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话竹趣散文

时间:2021-06-14 19:36:07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夏日话竹趣散文

  又逢五月,又遇端午,又闻粽香。

夏日话竹趣散文

  喜欢粽叶那平和的绿,喜欢粽子那三棱的形,喜欢粽子那粘糯香甜的味。

  从记事起,每到端午,都可吃到带着母亲味道的粽子,一吃就是40年。

  几年前,一场意外,母亲身体大不如从前,母亲再也包不动粽子了。

  可就是喜欢吃,怎办?总不能每年等着让别人送吧,那就自己学着包呗!于是买来5斤上等江米,用水泡好,农历四月二十八粽叶会,左挑右选,买了2斤宽展的绿色靓丽的粽叶,和一把捆粽子的马莲。

  几天过后,屋里闻到了江米酸酸的发酵味,终于可以包了,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聚精会神地回忆着母亲曾经包粽子的程序:先将米反复淘洗,直到去掉酸味,接着把洗净的粽叶,一一抚平,放到开水锅里煮10分钟,然后,精心挑选出个顶个的红枣,上锅蒸15分钟,一切搞定,就拉开了包粽子的架势。

  可是,那双听使唤的手,怎样也驾驭不了这不听使唤的小小粽叶,反反复复,糟蹋了不少米,浪费了不少枣。

  无奈,放弃。

  朋友的朋友,是个包粽好手,热情好客,主动帮忙。她拿起粽叶放到鼻子下一闻,又仔细端详叶的颜色后,告知,你买的是竹叶,包粽子要用芦苇叶才好吃。

  不禁一愣,是吗?这可是精心挑选的。你看这叶,颜色绿绿的,叶片宽宽的,是五元钱一斤买的。朋友看到我落寞的表情说,水煮过的叶应略显黄色才对,你买的叶煮过了却还是绿色,应该就是竹叶。不过竹叶也可以,你没见超市还卖竹筒粽呢。说的也是,就用竹叶吧。

  竹叶包的粽子,粘糯的味道依然,只是少了一点点芦苇粽叶的芳香,可我喜欢,这别致的竹趣。

  竹趣,源于儿时。

  院子里篱笆扎的菜园子,红色的西红柿,串枝挽叶,嫩绿的黄瓜芽,可劲攀爬,长长的豆角,藤蔓卷曲繁衍,父亲用一根根手指粗的竹竿交叉扎架,这些蔬菜,像列队的士兵,有秩序缠绕在竹竿架上,尽情生长。

  五黄六月,太阳爆裂大地。中午放学,或割草回家,喉咙干渴如丝丝冒烟的柴火,肚子饿得如咕咕乱叫的小鸡。书包一扔,箩筐一放,跑到菜园摘一个泛着青红的西红柿,或一根顶着黄色小花的带刺黄瓜,咬一口酸、脆、爽,温润一下干裂的嗓,喂一下饿得干瘪的胃。整个夏季,小小竹竿支撑在这丰盈的美味里。

  最喜欢那绿色竹叶图案的油纸伞。隔壁住着从北京下放劳动改造的杨阿姨一家,杨阿姨的女儿小丽,长着一双大眼睛,高鼻梁,皮肤像羊挤出的奶,白白的,配上红色的衣服,黑色的短发,很是好看。每当下雨,小丽就会举着一把竹竿支撑的,伞面上高高低低绘有绿色竹叶图案的油纸伞,袅袅婷婷的,走在上学的路上,与我们头顶的塑料袋或破麻袋雨具形成鲜明对比,好是羡慕。好在小丽并不吝啬,路上相遇,会被她拉进去,与她共享这把绿竹盛开的伞花。

  家里有一竹竿,约有一房高。每到秋天,当院里的枣像玛瑙似的缀满枝头时,拿起竹竿向着枣接的繁密的高枝打去,唰啦啦一阵枣雨落地,满地红色,满嘴脆甜,捡拾一筐给小丽送去,丰收了秋天,也丰收了我们的情谊。

  斗转星移的岁月,伴随着学龄的见长、白纸黑字的浸润、各种感官的充实,竹趣在我心里也日渐丰满。

  记得,看《闪闪的红星》电影,宋大爹护送潘冬子,到一粮店,以当小伙计为名探听情报。冬子乘坐竹排和宋大爹手握竹浆,航行在一望无垠的江水上,《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声,与江水两岸,青松翠竹,蓊蓊郁郁的画面相映衬,坚强机智的小冬子,与坚强挺拔的竹子一同深深定格在了记忆的深处。

  入住新家,好友送一盆竹,经人为的编制,成为一竹笼。竹笼,好看,规整,但给人束缚感,竹子下部,竹竿交叉,被绿色的铂线捆扎,状如腰鼓,上部才是繁盛的竹叶,谓之“富贵竹”。

  不几日,竹子根部,新生的竹枝,冲破了竹笼的藩篱,生长得蓬蓬勃勃,渐渐地遮盖了竹笼。我喜欢竹的肆意,喜欢竹的向上,喜欢竹“入土先有节,凌云仍虚心”的品格,赋予其很吉祥的名字“平安竹”。

  “平安竹”,出自宋·韩元吉《水调歌头》“月白风清长夏,醉里相逢林下,欲辩已无言。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当我们徜徉于晋商大院、富庶之家时,常常看到墙上的砖雕、木刻、影壁上有“竹报平安”图案,用“竹”祝福平安吉祥,已演变成民俗意向。

  朋友的家,客厅本与餐厅、厨房通透。朋友将餐厅地面与两侧墙空出10公分后,又略抬高12公分,在离墙10公分的沟缝中放上鹅卵石,里面间隔栽上一圈嫩绿的竹子,餐厅与厨房又以短小精致的原色竹帘相隔,墙上秀制一十字绣“竹趣”图,客厅、阳台有序摆放着竹凳、竹桌、竹椅。

  那情那景,极具谢眺《咏竹》:“窗前一丛竹,清脆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之意趣。有竹子的点缀,朋友的家就显得格外清新隽永。

  友说,守拙,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水泥丛林荒芜了的不是土地,而是心灵,在城市里坐拥自然,过一种悠然的慢生活,才是心灵的真正回归。

  看看,朋友本无竹,却在生存空间创设了竹,何等的浪漫,何等的高雅!

  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文人骚客们所喜爱,由此也派生出一些咏竹的佳诗来。或赋竹于情,或撰联言志,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晋代,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威、山涛、王戎七人,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他们崇尚德行,追求个性解放,常隐居竹林,诗酒清谈,放浪疏狂,被赋予“竹林之游”,也被视为无视名利的君子。到了唐代,竹诗竹画极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生动地表现了竹子奇妙的声律。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爱竹,可谓首屈一指。他爱竹爱得痴迷,一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他宁瘦不俗的气节;辛弃疾“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荫是几时。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辛弃疾更是让栽竹取代了一切种树。

  清代诗人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対竹刚直不阿的赞美之情。“一节复一节,前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又写出了竹的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他还撰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以竹喻人,写出了读书与育人同样重要,育人更要育出像新竹一样充满生机活力的人。

  因竹引发的竹联、有趣故事、传说也被人口口相传。

  明朝解缙,其家门对面,正对一富豪的竹林。有一年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幅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心胸狭隘,胸无点墨,看见对联,面露愠色,叫人把竹砍了。解缙,不着不急,深知富豪之意,在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见状更是恼羞成怒,干脆让人将竹连根挖掉。解缙见此情景,自觉富豪小肚鸡肠,更想取笑一下,又添新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常有”。富豪黔驴技穷,气得目瞪口呆。

  传说,倒是由于竹缘成就了一对唯美婚姻。

  古时候,一书生看到一姑娘十七八岁模样,长相俊秀,衣着鲜亮,手里拿着一铜环锁,跟在一老者身后,仔细观察,好一个大家闺秀,不禁心生爱慕。姑娘也远远看到了挑着一担竹竿的书生,俊朗的面容,矫健的身影,也顿生好感。于是,姑娘先入为主,出一上联:“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窃喜,好一个伶俐的姑娘,随口吟诵:“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姑娘听罢,也被书生的学问所扎服,两情相悦,自然就喜结连理。

  以竹为联,抒发情怀,“岩上苍松,伸出龙头望月,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联中将苍松和嫩笋比作有灵性的龙和凤,不仅营造出美好的景致,而且给人带来福祉的愿景。

  以竹作画,当以北宋文同(又号笑笑先生)为最。他的传世作品《墨竹图》,以水墨画倒垂竹枝,以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浓淡相宜,灵气顿显。竹的形象气韵、竹的亭亭玉立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画家唐伯虎曾在一扇面画上画了竹子,竹枝横斜出,枝密叶茂,意境幽深。郑板桥的雨竹扇画面,仅仅几片叶子,但水墨酣畅,极富风雨秋深、清幽潇洒的竹趣。

  含有“竹”字的成语,更是妙趣横生,“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跟低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比喻某些人不学无术,却夸夸奇谈,不过那也仅指的是初生的嫩笋。“成竹在胸”,这一成语,抓住了竹的特质,画竹之前,心里就应用竹的形象,比喻做事前早有通盘考虑。“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小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指男女幼年时的亲密无间。其实,世人谁不想拥有一段青梅竹马的感情?“豪竹哀丝”形容管弦乐的悲壮动人。“名垂竹帛”、“罄竹难书”一对反义成语,更是警醒世人,做人要好名声永远流传,别犯下写不完的滔天罪行。

  炎炎夏日,品品这些妙趣横生的竹诗、竹画、竹联,分享一下有关竹趣的诗句和故事,岂不爽哉?

【夏日话竹趣散文】相关文章:

夏日蝉趣散文11-01

夏日捉鱼趣忆的散文05-21

夏日里爹爹的竹躺椅散文05-23

趣经典散文02-25

夏日乡村之趣作文08-23

夏日雪趣写景作文07-22

夏日记趣作文400字06-12

冰趣的散文11-15

花趣的散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