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诗碑探幽散文
站在碑廊院内西侧的三道乾隆御碑前,去触摸那些如行云流水般超然出尘的文字时,我一直在用沉静的心去揣摩一个古代皇帝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为人、情趣甚至灵魂。至于我的诠释是否有悖于史册,你可以信其有,也大可信其无,权当一杯茶好了。
【关于禅】
阳光从参天古柏的缝隙里洒下一缕缕温暖时,碑廊院内显得格外静谧而安详,颇有一种禅味。
而说到禅,少林十八罗汉潘国静说:“禅乃悟也,静也。即“悟”“静”生慧。禅是无,禅是有,禅是实,禅是虚,禅是天地万物!”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原来这就是禅。
站在碑廊院内西侧的三道乾隆御碑前,去触摸那些如行云流水般超然出尘的文字时,我一直在用沉静的心去揣摩一个古代皇帝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为人、情趣甚至灵魂。至于我的诠释是否有悖于史册,你可以信其有,也大可信其无,权当一杯茶好了。
【乾隆缘何来百泉】
在中国这么大的一块版图上,只要是古代稍微英明点儿的皇帝所涉足的地方,都应该留下点什么痕迹以供时人以及后人,做点类似文章性的说古论今,更何况是才华横溢、功高大清的乾隆皇帝,留下御碑实在是一件很平常也很经常的小事了。单在河南辉县市百泉风景区苏门山,就有乾隆御碑四块,其中碑廊三块,山上龙亭一块儿。
乾隆皇帝是在公元1750年农历9月22日驾临百泉的,至于他来百泉游览的原因,在辉县市文物局局长张有新所作的《钟灵百泉》一书中是这样说的:乾隆游览百泉,是他称帝十五年后的第一次远游,原因一是乾隆登基之初就有南巡之意,但是皇位还不够巩固,他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治国;二是需要得到朝庭权贵的支持,当时,他即位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他父亲雍正皇帝遗诏中指定的辅政大臣鄂尔泰、张廷玉主事。这次远游是为他六巡江南作的一个试探,他要借此看看朝廷大臣的反应。至于乾隆十六年成功南巡,应该说这次试探是成功的。
然而,在华夏这块版图上,值得欣赏的美景那么多,乾隆大帝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在辉县百泉游览呢?
也许是百泉湖那翡翠般的光华在诱惑着、招引着他乐山乐水的情怀,让他智慧、仁德的性灵久欲找到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地方获得释放,毕竟这自地穴迸出的累累如贯珠的泉水,早在三千年前即自豪地被殷商开凿过,那冬暖夏凉的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既有北方平原俊朗的风情,又有江南水乡柔美的雅韵,《论语·雍也》中不是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句吗?《宋·程颢、程颐·二程外书·卷七》不是也说“乐山乐水,气类相合”吗?而天然毓秀的苏门山、百泉水,不正是合着这些古人的诗句顺理成章地成了那些或文静或活泼的人们所向往的地方了吗?
也许乾隆的驾临,是因了那些错落在湖水上的星罗棋布的亭台楼阁、诗意相连的曲桥回廊,以及清静幽雅的竹林书院,他可以在其中找到与其性情合拍的古典韵味吧。毕竟百泉的人文建筑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声名远扬了,连宋代大文豪苏轼都要在此激情泼墨“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更别说那湖畔的卫源庙、山腰的孔庙、夫子祠等这些与山水交相辉映的充满灵性的寺祠院殿了,它们骄傲地荟萃在一起,让多少莅临者疑是西湖照人来,惊如园林皇家开。美,是人人向往的,何况一个风流倜傥、颇富才情的乾隆皇帝呢?
也许更是那从《诗经》的《泉水》里依呀而来的《柏舟》橹桨荡漾的旋律激发了诗人的幽情,让皇帝也想在淇一方,荡舟而歌?或者是西晋那个叫做孙登的隐士一声长啸的牵引,让乾隆意欲揭开其真实的心结?至于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唐代张籍、贾岛,宋代邵雍、苏轼,金朝元好问、元朝耶律楚材,明朝于谦、清初孙奇逢等等这些贤士名流,他们下自平民百姓,上至朝野官员接踵而至,聚集在这里或游览隐居、吟诗唱和,或挥毫泼墨、题词镌碑等形成的浓厚的文雅之气,是否让乾隆也想过一把风骚雅瘾?亦或许更是当年宋代那些理学大师周敦颐、邵雍、二程,元代姚枢、许衡,明代孙奇逢等他们在这里讲学布道,使得太极书院声名远震,那些于修人治国很有影响的思想,吸引了更多的名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也使得乾隆心里生羡,他要亲自在这里与这些贤士名流们零距离心晤,来寻得一些与治国有关的笈语?
也许,只是也许,也许乾隆来这里还有更多别的理由,总之,他来了,他“驻跸苏门下,躬瞻清卫源”,他“清跸来游卫水源,小加构筑俨林园。洛中名胜山川秀,秋杪风光颂菊存”,他很诗意地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乾隆在游览百泉的日子里,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很实惠的事情,比如于二十四日免除河南歉收地方额定赋税的十分之五,三十日免除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等县第二年的额定赋税等,都被当地百姓含泪地镌刻进文字的`碑刻上,流芳百世,供后人颂扬。而在这里,我想琢磨的是——他留在御碑上的诗歌。
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作诗,他一生作诗的数量43000多首,几乎相当于全唐诗的总量,是历史上一位高产诗人,确实堪称一奇。据说有一次他去香山,5日内竟然做了67首。但是他在游览辉县的这段时间里,据资料记载,仅仅留下了11首诗歌、6块匾额和一幅对联。我们在碑廊读到的只有四首。
【同归何碍却殊途】
前者周程后者朱,同归何碍却殊途。深知天帝理数蕴,不作语言文字儒。
咸思安贫乐道趣,常依月到风来湖。啸台近在烟霄里,异世芝兰结契无?
这是刻在第一块碑上的诗,是他游览安乐窝后所写。透视这首诗歌的文字背后,我犹如看到一个凝眸深思的皇帝,一个博学儒雅的学者,一个性幽高洁的志士,正踯躅在夫子祠旁的竹林里沉思低吟“前者周程后者朱,同归何碍却殊途”,他在想什么呢?
大概他正在理学大师们的经典里寻找他们殊途同归的原因吧。周敦熙将佛、道二教援入儒学,提出新的儒学理念,创造出一种理学形态,邵雍又提出“内圣”一说,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关键在于善于内心修养,为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在太极书院讲学布道,与他的两个弟子程颢、与其二程以及慕名来访的周敦颐诚心切磋,最后在二程那里形成真正的理学,又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那里集于大成。在乾隆皇帝的眼里,这些人“深知天帝理数蕴”,断非是卖弄“语言文字”的酸夫迂儒。他敬重这些人均为知识渊博的大师,他们或时代、或身份、或地方不同,却能够安贫乐道,殊途同归,或开创、或传承,或奋斗,共同促成了一项事业的成功,这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乾隆虽然没有直接作答,却用一个有力的反诘问句,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这里,乾隆并非真的就仅仅是在谈论古人,更是在借理学文化的传承精神,来思考一个朝代的命运,来寻找一个民族发展的更为和谐的路子。理学作为一门学问,如果没有这些人继往开来、精诚合作、团结奋进的奉献,就不可能有后来理学的发扬光大;同理,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了这种精神,就一定是一个涣散的民族,一个颓废的民族、败落的民族。因此这一句“同归何碍却殊途”的反诘,问得是何等有力、何等微妙啊!对于一个登基十五年的皇帝来说,他追思先贤,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仰慕,对治国之道的思考!看来读乾隆的诗歌是需要站在一个俯瞰社稷民生的高度去品味的。
“深知天帝理数蕴,不作语言文字儒。”既是对理学大师的赞美,也是在表达诗人的一种志向。“咸思安贫乐道趣,常依月到风来湖”,一份清贫,一份淡泊,是人生于高雅处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宁静致远的胸怀;“啸台近在烟霄里,异世芝兰结契无?”对孙登的仰望,对邵雍的思慕,对月亮的依恋,对兰芝的崇誉,既是乾隆对他们灵魂的阐释,也是对他人、对自己应有操守的一种反思。他追慕先贤,在理学大师呆过的地方寻找儒香的痕迹,欣叹“读书近溯周程旨,恰喜明窗暖日暾”;他善于思辩,在碑廊前徘徊不前,感慨“巡檐更读前人句,却似韩陵可语稀”,这虽然不免有些偏颇,但都给我们留下了某种精神的暗示。
现在,乾隆的这些诗歌站在一块石碑上被人们瞻仰了千年,我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古代的皇帝,更是缘于这首诗歌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和治国理念,它透露出了一个皇帝的内心所怀,就如一鉴明亮的镜子照明古代,鉴亮后人。
【知乐仁乐逸兴飞】
其一
清跸来游卫水源,小加构筑俨林园。洛中名胜山川秀,秋杪风光颂菊存。
座晚沧池下鸥侣,阶含碧藓育桐孙。读书近溯周程旨,恰喜明窗暖日暾。
其二
半顷明湖绿竹园,卫诗风景尚依依。大珠小珠玉盘落,知乐仁乐逸兴飞。
竿线不期鱼受钓,樊笼可惜鹤思归。巡檐更读前人句,却似韩陵可语稀。
这是刻在第二块石碑上的两首律诗,从“洛中名胜山川秀,秋杪风光颂菊存”句上看,应该是游览洛阳后经比较对百泉风光所作出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因为百泉离洛水、洛阳很近,也统称为洛中。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乾隆皇帝那里是怎样一种阐释呢?我逐个儿抚摸着他留在碑石上的文字,试着里面寻找他灵魂出没的痕迹,触摸他心智前行的方向。
一个诗人,或端了一杯水酒端坐在百泉湖畔,低吟着“座晚沧池下鸥侣”的诗句,眯着眼沉醉;或携了一根竹杖行走于苏门石阶,念叨着“阶含碧藓育桐孙”,拾阶而自言自语,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个诗人啊!在幽居百泉短暂的日子里,乾隆除了处理公事,他将往日朝中的喧闹、争斗的疲惫一概抛掷身外,沉醉于“半顷明湖绿竹园”中,对着那曾经在《诗经》中依依摇曳的绿竹静默,或听风竹耳语,乱玉跳珠;或观山水相亲,丹霞落碧,甚是悠闲自得。这是一个善待生活的人。他陶醉在秀丽的百泉山水中,以一个寻常百姓的身份与它们相亲,在他的眼里,山是那么可爱,可以让他用温暖的词语去赞美它,水石那么可亲,可以让他用圆润的珠玉去歌唱它的。
然而他又多愁善感,他坐在河边持竿垂钓,他在钓鱼吗?为什么却不期望鱼儿上钩?他哪里是在钓鱼啊,他分明是在垂钓人生的哲理啊,鱼儿啊,你千万不要贪恋那一钩诱饵,你的生命是属于水的,水才是你自由行走的世界;而那鸟儿呢?他漫步在曲径回廊,看着檐下樊笼里的小鸟频频地向山林张望,忍不住怜悯叹息,他在叹息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何况是一只鸟儿呢?然而在他的眼里,它哪里只是一只鸟儿啊,那是一个有着人一样的生命,它不愿意被束缚在樊笼里,它要自由,只有那山林才是它飞翔快乐的归巢啊!他微皱着眉头行走在湖畔的青砖台阶上,以一个悲悯的心怀为一条鱼儿、一只鸟儿的命运忧思。
这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呢?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君呢?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可以快乐的理由,但是又有谁会为自己寻找不快乐的借口呢?“竿线不期鱼受钓,樊笼可惜鹤思归。”对鱼儿的担忧、对鹤鸟的怜悯,是对自然万物的深切关爱,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虽身为国君却不能自由施展抱负的感喟呢?
“知乐仁乐逸兴飞”,乾隆时一个智者又是一个仁者,因为他能够读懂山水的灵性,能够在禅悟山水的灵性,然而神州几千年,能够做到智仁兼备的人太多了,而乾隆却能够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做得这样天衣无缝,何哉?我想这是在生活中所站的高度不同,就如麻雀与鹏鸟的区别。而乾隆又岂止是一只鹏鸟呢?
邵雍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他善于进行内心修养,尽心为人,尽心处事的。因此,对于自然万物,只有以人类的心灵才能读懂山水的性情。因此在乾隆的诗歌里,那些山水都是有灵魂的,因为乾隆已经把一颗心放置在了天地之间。
而作为一朝明君,乾隆的心里不只是装了山水,更装了能够载舟亦能覆舟的子民。
【流淇润桑土,利泽永中原】
驻跸苏门下,躬瞻清卫源。地灵神以妥,派远物蒙恩。
百颗珠呈翡,一泓月贮痕。流淇润桑土,利泽永中原。
抚摸碑刻上的每一个文字,想象乾隆躬身卫源庙,以虔诚的姿势手执焚香跪在拜亭前,他在祈求什么呢?是希望天地神灵委以重任、派他去来这里让万物远物蒙受恩泽吗?白昼,泉内珠玉喷涌,夜里湖内月光皎皎,那是一个多么安详宁静美丽的地方啊,乾隆对着河神祈祷,期望它涌着清澈的泉水去滋润这一方秀丽的山水,永远让老百姓沐浴幸福的恩泽!
军人是用武器征服世界的,诗人是用文字来拯救灵魂的,而乾隆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人,也是一个杰出的诗人,那么,乾隆又是靠什么来统治天下呢?是靠武器吗?那是用来抵御外患、保家卫国的;是靠文字吗?那是用来描写万物、记载历史、抒发情怀和教化民众的。应该说这两样东西都是他统治天下的工具,但是又可以说都不是,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真正能够使得天下之民皆为王臣的是靠一颗“心”字,他为一条鱼儿祈祷,为一只笼子里的鸟儿悲悯,为土地上的子民躬身跪拜,那是心灵甘流淌出来的汩汩甘泉啊!他“读书近溯周程旨,恰喜明窗暖日暾”来提醒自己注意提升内心修养,用“流淇润桑土,利泽永中原。”诗句,表达自己对苍生的志向,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
诗歌是充满灵性的东西,它是来自民间的对美好的祈求和吟唱,凡是能够与诗歌挂上关系的东西都应该是美的,而这美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它是有条件的,它要求诗者首先有一颗美好的心,它才会为他带来美好和幸福。而乾隆也正是拥了这样一颗灵魂来倾诉的,因此,他的诗歌才被刻写在一方百姓的心里流传了一千多年,并且还要向一万多年流去……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而乾隆不只乐山乐水,他还乐民,在他的眼里,山水应该与他的子民紧密连在一起的,用山水的性情去阅读人类的情怀,以人类的心灵去体味山水的性情,才能够做到天地合一万物归心,才可以成为宇宙中真正的灵性者。因此,乾隆不只是在品水读山,更是在品味自然、社会与人生,因此,乾隆不只是乐山的智者,乐水的仁者,更是一个能够将智仁之心移植于万民的乐人的圣者。
生活在乾隆时代的祖先是幸运的,是幸福的,在这样一个皇帝的庇护下,会感受到和谐的人文气息,而少了些横征暴敛的惶恐不安。正如我现在站在苏门碑廊里,用目光去抚摸那些酣畅的线条,投过时空的遥远,想象着有一位圣明的皇帝曾经在这里呆过,曾经用一个大智大仁的情怀,为这方水土祈祷和祝福,并如惠民以生命的泉水一样施恩布德,我也如沐浴了他的恩泽一样欣慰而幸福。
时间过的真快,不觉间,夕阳的余晖已经落在碑廊上方的琉璃瓦檐上了,有风带着金红色的线条轻轻地缠绵而过,院内只有我一个人,很安静,很祥和,我坠入禅境了吗……
【乾隆御诗碑探幽散文】相关文章:
梨花寨探幽散文01-26
古村探幽散文12-16
御园耕种,御园耕种乾隆,御园耕种的意思,御园耕种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探幽南山夜优美散文12-19
御崇政殿,御崇政殿乾隆,御崇政殿的意思,御崇政殿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御午门受俘馘,御午门受俘馘乾隆,御午门受俘馘的意思,御午门受俘馘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天坑徒步探幽行散文05-21
御宿川散文06-25
梯玛”探幽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