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母般的沙山散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慈母的散文
慈母的散文1
山东省成武一中王兴立
母亲在脚步蹒跚中迎来了八十三。
那满脸的皱纹,
苍老的双手,
牙齿的脱落,
竟说话也不能连成篇。
琐事的繁杂,
用心血浇灌。
为家务操劳,
永远印在她的心田。
忘不掉的还有,
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岁月如刀。
父亲的早逝,
增添了伤感。
母亲默默地流泪,
从不让我们看见。
那满头的银发,
似雪染一般。
亲爱的母亲,
您为此憔悴了容颜。
您在匆忙中迎来了每一个黎明,
又在劳累中送走了每一个夜晚。
无论生活多么不尽人意,
无论遭受多少抱怨,
您从不唉叹。
因为您相信虽然今天并不完美,
但还有无数个明天相伴。
孩子们是您的挂牵,
最重要的是亲情血脉相连。
您的每一声叮嘱,
您的每一个问候,
都饱含着心血操碎在里面。
路少不了磕磕绊绊,
甚至还有沼泽和泥潭。
亲爱的.母亲,
您无怨无悔,
勇往直前。
是您,
给全家带来了希望;
是您,
哺育我们成长着冲向蓝天;
是您,
给了我们伟大的母爱;
您的教诲常常回响在耳畔。
母亲啊,您并不高大,
母亲啊,您并不富有。
可您用那苍老的双肩,
扛起了一个家,
为我们迎来了湛蓝的明天。
慈母的散文2
不知不觉,又到了深夜。
手里活儿未停歇。
那盏枯瘦煤油灯,
映照慈祥你的眼!
一针一线的牵,
牵出结实的布鞋。
走着歧坦人生路,
慈母教诲在耳边!
春去春来,已过了十年。
岁月写满你的脸。
昨日青丝般发辫,
如今白发披满肩!
一步一举的锄,
锄出丰收的喜悦!
背上远航的行囊,
开拓心中的.一片天!
妈妈呀,妈妈,
你可曾停下,
多少季节,挥洒汗泪,
耕耘着圣洁的心田!
妈妈呀,妈妈,
你可曾记得,
在那遥远,有您孩啊,
有他深深的挂牵!
慈母的散文3
母亲老了。
从她老人家愈加昏花的眼神和枯干的华发中,衰老,这一生命的自然而然法则在母亲身上印证无疑。
回顾已进入耄耋之年母亲坎坷的的一生,养育子女,操持家务,充斥了她大半生的时间,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一般是不烦子女的,她不肯住子女家。母亲是坚强的,忙碌的,总不想儿女们挂念和操心的,对于这一点,我曾经是那样的坚信不疑。
母亲她老人家是满足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对母亲来说,她拥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四个孙子、一个孙女、两个外甥女等几十口人。因为,母亲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获得了回报。“孩子们都知道孝顺。”不光母亲,连左邻右舍也常这么说。子女们时常拿些钱给母亲对她老人家说:“妈,您花钱可千万别省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母亲总是将钱推开说:“我有退休金,够花了,不需要你们的钱。”母亲从未对钱表示出特别兴趣,但总是会有一些对儿女们尽孝的喜悦。可近几年,母亲对钱或营养品什么的.需求越来越淡漠,并时常拒绝收下或收部分,余下的让子女们带回去。她不止一次地叨念:我不缺钱,不缺钱。那语调里分明有一种用钱所不能排遣的情绪。
记得那次周末晚上,我没有打招呼便回家看望母亲。我一推门儿,她老人家刹那间闪现出的既惊又喜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我,陪母亲扯扯老空后,就要走了,倔强的母亲颠着小脚非要送我,等我走出新村转弯回过头来的那一刻,那景象是如此深刻地映入我模糊的视线:母亲站在昏黄的路灯下,拄着拐杖,冬日的寒风扬起老人有些纷乱的银发。她老人家定定地站着,那痴痴的神态里分明寄托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和企盼或渴盼。那神情像母亲离不开儿女,更像年幼无助的孩子离不开家庭的温暖......
“工作挺忙的,别老惦记着回家!”母亲亲切但却有些凄凉的声音仍在我身后响起。
那一夜,我失眠了。为母亲,也为我自己。
寂寞这一词,对于识文断字的人来说,不知借用了多少次又几近滥用,对于大学不识的母亲来说,即确确实实到了人生的一个关口。
这寂寞需要排遣,需要化解,需要驱散。而治疗它的秘诀良方只有一个,是爱和关怀。那以后,在工作之余,在生活闲暇,耳旁总有一个强烈的声音督促我,那就是:回家,回家,回家!
不需要丰厚的礼品,不需要艳丽的鲜花,进得门来唤一声“妈妈”,沏上一杯淡淡的香茶,耐下心来再听一遍老人家重复过n遍的陈年旧事,跟老人家扯扯老空,唠唠家常。
所有这些,对于子女们实在算不上什么,可对于风烛残年的老母亲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慰藉,是一桩多美的乐事啊!
为了这一切,忘不了回家,常回家看看。
慈母的散文4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
许多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当我们有朝一日停下匆匆的脚步,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这期间发生了好多的事,无数的变化,然而大都已不留什么影像,唯有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多年前,我也是有父母的人,那时候父母为我欢喜为我忧。可年少自负的我心高气傲无视亲情的存在,怀着生活的点点创伤,怀着丝丝的失落和伤感,怀着要拿青春赌明天的决心去追随似懂非懂的爱情。原以为自己一定会走得潇潇洒洒,从从容容,没想到就在我将要踏上迎亲的车门时,我看到了母亲那装满不舍和牵挂的双眼,心中顿时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失落!车子在前行,家越来越远了,门前的人和树都看不见了,可母亲的眼神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想着从此我将远离生我养我的父母,远离我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故土,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会亲切地唤我“亲戚”,我忽然感觉离这生我养我的人和地疏远了许多!
母亲一直都不大中意我远嫁他乡,可无论她心里怎么反对表面上还是很平静。我知道她爱我,不想让我为难。
在我筹办婚事的那段日子里,母亲一直强装笑颜。我知道母亲心里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和担忧。由于我从小性格懦弱而且体弱多病,所以母亲对我总是不放心,总怕我受苦受累。从小到大她一直都偏袒我,虽然那时我已经二十三岁,可母亲对我的担忧依然未减,她总希望我能就近找个好人家也好受她的照顾,而我偏偏选择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作为我的归宿。我所爱的人对母亲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她根本无法判断我所选择的人是否会诚心诚意地待我一生,而我又是那样样的固执,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母亲对我这没有底的婚姻忧心忡忡。有好几次半夜里醒来,我看见了一闪一闪的亮光,我知道是母亲在黑暗里吸烟。母亲有吸烟的习惯,这是太多的苦难和不幸给她的赏赐,每每遇到不如意的事母亲就会吸烟,其实吸烟对她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发泄的方式,就像一个人在无声的哭泣,眼泪没有流出而是流进了心里。我知道母亲心里苦又不忍责怪我,所以只好把所有的苦水往肚子里吞。可惜我意已决,不顾母亲的伤心执意远嫁。在我大喜的那天,母亲神情格外谎乱,说话语无伦次,还丢三落四,我心中虽很不忍但还是对母亲有些许责怪,怪她不该那么不谨慎。好在有几位叔母帮忙,一切都还顺利。
婚后我的日子一直过得十分拮据。那时丈夫每月只有四百多元的工资,妹妹又正在上学,婆婆体弱多病。我因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对诸多事不太适应,尤其是饮食总觉难以下咽,每天都吃得很少,我本来不很丰满的身体更加削瘦。每每回家,母亲脸上总会布满阴云,但她从来没有责怪过我,只是想方设法做一些好吃的劝我多吃一些,劝我多住些日子。我都是为人妻的人了还要母亲这样为我劳心劳力,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后来便索性很少回娘家了,我想眼不见,心不烦,只要母亲看不见我的破败像,她的心里就会少一些烦恼。然而事实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样,我的逃避只是更多的增加了母亲的忧郁和牵挂。终于有一天母亲坐车亲自看我来了。当我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拎着两个大包,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站在我的面前时,一种深深的内疚和负罪感使我无言以对!母亲晕车,所以坐车对她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然而思女心切,她忍着痛苦一路呕吐着来看我了!
在我家住了几天后,母亲决定回去。我便送她回去,一路上母亲不住地吐,每吐一次后她就脸色苍白,苦不堪言。最后几乎连胃液都吐出来了,人坐都坐不稳……回到家后,母亲整整在床上躺了三天,她说自己总会觉得房子在动,床也在动!尽管如此,后来母亲还是拖着虚弱的身体几次来看我,我真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忍受着这样的痛苦来回往返,但我深知那是深深的爱女之心在支撑着她使她忘却了痛苦。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切我依然会泪流满面,我是一个不孝女,我给母亲带了太多的思念和牵挂!
我知道母亲一直都希望我过得好。我只有快乐幸福的生活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为此我努力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我年轻不怕吃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妹妹大学毕业,顺利找到工作,婆婆的病也日渐好转,我已习惯家里的一切,人比以前精神了许多,孩子也是活泼可爱。母亲脸上的愁云舒展了许多,对我的孩子尤其偏爱,每到冬季她都会为孩子做好棉衣棉鞋。然而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太多太多的劳苦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疾病一一显露出来,终于传来了噩耗……
我原打算接母亲到我家住一段日子,侍候侍候她,尽一些做女儿的孝心。谁知她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终于撒手人间,永远的离开了我……
疼我爱我胜过自己生命的母亲就这样去了,从此我们相隔阴阳两界。母亲形去影散,几回回我与母亲梦中相见无语,醒时唯有哀伤缕缕,泪流千行。我是读书人不相信所谓鬼神,然而深深的思念常使我不由的期盼真能有一位神人给愚钝的我一点暗示,让我能与母亲有所感应。好多年了,每每我看到在乡间的林荫道上或是在城市的公园里年轻的妈妈拖着幼小的孩子慢慢前行,生怕孩子摔倒摔伤。可调皮的孩子总会不时抽出小手嬉笑着乱跑,妈妈便会在后面急急的追,一脸的焦烁不安。我就会想起母亲,我会想如果母亲还在人世,我牵着白发苍苍的母亲的手,陪她在夕阳下轻轻漫步,那是怎样的从容和温馨!可惜我一直在忙自己的事,繁重的劳动,繁杂的家务常常让我疲惫不堪,我无心也无力回报母亲。我总在想等到有一天我的生活好了我一定风风光光的陪母亲去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陪她买她喜欢的东西,陪她吃她最爱吃的饭菜!从没想过她疲惫的身子是否等得起?母亲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为了儿女她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真的是展开眉头,又上心头,一生不得开心颜。可是我们做儿女的总是在忙在等,以种种理由为自己寻找借口,岂知世上有好多的事可以等,唯有对父母的孝敬和关爱不能等。他们疲惫的身子常常难以自持,当他们离去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唯有无尽的思念和悔恨。
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六年了,在这六年里我走过了许许多多坑坑洼洼的路,在行走的途中每当我想懈怠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母亲那充满期待和鼓励的双眼,我就会鼓起勇气努力地往前走。在这个世界上唯有父母之爱是可以永恒的,即使有一天他们不在了,但这种爱依然可以温暖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母爱就像涓涓的流水,已深深地渗透到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滋润着我的每一根神经,陪伴着我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前行。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老人节来临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思念我远在天堂的父母,深深地怀念父母所给予我的一切,深深地祝福父母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慈母的散文5
爱者,情也;母爱,情中至伟、至真、至深也。凡父母者,无不视子女为心肝宝贝、己命之上也。
此儿出生后,病灾不断。先是周身黄疸,让母揪心;继而宿便不通,母急无策,终用皂条蘸水捅臀部,粪应声而下,臭气熏天,然母不嫌反兴高采烈也。
三岁入托,发烧致肺炎,已危重,其母朝夕服侍,殚精竭虑。可怜她自身羸弱,而能坚守七昼夜,直至病渐转机,何也?母爱矣。
正应了“祸不单行”之言,肺炎刚好,又患哮喘,哮喘未除,腿伤更凶。首次入骨院,托人图便,险酿大祸。只得将已连弯骨,重新压直,打板固定,其疼可想而知;其母心痛,无以言表。
纵观入学前,诸病多而沉也,其母所付心血难以计量。每次重病,母惴惴不得安也。正所谓:日哄病儿喂药、喂水至黄昏,夜抱心肝祈求上苍到天明。爱子之心,上天可鉴
终盼儿至入学年龄,幸好诸病渐去。每见儿背书囊,欣欣然上学堂,母总会喜形于色,窃以为万事可顺矣。殊不知上学也未必省心。
此儿好动,质朴而和善。谁曾想他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初学时,在外婆家。其母以为二老皆为人师者,必能事半功倍,谁料老人溺爱,常犯“越俎代庖”之蠢事,又未能树牢“学以勤苦为首要。”
母见儿沉迷电视、电脑,不能自拔,无心学习,甚急之。力主为儿寻求优质教育。不惜重金转学和平一校;又让儿回父母身边,可时时管教。
须知,此举可治标未能治本,厌学,乃症结所在。名校就读四年,仍无起色;又面临升初中之抉择。闻私立雨田中学严管学子,便期待借此校之力,矫正其子厌学之弊端,至今入校已一年矣。
其母常曰:“今衣食无忧,所虑唯吾儿学业也。往昔为儿疾患疲于奔命,而今为儿学业忧心忡忡。其忧远在疾患之上。”这正是:肺腑之言,轮番灌输;辅导书籍,摆满书架;补课、家教、陪读、电化,无所不用其极;父管、母管、父母共管,试来试去。闹得其母心力交瘁。白天单位上班,母念儿课堂是否听讲;下班回家,匆忙备炊,不忘检查作业对错。儿一点进步,母赶紧表扬;儿考试失常,母满腹失望,不能发泄,气往肚里咽。眼见所付心血,收效不佳,只得用种种理由宽慰自己。母盼儿及早幡然醒悟,又深知儿的学习一刻不能放弃。
儿啊,你何时能理解娘的心;儿啊,你何不赶紧丢掉贪玩之癖;儿啊,你是好孩子,有许多优点别的'孩子不如你;儿啊,你总有一天会明白,必先成才方能鹏程万里;儿啊,光阴珍贵,何不趁风华正茂,急起直追。父母、亲友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吾儿加油,母愿与儿携手共勉。
慈母的散文6
有一声呼唤,如鲠在喉,不曾喊出已九年。
有一滴泪水,藏在心底,不曾流出已九年。
那一声呼唤叫做“娘”,那一滴眼泪叫思念!
很久很久不再记起,很久很久不再哭泣。可是今天,又想起了那一张慈爱面庞,突然就泪如雨下。不是清明,不是娘的忌日,可是突然就软弱了下来,突然就想痛哭一场,于是我说,我想娘了,于是任泪肆意奔流。
很久很久不再流泪,突然想起了这种久违的感觉,突然不想再虚饰坚强。九年的阴阳两隔,无数次的静夜思念,穿心透肺的疼痛,如今只想含泪问一句:娘,在天堂里还好吗?我想您了,真的想您了!闭上眼睛,请您再走进我的梦吧,纵然只是在梦里,也想再享一回永不回转的母爱啊!
20xx年中秋节,父亲和哥哥闹矛盾,扔下患脑梗无法自理的娘一走了之,躲到了我这里,哥哥无奈地接过了照顾娘的任务。那天已近黄昏,夕阳余晖冷冷地斜铺在院子里,我和二姐站在娘的轮椅两边,热泪长流,久久不忍离去。二姐一遍遍哽咽着问娘:“娘,你自己在家里能行吗?”早已神志不清的娘,茫然地望着满脸泪水的我们,含糊不清地回答着:“行……”两行清泪,缓缓流出她浑浊的双眼。回去的路上,洒满了我们牵挂与伤心的泪水。
我们无法苛责父亲,毕竟他自己也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也无法责备仅仅能保证娘不被饿着不被冻着的哥哥,工作在身没有条件亲力亲为的我们,对他还能有更高的要求吗?我们只能央大姐常去帮着照顾照顾,周末假期回去看看娘,给她添置些东西,帮她洗头洗澡,剪剪指甲。已认不得儿女的娘,总是歪着头坐在轮椅上,摇晃着满头银发,眼神涣散地望着我们笑,笑出我们满眼泪花。
20xx年初夏,麦收时节,再一次回家看娘。娘佝偻着身子坐在大门底下,昏昏欲睡。放好水给她洗澡,翻过来她的身体时,我们的泪水"哗"地一下子全出来了:娘的臀部、大腿生了好几处褥疮,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二姐当即哭着说:“赶快,赶快送医院!”娘住进了市中医院。开始我们轮流着照顾,放暑假后,我在医院整整陪护了一个月。躺在病床上的娘,已经什么都不知道的娘,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疼,没有闹过一次,总是安安静静地睁着眼睛,一脸的慈祥和顺。同病房的人都说:“真是一个不多事的老太太啊!这辈子肯定是一个好人!”
出院后接娘来我家,由我和父亲亲自照顾,又守她整整一个月。因为我知道,陪伴她的时日已不多,而我,只有假期才可以完整地奉献给她。我没有物质上的孝敬,只有精神上的陪护。一如学生时代的每个假期,安安静静守在家里守着父母,做着他们最懂事最乖顺的孩子。
一日三餐精心调剂,一勺一勺喂给娘,多少次一个喷嚏溅我一身,我狼狈的样子反而把她惹得“嘿嘿”笑,我只能无奈地苦笑笑,平静地擦干净。像侍奉几个月的婴儿一样,为她换洗尿布,收拾污物,阳台上因而充满了异味。每天洗呀晾呀,洗着洗着泪就不由自主下来了:这样的苦累怕是机会也不多了吧。
九月开学,尽孝与工作无法两全,只好让父亲跟着,把娘送走,可是仅仅过了一个星期,娘就又一次住院了——至今,我都在为此而不断自责:如果,不让娘走,或许她不会这么快再进医院吧?或许她能够多活一些时日吧?可是,人生无法回头,生活没有如果!这一次,娘仿佛已经耗尽了今生所有的气力,再也说不出一个字,再也不能自己动一下。一夜一夜轮流守护着她,不敢有丝毫疏忽,还是眼睁睁看着她越来越虚弱……
世界上还有比眼睁睁看着最亲最爱的人离你而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更加残忍的事情吗?
永远铭刻在心的是那一幕幕:已无多少知觉的娘,对任何声音都无甚反应的娘,在听到我们兄妹四人的乳名时,脸上,露出了要哭的表情,她已哭不出声音了,已流不出眼泪了,只有表情!一次一次哭的表情,四次哭的表情,证明着她潜意识里出自母性本能的不舍与牵挂……
第二次出院,娘躺在车里,急促地喘息着。我守在她身边,轻轻对她说:我们要回家了!娘的脸上,露出的是疲惫无力的笑。安置她躺在家里的床上,俯身告诉她:回到家了!回到家了!她的脸上,一次一次重复着要哭的表情,一次又一次,只是哭的表情……
知道娘辗转再久,还是想要躺在家里的床上,才能安心睡去。
无声的哭,无声的笑,铭刻于心,铭记终生。
出院后的第二个周末,二姐打电话告诉我,医生说娘很危险,要我随时做好准备。放下电话扑在床上我嚎啕大哭:娘要没那口气我也不活了!我也不活了!
是那一刻真真实实的感觉,痛彻心扉。
11月14日,九点多钟的雨夜,汽车在无边的黑暗里飞奔。窗外雨声淅沥,车内的我,一路子泪落如雨。
病卧在床的娘,已经整整17天粒米未进了,前十几天持续发高烧,就靠每天打点滴,每天喂几口奶粉维持。天天打电话问情况,大姐总说挺有精神,虽然吃不下任何东西。每个周末我和二姐都会赶回去,守她一天,再忧心忡忡奔赴工作岗位。我们已在心里做好了随时回去随时接受噩耗的准备,今天,刚刚结束期中考试,我和孩子都没有耽误,正暗暗松了一口气,便传来娘不好的消息。
七点多打的一个电话,消息让我的心一沉,大姐说情况不好,今天一天光排大便四五次了。早就听说人临终前要净身,排便是一种不好的预兆。而娘,平常十天半月也难排一次,更何况自出院回家这四十天的时间,她哪里吃多少东西了?我忙说,明天一早赶过去。
八点多钟,父亲打来电话:“你娘已经穿上了衣服(寿衣),架到外间的床上,你们今天晚上能赶过来尽量过来,要不可能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顿时傻了,坐在那里不知该干什么。收拾东西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转过来转过去颤抖的手不知拿什么好,一切就像在梦里,前方仿佛吉凶未卜,而结果其实早已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了。
找了一辆车匆匆往家赶,出门时还没下雨,半路车窗上竟密密落满了雨滴,和着我落雨的心情。
十点多钟到家,冲进屋门,满屋子的人映入模糊的泪眼,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房间。站在娘床前,看到宽大的寿衣包裹中的瘦弱的娘,那急促的呼吸,那迷离的半睁的双眼,我的泪,再次不争气地滑落。可是我不敢发出一点声响,怕惊动了气息奄奄的娘。舅家大表嫂责怪地捅了我一下:“你这时哭什么?”我赶紧拭泪,我知道,农村有很多规矩,我得好好遵守,为了让娘能安安稳稳顺顺当当走完这人生的最后路途。
素有经验的大表嫂说看样子今晚没事,后半夜大家便散开歇息去了。我和二姐不敢掉以轻心,一人一凳围坐在娘床头,忧虑而又无奈地望着娘。整整一夜,呼吸依然急促,可是娘的眼睛,隔一会儿就睁得老大,努力向着门外的方向(娘的头正对着堂屋门),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是在等正连夜匆匆朝家赶的大孙子,还是几年未见不能回家的小孙子?我们的心,充满酸楚。农村的冬夜,寒气袭人,披着厚厚的羽绒服,依然冷得承受不住。意识一会儿清醒一会儿模糊,就这样守着娘,从落雨的黑夜捱到浓雾的晨曦。
父亲、哥哥、大叔、二侄也在一边高声或低声交谈,整整一夜,守着娘。
天明了,娘终于捱过了又一个夜晚。光明总会带给人一些希望吧,虽然这希望或许渺茫。父亲甚至偏执地说:“咱就当昨天排便是肠梗塞下来了,也许从此就好了呢,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吧!”可是我们心里都清楚,不会有这样的奇迹出现了。娘绝不是肠梗塞,昨天一天排便六次,绝不是正常现象,娘是在净身呵!听着父亲的话,我们只是默默无语。
走出房间,浓浓的.雾重重包围住我们,如心中浓重的悲痛。二姐说起前天晚上她做的一个梦,梦见一只很小的飞机,带着娘就飞上天了。大姐说;“那是要带咱娘走,不好啊!”我想起了同一天我做的那个梦:娘好了,笑呵呵地坐起来。知道上天在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做着暗示,再也不敢深想下去。
依然急促的呼吸,依然不时睁大的双眼,情况好象没有多少变化。十点多钟父亲便让我和二姐去歇息一下,二姐要等姐夫和外甥女来,我便上楼稍事休息。朦朦胧胧中听见外甥女来了,在和女儿、侄孙女说:“……我妈说,就算是一个病卧在床的娘我也要……”意识激灵一下子全醒了,匆匆起来下楼去。看到娘的床已经调成东西方向,二姐和姐夫一人一边在摸着娘的脉搏。我的娘,我的娘,为什么眼睛不再睁大?为什么瞳孔有些散乱?为什么呼吸不再急促?为什么呼吸如此微弱?赶紧坐在床头,一边暗暗自责离开的这两小时,一边忧心如焚地关注着娘任何细微情况。娘的呼吸越来越弱,越来越弱。柔弱的我最先禁不住流泪,颤抖的手不时摸着娘的额头、脸颊,生怕它会一下子变凉。清清楚楚地看到娘眼角缓缓流下一颗泪,二姐泣不成声地用纸去擦(表嫂说人最后会流下成颗的眼泪)。我们姐妹仨和二侄已是唏嘘一片。管事的三叔一遍遍喝止我们:“不能哭,这时谁都不能哭。”泪水哗哗,只能强压住哭声,只能无声地哽咽,因为这时候出声哭对娘不好。娘开始往上倒气,倒一次停一会儿呼吸。我们哭得稀里哗啦,场面一片混乱。大家喊着赶快调床头,调过床头后,娘倒了几次气,呼吸停了几次,最后一次倒上来,半睁的眼瞬间合上了,嘴也闭上了,那一口气没咽下去就再也没有了呼吸。
三个九岁的孩子站在门口看着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也忍不住哭声,被大人喝住,跑到东屋哭去了。那是疼爱她们的姥姥和老奶奶呵!我听到东屋传来她们大嗓门的哭声。
再也没有了呼吸,再也没有了呼吸,娘的身体在慢慢变凉。可是她的眼和嘴又半张开了,时钟指向了20xx年11月15日(农历10月18日)下午两点钟,她的大孙子还在匆匆回家的路途中。
一片混乱。在表嫂指挥下,大家匆匆给娘擦净了身子,穿好了寿衣,戴上了凤冠……模糊的泪眼中,我一直盯着凤冠后的金属饰片,心疼地想:“那不硌娘的头吗?那得硌得她多疼啊!”一直不甘心。大姐一个劲地说:“我老是觉得娘没咽那一口气……”迟迟不愿把娘送走,总觉得她还会缓过来,她还没咽那一口气。可是,一次次试鼻孔,确实没有了呼吸,摸摸心口,确实没有了心跳。娘真的走了,真的不会缓过来了,安安静静地走了,却不是那么安安心心地走了。
一直在哭,望着静静躺着的娘,一张白纸盖住了她,从此,阴阳两隔。
一人执一根香,出去送娘。终于可以出声地哭了,大声哭喊着“我的娘”,走到十字路口,烧一堆纸,再哭着回来,娘,被我们送走了。坐在娘床边哭,哭得天昏地暗,哭得不辨时空。大侄和外甥终于赶回来了,可是,赶上的只是伤心欲绝的痛哭!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吊纸的人不知来了多少,来的有谁,我只是哭,蜷在最里面的角落里。
夜晚来了,不想吃也不想动。大姐、二姐和我在西,哥和二侄在东,为娘守灵。我的位置正好可以看到宽大的寿衣袖管中娘握着白手帕的手,望着那劳累一生而关节粗大的手指,想着娘苦难的一生,心底泪海汹涌。娘呵,完成了她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静静地走了。一辈子惟恐麻烦别人的娘,就连走也选了一个谁都不耽误的时间——期中考试刚刚结束的这个周末,而今后,再也不会给儿女增添一点点麻烦了。娘呵,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的娘,终于放心地歇息去了。
还是不甘心,摸摸娘的手,冰凉冰凉,终于相信:娘真的走了,再也回转不来了!
11月16日,守着娘的遗体痛哭一天。亲戚们相继来吊纸,邻居们纷纷来帮忙。我知道,娘做了一辈子好人,每个和她接触过的人都会心痛她的离去。
下午,送娘去火化。娘被抬进棺材,我们最后一次为娘净面。看着断气已一天多的娘栩栩如生的面容,看着昨天为她合上的眼和嘴竟又是半开着出现在面前,轻轻擦着娘的脸,我心痛如绞,泪如雨下。棺盖合上的那一刻,我知道,这是最后一眼看见娘了,此后,此生,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跟在灵车后面,撕心裂肺地哭着、喊着,多想这条路就这样无限延伸,可是只能跟到村外。磕头拜别了娘,娘,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生活一辈子的村庄!两三小时后,迎来的是盛着娘骨灰的石棺,是价格最贵的大理石棺,盖着描龙绣凤的“苏棺罩”。这是娘今后的安居之所呵,我们要让她舒舒服服,风风光光。
那一夜,守着娘的骨灰。虽然隔着冰冷的石棺,可依然感觉娘在身边,心里充满熨贴的温暖,寒夜里唯一的温暖。
11月17日,娘走后第三天。依然是一天的痛哭。看到匆匆赶来的三婶和堂姐妹,满腹的委屈与伤心忍也忍不住,哭得更加悲痛欲绝!下午,该打发娘入土为安了。娘的遗像已摆在桌上,望着那慈祥的面容,望着被缓缓抬出的装有娘骨灰的石棺,跟在石棺的后面,想着就这样送娘远去,一路子,伤心得嚎啕不止。
因为是新坟地,女客被阻在了地头。跪朝坟墓的方向,哭送娘。大姐像所有的农村妇女一样,哭喊着催人泪下的句子,我和二姐却只是一声声重复着“我的娘呵”,所有的话语在心底堆积,今后的岁月默默说给娘听吧!暮霭沉沉中我哭为什么会有这种规矩,为什么亲闺女却不能亲临娘最后的安居地,不能亲手安置她的家,我们多不放心啊!
回家来,屋内已空空荡荡。陪伴了三夜的娘终于没有了踪迹,今夜只有娘的遗像,挂在正中的墙壁上,慈爱的眼神安祥地看着我们。那么,再守一夜吧,再守娘最后一夜!
11月18日,娘走后第四天,是“服三”。
起风了,为娘扎好的纸房子和纸牛在风中呼呼燃烧,双膝真真切切跪在娘坟前,望着新土堆积的坟茔,想这就是娘今后的家了,下次看娘就要来这里了,想娘就要来这里倾诉了。娘呵,你在里面可好?你躺得舒服不舒服?
眼泪一直没有停歇,哭声一直没有停歇,听到嫂子喊:“娘啊,你到哪里去了?你回来吧!”更是泪水汹汹,转身要走了却止也止不住。萧萧寒风中只想倾尽今生所有的泪,只有娘才是最承受得起的那个人呵,除了娘,还有谁值得流尽一生的泪?
走了,走了,终于要走了。风吹乱了长发,吹不干心底的苦泪。再望一眼那座孤坟呵,再望一眼娘亲!一生喜好热闹的娘呵,我们的心留在这里陪伴着你,你不会孤独。
一步一回头,向娘告别,永远地告别。
回到自己的家,回到现实。真的再也撑不住了,可是我不能倒下,我还有孩子。是娘教会了我坚强——“为母则强”。眼泪留给黑夜,白天的我是坚韧的风中劲草。念着“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为自己寻找坚强的理由。
12月1日,娘离世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前,还有体温,真真切切触摸到的体温;还有呼吸,虽然已甚微弱;还有心跳,虽然已不那么规则。但这一切,都是生命的体征呵!而今,这一切到哪里去了?一个人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念每转至此,心痛得无以复加,两个星期了,走不出浓浓的悲哀。
仿佛大病一场,再也没有了活下去的力气,再也提不起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躯壳被掏空了。娘走后第一个星期,感情一向内敛的我却常常禁不住悲声。站在讲台上说不出一个字。课堂上学生们变得好听话,虽然他们不甚知情,班长在随笔里安慰我,令我无人时哽咽失声。亲人的声音更使我悲痛,我不敢打电话,放下姐姐的电话便潸然泪下,虽然我们都小心翼翼地不敢提到娘。第二个星期,我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因为生活还得继续。但谁看到平静背后的悲哀?谁知道深夜的泪水?夜夜慈母入梦乡呵,从此只有梦里再见那慈祥笑颜!
文字或许无用,或许矫情,可一无所有的小女儿,除了一捧眼泪一颗心,还能用什么来祭奠您,我的娘亲,世界上最疼我的唯一的那个人?
20xx年2月22日。娘的百天祭日。
许久许久,不曾梦到娘了,裹挟在生活的滚滚急流中,我不能喘息,不得停步,不敢回忆,只能一直拼了命地向前,向前。可是晚上,慈母又来入梦。梦中,漆黑的乡间小路上,我在恐惧地大喊:娘,娘……没有她的踪影,可恍惚中,她刚刚走过去。
一忽儿娘在路旁对着我温柔地笑,说:“不要害怕,我在这里,我一直在你身边呢!”那条小路,是中学时代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年的路;那条小路,是现在娘的坟墓通往回家的一条路;是从来不需要想起,从此也将永远不会遗忘的一条路。
醒来,窗外有微微的晨曦,枕边是凉凉的清泪。
每年清明,娘的坟头总是会矮下去许多,立在青青的麦田里。这块土地,是娘劳作了一辈子的田地,而今安眠于此,她该是欣慰的吧!每年这一天,我们都会回来,带着买给娘的纸钱和元宝。最初是伤心欲绝地哭喊,后来是默默点燃纸钱,望着翻飞如蝶的纸钱在风中熊熊燃烧,默默流下汹汹的泪;默默往坟上培土,一次一次加高坟茔,一次一次将思念,加浓。
生活的大河永远奔涌向前,一年,又一年。痛苦烦恼总是层出不穷,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总是缅怀过往?于是渐渐地遗忘了泪水,埋藏了伤悲,漠然地走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所以最后,失去娘的痛悲,竟也渐渐淡漠。也许我只是想让自己,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有时夜深人静,思念会变得温暖,记忆走回久远的过往。想起家境不好的初中时代,整天头疼脑热的我,每天享受的那碗鸡蛋羹;想起高三时,感冒与厌食一直不断,身心倍受煎熬的那一月,终于躺在家里的床上,娘坐在床前,握着我的手,陪了整整一夜,她笑着对别人说:小秋是想娘了,三个星期没见娘,娘都想她了呢!被子底下,是那张泪水汹汹的脸;想起远离了娘,走向了异乡,多少委屈与泪水充盈的夜晚,却再也不敢展露在她面前。还是没有学会坚强,没有学会独立,一直就是娘怀里,那个娇娇弱弱的乖乖女,却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娘说——逼上梁山了,可是她无能为力。生病了的娘,残损的的羽翼,已经无法为我遮风挡雨。
如果一切还来得及,该有多好,我会好好陪着娘,不再远离,让她饱受思念与牵挂之苦;我会谨慎对待我的婚恋,牵着一个让娘放心的人站在她面前,骄傲地对她说:娘,我很幸福!我会过一份平淡而幸福的生活,然后像很多普通人一样在娘有生之年尽孝心,不再让自己留下遗憾。如果,只是如果!
倔强地说着不信命,可是心底比谁都脆弱,含泪臣服这命运的安排。陌生的城市里,兜兜转转十几年,找不到家的方向。因为家里,已经没有娘在倚门等候了。人生路途中,顿然失却了目标,失却了前进的动力。午夜梦回,总是娘深情凝望的目光,总是娘温柔低回的呼唤,醒来,只有清冷的月华,映着泪光。
娘,九年过去了,一直都是让你牵挂不已的我,已经在努力地转变着我的命运,在渐渐地好起来。不要有牵挂,娘,好好安息吧,我一定,一定会让你欣慰的。
人这一辈子,什么都有可选性,娘却是唯一的一个,失去了就是永远不能弥补的缺憾与损失呵。
我还年轻,时日还长,我怕岁月的沧桑风云会冲淡我对娘的记忆,所以忍着心痛忍着汹涌的泪,一次次、一步步走向回忆的路。没有人知道这种感觉,那是赤足走在碎玻璃片上,每一步就是一朵殷红血花,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
可是我宁愿,一直走下去,只要能获得,对娘永恒的记忆!
慈母的散文7
怀着丧母的悲痛,我回到了单位继续着无聊而又无奈的工作。白天忙,什么都忘了;晚上贴上床,释放了身心的疲惫。
“给我倒些水!”
听到母亲的.呼唤,我挣扎着想从炕上爬起来,却不能够。
母亲最后一次病倒,自三月十八至八月,瘫痪在床水米难进,子女轮流床前守孝。在这期间,我学会了做饭,洗衣,更是佩服母亲生命的坚韧顽强。她神智由糊涂到清醒的一段时间里,是靠着内心多么强大的毅力而与病魔作斗争,手拽布条攀着腿已经能够坐起来了。这令我们万分的兴奋,满以为这下母亲可以康复,可以到大医院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可临近中秋的夜晚,她却。
我使劲挣扎起来,空荡荡的房间里没有了母亲,原来我在学校啊,原来是一场梦啊。
我耳边还回响着母亲要喝水的声音,却没有为她倒来,我趴枕头上低声地啜泣着。
慈母的散文8
母亲的个性,是影响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性格,不多事、最坚韧。
感谢母亲,报答母爱。
母亲去了,我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珍爱生命,把自己的光和热发挥到更大极限,回报阳光,回报大地,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和快乐。
慈母的散文9
1
坐在那铺火炕上,坐在旧日朴素的哲学里,白天在地里锤炼思想,晚上,在昏黄的油灯下,穿针引线,缝补日子的那个身影,是你——我亲爱的母亲。
青青的菜园里,那个闪烁灵光的身影。是你,我那个像蜜蜂一样历尽岁月之苦,酿造生活蜜的母亲。
菊花的幽香,火红的灶膛和你头上的.头巾,像意境深邃的散章,书写了低矮的屋子和屋子里的兴衰更替,催促了我们追梦的步伐。
2
在炊烟的喘息里,你忙不迭地走向田野,把那弯银镰,挥成了一年的收成,喂壮了我们枯瘦的灵魂。
你用汗水的光泽耀亮那些凄迷的文字,让我们的诗句更加亮丽。
可是,你嘎嘎作响的骨骼声,却灼痛我们疲乏的脊梁。
3
信仰被你攥得硬如坚核,岁月被你洗的干净、洗的简朴,不管走多远,我们都能感知你双手的微温,都能感知你温暖的目光,为我们煮沸了雪花,迎来了破冰的嫣红。
春天,我们满载而来时,你曾经挺拔的身躯已佝偻成一张弓,可是,你的目光依然像离弦的箭,把叮嘱把期盼把祈愿射向无极的苍穹。
慈母的散文10
岁月从来没有停下脚步,总是不紧不慢的走着,不慌不忙地向前。人生就是这样的穿越时空,与岁月同步,不经意地留下自己的足迹。那些远去的人,那些远去的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会不经意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有时甚至出现在自己的梦境里。那些明明已经远去的,仿佛是在昨天,仿佛还在身边。有些会是心生幸福,令人愉悦;有些会是无限眷恋,令人动容;有些会是伤痛不已,令人潸然泪下。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大家都过着清贫的日子。眼前国富民丰、精神饱满、胸罗锦绣的景象,只能加深我对那些事情的回忆,有些甚至是越久远,越会想起,越久远,越觉得不能忘记。人生的每一步总是向前,从来不会让我们回头。远去的,无论多么美好,已经成为记忆,只能在怀念中去体会内心的一切。
母亲养育了五个孩子,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所有的都得靠双手去换来衣食。母亲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从不闲着的手。因为有了母亲的那一双手,我们这个家才是那样的完整。这也是我对家最初的感觉。
从我记忆开始,母亲的那一双手,一直是很粗糙的,有时还会干裂出血。到了冬天随处可见手上冻疮,母亲实在没办法,会用医疗橡胶布包扎起来。记得小时候,我与妹妹,看着母亲会出血的手,总是轻轻去抚摸,问母亲:妈,你痛不痛呀。母亲总是回答:不痛的,老毛病了,一年四季是这样的。后来,我们长大了,才知道,母亲的手是因为生育我们的时候,在月子里洗衣浸泡凉水造成的。母亲坐月子,从来没有满月的,有时甚至几天就下床干活了。记得父亲对我们说,生二哥的时候,母亲还在割稻子,肚子痛了,回家生下了二哥。也许,母亲的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景况。
在那个资源紧缺的年代,许多生活用品都是凭票购买的。买米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哪怕是一些便宜常用的,油、盐、火柴那样的生活用品也是定量的,所以,无论富裕,还是贫困,对这些都是不会浪费的。想想,现在的日子,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母亲是一个对生活很讲究的人。无论多忙,家里总是整理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对我们子女的穿着打扮更是讲究,从来不让我们过邋蹋的日子。在那个年代,都是清一色的棉布,所不同的也只是颜色罢了,谁也不会去想穿什么名牌,能穿得清爽干净已是很不错。那时,老大穿过的,老二穿,老二穿过的,老三再穿,一直到穿破为止。小时候,课本里有一句话至今还是记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也是很真实的写照。那些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记得,无论生活富裕到什么程度,有些是永远不能忘的,那就是“勤劳和勤俭”,因为那是为人之本。
白天,母亲与父亲一样,去田间地头干活,回到家里还需要忙里忙外,洗衣做饭做家务。晚上,待到我们都入睡,母亲会轻手轻脚地整理我们的衣物,是不是需要换洗,有没有破损,母亲会仔细地查看一番,就是这样,每一天会让我们穿得干净整洁。母亲经常对我们讲,新衣服不经常买,但穿在身上一定要干净整洁,切不可邋邋蹋蹋。后来,我也长大去生产队干活了,衣服裤子也是经常要破的。我总是看到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我们几个干农活的衣裤看一下,把那些破洞修补起来,不会让我们露着屁股去干活,让人家笑话。母亲对生活的讲究,讲究到一个衣裤的破洞也要修补得有个样子的。这是我最深刻的记忆。
在那个用着煤油灯的年代,我至今还是想着,母亲用那一双如此粗糙的手,在那样昏暗的灯光下,做出那样精细的针线活。说是煤油灯,有些还是自家制作的简易灯具。用一只废弃的玻璃瓶灌上煤油,弄几股棉线拧在一起做灯芯,就是一盏灯。在那时,一只商场里买的`,套上灯罩,比较亮的煤油灯,算是很奢侈的事情。
母亲从来不会把一些不能穿的旧衣服扔掉,因为要留着做修补用的。母亲在修补衣衫破洞时,配上去的布,从颜色、大小、新旧程度上,都会进行比对,反差太大的,母亲是不会用上去的。花布与平色布不会混着用,浅色布与深色布不会混着用,布料薄的与布料厚的不会混着用。母亲常说,穿补丁衣衫也要穿得整洁。母亲在缝补衣衫时,布的毛边从不会外露,那怕是一点点,每一块布也是裁剪得与原衣衫相吻合的。有些经母亲缝补的,不仔细看,看不出是被补上去的,所以,我们几个从不会嫌弃。母亲不会让我们穿着有破洞的衣衫,发现破的,会叫我们换下来,那怕脱几针线头。在那个时候,没钱买新的,又不会缝补,穿着暴屁股露大腿的裤子是不少见的。走在田间地头,衣不遮体的人也是有的。当然,与现在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暴屁股、露大腿、衣不遮体,那可不是同日而语的。
一针一线,总是那样真切地让我们体会到,母亲的爱,母亲的温暖。母亲会把旧衣服拆开,好一点的留下来,整理收好,用作缝缝补补,再差一点的,纳鞋底。也许,现在找一双布鞋已经很难,成为难得之物。做布鞋,可以让许多破布头再利用,需要的只是功夫。全家人,每一个人的鞋子,都有鞋样。母亲把鞋样用硬纸板裁剪好,做上记号,放在衣厨的最下面,这样就会平直。纳鞋底是功夫活,又是细活。一双成人的鞋底,断断续续,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母亲很少在白天纳鞋底,要么是阴雨天,实在做不了别的家务事,才会拿起那双鞋底。大多是在晚上,夜深人静,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为的是让我们能够穿上一双新鞋。有时,我看着母亲那双满是伤痕的手,总是有说不出的难过。
时势变换着,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母亲养育的五个子女,成家立业,过着富足的日子。不再需要母亲缝缝补补,不再需要母亲在那昏暗灯光下纳鞋底,只是母亲老了,岁月的沧桑,明明白白地写在母亲的脸上,写在母亲的那一双手上。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那是亘古未变的。只是,我们子女能有几人,去感恩父母的付出。前些日子,回到家乡,与那些年事已高的长辈们,说起过去的生活,总是感慨得双眼含泪,看看眼前的生活,总是冒出幸福的热泪。我还傻子似地说,人能永远活下去该有多好呢。人总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总是让人痛楚不少。父母在世时,既没有太多的奢望,也没有太多的怨气,平平淡淡,走完了人生的路。
在许多人看来,母亲那个年代是多么的辛苦,甚至经历了苦难。而母亲从不会这样去面对生活。母亲没有能够看到现在的富有生活,没有能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母亲看着子女一个个成才,所有的辛苦,甚至苦难,似乎都会烟消云散。母亲的一生是清苦的,但又是那样的踏实,也是那样的真切。我越来越明白,幸福和快乐只是一种心态,与拥有的财富多少没有什么关系。
时光荏苒,当我们回过神来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已经单薄到了无力回答的程度。母亲不在了,那些针线破布,那一盏煤油灯,也已经成为历史,也许这就是生活。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想着用文字书写那样一段已经沉淀下来的日子。那些日子,总有一种辛酸,又是那么温暖,一直这样交织着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让人理不清,割不断,忘不了。母亲缝缝补补的一针一线,纹身似的,深深地刻在儿女的心里,成为永远抹不去的爱。
慈母的散文11
当我看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时,脑子不由自主浮现的却是林巧稚的形象。
莫言在后记中写道:“正如小说中所写的一样,我确有一个姑姑,是一位从业多年的妇科医生。我们高密东北乡数千名婴儿,都是在她的帮助下来到人间。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婴儿,在未见天日之前,夭折在她的手下。小说中的姑姑,与生活中的姑姑,自然有巨大的差别。”林巧稚与小说中的姑姑,差别更是天悬地隔,但又有共同点,就是职业都为妇科医生,都没有生育过自己的孩子。
不过,小说中的姑姑,很长时间从事的是计划生育的工作,阻拦更多无形的生命产生,消灭有形的生命于萌芽之中。
林巧稚应该没有专职从事过计划生育的工作,尤其是农村的计划生育,那简直就不是受过文明熏陶的人所能干的活儿,我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补课”时,也试图把乡镇的所有工作都学习个遍,计划生育自然也干过,但那是我“学习”所有工作中时间最短的一项,只有一天,就让我落荒而逃,再不敢做了,一句话可概括它的性质,那工作是必须匪气十足的人才能胜任的,我做不成,林巧稚应该更做不成。
在七十年代末,我读过理由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她有多少孩子——记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当时我的记忆力特别好,对一切读过的文字都印象特别深刻,林巧稚的名字和事迹就是那时深深地刻在了心上,一直没有磨灭。当我来到厦门鼓浪屿毓园,参观了林巧稚纪念馆,更加感觉到林巧稚是有仁慈之心的女性,是真正救人的医生。
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平房,非常平民化的纪念馆,展览第一部分是“钟灵毓秀、雏鹰展翅”。
林巧稚自己写过:“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光绪二十七年(换算为公历为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三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同年考入协和医学堂,那一年美国注册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北京创立了协和医院,林巧稚属于第一批女生。
她的少女时代是属于南国的厦门,厦门的门字很有意思,它的确是我们国家面向大海的一扇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的大门,在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年代,在青年真正有报国之志的年代,与鲁迅、郭沫若等胸中燃烧对科学激情的青年一样,林巧稚选择了学医,走出国门向近现代提倡科学的国度去深造,先后去过英国、奥地利和美国。在美国被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一九四〇年回国,不久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现在女子上学、当官,属于很平常的事情,在林巧稚那个年代确是破天荒之举,她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展览第二部分是“生命天使、医界楷模”。
林巧稚不但解放前是名医,建国后仍是最杰出的医生,在一xx九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她不仅是协和医院的骄傲,是厦门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的国宝级骄傲。
她开拓性地在我国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留存在《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新生儿自发性肺气肿》、《妊娠及非妊娠妇女的阴道酵母样霉菌》、《在协和医院生产的畸形头胎儿》、《对妊娠母亲试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小生儿》等发表的文章中,她著有《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二十四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等专著,主编《妇科肿瘤》、《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庭育儿百科大全》等医学普及书籍。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延续着她破天荒的记录。
她终身未嫁,更没有自己的孩子,即使是生日,她也在工作,她说:“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这不是林巧稚奉行独身主义,而是因为协和医院的不合理规定,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白纸黑字约束着:“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她不想放弃医生的事业,就只能做出终身未嫁的牺牲。
展览第三部分是“参政议政,巾帼英才”。
她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虽然这些职务很多,但都在她的专业范畴之内,她无愧于这些专家之称。她由衷热爱新中国,觉得“新出来的太阳比什么都好,我爱这明朗的天空和这明朗天空下的生活”。
展览第四部分是“德艺双全,风范长存”。
林巧稚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妇产科学事业,她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她看专家号,也看普通号的病人,别人不敢治的病,她敢去尝试治疗。来医院的患者,她一视同仁,不能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她上门去出诊,不但不要诊费,还把身上所有的钱送给贫穷的患者。找她看过病的朱德夫人康克清回忆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不但患者和孕妇,以及他们的亲人了解她、理解她,共和国的领导人,同样认识她、重视她,国家李主席为她题词“学习林巧稚大夫无私奉献精神”,全国政协为她题辞“林巧稚同志,著名妇产科专家”,全国人大彭委员长为她题辞“卓越的人民医学家”。
纪念馆外有尊洁白的雕像,是身穿白大褂,面容和蔼如老妈妈的林巧稚大夫,基座上,关于她的身份,只有五个字“林巧稚大夫”,以及生卒年份:1901—1983。
翻开如书页的石头上镌刻着林巧稚留下的.遗嘱:“平生积蓄的三万元捐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遗体献给医院作医学研究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她不但奉献了一生的全部精力给热爱的医学事业和孩子,也包括省吃俭用,节俭下来的积蓄,全给了孩子,甚至最后把遗体也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回归故里的,是仅剩的骨灰,只有在这里,她不是老妈妈一样慈祥的医生,而只是一个女孩,如同岛上那些散发青春气息的姑娘一样,正处于憧憬美好生活的年华。
花丛中一双洁白的手,托举起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又有翻开的书页记载林巧稚留下的另一句话:“我是一个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不能见死不救,能治不治。”平实的语言,现在看来竟是那么的伟大和难得!如今听惯了太多因为没钱而死在医院门口的患者故事,以及太多因为手术中大夫接打电话或做其他私事而致患者死亡的事情,却极少听到见到林巧稚这样有道德的大夫,偶尔有患者因付不起医药费被媒体曝光,能在社会上募集大量捐款,最终却也都捐给了医院,医院成为今天最暴利的行业之一。只要没钱,能救也不救;只要钱多,救不活也装出治疗的样子,医院把病人当作摇钱树,患者进了医院,想不被过度治疗都难。林巧稚走了,见死不救,能治不治的道德难道也走了?
一组雕塑,有五位双手彼此搭在别人肩上的小孩,听到有导游问了两个问题,第一,“雕塑五个小孩代表什么?”真无从猜起,导游公布答案,“这五个小孩每个代表一万人,林巧稚一生共接生了五万名婴儿,包括各种肤色的人。”我虽然没答,心里猜是五大洲,不全对,第二个问题是考观察力,“哪个小孩是中国人?”同样黑乎乎颜色的雕塑,正确分辨说出结果还真得看谁更认真更细致。
林家还有一位终身未嫁的伟大女性,叫林默,从事的职业与林巧稚类似,林巧稚治病,林默看命,目的都是救人。林巧稚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林默被尊为天妃天后;林巧稚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林默是全球华人尊崇的妈祖,都具有广大影响力。
只要真心救人,把人的生命看得至为重要的人,人民就会给他(她)无尚的荣誉,世世代代铭记。旅游中看山看水,是感受自然的伟力,参观妈祖、林巧稚这样的人物纪念地,是感受人心的伟大。
因为《蛙》的作者秉承的是“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所以书中姑姑的形象,不再单纯是见死不救的医生,而多了漠视生命的粗俗,少了平稳沉着的宁静。林巧稚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医者父母心。或许生活中有不少“姑姑”那样的医生,但患者永远喜欢的是林巧稚这样“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的医生。
站立波浪澎湃的海边,仰望辽远的天际,忽然想起雨果那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林巧稚拥有的不正是这样的心灵吗!
【慈母的散文】相关文章:
慈母般的沙山散文05-02
慈母的作文10-30
慈母的作文10-14
慈母爱04-26
作文:慈母情深06-11
慈母情深的作文10-14
慈母情作文08-03
慈母情深反思08-16
慈母情深反思【精选】08-16
慈母情深作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