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金裹银散文

时间:2024-10-11 04:16:10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渐行渐远的金裹银散文

  西府,是一块古老美丽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大地上,人们稼穑五谷,繁衍生息,世代传承。千百年来,先民们在辛勤劳作中创造出了各色美食。 “金裹银”就是其中的一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它与馒头一样,曾经是乡村人家厨房内很常见的一种食品。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如同旋转的陀螺,或许是太快的缘故吧,很少有人再愿意马鞍劳动、亲手制作“金裹银”了。其实,“金裹银”是一种烙有时代印记的美食,每每想起,中老年朋友们心中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感不言而喻。

渐行渐远的金裹银散文

  对我来而言,“金裹银”最初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还是生产合作社时期。父母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家糊口,我们姊妹几个幼小,奶奶年事已高只能在家里做家务兼顾做饭。奶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叼空去一个离家不远的荒坡里开垦了一块儿地,当别人问起的时候她总是说想种点儿菜,其实到后来不是种了稻黍(高粱)就是种了荞麦。那时政策是不允许私人种五谷杂粮的,生产队长听到了风声便来查看了几次,或许是碍于人老几辈交情上的缘故,抑或是对老太婆没有切实可行的惩治办法,终究没有说什么,临走的时候还一再叮咛不可张扬!奶奶自然高兴得不得了,等干部们走了,老人家抚摸着我的头说:“这下子可好了,我孙娃子有金裹银吃了!”

  秋天,稻黍成熟了。奶奶和母亲趁着天黑把血红血红的籽粒捋下来搓簸干净,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神神秘秘、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活儿就干完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稻黍是怎么晾干的,只记得奶奶把大伯家的磨坊打扫得干干净净后,就去生产队的马坊(养牛的地方)给饲养员说一声便牵回了一头牛。磨坊门口放一个大笸篮,戴了“掩眼”的牛一圈一圈又一圈地转着,磨成碎片的稻黍从石磨沿口淌下来。石磨转动的声音轰轰隆隆非常聒耳,奶奶脸上却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白生生的面粉从箩子底下像雪花一样,飘飘洒洒落到了笸篮里!

  小小的我也参与到磨面的劳动中,奶奶折一只一尺来长的扫帚棍递给我,让我操心时不时地要“透”一下磨眼。贪玩调皮的我却常常忘记了所“担负的责任”,以致于磨子空研,响声如雷、火星四溅时,方才慌忙上前!我的“不作为”举动,自然免不了招来奶奶狠狠地数落。如今,有时候我感觉非常的遗憾,遗憾的是没有操心看奶奶是怎么做金裹银馍馍的,只记得一层白一层黑,味道香香甜甜!……

  前几天我回到家里,与母亲坐在房台晒太阳闲聊,不经意间又说到了“金裹银”。母亲说:金裹银的做法很多,用稻黍面、荞麦面、玉米面均可;最好还是用玉米面,因为玉米面本身带着一丝丝的甜味,而且玉米面蒸熟以后是黄的、小麦面是白的,黄黄白白的颜色互相搭配,就真正的成了金裹银啦!母亲说,想做“金裹银”先要发面,把泡好的酵水倒进小麦面后揉光放一旁,给玉米面里搀和少量的小麦面后也倒进酵水揉光,玉米面里搀和小麦面是为了增加筋道性。揉好的面团盖住静置,直到体积变大,撕开时看到里面呈现均匀的蜂窝状为止。发酵好的面团还需要加入适量的食用碱,为的是去掉老面自身的那种酸味儿,撒上面扑后继续揉光揉匀。先擀开玉米面团撒上面朴卷起来放一旁,再擀开小麦面团后又把刚才擀开的玉米面卷拿过来铺在上面,两种面重叠一起用手压实,卷起来后顶刀切成二寸左右的小段,装进屉笼的时候,切口朝上竖着放。开始是旺火,后为中火,二十分钟的时候改为小火,大概一共有二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足够了。馍熟了,揭开锅盖首先是扑鼻而来的馍香味,热气渐渐散去,惹人爱怜的“金裹银”依稀可见,白黄相间已浑然一体,这时候也顾不得烫了,急不可待地捏一个咬一口,白的(银)筋道绵柔,黄的(金)香甜酥口,诱人的味道怎么也喂不饱肚里的馋虫,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记得07年的时候,我在西安某市场见到一家馍店在蒸制销售“金裹银”馍馍,曾买了一些品尝。味道总是没有家里蒸制的好吃,有人说那是商家们为吸引顾客的眼球,用食用色素浸染而成的杂粮“面”做成的。对此说法,是不是真的我不得而知,只是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不免让人心存芥蒂!

  旧时,人们的生活普遍贫穷,不得不种些五谷杂粮添补单调欠缺的伙食。如今,物质生活已富足有余,各种食材随处可见,人们不但要吃得营养味美、安全健康,而且也要看着“养眼可人”,图的或许就是那种充满喜庆吉祥的“金裹银”的好彩头!

【渐行渐远的金裹银散文】相关文章:

我们渐行渐远散文04-29

人生渐行渐远随笔散文05-02

渐行渐远08-20

渐行渐远04-28

渐行渐远作文10-28

渐行渐远的童年03-20

渐行渐远作文07-19

渐行渐远作文04-15

渐行渐远的人04-30

渐行渐远的梦想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