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愧对母亲散文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是伟大的,更是辛酸的!
父亲兄弟姐妹一共5人,父亲是家中长子。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最小的叔叔才三岁,最大的叔叔才12岁。就这样,母亲成了这几个还流着鼻涕而不明事理的小屁孩儿的大嫂(据说母亲和父亲结婚三天后,就带着三岁的小叔叔回门).按照农村的习俗,新媳妇一过门就开始做一日三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婆婆的故意编出的幌子来让新媳妇儿们接受夫家的“劳动教育”,如果是现在的新媳妇要不把锅砸了才怪。可是善良而勤劳的母亲什么也没说,新婚第二天早上就乖乖地走进了祖母家的厨房,担起了祖母一家八九口人的一日三餐。并且白天还要到地里干活儿挣工分,晚上加夜班给叔叔们纳鞋底做鞋子。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就常常被母亲夜里纳鞋底的声音吵醒。醒来后,母亲佝偻着身子正在一针一线地拽着。辛苦了一天的母亲不累吗?那是可想而知的,但母亲为什么总是夜以继日?我不明白,是不是当时她也受到过祖母的强迫?然而由于那时我们都过于幼小,不能问及原因,更不会说句关爱母亲的话。总之,母亲纳鞋底的声音伴随着我走过了我的童年时期,也是我童年梦中的交响曲,当然那里面蕴含了母亲多少无言的辛酸!
虽然母亲的手工并不是很好,但自从叔叔们有了这位贤德的大嫂后就开始穿上了舒服而崭新的布鞋。也就是从那时起,母亲在这几个叔叔心里树立了长嫂如母的威信,直到现在老年了,叔叔们也都当上了爷爷,只要母亲一声招呼,叔叔们个个不敢怠慢,这是母亲用多年的艰辛劳动付出的必然结果。
后来家中添了我们姐弟四人,大姐和那个小叔叔相隔不到五岁,可见家中的小孩儿多得近乎绊腿,十几口人的大家要吃要穿。父亲当时是大队学校的临时教员,不但工资微薄(不能维持家用),而且还不能帮母亲干农活挣工分,祖父祖母也近老年,显然家庭的重担只有落在了身体瘦小的母亲身上。有人劝她分开过吧,各操各的心,和这些小叔子们过到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母亲不知为什么没有答应,但当时可以想象在那个家大口阔,“吃饭光嘴儿,做活没影儿”的岁月,母亲是怎样在呕心沥血地筹划着无数个今天和明天的。记得有一次小叔叔和我们争吃的,一个抢,一个追,几个还跟在后面哭着喊着,再夹杂着祖母的吆喝,本来就闹哄哄的家现在更是人仰马翻,鸡飞狗跳。这大概是我们小时经常上演的家庭闹剧。一个是朝夕相处年少无知的小叔子,一个是自己的亲身骨肉,在当时缺衣少粮的日子,母亲该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去处理这样频繁的家庭矛盾,母亲对此肯定也很郁闷,可见母亲在那个年月不但受累还要受气。
母亲曾经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其实也不是笑话,是母亲的亲身经历。父亲在那个时候的教书费只有7.5元,虽然相对于现在来说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一斤猪肉,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大家人的口粮钱,这是要上交“国库”的。可父亲看母亲辛苦,就瞒着祖母给了母亲5角钱,结果“粗心”的母亲在上茅房时又把这五角钱掉在了里面,被三叔叔捡到后交给了祖母。祖母为父母克扣口粮钱引发了长达一个星期的家庭纠纷,父亲从此再也没敢给母亲“小费”。直到后来分家自己当家做主了才得以“平反”,每当母亲谈及此事还是愤愤不平,言语间流露出对祖母的强烈控诉。这充分地说明了当时的母亲遭受了多大的精神压抑。也见证了在那个年代,农家媳妇儿是怎样在婆母的强势下委屈求全。
在大姐十二岁那年,叔叔们基本上长大成人,我们一家分出来单过,但母亲仍然没有摆脱贫困。分家的第二年,好强的母亲勒紧裤腰带,盖了两间人见人爱的青砖瓦房。来年的口粮为盖房全卖了,母亲天天用南瓜下的面条清汤寡水,每人碗底的面条屈指可数,母亲的碗里除了几个南瓜片外,就全是汤了。什么年代了,可怜的母亲还是空着肚子在田间劳作,这可能就是母亲到老都没胖起来的主要原因。想起来心酸之至!
还记得我上初中那年,十三元钱的报名费母亲竟然绕着村子借了一个村庄,我不知道过这么窘迫的日子,母亲为什么对父亲没有任何怨言,她对父亲的宽容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会不会就是因为父亲当时已调入镇政府工作?这种想法肯定贬低了母亲的本意!但的确中年得志的父亲是母亲一生的最大荣耀,当然更是母亲的勤劳和坚强才成就了父亲后来的事业辉煌。
改革开放后,土地分产到户。为了父亲能够安心工作,我们家分得的那六七亩地就全是母亲一人来承担,还有我们姐弟的吃喝拉撒。母亲更是呕心沥血,没日没夜地干。父亲往往只是在收割时回来几天,剩下的诸多杂活又甩给了母亲。但母亲总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现在,我也到了母亲当时的年龄,四十挂零。为了生计,爱人也和当年的父亲一样长期在外,我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忙了工作忙家务,还有教儿育女的重任。我常常觉得憋屈难过,在每天的叹息声中怨天尤人。可是比起当时什么都贫乏的年代,养育儿女的母亲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一向认为我很坚强,这是母亲的遗风,但这种血脉传承在质量上还是在我这儿大打了折扣,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承受当年母亲的贫穷和劳累。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在见不到人的棉花地里一朵一朵地捡着棉花,母亲又是如何在伸手见不到五指的清晨一个人拿着镰刀一根一根地收割着麦荠,更无法想象母亲是怎么熬过没有父亲相伴的寂寞而漫长的艰辛岁月。但母亲硬是凭着自己坚韧顽强熬大了我们。虽然我们都不是十分出色,但我们的长大就是母亲多年辛苦付出的最有力的见证。每当我为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牢骚满腹摔了盆子砸了锅时,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总是会说出几句专家都讲不出来的经典之词:“三十多岁的人不出力,什么时候出力?”“有哪个人不从这儿过?”“孩子不是妈妈带,能还是男人带呀?”母亲的金玉良言,谆谆教导是她伟大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兄妹几个,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我们,驱散了我为养育儿女心力憔悴的烦恼,我很感谢我母亲!
诚然,母亲用她单薄的双肩挑起了困苦年代里一个家的脊梁,用她勤劳的双手为父亲和我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她为她的爱人和孩子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美丽,唯独没有她自己!她是无数个当时家庭妇女的共同缩影,就是她们的平凡和伟大才得以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源远流长!
现在母亲已过古稀之年,我们都成家立业了,父亲也早已把她接在身边。但母亲任然没有改变她勤劳善良的本性,到处在房前院后开垦荒地,我们说过多次:“做活做了一辈子,还没做够吗?”母亲总是张着没牙的嘴笑着说:“自己种的都比讨钱买的强?”偶尔赶上我放假,遇到她浇菜园,我就赶紧去帮忙,她却一把推过来:“到一边玩去,还没有我有劲。”说完,快步如飞,一会儿就浇湿了一大片菜地。
母亲至今不服老,更不服输,有时我真想问她:“妈呀,你累不累?”我天天觉得母亲累了一生,苦了一生,虽然我也是靠着微薄的工资勉强度日,但我总不忘隔几天给她买点儿好吃的捎过去,可是,隔一天她又会原封不动地给我送回来,这是母亲的倔强,更是母亲对子女无言的爱的表达:“我老了,什么都吃得进去,米面就是最好的,想你们小时打哪儿来哟!这东西还是留给孩子们吃吧!”
每年的暑期,我都要去上海度假,母亲总是要送上汽车,千叮呤万嘱咐:“路上小心”,“看好孩子”,“去了别吵架!”像我们小时出门一样,就是汽车已启动了,母亲的爱也仍然在随着车轮的转动而呼啸。此时我的泪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泄汪洋,有母亲真的很幸福!
子女是母亲一生的牵挂。母亲不光牵挂着我,还牵挂着她的所有孩子,只要我和母亲一坐下来,她总是:“老三的生意做得咋样了?”“老四俩口子是不是又吵架了?”对于这类我已经听出茧的家庭疑问,我虽然都都已回答无数次了,但我仍然会耐着性子给母亲一一解答,直到母亲满意为止。我知道母亲虽然老了,腿脚不灵便了,但她牵挂在子女身上的那颗心任然有着不可磨灭的灵光!每当我的到来是母亲最大的心愿,我的聆听是母亲最大的安慰!如果我要是几天没来了,母亲就会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来呀,过来我给你烙锅盔馍馍吃。”母亲老是怕我不去,就用我最馋的锅盔馍馍来诱惑我去,可见母亲的用心多么良苦!可是母亲呀,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我的孩子也离不了我这个母亲呀,但再多的理由也在母亲的声声召唤中显得那么自私,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母亲还有好多个岁月呢?她对子女而言只有付出而没有索取。现在母亲儿女绕膝的日子已时过境迁,母亲心里空啊,对于儿女的渴盼在年龄的渐长中与日俱增,成为老人家向儿女索取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夙愿。
可是我们作为儿女有几次能满足母亲的这个小小要求呢?就连大过年也是一个电话报个平安,可知道家乡的老母亲穿着单薄的衣衫站在寒风凛冽的村头冻僵了双腿,望穿了泪眼!因此,我常常觉得愧对母亲,不,是天下所有的儿女都愧对母亲,愧对母亲一生的养育和牵挂!!!
【愧对母亲散文】相关文章:
我愧对她04-29
感恩母亲散文10-23
杨田林:母亲的季节 〔散文〕04-27
不愧对夏天作文700字10-14
散文04-28
南京考生高考后离家出走 称愧对父母煨鸡汤04-27
南京考生高考后离家出走 称愧对父母煨鸡汤04-27
优美散文10-22
经典散文语句11-02
精选爱情散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