月光泻地,错觉那是铺满洁白的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知道南方的冬天没有雪。那洁白的雪,别具一格的雪,亲切熟悉的雪,在远方的故乡,载着我童年的梦幻、少年的憧憬和青年的怀念,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流,永不沉没……

  屈指算来,来南方漂泊已有六个年头了,回家的日子不多,异乡租住的小屋反倒成了长住的家,春节回家过年,也只有前几年才真正见到了一场大雪。

  故乡下雪的日子,是宁静祥和的日子。漫天大雪在人们的睡梦中悄无声息地铺天盖地而来,给大地和万物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清晨,在鸡鸣狗吠的热闹声中,乡邻们走出院落,走进洁白无瑕,玉树琼枝装饰的冰天雪地里。

  踩着厚厚的积雪,脚下发出有节奏的“嘎吱嘎吱”的声响,乡邻们心底升起了一股快意和踏实感。走进自家的麦地、菜地、果园和种满油菜的稻田里,看见邻居的大当家也站在自家的田地里,就吆喝一声“好大的雪啊!”邻居也跟着吆喝一声“是啊,好大的雪。”算是打招呼。他们没有更多的话题,他们的话题深藏在积雪的土壤里,淹没在漫天飞扬的雪花中——农谚说得好: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记得故乡下雪的日子,是一年秋收之后,田地已种好青菜,麦苗已茂盛,田地园外的农活已忙完的时候。牛羊不上山,关在圈里喂干饲料;路上已没有牧童的笛声和摇铃铛的声响;山雀不觅食了,蹲在筑巢的树枝上和岩缝边东张西望;袅袅娜娜的炊烟里,隐隐传来一两只冬喜鹊清脆的鸣唱;农家小院里,古老的石磨咕碌咕碌地摇唱着磨米磨豆,好像在背诵着一首古老的农谚……

  任外面雪花纷扬,男人们炒上了大碗的腊味,炸上了大盘的糍粑花生米油豆腐,端出了大碟的年糕蜜桔柿饼,各自满上一海碗新蒸的米酒,任冬日的寒风多么凛冽,自拥有一份从容,清闲和耐心。

  因为库房里已备齐了春耕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年货,在这个冬日,就只管和亲朋戚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烤火打牌,叙说农桑,海侃兄弟情谊,合计着下一个年头。

  村里的女人,就坐在火炉旁绣花纳鞋织毛衣,偶尔走出堂屋倚在门槛上望一望村口。寂寞的雪天,她们是在盼望南下打工的丈夫或儿女们归来。其实,要回来过春节早就打电话或写信告之了,但村里的女人却仍然愿意这样倚门而盼……

  故乡最美的雪景,是在女人们倚门而盼悠悠的心里……

  故乡下雪的日子,平淡无奇,万籁俱静,千里冰封,却蕴藏着浓浓的诗意。我的父老乡亲们,沐浴了雪的灵光,吮吸了雪的甘甜,性格永远如冬雪一般质朴淳厚,胸怀也永远坦荡透明;故乡下雪的日子,清新、洁净、美丽——那是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奇妙的童话王国。天地融为一体,没有尘埃,没有喧嚣,全然是一个空灵,纯洁,质朴和初始的境界……

  于是,在南国繁华的都市东莞,我常常怀念和梦见故乡湘东的雪……

现代散文3

  朋友,其实上帝给你很多,你只是视而不见。他曾给你一个金币让你创造财富,你却好逸恶劳,将它埋于足下,或者因害怕追息,而原璧归赵。你安

  于现状,却又无法掩饰内心的凄凉,你四处张望,却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许,你以为自己找到了,那只是一条重复父辈养家糊口的羊肠小道。或者,那只是一副无比壮丽的海市蜃楼。

  朋友,其实上帝给你很多,你只是充耳不闻。你不愿打开你那封闭发霉的窗户,不愿倾听天籁的声音,那声音呼唤你去开垦伊甸园,呼唤你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呼唤你从那间闭门造车的小屋出来,加入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你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每一种声音都令人惊心动魄,每一种声音都会改变你怅然若失的心境。

  朋友,其实上帝给你很多,你只是缺乏足够的勇气接受。每一个成功者的足下都有一段奋斗史,每一个先哲的背后都背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你却裹足不前,陶醉在自己那可怜的小天地。让我们勇敢地接过上帝手中更多的.金币,去开创那属于强者的丰功伟业。无论如何,当你迈出了微小的一步,你会看到上帝那赞许的微笑,当你跨越事业的巅峰,你会看到,上帝给你的,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多。

现代散文4

  母亲上了年纪,记性越来越差,刚刚使用的东西,再找就找不到了,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就想不起到这儿来做什么。忘了刚刚说的话,变得一再重复碎碎念。有一次,我们说她小孙子天真的滑稽调皮,说到高兴处母亲笑得直流泪,一会儿,竟然忘了为何而笑?

  前几天母亲突然从乡下来到了县城,大包小包的,母亲坐定之后,我和母亲开玩笑,怎么想起我们来了?母亲说:“明天不是天真生日吗?”母亲这一说,我们差点忘了。接着母亲拿出给天真做得棉袄,“这是用自己家产的棉花做得,保准暖和。”母亲的言语里有些得意。母亲又拿出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母亲真是心细。

  一会儿,母亲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纽扣,递给我,我说:“给我纽扣干嘛?”母亲说:“上次你回家掉了一个纽扣,怎么找也没找到,后来,我在条几的下面找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

  母亲随手递给我一包东西,跟我说:“我记得你曾经说过你单位的一个同事长脚气,我特意把我们家种的蛤蟆草拔了些,晾干了,你给你同事捎去,这东西治疗脚气很管用。”我高兴地说:“妈,你的记性这不很好吗,你说的这两件事,我早都忘了。”母亲只笑不答。

  那个晚上,我和母亲唠嗑到很晚,聊了我小时候的事情,聊到了我们家经历的那些苦日子,聊到了邻里百舍对我们的帮助,母亲都能如数家珍。特别是三岁那年我烫伤的'那件事,母亲记得最清楚,说起来还很后悔。不住地叨念,那次是我粗心,我把一锅热饭端到饭桌前,给你舀了一碗,我去端菜的工夫,你端起那晚饭就喝,哎!都是我粗细……

  母亲住了两天,因惦记家中的菜园,养的那几只鸡,就非走不可。临走的头天晚上,我给了母亲500元钱,让她老人家买点滋补品,母亲推来推去就是不要,最后,我生气了:那你给天真买的东西我们也不要了!在我的强势下,她这才收下,放在了枕头边。我嘱咐母亲不要忘了,母亲笑着说:“忘不了,我记性可好呢!”

  第二天,送走了母亲,在收拾母亲的床铺时,我给母亲的500元钱却躺在枕头底下,顿时,我的眼泪就来了……

  母亲的记性很差,但在她的记忆里永远定格着对子女、对他人的爱,记忆着受过的恩德,这种记忆是任何时间和年龄都不会侵蚀掉的!

现代散文5

  时光匆匆,人亦匆匆。又过年了!

  除夕夜,往日夜里嘈杂的街道也安静下来了。我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对面楼上家家户户窗口亮着的红灯笼,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的噼啪声,看着夜幕中洒落下来的五彩缤纷的焰火,思绪像火山岩浆一样激流涌动,流回到那儿时的激情岁月。

  土窑洞的院子里,正立方体的纸灯笼高高地挂在院子的上空,四侧白纸上贴着窗花,我们一群孩子在灯笼下燃放着鞭炮,欢天喜地地跳着,叫喊着“过年了,过年了。”

  儿时的那个年代,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给我留下太多的快乐和难忘记忆,尤其是那难忘的年味儿。在那个年代,过年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期盼,是一种渴望。只有在过年时,再穷的家庭也会尽力为孩子做些好吃的,缝制一两件新衣服,做双新鞋子。

  那时,我家人多,大小十口。一进入冬天,母亲就开始忙着为我们准备过年穿的新衣服、新鞋子。在我家,缝衣服、做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年冬天,母亲一人要手工缝制二三十件衣服,每人一双鞋子。能穿的旧棉衣,母亲要将它们拆洗一遍,然后一针一线再缝补好,再缝一件新外套。不能穿的旧棉衣,母亲要将它们拆洗后拾掇成做鞋子的材料,然后再缝制一件新的。缝衣服,当然先是给我们这些孩子缝。孩子中的老大经常会有新衣服穿。老大的旧衣服短小了,给老大缝一件新的,然后老二穿老大换下来的,老三穿老二换下来的,依次直到最小的。当然换下来的旧衣服还是要拆洗,再缝制。孩子们的缝好后,然后是给爷爷缝,爷爷的缝好后给爸爸缝,最后才是母亲自己的。每年为我们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母亲不知要在煤油灯下熬多少个夜晚。为了我们,她只有一个念头,反正要保证家里每个人都有新衣服、新鞋子穿。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母亲省吃节用,买了一台旧缝纫机,做衣服的活才变得容易了许多。

  每年到腊八节这一天,母亲会给我们满满地做一锅腊八饭。我家做饭的小锅与现在农村人家的大锅一样大。由于那时东西紧缺,母亲就割一块自己杀的羊肉,然后把羊肉切成肉丁下锅,待羊肉快熟时加入软米(糯米),慢火熬炖,很快一锅羊肉味的腊八饭就好了。

  打开锅盖,满窑散发着羊肉与软米的香味儿。开饭了,一人一碗,便可见锅底了。一家人各自端着自己的饭开吃,有蹲在地上的,有坐在炕上的。这种腊八饭做起来简单,吃起来味美可口,加之吃饭声呼噜呼噜地响,此起彼伏,让人一看,便觉得是一种享受,胃口大开。

  陕北这地方,一过腊八,就有了年味儿,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养有年猪的人家就开始杀猪。缘于平时很少吃肉,杀猪也是大伙非常期盼的一件事情。每当在杀猪的日子,

  男人一大早就去挑水,要把能盛水的缸、桶都装的满满地,以备杀猪时用。女人一边做饭,同时用大锅就开始烧脱猪毛用的开水。那时,村里杀猪的人很牛气。早饭快熟的时候,他就带着刀杖来了。一进门,主人会对他紧接忙待,让他上炕,准备吃饭。

  吃过饭,水也烧好了。男主人就忙着去架杀床,在众人的帮助下抓猪。杀床架好后,杀猪的就去磨刀,然后挽袖提刀,向被压在杀床上的猪走去。来帮忙的男人们则一起上手,有人抓着猪的前腿,有人扯着后腿,有人拽着尾巴,有人抓着双耳,而妇女和孩子们则站在周围围观。这时,杀猪者左手搬着猪的下颚,右手持刀,对准刀口,使劲一捅,长长的刀子便进入猪的胸腔。停顿片刻之后,杀猪者将刀子抽出,枣红色的猪血“哧”的一声就喷了出来,然后缓缓地流入猪脖子下方以土块碾成的土面围成的坑里。待猪血流尽,女主人会赶紧将这些猪血与土搅拌在一起,做成猪血泥,存起来以备糊锅台用。猪最后挣扎地蹬蹬腿,便一命呜呼了。此时,人们便松开手,准备脱毛。脱毛前,杀猪者用刀在猪的一条后腿上要将猪皮割开个小口,用铁杖插入猪皮里,给猪身上到处捅一捅,打开气道,然后把嘴贴在那个刀口处吹气。不一会儿,整头猪被吹得圆滚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脱毛。

  水烧开后,大伙便忙着脱毛。脱猪毛可是个技术活。如果水太烫,浇水太久,猪毛就脱不下来,即使勉强把毛脱掉,猪皮会变得乌黑;如果水温不高,浇水时间太短,则猪毛也脱不下来。只有水温和浇水时间恰到好处,脱毛后的猪皮会显得白嫩净亮。

  脱掉猪毛,清洗干净后,人们便会搭一个三脚架,年轻力壮者便会背起脱掉毛的猪,将其挂在三脚架上,以便开膛。猪被挂起来后,再用清水将整猪一边冲洗,一边用刀刮一遍,以便将余毛刮掉。然后,杀猪者便提刀割头,去其胸骨,开膛破肚,肠肚顿时涌出,紧接着便是收拾肠肚、内脏。这时最期待的人是男孩子们,他们期待着吹猪尿泡。当杀猪者把猪尿泡取出,力气大、反映灵敏的男孩子会趁人不注意时,突然一把就从杀猪者手里把尿泡给抢走。然后找根高粱杆,去掉其内芯,做成根小管,插入猪尿庖的尿管里开始吹猪尿泡。吹猪尿泡很费气。吹者往往会憋得小脸通红,两个腮帮子憋的鼓鼓的,很像吹唢呐的。吹猪尿泡还必须一边吹,一边揉着,所以吹者为了方便,干脆就抱着猪尿泡爬在地上,边吹边揉。不久,猪尿泡被吹得薄如白纸,恰如现在的气球。猪尿泡被吹起来后,孩子们会用根细细的长绳扎起来,然后拽着绳头,让它在空中随风飞舞。其他孩子都想玩,就追着拿猪尿泡的孩子不停地追呀,抢呀,很是热闹。待内脏收拾完,便是分解猪肉。很快,一头整猪就被肢解成一块块的鲜肉。

  杀猪的日子最令人们期待的不是杀猪的过程,而是吃肉。猪肉分解好后,女主人将带血的刀口肉提到灶台上,清洗干净,切片下锅炒肉。用粮食喂起来的猪肉,大火一炒,香味扑鼻,离得很远就可以闻到肉香味儿。肉熟了,再熬一锅土豆、粉条烩酸菜,加少许肉,吃起来不油不腻,那才叫个美啊!在这一天,主人会把自己的亲戚和帮忙的人都叫来分享一下自己家的肉。当然,主人也不会忘记给邻里邻居送一碗去,让他们也解解馋。在那个年代,平时吃肉少,也只有这一天才能吃一顿饱肉。吃过饭,主人会给杀猪的人赏一条猪腿,作为答谢之礼。杀猪者礼让一下,然后将猪腿挂在来时带的铁杖的一头,扛在肩上,自豪地回家。

  在大伙吃饭的过程中,陆续地就有人来买肉。等吃完饭,买肉的人站了半个院子,这时男主人就出来负责卖肉,女主人负责收钱或记账。不大工夫,这个三斤,那个五斤,一头猪的肉就被分卖完了。买到肉的人提着以麻绳绑着的肉趾高气扬地迈着大步,哼着小曲回家,而买不到肉的人只好唉声叹气地,恢悻悻地离开。为了满足买肉者的需求,也为多卖点钱,主人只好把一些不太好的肉和猪头、蹄留给自己过年用。

  杀了猪,宰了羊,就该开始推磨、滚碾子了。这期间,一般是女人负责磨面,碾米,准备蒸馒头、炸油馍馍的面和米。过去陕北这地方的人平时吃白面少,但在过年时每家人必须蒸几锅白面馒头。一方面可让劳累了一年的人们饱饱口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祭祀祖先时作为贡品,再者,白面馒头形状如山包,又是白色,代表银山,也寄托了当地人希望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为了给蒸馒头做准备,男人和男孩子们会提前专门上山割黄蒿。因为冬天的黄蒿烧起来赶锅,水开的快,馒头入锅后,气很快就圆起来,馒头很快就被热气吹起来。馒头蒸熟后,形状圆润、饱满,不会变为扁平的贴胸小乳房,既虚软,又会开花,一出锅,再在顶部点个小红点,不仅好看,而且增添了喜庆的感觉。

  蒸了馒头,就该炸油馍馍了。油馍馍是陕北人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茶饭之一。它是以小米中的软米(糯米)面为原料,形状如铜钱,中间有个圆孔,经油炸而成。炸油馍馍这一习俗的由来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我分析这一习俗可能还是缘于过去陕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缺少细粮,所以人们就因陋就简,将粗粮细作,一方面自己吃起来也好吃,还可以在过年时用来做贡品,敬奉祖先,其中也寄托了陕北人的美好愿望,希望来年财源滚滚,金钱斗量。长此以往,便形成这一习俗。刚炸出来油馍馍皮脆里软,甜酸可口,口味纯正自然;凉吃甜酸干酥;凉的和热吃,甜酸绵软,别有一番风味。

  炸油馍馍最重要的就是火候。要让火赶趟,就得有好柴火,所以临近炸油馍馍的时候,男人和男孩子们就得上山拾些干柴回来,以备到时候用。炸油馍馍是一项复杂的系列工作,首先是泡米,就是在压米面前一天晚上将碾好的软米用水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把泡好的米捞到筛子里控干,然后拿到碾子上压成米面。米面压好后,拿回家要慢火炒到半熟,然后和面,再将面盆放在热炕上发酵,待面发起,才能去炸。炸油馍馍时很讲究,一般是从清晨四点多开始炸,还要把门窗紧闭,以防风耗油,造成油的浪费。通常是一个人专门负责烧火,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火太大,太急会把油馍馍炸焦,但里面还夹生,火太小又把油馍馍炸不黄,而且会带油,只有火候恰到好处,才能炸出深红褐色的油馍馍。待油烧红了,女主人和大点的孩子们一起做油馍馍,男主人则专门负责炸。男主人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踩着锅台边,右手拿着一双长筷子,左右拿着一根细长棍。右手的长筷子不时地在锅里翻搅着,以防把油馍馍炸焦,看到油馍馍的皮被炸成红褐色,且漂在油面上的,就把它给捞出来,串到左手的细棍上控油,以免造成油的浪费。在整个炸油馍馍的过程中,是不允许大声说话的,据老人们讲,大声说话会把风招来,风是会吃油的。

  每年过年时,每家都得炸不少的油馍馍。家里人少的也得炸一二十斤米的,人多的可能会炸三四十斤米的,不是一大盆,就是大半缸,至少也得够吃一个正月。

  炸了油馍馍,有些人家还要蒸一些黄馍馍。黄馍馍是以黄米(专供吃米饭用的一种小米)加一些软米,经水泡后上碾子压成面,放锅将面炒到一定程度,然后发酵,再上锅蒸制而成。陕北人过年蒸黄馍馍的缘由与蒸白面馒头一样,既为多一种吃的东西,也多一种祭祀的贡品,同时也寄托了人们一种美好愿望。黄馍馍与白面馒头一样,其形如山,代表金山。过年时,人们都对来年寄以希望。希望来年能挣回一座金山和一座银山,生活富足,这黄馍馍就是他们心中的金山,白面馒头就是他们心中的银山。

  黄馍馍好吃难做。会做的人蒸出来的黄馍馍甜中略带酸味,吃起来余味无穷。不会做的人蒸出来的黄馍馍酸的难以下咽。有些人为了确保蒸出来的黄馍馍有甜味,干脆加入糖精,这样的黄馍馍虽然甜了,但失去了其本来的味道。要蒸出纯正可口的黄馍馍,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炒米面的过程。要将米面炒到七成熟即可,然后以温开水和面,再发酵。这样蒸出来的黄馍馍就可以达到酸甜可口,否则不是太酸,就是太甜,要不吃起来就会有一种泔水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神,即:灶王爷升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家家户户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点自己家的好话,来年免受惩罚和灾难,一大早起来,先要祭拜灶神,烧纸钱,以糖果供奉之。神和人一样,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纸钱,吃了人家的贡品,那就得替人家说好话。祭拜时祭拜者要念诵“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这也是祭拜者的最大的愿望。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子,糊窗户,拆洗被褥,搞卫生的日子。传统的说法是过年要有新气象,干干净净迎新年,不能把一年的肮脏的东西和晦气带入新年。科学地来说,一年来积蓄的灰尘和赃物都带有很多的细菌,过了年马上就进入春天,天气转暖是细菌活动、繁殖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在春季来临之际,彻底清理一下卫生,也不至于细菌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清理卫生。

  一大早,吃过饭,一家人就开始着手搞卫生。一般来说,男人和男孩子负责扫窑,以新麻纸糊窗户,贴炕围纸,也就是用专门的装饰纸把窑洞里的土墙贴一遍,有的人家用旧报纸贴墙,以防墙土粘到人们的身上。女人和女孩子们忙着拆洗被褥、衣服,然后再负责把洗好的被褥缝好。忙活一天,窑里顿时变得亮堂起来,呆在里面,心情也舒爽了许多。

  打扫完卫生,该做豆腐了。做豆腐也是陕北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做豆腐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做豆腐必须要选择上好的黄豆或青豆,然后将豆子磨成豆瓣,以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去抢磨。因为能磨豆腐的石磨很少,到了腊月下旬,做豆腐的都集中在那几天,要想早点能磨豆腐,必须早起去抢磨。磨豆腐是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一个人推磨,一个人给磨顶上添加带水的豆瓣,不一会儿,豆糊就从磨里流出,挂在石磨的外壁,白嘟嘟,亮晶晶的,宛如溶洞中的钟乳石一样,形成美丽的波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豆糊越来越多,流入石磨磨盘的石槽里,最后缓缓地流入磨盘下的桶里。

  豆瓣磨完后,回家烧水。待水烧开,将所有的豆糊倒入锅中祛沫。祛沫时要用上年杀猪时装入猪直肠里留下的变的蜡黄的陈旧的猪板油。将油炼成油汁,倒入锅里,渐渐地豆沫消失,然后将稀释后的豆糊倒出,准备制作豆浆。制作豆浆时要将豆糊装入专用的白布口袋中,反复地揉搓,直至将豆汁全部揉出来,然后将豆渣倒出,将豆浆烧开。锅里烧开的豆浆表面的豆油会形成一张薄薄的油皮,这时需要用筷子将这层皮打捞出来,继续烧火,又会形成一张油皮,再将其打捞出来,直至形成第三张油皮,再将油皮捞出,这时豆浆就熟了,便可以停火。豆浆熟了之后,将其从锅里弄出,装入盆里或桶里降温。待豆浆的温度降到适当的温度后就可以开始点豆腐了。那时,农村人点豆腐还是用电影《白毛女》里杨白劳喝的那种卤水点豆腐。点豆腐前,先要用水把卤冰化成水,然后给每个容器里的豆浆里加一勺卤水,慢慢地搅动,豆浆里就会出现小小的豆腐脑。第一次加卤水后,要根据各个容器里豆腐脑的大小和老嫩情况来看,然后适量地再逐渐加入卤水,缓缓地搅动,直至各个容器里的豆腐脑形成一整块,豆浆水与豆腐脑分离后即可停止。这时你可以休息一下,等着豆浆水的温度降下来。豆浆水降温后,找个筛子架在锅上,里面铺上笼布,然后将豆腐脑连同豆浆水倒入筛子中,待筛子满了,然后将笼布的四角紧紧包起来,上面盖上一个锅盖,再在盖子上面压一个重物,将豆腐里的豆浆水控出来,豆腐就做好了。

  做豆腐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但令人们最兴奋的是吃刚出锅的热豆腐。把控好的豆腐打成小块,再捣些蒜,调成蒜汁浇在豆腐上,吃起来非常爽口、纯美。

  陕北人的饮食习惯因受蒙古人的习惯影响,过年时少不了肉。做完豆腐,就该做肉了。肉食主要是猪羊肉为主。一般家里都会用猪肉做一些炖肉、烧肉、丸子、酥肉和排骨,用鸡肉做酥鸡块,杀了羊的,还要做些炖羊肉。临年炖羊肉,叫熬冬。陕北炖肉是用猪的五花肉制作的。取猪的五花肉,越肥越好,将五花肉带膘,切成一寸见方的方块,待锅里的油烧热,加入葱、蒜、生姜等,然后把肉块入锅爆炒,等炒出肉香味儿,加入热水,再加入花椒粒、大料、葱段、豆酱等,慢火顿之,直至熟透。然后用笊篱将其捞出,晾凉,储存待用。炖肉的特点,是肥腻、绵软,肉香醇厚,喜欢大块吃肉者,一口吃一块,非常爽口,在咀嚼的过程中,两侧嘴角流着油汁,看上去煞是豪爽。

  陕北烧肉也是肉中一绝。做烧肉也是要用猪的五花肉。将猪肉切成三四寸见方的方块,入锅加水、葱、姜、大料、花椒粒等,慢火煮之。煮到筷子能扎进去时,停火。取些蜂蜜,将蜂蜜抹在肉块外表,然后用肉叉扎着,放入油锅中烧之,待肉块的外表变成红褐色,将其叉出,放入猪肉锅中,继续慢火煮一会儿,不至于干皮。然后将肉块捞出,晾凉,储存待用。在吃的时候,先要将肉块儿切成薄片,放入碗碟中,加上调料、水少许,上笼蒸之,待热透后,取出即可食用。烧肉夹馍或荷叶饼,吃起来不腻,很是爽口。烧肉的特点与炖肉的特点刚好相反,那就是烧肉虽肥,但不腻。因为肉块在煮的过程和过油的过程中,其中的油脂几乎被煮出或榨出来了,所以吃起来不像炖肉那么油腻。

  在过去,炖肉、烧肉、丸子、酥肉、排骨、酥鸡是正月里待客的主要菜肴。现在,由于喜欢吃肥肉的人少了,炖肉渐渐地从餐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鱼、虾等。

  腊月二十七、八,各种吃的东西都做好了,也该去祭祖了。祭祖是过年前必须做的一件要事。那时上坟祭祖,先要将麻纸对折四块儿裁开,然后在地上撒些麸皮或谷糠,把纸放在麸糠之上,用纸钉打纸。打过的纸上就会出现一个个的金钱状,这代表給祖先送的钱。烧纸时还要带上做年茶饭时給祖先留的每一种食品中第一次出锅的东西,同时还要带上一瓶水,水里要加入一点小米和酒。其意是既要給祖先送钱,还要给送吃的、喝的。

  到了腊月二十九,干脆、利索的人家就开始贴对联,贴窗花,做饺子陷。有些勤快的人家还会做些荞面凉粉,以备正月里吃。对联、窗花一贴,孩子们会自觉地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这时显得年味就更浓了。一切都忙完,大家就都高高兴兴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这天早晨一起来,要放鞭炮,表示人们高高兴兴辞旧岁。中午,一家人要吃面条,表示幸福生活要长长久久。除夕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喝点酒,表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吃完饭,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去点灯笼,放鞭炮。男孩子们抢着放鞭炮,女孩子们胆小,不敢放,只好躲在一旁,捂着耳朵,不停地喊叫着,欢跳着,沉浸在快乐的气氛之中。除夕夜,是不能睡觉的,要守夜。据老人们讲,过年晚上睡了觉,来年一年都会瞌睡跌盹。所以,孩子们怕自己来年一年瞌睡,就只好硬撑着一夜不睡觉。除夕夜,也是不能到处乱转的。据说这一天,鬼界也放假了,阎王也休假,所有的鬼都到处游逛,所以人们不能外出转悠,以免遇见鬼。为此,孩子们只好乖乖地守候在父母的身边,听爸爸妈妈讲,憧憬美好的来年。熬到后半夜,母亲就起来和面,准备包饺子。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母亲会在饺子中包几个硬币,包几个以炖肉为陷的饺子。在吃饺子时,谁吃出来包钱的饺子,说明他来年会有钱,谁吃出来包肉的饺子,说明他来年有口福。这也是父母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初一早晨,天一亮,第一个出门的要放鞭炮,这叫开门炮。这一炮,是为了迎祥接福,迎接新的一年开始。陕北有这样的讲究,即: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亲,初三拜丈人。所以,那时,一般初一那天,人们都待在自己家里补觉。精力好的闲的无事,只好在家里打扑克。

  初二这天,爷爷奶奶不在自己家里住的,人们会提着自己家的年茶饭要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拜年时,孙子们要给爷爷奶奶们磕头、作揖,并要道:“爷爷、奶奶康健!”这时,爷爷奶奶要给孙子们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一般就是两角或五角,最多的也就是一两块。拜了年,一家人还要陪爷爷奶奶吃一顿饭。爷爷奶奶看到一家人都来了,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一边吃饭,一边拉着家常,窑里充满了热烈和睦的气氛。

  到了初三,爸爸会带着妻子、孩子去拜丈人。去时少不了要带瓶酒,再拿些自己的年茶饭。 丈人、丈母知道女婿、女儿和外孙们要来,早早就准备好饭菜等着。一听见女儿、女婿和孩子们的声音,丈母娘会急匆匆地来到院子迎接。进了家门,女婿双手合十,作揖道:“老爹、奶奶身体康健!”陕北这地方,过去的人把岳父称作“老爹”,把岳母称作“奶奶”,而把真正的“奶奶”称作“奶奶(nia nia)” 。坐在炕头的老丈人会招呼女婿上炕,这时女婿也就不可气地上炕盘腿而坐,女儿会象征性地在炕边小坐一会儿,然后就抢着帮母亲干家务去了。丈母娘会赶紧拿出酒来,让女婿跟老伴一起边喝酒,边拉家常。孩子们,已给外爷、外婆磕完头,拿着压岁钱就跑出去玩了。一直会玩到叫他们吃饭时,才极不情愿地回来吃饭。吃饭时,丈母娘热情地不时地给女婿和外孙子们夹菜,脸上一直挂着甜蜜的微笑。

  吃完饭,女儿帮着母亲收拾残局。女婿陪着老丈人喝水、拉话。待到碗筷洗完,女婿便会起身要走。这时,丈人和丈母会挽留让他们多住两天。可是,女婿会找各种借口走,实在无奈,他会让妻子和孩子留下陪老人家两天。

  初三之后,就是父母安排孩子去给舅舅、姨姨、姑姑、伯父等拜年。拜年去都要带着自己家的年茶饭。拜年的过程其实就是亲戚们相互交换品尝各家年茶饭的机会。最后,亲戚与邻里的人们就都知道谁家的年茶饭做得好,谁家的做不好。

  在陕北,人们认为初六是小年,而且初六是人年,而除夕被认为是鬼年。人们对初六像对除夕一样隆重。全家人会再次聚集在一起,喝酒吃肉,欢聚一堂。初七与初一一样,同样要吃饺子。

  正月十五是正月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个生产队准备的秧歌、节目都要到公社参加汇演,闹元宵,晚上还有猜灯谜活动。晚上吃过饭后,还要煮元宵吃,代表家人团圆。十五一过,这新年基本算过完了,人们陆续开始忙碌了。

  正月十六晚上吃过饭要跳火堆,燎百病。吃过饭后,人们在院子里打一堆火,大伙排着队一个个从火堆上空跳越而过,反复跳几次。父母对此很重视,即使这天有人不在家,父母会拿他们常穿的一件衣服在火上来回燎一燎。跳完火堆,要将余火用铁锨铲起倒掉,意思是把百病扔掉。跳火堆意味着将身上的各种疾病烧燎掉,以防在新的一年里得病,保证家人的健康。

  正月二十三晚上,人们要最后再放一次鞭炮,以此来迎接灶神述职回来上班。灶神回来,意味着年才彻底过完了。此后,所有人就都步入正常生活,人们都又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和奔波。

  正在这时,远处电报大楼上的大钟敲响了。顿时,满城鞭炮齐鸣,天空的焰火更加丰富多彩。我被这剧烈的鞭炮声拉回到现实当中,原来年已经过了,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新的生活。

现代散文6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事,它能感动你一生,就象酿的一坛酒,封存在记忆深处,经过时间的发酵,越加显得其珍贵。

  每当看到街头小贩卖的红红的、鲜亮地草莓,就会垂涎欲滴。可是又总闲它不够味。人工培育的出草莓怎么能与淋浴着自然的清风与甘露的野味相比美呢!

  野草莓生长在山里的危坡下或难以攀越的深沟里。周身的枝叶张满了又尖又细的刺。通红的如一盏盏灯笼似的果实就若隐若现隐的垂挂在叶子下面。它的形状如一粒粒小小圆润的珍珠穿成了美丽的葡萄串形状。等到季节赋予它一身艳红发紫的衣衫着时,就意味着熟的沉甸甸了。这时它们似乎也要扯断枝叶,欲做飞翔的姿态了。若稍迟点采摘,便会化成一地的殷红。别看野草莓个头小,咬一口满嘴红绛、甘甜润泽、回味悠长。

  记得年少时的我,匆匆的结束了学生生涯,带着轻狂与倔强背着行囊,迫不及待的加入了“接班”大潮奔向了一无所知的社会,走上了人人羡慕的工作岗位。那时的情形,就象是一只终于挣脱了牢笼的鸟儿。

  一辆搭着蓬布的“东风”汽车一路欢唱,载着我们却送到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小站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令人无法想象荒凉与寂寥。还算是半大孩子的我顿时彼此面面相觑,沉重的叹息来不及咽下就被强有力的山风硬是卡在稚嫩的喉咙里.

  人生的转折,难道就是在这个孤零零野茫茫、人迹罕至的小站上开始吗?沉思不语的群山、呜咽呻吟的小溪,呼呼尖叫的山风,孤独简陋的宿舍;这里的`一切像丑陋的虫子一样啃噬着我的心。

  我常常独自在山间穿行,在田野漫步。虽然正是一片绿意盎然,草长莺飞时,美丽景致却难以排遣内心的彷徨和失落。

  有几个牧羊女和她们的羊儿如飘逸的云朵在山间悠闲的游牧。她们衣着简朴,却干净整洁。被山风吹地古铜色的脸上笑地灿烂如花,响铃似的笑声回荡在山谷里。我不由地惊诧于这穷山僻壤的深山里,竟孕育出如此灵气和俊秀的女儿家。她们一点也没有山里女子的拘谨,相反她们的热情和独有的大方气质让我自愧不如。很快我被她们爱大山的情致所感染。我成了她们远道来的客。山妹子如抖搂家珍般每天用那响彻蓝天、唤醒大山的爽朗笑声带引我去游览山里的最美的花、最奇的景。野草莓就是在那个夏天品味到的。

  我每天渴望扑入绿色的怀抱中,去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感受着来自心灵上一种至情的关爱。郁闷和忧愁早已是不知去向。

  牧羊女们却也不是没有烦恼的。她们年龄尚小却都已许配了人家。就连那最小的妹妹,不过十二三岁也在为缝制嫁妆而飞针走线了。她们欲言又止,紧缩的眉梢上只是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怅然。山里依旧保留着这种媒妁之言,父母所定的婚缘。她们虽然是别无选择,但是内心还是向往那种自由的恋爱方式。看着她们将所有的心愿和一世的期盼都化作了一一幅幅精美绣品,我也只能真诚的祝福她们能有个好的将来。

  她们对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也有着绮丽的斑斓梦幻。可是却又对现实生活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踏实和质朴。淡如清风的美好心态,让她们在青山绿水的美景更加显得恬淡释然。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许多年过后,那映红了山的野草莓依然在我记忆里保留着那份醇香的感觉。

现代散文7

  脱下军装,鲲进了公社广播站做编辑兼报道员,算是编采合一罢。

  站里算他三个人,那两人一个是机线员,从省城下放的企业工人;另一个是播音员,鸭蛋脸,丹凤眼,薄薄的嘴唇很好看,鼻音有点重,是一个有点背景的省城下乡知青。当然了,鲲写的稿子都由她来播送。

  从公社到每个大队、生产队都有广播线连着,家家户户有小喇叭,户外有大喇叭,就安放在大队、生产队部大院里高高的树杈上。

  鲲首次采写播出的稿件是《学大寨,攀高峰》。那女子带着鼻音的广播萦绕在鲲的耳畔,他悄悄地从队部的老榆树下走过。

  几个老女人议论着:“那孩子写的不错,据说还是个当过兵的”,“哎,听说还没对象呢”。鲲假装着没听见,逃掉了。

  鲲的报道生涯从此开始了。深入大队、生产队的采访,使他一天天成熟起来。可是他并不满足现状,期望有一天能飞得更高更远。

  1977年的冬天是寒冷而又温暖的.,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高考恢复了,鲲和他的同伴投入抢过独木桥的备战,利用每一个星期天,每一个夜晚。资料寻不到,只找来几本老高中的教科书反复翻着看。灯下的许多问题还是找不到答案。

  报名那一天,有个叫贤的女子,沈城里最后一届下乡知青。她来得晚,没赶上头一天的报名时间,住不下,还要急着赶回青年点。她所在的青年点离鲲不远,就把报名的事托付给鲲。她走后,广播站里的女同事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微笑着对鲲说,这个人儿不错,挺好的。鲲说,哪里,我们是初次相见。

  报名过后,贤就回省城的家里复习了。几天后鲲收到一个邮件,是省城寄来的。鲲感到奇怪,怎么会有城里的邮件呢。打开一看原来是贤,是贤寄来的高考复习资料,真是雪中送炭。贤在信中说,她的复习已经按部就班,希望鲲能攀登到新的高点。

  进入考场那一天,鲲和贤见了面,彼此用鼓励的眼神,没有更多的语言。期待只有一种结果。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走出考场那一天,鲲说还可以,贤说,没有把握,静待期变。鲲说,无论是哪种结果,我们都还有明天。

  两个月的期待,像是一场痛苦的煎熬,鲲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贤却与高校录取失之交臂。

  鲲鼓励她备战明年,而她却准备放弃。贤就要返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将要结束了。

  贤在回城的前几天,在闺蜜的陪同下从青年点赶到鲲的家里告别,带来甜脆的饼干。她的眼睛是忧郁的,临别前拿出一个日记本,在本子的扉页上很流利地写下:送哥哥留念。

  不知是什么原因,她是患着感冒赶来的。

  在贤返回青年点之后的傍晚,鲲不放心,带上一盒银翘解毒丸送去,希望她好好的一生平安。回来时夜已深,贤坚持送到后山,鲲说不要送,不远,翻过这道山梁就到家了。贤站在山梁下,望着鲲隐没在夜色里。

  没有月亮的夜空,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眨着眼睛。

  大学报到的那一天,贤没有送鲲,她已在返城的路上,那个大都市的诱惑不亚于大学校园。

  鲲上学来去路过那座城市,每每会把她想起。那年夏天,鲲在暑假里辗转找到贤的家。贤的妈妈在家,而贤不在。可能是无缘再见。于是鲲执意要走,贤的弟弟送鲲到车站。

  月台上人头攒动,只是没有期待的贤。

  列车开动了,把所有的过往抛向身后,鲲的前面是一个新的起点。

现代散文8

  说起散文,我们并不陌生,从晚清时期的散文到现代散文她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故园情深的现代散文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怀着与当年迥然不同的心境,踏着大门后沧桑的95级台阶徐徐向上,我的思绪导向寻踪母校的节律,进入云大校园,重拾那段同学少年的青涩记忆。

  当年设有校长办公室、云大校报等部门的“资深大楼”,还是矗立于会泽院的那幢凝固时光的标志性法式建筑,底层是当年就读的教室,但学子已跨越了两个世纪若干个年代;云南省主席龙云夫人的映秋院似乎还保留中国现代史的依稀印记,不远处钟楼犹在,而历史的巨手已满开21世纪的章节,昔日的云大图书馆,刻上“信息学院”的字样;新图书馆已扩建为5万平米的.大楼。

  今年国庆假期,我应同学之约前往昆明,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参加了同学会,和当年的同窗一起畅游校园。

  10月1日,同学会在在云大科技馆二楼进行。当年执教的7位老师坐在进门左侧,笑逐颜开,看着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的弟子们——最远的崇勇老大哥从荀子的故乡河北出发到昆明,赶赴云大校园参加同学会。

  当年的中文教授、系主任张文勋老师已到耄耋之年,由一名20来岁的博士生搀扶着到了会场,还专门为本次同学会挥毫赋诗一首:

  桃李春风满杏坛,

  梓材构厦色斑斓。

  兰台走马兴鸿业,

  万里征程未下鞍。

  其他几位恩师或介绍母校的发展近况,或回眸当年,或畅谈对弟子们的希望,现场镁光灯频闪,同学们用镜头定格珍贵的瞬间。阵阵热烈的掌声,响彻空阔的屋宇。

  全班同学参会过半,一一自报家门,祝福各位老师。同学之间互致问候,笑喊绰号,谈话交心,全无地域之隔、职业之别、职务等级之分,满堂洋溢的,只有浓浓的同学情。最后,由离昆明最远的崇勇老大哥代表全班同学深谢师恩。

  欢欣的情绪一直延续到席间。同学们纷纷举杯祝福各位恩师,桌席之间互敬,相谈甚欢。

  在秋日午后的暖阳中,同学们陆续乘车离开校园。

  从车窗回首,云大钟楼像一个世纪老人,目送我们远去,还有一排排标志性的银杏树站在校园。同学们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开人生中青葱记忆的连翩闪回,在铭记那段充满锐气的纯真岁月。

  “云大银杏文学社现在怎么样了?”在昆明的一家酒店里,老同学韩旭老弟斟满喝酒时我忽然想起往事问了一句。韩旭说,银杏文学社依然还在继续。

  从昆明回贵阳,坐火车一夜即到。当我回到另一个生活的城市,放下手中未完的稿子写此“漫记”时,我的目光落在张文勋老师的赠诗和云大校友总会会刊上,回想恩师们的笑脸,回忆闪烁而过的大学时光,不禁心中一片怅然。

现代散文9

  走在母亲走过千百次的小路上,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在我的眼里,仿佛到处都是母亲苍老的身影,浮现出母亲那饱经风霜的慈祥的脸。母亲。您就这样匆匆的离我而去,留给女儿无以伦比的忧伤和哀愁。让女儿感到无穷的思念和内疚。

  母亲,您一生辛劳,给了女儿博大的母爱,难道您对女儿就没有一丝眷念,不能给女儿留下一句临终的遗言,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抛下女儿,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吗?

  母亲,我想您。虽然,您已经离我而去,脚步匆匆,越走越远。然而,女儿的悲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去,反而与日俱增。多少次,我把您的照片放在我的床头,看着您的遗像,伤心,垂泪。多少次在梦里,我见到您的面容,和您一起幸福的生活。

  母亲,您是女儿永远的眷念,您是女儿永远的牵挂。

  每次,我走到您坟前,我都要伫立良久,回想起我的母亲,回想起您对我付出的一切,回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三十三年的艰难岁月,回想起您忙碌的身影,回想起您的'匆匆离去。过去的一切,就像发生在昨日,一切离我那么近,那么近……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吗?您冷吗?您也在想念您的女儿吗?您的一切,是我永远的牵挂。

  愿母亲在天之灵,会得到安息。愿母亲勤劳善良的一生,会在遥远的天国,得到回报。

  母亲,安息吧!

现代散文10

  20xx年,是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为了生计,我离开原单位离开了家,在一个职业学校打工。那里条件很艰苦,我又是给单位请的病假,节假日不能回去,一个人孤独,无助。那时候班上有个学生歌唱的很好,他的一曲满文军的《懂你》,让我在课堂上泪流满面。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那首歌,也许是那歌词道出了我的心声。从此喜欢上了那首歌,喜欢上了歌星满文军。后来,又听到了阎维文的《母亲》,歌词通俗易懂,曲子也很上口,歌唱家也唱得好。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首歌,跟朋友偶尔出去唱歌,这首歌也成了我的最爱。一次,我的一个同事结婚,婚礼上司仪为了煽情,带头唱起了这首歌,同事的母亲在席上抹起了眼泪,也许她想起了抚养孩子的艰辛;又或许想起了女孩子以后也许会有的命运的坎坷,流泪是能理解的。我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也作为一个女儿,也情不自禁地眼泪一涌而出。可是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人家的婚礼,喜庆的事情,怎么能那样?但是喉咙里依然掩饰不住哽咽,感谢词作者,道出了我的心声,让我常常可以用这首歌来寄托我对母亲的哀思。

  母亲一生太苦了。人生有三大不幸:早年丧母,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她就有两个。那些年,我的二哥老生病,大姐也一直有病,母亲心里的苦没有人能理解。她担心自己老了老了,却丧失某一个孩子。整天祈求老天:千万别让哪个孩子没在自己的前头,她已经承受不了那么多的苦难了。母亲8岁丧母。一个哥哥给人家放羊,父亲给人家拉长工。她下面还有个多病的妹妹,才四岁。她带着年幼的妹妹,看尽了人间的冷眼,从小学会了看别人眼色做事。后来嫁给了我的父亲,因为那时候父亲还算是公家人,也因为喜欢父亲,母亲为这个家任劳任怨:洗脸水先把干净的给父亲洗;好吃的先给父亲,孩子。20岁就得了一场大病,在炕上瘫痪了接近一年。从55年到69年的14年里,生下了我们5个孩子,别人都是在坐月子的时候享福。我的可怜的.母亲,没有婆婆,没有母亲,没有任何亲人照顾,在月子里还要做好多的活,给自己落下了一身的病。脑膜炎留下的病根,让头疼伴了她一生。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生活非常的苦,一年忙到头,连饭都吃不饱。我清楚记得:父亲常常半夜就得趴起来去植树造林,去工地做土活,晚上天黑了还不能回家,母亲是经常有病,算半个劳动力,但是遇到忙也得去。不管闲忙,都得一天三晌出工。我们家因为孩子多,劳力少,每年不但分不到钱,还欠别人的。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何谈营养?母亲看我可怜,不忍心给我断奶,一直让我吃到7岁。我记得那时,我们家隔壁的院子里,知识青年办了个幼儿园,非常的简陋,但是好赖总算是个幼儿园吧,对农村的孩子来说也已经不错了。我上幼儿园回来,还会经常把母亲挡在院子里,掀开衣服,在她的奶上暖暖手,然后吃口奶,再去玩。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不能想象:那么艰苦的年代,体弱多病,又有一群孩子要照顾的母亲,是如何能容忍我那么大了还吃奶,还夜夜缠得她不能好好休息的?我的孩子小时候,在冬天里,想把手在我身上暖一下,我都嚎叫跟啥似的,我可怜,仁慈的母亲,那么冷的天,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是如何做到那些的?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耐心啊!

  我记事起的好多年里,我家的粮食经常不够吃。父亲好面子,为了家人,为了孩子,母亲只能拉下脸,经常去借钱借粮,面。很多时候,吃了早上的饭,还不知道中午的饭在哪。我不知道是什么才支撑着母亲?也许正是几个儿女让她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我的母亲从不打骂孩子,最生气的时候就会说:“到处都死人呢,啥时候死我呢?”我的父母,在那么穷困的情况下,依然能借到粮食钱来维持生活,最主要的就是靠她的为人,她在人们心目的形象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每年卖了家里的猪或者土特产的时候,只要有点收入,母亲即使再难,也一定要坚持先还别人的钱。

  我母亲坚信:“爬过面前的高山,眼前将是广阔的平原。我们现在的日子不如别人,但是将来一定比他们的好。”虽然很穷,但是因为母亲的勤劳,母亲的心灵手巧,我们一家人从为有过破破烂烂的形象,总是干净整洁,甚至村子里还有人夸赞我和二姐穿得洋气。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用兰色碎花布给我做了一件带兜兜的棉裤,暖和漂亮,我一直都记得那件衣服。还有大姐穿旧的一件红绒外套,因为时间太久了,两个袖子都磨破了,母亲就把两个袖子剪掉了,用兰色的布另外做了两个袖子接在上面,给别人的感觉是套了两个当时还比较时尚的蓝袖套。虽然经常是捉襟见肘,甚至冬天穿的棉袄到了开春,把里面的棉花去出来,洗洗仍然当夹袄穿,但是母亲让我们保持干净整洁,保持做人的尊严。

  记得母亲在很多年里,连件像样的外套都没有。要走亲戚时,经常借二妈的衣服,二妈比我母亲低好多也瘦,我现在常常想:母亲当年是如何穿那些衣服,才不显得寒酸的?我现在常常会想:那种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有一群孩子要养,经常还有债主上门讨债的日子,母亲是如何熬出来的?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我想,正如她说的,是我们这群孩子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如果不是为了我们,她恐怕早就活不下去了。

  这种艰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78年。那一年大哥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看着家里实在太穷了,学也很难再念下去了。为了帮助父母支撑这个家,不到18岁的大哥去了我们县上的煤矿。冒着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一个月挣四五十元钱,除了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以外,把大部分钱都给了家里,买粮食维持全家的生活。经常借人家钱粮的情况才略有好转。我记得81年以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地多了,哥哥姐姐也大了,陆续毕业了,嫂子也进门了,日子才比较好过一点了。无论是粗粮还是细粮,至少能填饱肚子了,钱依然很紧张。到了87年,我考上了大学,外语类有个面试,连基本的10元钱都拿不出来,还是母亲为我借的。

  幼年丧母的母亲,到了中年又遇到了一次不幸:母亲刚刚五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以后的10多年里,母亲心中的孤单寂寞,只有她自己知道。我们做儿女的即使再好,也体会不了。那些年,她几乎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几个女儿家,亲戚家,到处转。后来,我工作以后,她就大部分时间跟我住在一起。后来我有了孩子,母亲跟我一起住了三四年,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母亲虽然有个家,一年到头却很少在家里呆。只有两个儿子在农忙的时候回去帮忙。不是她不爱自己的家,别人的家再好总是别人的,可是在家里她心情不舒畅。那时候母亲跟两个哥哥,嫂子住在一个院子里,有很多的是是非非。母亲一生好强,不爱看人脸色,经常干活还不讨好。两个媳妇在哥哥面前还有所收敛,哥哥不在家时,就想办法,比赛着气她冷落她。母亲常常说,她在我们姐妹三个家时,觉得能吃能睡,心情好了,脸色也很快就红润起来了;可是在家里时,觉得白天也长,晚上也长,常常脸都是胀的。

  母亲越是到老了,越好看,60多岁的她,发白如雪,脸色白里透红,慈祥善良,人见人爱的一个老太太,我们也都喜欢与老母亲同住。随便她住谁家,她绝对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的幸福。那时候我住在学校,一天就两节课,又不用坐班,跟现在比起来,轻松很多。可是母亲依然说:“我娃身体不好,工作太累,我能帮点就帮一点。”在两姐姐家也一样,母亲总是那么勤快,邻居们都羡慕不已。我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母亲过上比较好的日子,我跟她说,衣食住行里,哥哥只管住就好,其余的有我呢。一年四季的衣服,零花钱,日用品,甚至连蜂窝煤。能想到的都做了。唯一遗憾的是:那时候工资太低,很多愿望无法实现,给不了母亲太多。要是她现在还活着,那该多好啊!“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痛痛彻心扉。

  99年春节,是母亲在世的最后一个春节。我依然记得我提前说那天要去,母亲把大炕早早的烧热了,站在路边等我们。晚上我们姐妹几个围着母亲坐了一炕,两个哥哥坐在对面,抽着烟,拉着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我对母亲说,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唱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很好听感人,我当时看着,听着都落泪了。甚至跟母亲说起的时候,我也是泪眼婆娑,母亲也是很感动。难道冥冥之中,我知道跟母亲的团聚不再?如果我能预测未来,我一定多陪母亲几天。

  我上学的时候,任何时候回去都有母亲为我准备的热饭,有母亲嘘寒问暖的声音;我上班了,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回到母亲那,在炕头坐一会,说说话,她给我开导一会,心里就回敞亮好多,冬天要回去了,目前总是把炕烧的很热,早早的在路边等;现在,隔一段时间,我依然想回家,尽管没有了母亲可以呼唤,没有了母亲可以看望,但是我知道,母亲知道的。区别只是我们之间隔着一个坟墓,她在里头,我在外头。

  在20xx年母亲节前后,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在所有人都转发对母亲的问候和祝福的时候,在人们忙着给母亲送鲜花礼物表达爱的时候,在母亲离开我已经16年的的日子里,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为母亲写点文字,寄托我的一点哀思,也算了却了我的一点心愿吧!

现代散文11

  一

  小博寒假在我家玩。晚上一直在等奶奶一起睡。他怕他先睡了,等醒来,发现身边不是奶奶陪着他。

  等后来,他又睡不着,惦记着家里自己的被子。

  像换了地方不习惯的我。

  问小博为什么非要自己的被子。

  他:“因为上面有我的味道。”

  你才六岁好不好。

  怎么出口成章的。

  二

  给妈妈换药时间晚了,点滴管里进了一段空气。我匆忙往外放,小博在一旁急急的提醒着什么,告诉他先别添乱。

  等我忙完,觉得自己对小博有些急躁了。他六岁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对他没有耐心,心里极为内疚。去拿梨一片片削了,喂他吃,搂着他脖子,像平时一样温言软语。

  觉得小博像平时一样眼中都是笑意,并未放在心上。

  又觉得他还格外弱小,小肩膀格外细弱,才四十二斤,在大人的世界里还是弱者,需要我们温存呵护。

  对自己心爱的人,格外温柔,总希望世人也如此将他放在心尖上。希望他幸福快乐安全。

  会不知道如何爱他才好。

  三

  小博不肯睡时,抬头仰望。眼中都是亮亮的笑意。觉得他的眼中笑意闪烁,光泽迷离,这世间所有的.美,所有的好,都在他眼中了。

  他的心里还没有邪恶,没有计较,没有得失……

  他的眼中就是我能想像出的天堂。

  他是小小的天使。

  四

  现在一看电话响起,是弟弟家,十有八九,和我通话的是小博。

  他会说:姑姑啊,一会儿在家吗?

  一副小大人的感觉。

  是我还不习惯他是小大人,还习惯拿他当小朋友呢。

  只是不知不觉间,他已经长大了。

  五

  小博拉着他的妈妈一起走路。

  冬天路滑,他差点被绊倒。不由抱怨道:“妈妈,你看到了那有东西,怎么不告诉我一声?”

  一边向我抱怨道:“姑姑,妈妈尽会耍赖,看到那有东西,都没告诉我……”

  小小的童音仍旧那么悦耳。

  即使是在抱怨。

  他居然学会抱怨了……

  我看着这小小的人,很想告诉他,要自己好好走路,走不好,不可怪罪他人。没有人是有责任照顾你的。

  可是这样残酷的话,一时还道不出来。

  时间仓促,下次再讲给他听吧。

  六

  上次本来他和爷爷说好,要回乡下陪爷爷几天的。

  可是他又改变主意了。

  当爷爷问起,怎么没有回去时,他说,是爸爸不让。

  小家伙都开始往外推责任了。

  知道撒谎了……

  我还是不太适应,还是习惯他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儿。

  不知什么时候起,他都有心机了。

  以前的那些伶俐叫做聪明。

  这样的时候,只能称做心机。

现代散文12

  震惊,这已不能形容我的震惊。

  一片貌似水的海,波澜不惊;但那的确是一抔落日。 向来于之不屑的我,斜倚窗棂,而如临砯崖。

  “它究竟算个什么呢?”我想,“日出才是方向呀。”

  斜阳无言,斜照流年。它丝毫不理会我的轻蔑,依旧款款彳亍着,碎裂裂地燃烧着;在余热尚存的心中,轻轻吟诵一些人、一些故事。

  日落之后,只有蒙蒙月光;只有幢幢人影,在月光下走散:君可知月出月落,照伤几人?我不问,它也不说;只是慢慢地,抽取尽天边最后一丝遗憾。“它岂止是不完美,”我又想,“它根本就不美。”

  烛,你颤抖的眼,你也惧怕黑暗么?

  久,我已乜斜了睡眼,任几线阳光牵我思绪,横弋到、那浅秋的泰山。

  黎明前登了顶,颤抖着迎接那缕晨曦。倚得半匹山风,漫数寒星;数星中记录的人情冷暖。错过了、那几撇叶子的凋零。

  倏然而起的一束光,唤醒了由远及近的千山万水。不假思索,不及准备,便这样突兀地站在它的脚下。人们欢呼了,雀跃了,疯狂了!缭绕撞击着整个山谷的.,是千千万万个“日出了!”虽久经岁月打磨,那景象依然震撼并感动着我。

  风吹人回到现实。我揉揉惺忪的眼,以期驱走这恼人的夕阳;睁开了,却瞬间定格在这块幕布上——晚霞已经睡醒了!

  无论我是否相信,熙和的,注定不是月光。

  这一畦半爿的天地,都由她任意点染着。一切都是淡红色,一切都氤氲在这淡红色中。玻璃墙,谄媚似地描摹她的倩影。吊塔轻舒猿臂,她就安详柔软地坐在那宽阔的肩上。均匀灵透地,将背景浇铸成杳杳的钟声。风,不知有多少岁月被它呼来又唤走,而今也敛迹地无往而是了。我反倒不希望何处有一两管鹰哨、吹散红霞。

  我望那孤雁,一如窥视倔强的自我。

  她吻着那朵云;是了,毕竟是那淙淙的流云,匆匆了你我。我看到云端三毛的笑靥,“不慕风物情长,不争凡尘朝夕”,她又远去了。

  一些些胡思乱想,荒唐;但谁说不是落日,洗净浮尘?遗忘了交错的时空,在回忆里看见了未来:君可知花盛花繁,留得几痕?

  而那平坦的纵深,颀长的裂坼,又或是生的律动?

  我知道在远或不远的地方,有一轮落日,冉冉升起。

现代散文13

  我的故乡是座落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落。因为北依黄河,水源充足,所以,四面都是水田。水田区,河沟便非常多,于是小桥也多。虽然这些小桥不如现在村东刚建成的高架桥雄伟壮观,但却姿态各异,形象万千,给风景秀丽的田园景色平添了许多景致。

  在众多的小桥中,我最喜欢的是村子南面的恋爱桥。恋爱桥本来是座无名桥,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后,自由恋爱大行其道的时候,这座桥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雅僻静的环境而被恋人所青睐,于是在桥上幽会的情人们给它起了这么一个很浪漫的名字——恋爱桥。恋爱桥,是村里所有桥中最古老的一座桥。对于建桥的具体年限,早已无处可以考证了,据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们说,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有了。可见这座桥的历史还是很久远的。

  恋爱桥,横跨村子南面的中心渠,桥长十二三米,宽两米,整座桥就像一个又大又长的水槽,老人们说,桥初建的时候,桥面上铺有石板,便于人们行走。但后来那些石板都陆陆续续的断了,就剩下了两边窄窄的桥壁。远远看去,虽然有些残损,但它仍旧是所有桥中最美的一座桥。无论是坚实浑厚的桥墩,还是横跨沟渠时俏丽的姿态,都是田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儿的风景也极美。沟渠两岸翠柳拂堤,绿草盈盈,如果恰好春夏时节,还会有各色野花争奇斗妍。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景色旖旎清幽,很容易催发人的诗情画意,又或是环境僻静,鲜有人至,所以才使得我们村的姑娘在未出嫁之时,都钟情于在那儿与情郎幽会。

  年少的时候,自是不曾想过要与未来的郎君在此山盟海誓,只记得那是锻炼胆量的好地方。因为桥面石板的缺失,人们过桥都是走两边窄窄的桥壁。小时候,我胆子很小,总不敢走上去,没少被小伙伴们耻笑。同龄的孩子都敢从上面走,而且还敢跳着走,倒着走,走出很多的花样,可我却是宁可多跑二百米路从旁绕行,也不敢从上面走。那时,小伙伴都叫我胆小鬼,以嘲笑我的'胆怯。有一次也曾赌气试着走上去,但刚走几步,就又红着脸在小伙伴们的嘲笑声里退了回来。现在想来,年少时,缺少的并不是胆量,而是缺少勇气。是不是世上的事从来都是物极必反呢,年少时,面对挫折,我一逃了之,长大后,反而自信满满,比当时任何一个孩子都走的遥远。

  这桥,至今为止,我只走过两次。第一次,是12岁那年,被父亲背过去的。

  那一次,也是被小伙伴取笑之后吧,自己大着胆子,走上桥壁,虽然,克制着自己不去看桥下面的河水,但是眼角的余光还是不由自主的掠过深深的桥底,再加之耳边总响着桥下河水潺潺流动的声音,一颗心就提到了嗓子眼,走了不过三四步,还是从桥面跌了下去……

  大概是受惊过度吧。此后几天,我都浑浑噩噩。母亲便领着我去村里的姑娘家看病。(姑娘便是通仙气的神姑,会跳大神的那种,现在知道那是封建迷信,但当时母亲却很信。)只见那神姑点了香,烧了纸,嘴里便开始对母亲振振有词:你家丫头是犯了太岁,丢了魂,没事,只要去丢魂的地方,烧烧纸钱,就好了。

  于是,在那个初冬夜,父亲领着我,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声里,出了家门。父亲领着我一边走一边问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便很胆怯的说:自己不小心从桥上掉下去了。父亲笑了。到了桥边,父亲并没有像母亲叮嘱的那样,把怀里的纸钱烧了。而是顺手丢在了桥边。转身把我背了起来,笑道:“我知道我的小尘儿为什么得病了,不就是过桥嘛?有什么难呢?来爸爸背你过去。只要跟爸爸过了这座桥,我宝贝尘儿的病也就好了啰!”

  初冬的夜,好冷。我紧紧的贴在父亲温暖的脊背上,一双小手紧紧的搂着父亲的脖子。父亲反扣的双手拍了拍我的屁股,“尘儿,睁大眼睛看着,看爸爸怎样教你过桥。”我用力摇着头,把脸深深的埋进父亲的棉袄领子里。“好孩子,大胆点,不怕的,爸爸背你呢。”

  记忆里,大概是走到桥中心吧,我才战战兢兢的睁开双眼。一睁开眼,便看到灰暗的天空有几颗闪烁的小星星在向我眨眼睛,也许是夜太凉,星星的光总是闪烁不定,就像我恐惧的心情。终究还是胆小,总是禁不住扭头向桥下看去,眼前黑乎乎的一片,什么看不见,耳边呼呼的风声与桥下哗哗的流水声搅合的我更加心神不宁,最后还是胆怯的闭上了眼睛,父亲拍了拍我的屁股,大声道:睁开眼睛,不睁开,我就把你从桥上扔下去……我一向惧怕发火了的父亲,只好忍住委屈的泪花,大睁着双眼,任父亲把我背了过去。走到桥对面,父亲说:你看,过桥嘛,多么轻松的事,还怕么?我勉强摇了摇头。

  “那好,我再背你回去。”不只是因为父亲淡定的态度给了我莫大的勇气,还是经过刚才的一遭心里有了底气,反正再回来的时候,我好想不是那么的怕了。我能安然的在父亲的背上欣赏着天上的星星。对于这件往事在记忆里留下来的是对父亲的深深依恋:父亲的背好结实,给我一份十足的安全感,父亲的背也好温暖,给我一份贴心的幸福感……

  那一夜之后,我真的很快好了起来。那天没烧的纸钱,就成了我与父亲之间的一个小秘密。长大后,我与父亲说起这事,父亲就笑,“你妈总迷信那些没影的事。什么丢魂,就是你对过桥有点心理障碍罢了。其实一旦走过去,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人生事也是如此。看似很困难的事,只要勇于去担当,也没什么可怕的。”也正是因为父亲的这句话,后来我面对人生的很多困难,都不再萎缩退让。偶尔心情低落的时候,只要想起父亲的话,想起父亲温暖的背,也就不再逃避,不再退缩。

  第二次过桥,是与现在的先生谈恋爱那会,那时,我们也是很愿意在恋爱桥畔留恋的。看着这座桥,我就便给他讲起那段童年旧事,一项很拘谨的他突然很动情握住了我的手,记忆里,那也是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吧。他拘谨的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尘儿,我很想陪你再走一次。我羞涩的企图甩开他的手,但他却执意把我拉到了桥边。伫立桥头,他很坚定对我说:尘儿,握住我的手,如果害怕就闭上眼睛,相信我,我会安安全全的把你领过去……

  我信了他,依了他,闭着眼睛,任由他牵着我的手走到桥对面。走至桥头,他始终没有松开手,而是握着我的手在桥壁上,写下了三个字……我一直清晰的记得那三个字的具体位置,是在桥壁里侧的两公分处。是的,无论经历多久,那段记忆依旧清晰,就像当初的那盈盈一握,握住了就再也没有松开……

  周末回娘家,吃过晚饭,与母亲出去散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恋爱桥,想起那些陈年往事,就问母亲:晚上,还有幽会的小情人么?母亲笑了,“现在都有手机,想说啥,电话里就都说了,还用得着跑那么远去幽会嘛!

  我也笑了。的确是,通讯工具发达了,交流便利了,想念谁的时候,无论多远,一个电话就可解决了,但是好像唯独缺失了一种想念的味道,或许还有桥下幽会的浪漫与情趣吧。

  看着眼前的恋爱桥,我不由思忖:哪一天有空闲了,一定再拉着他重走这座恋爱桥,不知他是否还记得当日他在桥边刻下的诺言?是否还记得每一次桥下幽会的缠绵?那些话语,那些场景,我可是一直都刻骨铭心的记着。如果,我再让他复述当日的誓言,如果,我再让他牵着我的手去走这座桥,不知他是否还会愿意?他愿意?他不愿意?我想着,便笑出了声。

  说不说,有什么关系,至少现在两人过得还算满意,至少我们的婚姻还没有让我们彼此后悔。

  夫妻一场如果能够平平安安的相守一生,能一起安然的走过人生这座长桥亦是无怨无悔的吧!

  故乡的恋爱桥啊,承载了我太多的悲欢离合,那风雨淋漓着的石板上都蕴含了太多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回忆……

现代散文14

  夏天,在一场接着一场的雨声中悄然来临。

  窗前,除了清脆的鸟鸣,偶尔还可以听见知了不徐不急的叫声,天气在渐渐地热起来。

  傍晚散步,无意中拐进一条巷子,突然见到一面墙上挂满了红火的蔷薇,朵朵似火,朵朵娇艳。许久不曾见过这样热烈地盛开着的花儿,这样仿佛用尽全身力气绽放的花儿,瞬间,唤醒我儿时的记忆。

  六岁的时候,我家从孔望山下搬来洪门,就住在蔷薇河边的果园宿舍里。说是宿舍,其实只有两户人家。一般农场(那时果园也称农场)会在果园靠近人家的地方盖几间房子,一则解决职工的住宿,二则防止附近的人偷盗。宿舍的前面和右边是果树林,后面是一个叫酒厂队的小村庄,左边就是蔷薇河。

  小孩子好动又心无芥蒂,没多久,我就和酒厂队的孩子们混熟了。很快一个叫大小花的女孩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她是女孩子们的头。

  曾经很迷糊,大小花这名字,又大又小的,是什么意思?待到她告诉我小花是她的小名,而大是她在女孩中的排名时,我终于忍不住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如此新鲜好玩的叫法,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大小花个头挺高,眼睛黑白分明,最特别的是她的脸蛋,永远红扑扑的,就像两只红苹果,看着就叫人喜欢。大小花不仅长的好看,而且什么家务都会做,做饭炒菜、搋面做饼、挑菜喂猪等等,她还认识很多的野菜、野花,就是玩的花样也是层出不穷,抓沙包、站牌九、踢碑等样样拿手,在我小小孩童的眼里,大小花简直神了。

  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找大小花玩。

  一天下午,我们一群人在大小花家玩沙包。大小花玩了一会儿说面起了,就起身去做饼,我们几个继续抓沙包。不久,我忽然闻到一阵香味,同时还夹杂着一丝丝甜味。抬头,只见大小花正端着一簸箕黑乎乎的东西走进房来。

  不是做饼吗?这黑乎乎的是什么?我立刻跳下床来。

  “这是什么东西?”我瞪大眼睛问。

  “这是山芋饼啊,就是用山芋面做的饼。”

  “山芋不是黄色的吗?怎么做出黑色的饼来了?”

  “玉米饼才是黄色的呢,山芋饼就是黑色的.,你尝尝,可好吃了。”说着,大小花揪了一小块递给我。我拿着黑色的饼,左看右看,就是不敢吃。

  “哎呀,你吃呀!”大小花说着一把将饼塞进我嘴里。吃到嘴里的饼,糯糯的,不但香而且很甜。

  “你家的饼可真好吃。”

  “你家的白面馒头才好吃呢。”

  我很奇怪她为什么这么说,刚刚不是还说山芋饼好吃吗?而且山芋饼可比白面馒头甜多了。虽然不明白,但我后来常常拿了白面馒头去换她家的山芋饼和玉米饼吃,我们吃的都很开心。

  春天里,我们常常跑到蔷薇河的河堤上去玩,大小花总是带着挑野菜的篮子和尾巴似的妹妹银花。

  蔷薇河真宽啊,河上还有很大的船,突突地叫,大小花告诉我这叫机帆船,可我不懂什么叫机帆船,她说就是不用手划还能跑得快的船。我们站着看了一会机帆船,看它向北跑,反正也不懂,也不知它要往哪里去,且丢开,采花去。

  河堤上的花儿草儿也多,从河堤到河边一眼望过去,都是野草野花。蒲公英是成片成片的,野韭菜是一窝一窝,狗尾巴草总是高出其它茅草,在风中摇曳着尾巴,好像在像我们招手。

  我们在河堤上疯跑,看见野花野菜就停下来,或两个人一块,或三个人一堆儿,边挑菜边玩耍。

  我总是跟在大小花的后面,不停地问东问西:“这是什么”?

  “这是‘猪耳朵’,猪最喜欢吃了。”大小花一边将‘猪耳朵’铲起来,一边晃掉它上面的泥土,扔入篮中。

  我看着‘猪耳朵’长长的叶子,绿绿的、肥肥厚厚的,两边卷曲着,还真的有点像猪的耳朵。

  “真像。哪这个又是什么?”,我一边用手指着开着淡紫色小花的地方,一边瞪大眼睛。

  “这个你都不认识啊,这是‘雀雀蹲’啊。”

  “‘雀雀蹲’这名字真好听。可是它不像小雀子啊?”看着我歪着脑袋趴在地上使劲地瞅着‘雀雀蹲’,大小花大笑不止。听见笑声,大家全跑过来,叽叽喳喳,或捂着嘴巴或指着我,笑得前合后仰,我一时羞红了脸,不知错在哪儿?

  草丛里有蚂蚱。大小花教我揪一根狗尾巴草,将捉到的蚂蚱串在狗尾巴上,拎回家撸下来喂鸡。喂完鸡,一看两只手,染成了青色,要好几天才洗净。

  有时候,我们一并排地躺着河堤的坡上,嘴里嚼着刚刚找到的辣辣根或酸溜着,面对着蔷薇河,静静地晒太阳,那多半是下午没什么事的时候。

  初夏时节,河堤上不知从哪儿冒出这儿一丛、那儿一堆盛开着的花儿,红的粉的,漂亮极了。那小小的花儿一簇簇绽放在枝头,仿佛用尽所有的力气,鲜艳而明快,让人欢喜。

  “快来看啊,好多花!”我跳着脚,招着手,让大伙快来。

  “啊,蔷薇花开了。”最先跑上河堤的大小花感叹地说。

  大小花告诉我这是野蔷薇,上面有很多刺,不能用手摘。她还告诉我野蔷薇极易存活,春天枯黄的藤蔓,只要一场雨,它就会泼剌剌地长起来,很快蔓延成一堆堆、一丛丛的青绿,到了夏天就会盛开。

  “你看,它的花儿多美啊!”大小花说这话的时候,两眼放光,脸上泛起红润,就像一朵盛开的野蔷薇,美丽极了。

  盛夏的时候,孩子们还会下河游泳。只是这河并不是蔷薇河,而是酒厂队后面的一条沟。大小花、银花她们都会游泳,只有我从没下河。在大家的怂恿下,我也下到沟里,大小花和银花一人架着我的一只胳膊,让我用脚打水。几次以后,我学会了狗刨,但是游不远。一次回家说漏了嘴,妈妈知道我偷偷下河,从此被禁锢,以至于到了今日仍然只会狗刨。

  我常常在大小花家玩耍,眼见大小花天天做事,却常常挨骂,有时候还挨打,而她的两个哥哥却从不挨打,就连银花也很少挨打骂,心中就有些忿忿不平。

  记得一次我们玩砸碑(碑就是砖头),大小花忘了做饭。樊妈妈回来看见饭还没做,张嘴就骂:“你个小*丫头,你就知道玩。”边骂边抄起笤笆,冲着大小花搂头就打,吓得我们四散而逃……

  回家,我和妈妈说起这件事,我说:“她就像一个恶毒的地主婆,老是打大小花。”妈妈说:“你小孩子家的懂得什么?她也不容易,老头子有病,两个儿子又大了,唉……”最后妈妈找出我的一条旧棉裤和一双旧棉鞋,这是樊妈妈要给银花穿的,我心里极不情愿,因为怕大小花再挨打,才拿了去。

  我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时,大小花为了上学她和家里闹的很厉害。

  记得那天傍晚的时候,后面传来叫骂声,我跑去屋后(我家屋后是酒厂队的自留地,向西约二十米就是村庄),看见大小花跑到菜园上,而樊妈妈手里拿着个笤帚在追她。樊妈妈一边追,一边不停地骂着,而大小花只是倔强地说“不,我就要上学,我就要上学。”

  第二天早晨,我早早跑去看她。她缩在被窝,脸上和膀子上都有柳抽子(红印子)。我小声问她:“疼吗?”,她勉强笑笑说:“不太疼了。”我递过她最喜欢吃的小鱼干夹馒头,她没有伸手,只就着我的手咬了一口,眼泪却流了下来……

  大小花最终没能上高中,而是进入生产队苦(挣)工分去了。自此,我们相见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上学不再经过酒厂队,而她也没有时间再到河堤上。偶尔我们在河堤上相遇,她一定端着一盆衣服,说不了几句话,就要走。有时候,我们也相约秋天去桑叶岭采桑葚,但,终也未成行。

  童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渐渐长大,渐渐疏离。

  可是每当夏日,看见那一丛丛仿佛用尽全部生命盛开的蔷薇时,我都会想起大小花,想起我童年的伙伴,想起那个教会我很多东西,有着红红脸蛋的可爱姑娘,不知道现在她还好吗?生活的怎么样了?

现代散文15

  ——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

  我心中有一座城,我喜欢偏居一偶,纵观东风夏雪。

  我的心不断的萌动,我的城车水马龙。烟花彻夜不冷,歌舞直至天明。曾几何时,倾半城风沙荒草凄凄,孤城残雪,度过我的城劫亦是心劫。

  我偏居一偶,仰望紫色天空。九轮赤月当空,赤与紫交织城中,我的心已不会萌动,满城风沙,冷逝烟花。

  我叫梦寐,我偏居一偶。我住在城东的榕树上,我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座城。我离不开这座城,我不知道这座城叫什么名?我不知道为什麽赤月当空,我每天都会施展秘术入梦。城北有一个人,他有天生的忧愁,我不知道为什麽带他入梦时梦中的'幻像更加忧愁。

  她叫梦寐,她偏居一偶。她住在城东的一棵榕树上,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这座城。

  我叫残夜,我离不开这座城,我离不开这座城,我不知道这座城叫什么名?我不知道为什麽赤月当空,我有天生的忧愁。每次她都会带我入梦,我看见心的萌动,城中的车水马龙。我喜欢仰望紫色星空,我不知道为什麽我的忧愁会更加的浓。

  他叫残夜,他偏居一偶。她看着他仰望星空忧愁更加的浓。

  我坐在榕树上,看着他仰望星空忧愁更加的浓。我的心很痛,我愿用倾颜一世来换他一世忧愁。耳边传来阵阵轰鸣,天空不断震动,我看见天外飞来无数流星。他依然仰望星空,我随着他的目光看见天空深处有一座城,城的名字叫遗迹空城。我看见了易冷烟花,我听见了歌舞升平。

  我看见了她流到嘴角的眼泪,我的心很痛,我愿用忧愁一世来换她一世倾颜。我看见天空深处有一座城,城的名字叫遗迹空城。我看见了易冷烟花,我听见了歌舞升平。

【现代散文】相关文章:

吃大席现代散文(精选6篇)10-13

现代伤感的诗词09-27

现代网络的作文02-22

现代励志名言01-28

优秀散文01-28

名家散文01-26

朗诵的散文12-14

晚秋散文02-15

《散文》的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