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叶圣陶先生墓园散文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随同岱山作协的自助采风团队,迈步在江苏古镇甪直的小桥流水间,感受着雨过天晴,柔云如丝,天光似镜,柳枝低垂,嫩芽似音符流动的气韵,心就如那河道里的水花涟漪朵朵,涌波轮轮。
观赏了保圣寺的唐代经幢、北宋幡杆夹石、千年银杏,百年枸杞和唐代塑圣杨惠之的罗汉塑像塑壁,一边感叹着沧海桑田,人世盛衰。一边向西穿过紫藤架,跨过小墙门,眼前一片开朗,那是一个园子,一片清脆欲滴,有股宁静雅淡之气传递。一眼便见晓是文学大师、教育大家一代师表叶圣陶先生的墓园。
我生命的营养里似乎有着叶老的成分,想起来,点点滴滴总有叶老的影响渗透。《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让小时候有回味的感觉,《多收了三五斗》使年少的稚心有了沉重负荷;《倪焕之》是高中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景泰蓝的制作》却是高中的必修课文。《文心》是大学渎的第一本语文教学论著,是引导我以后进行语文教学的启蒙读本。而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叶老的教育思想,统领着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做人”,养成教育,使学生“真能”的“直观”实践教育……指导我在语文教育中收获点点喜悦。我倾心于他的“为人生”的文学旗帜,我实践过他的“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一代师表,引导了多少学子,如我这僻乡小岛之人,都承受了他这么直接的教诲,敬戴和追从着他,影响之大,精神财富往往不可估量。如今他的墓就在眼前,我的'心竟有阵阵颤动。一种庄重感神奇地升腾起来。
迈着轻轻的步子,顺着由东向西的墓道,缓缓前行。长长的墓道间,有一座名为“未厌亭”的六角亭子,叶老曾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未厌居”,乃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意,是叶老好学进取的人生境界的展示。“未厌亭”延续着叶老的这种风采,让我感受到一种教诲,一种启迪,一种激励。抚摸亭柱,留驻久久,敬佩之情油然涌溢。
思绪虽涌,而心情却宁静起来。于是便轻轻走向高出地面约一米的墓台。在松柏的映衬之下,以花岗石筑成的有着古朴石檐的宽大碑墙给人一种肃穆而平和之感,“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是叶老的好朋友赵朴初先生所题。碑墙下一排冬青绿意浓烈;十米见方的墓台正中高出的石棺里安放着叶老的骨灰。石棺边上摆放的万年青盆花翠绿舒展,生意昂然。细看碑墙和墓台四周的石砌的望柱、台墀上,雕刻着桃花、李花和万年青的图案,这一定是象征叶老桃李满天下,文章垂千秋吧。整个墓台显得整洁宁静、朴实大方。心绪再浮躁的人,到了这里也一定会心气平和,宁静致远啊。只是那些匆匆的游客没有几个过回过来瞻仰拜谒。世风变幻,不知何从;保持自我已是不易的事情。我默默地向着面东的墓墙,对着石棺,深深地弯腰,恭敬地鞠躬,只能这样来表达我的那一份仰慕之意,崇敬之情。
怀依依之心,悄然步出墓园向东而行。忽然想起,叶老是苏州吴县悬桥巷人,怎么会安葬在甪直呢?疑惑之间,已转入一栋粉墙黛瓦,抬头见门楼上镌刻的六个石绿色大字“叶圣陶纪念馆”,也是赵朴初的手笔。进入馆内,瞻仰史迹,于是得知,在1917年到1921年四五年时间,叶老应同学之邀从上海来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从教,从此与甪直结下情缘。他用小船接来他的新娘胡墨林,同校任教,生养大儿,这是他的爱情开花结果的地方。他迎来挚友顾颉刚,一起发现了唐代文物塑壁罗汉,并为挽救国宝尽心尽力。更加上几位同学会聚校园,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共兴教改新风,同举文学旗帜,传播新文化,开展革新运动。这里是他文学开源之地,是他教改革新之境;他就是从这儿起步,走到了时代的前面,创造了文学的人生,成就了教育的峰峦。这儿是他生命的第二故乡。1977年,83岁高龄的叶老曾经重访甪直,在甪直小学徘徊良久,作《重到甪直》诗一首:“五十五年复此程,淞波卅六一轮轻,应真古塑重经眼,同学诸生尚记名。斗鸭池看残迹在,眠牛泾忆并肩行,再来再来沸盈耳,无限殷勤送别情。”忆旧思今,饱含思念之意,字里行间,蕴藉深挚之情。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遵从他生前的遗愿,归葬在他的人生奋斗起步的这块土地上。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在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旧址,兴建了“叶圣陶纪念馆”。生命从起步到回归,是偶然,更是必然。形体虽逝,业绩长留,叶老精彩依然。
走出纪念馆,回想着厚重朴实的墓台,坦荡开阔的境界,庄严肃穆的氛围,清雅幽静的环境,如坐春风的宁静淡爽依然洋溢在胸,让我忽然领悟到精神的品质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心底的敬意是万里长城不倒的基石。如果失去了精神和敬意,那将会使人性流失殆尽。我很庆幸自己的脑海中依然闪现着叶老的身影,回响着他的声音:“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拜谒叶圣陶先生墓园散文】相关文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06-18
名人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箴言03-12
拜谒陈胡公散文11-26
拜谒的意思, 拜谒的解释05-03
叶圣陶作品_叶圣陶散文集01-10
拜谒05-05
静静的墓园的抒情散文02-28
我所见的叶圣陶散文04-15
写给叶圣陶先生的一封信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