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话多我成长的散文

时间:2021-06-08 19:16:25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母亲话多我成长的散文

  1

母亲话多我成长的散文

  过去生活在农村,我们家庭中说话,常常最多的是我的母亲。母亲时不时地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接人待物,对人要有礼貌:见了老人要喊爷爷奶奶,没有错;见了中年人要喊叔叔阿姨,没有错;见了同龄人比自己年龄大的要喊哥哥姐姐,没有错。在生产劳动中,母亲经常告诫我们:要记住二十四节气种庄稼,种在人,收在天,地里喜欢勤快人。

  “作业完了没有?没有?赶快做去,做完了把几双袜子拿到河坝去洗。”“莫事了,去砍捆柴。”“……抽时间去帮忙,挑不起一挑水粪,挑半挑水粪,把葱、蒜淋一下……”“饭没有煮好,去把苕草薅一点。”“礼拜天,你二舅家娶儿媳妇,我没有时间,正好你去。去了,人多,对人要有礼貌!”

  母亲教我从一双袜子洗起,我很听话,按照母亲的吩咐去做了。我到了十岁那年开始,陆陆续续少量地洗起了大人的衣裤。母亲见我给大人洗衣裤,头几次洗得不太干净,便让我跟着到河坝,教我洗干净衣裤的技巧。当然,母亲不是次次叫我洗衣裤大包干,而是要求把我自己的衣裤鞋袜和家中能洗的一些小件,用竹篮或者小背篓装好,到河坝洗完这些小件衣裤为止。每逢分布在河坝两岸左右邻舍乡里乡亲的阿姨叔叔们,看到我在河坝洗家里的衣裤鞋袜,他们个个竖起了大拇指,夸奖我:“你看人家娃娃多勤快,我们娃娃一点也跟不上。”

  母亲鼓励我参加劳动,多半是在自家的菜园子里进行。扛着锄头跟着母亲去菜园子给庄稼松土锄草施肥,给地边回土,加固里挡外坎,疏通好水沟。有时候,母亲一边劳动一边对我嘀咕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春分不乱籽;十年早,九年好;立夏三板黄;芒种忙忙种,夏至断栽种;天旱三年吃饱饭;八月犁田一碗油,九月犁田半碗油,十月犁田吃狗球……我凡是跟着母亲到地里劳动,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讲些农业方面的谚语。有时候听得不耐烦了,对母亲的确产生了不愉快的心情,每当这样,我只好默默听着。天长日久,我跟着母亲在地里劳动时,习惯了听母亲的说话,我听好便是了。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能够独立在庄稼地里劳动,思想也开阔多了,母亲对我的一些要求和告诫,我在生活中慢慢领会了不少。放学回家,饭菜没有煮好,我就自觉挑上粪桶,挑上一担水粪,去浇灌菜园子里的葱蒜小菜之类。在一年四季里,我们家的菜园子锄草翻土深耕施肥到地里管理方面,我独自能够全部完成了。

  我家菜园子面积虽小,不到三分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菜园子里,让我想到了粮食生产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难怪有人说道:“民以食为天,民无粮要造反,兵无粮要散”的深刻道理。

  在地里劳动让我锻炼了心智,也少不了母亲的教诲。虽然母亲让我在某些劳动方面吃尽了不少的苦头,但最终使我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感。譬如上山砍柴,要爬树攀岩时,就知道了如何用安全感来提醒自己。劳动时,学会了二十四节气,知道了在每一个节气种什么庄稼,才能丰收在旺;学会了耕地犁田,种小麦苞谷,插秧栽红苕种洋芋等;学会了在庄稼地里套种农作物的间距和行距农业科普方面知识;偶尔母亲让我参加生产队劳动,听到了农民百姓们在山坡劳动间隙,对唱孝歌花鼓歌等。在家里,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完全能够帮助母亲煮饭推磨喂猪安排家庭生活了。

  2

  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婚葬嫁取,红白喜事,我一有时间母亲就支配我去参加这些活动。有时母亲突然对我干巴巴地说道:“可以锻炼人。”母亲有意这样安排,我高高兴兴就去了。

  其实在我们农村这种场合,无非是礼一送吃顿饭,看看热闹罢了。丧事唱孝歌,喜事唱花鼓歌,听听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猜拳声;再听听好事的长辈们围上一圈,说说东家长李家短的,长辈们有时还口出狂言,津津乐道演绎着神仙妖魔鬼怪传说;主人家拉拉扯扯挽留客人那种豪放气派;缠绕在房屋周围的炊烟,没完没了地从低处向高处荡来荡去优美动态;玩疯了的孩子们一连串的脚步声……这些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生活中的趣味人生,似乎我进入到那种场合,在我们农村都是这样重复着。我面对他们在我心目中,好像是照相机拍下的一张张图片,那时想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每当逢年过节,母亲在堂屋摆好餐桌,上好菜,把酒杯斟上酒,放好筷子,敞开大门,让我们姊妹几个磕头烧纸敬神敬舅家和自家祖辈逝去的亲人,招呼亡灵们回家也参加我们节日盛宴。就是在最普通的.节日里,我们家乡流传下来的一乡一俗,母亲一定会引导我们在没有吃饭菜之前,也必须要遵照陈规陋习的程序,把四面八方的神仙敬完了,再敬本族和舅家的亡灵之后,才肯允许我们到餐桌吃饭菜。

  母亲和中国农民百姓一样,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点一滴用在后辈人身上,但我不知道这种方式方法是对是错,按照宗教文化信仰自由来解释,恐怕在其中有他的科学道理。中国古老的文化就这样带着强大的向心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

  我的母亲屋里屋外再忙,在生活上还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厨房干净,卧室整洁,堂屋物品摆放整齐,屋前屋后没有出现过杂草丛生都是通亮一片,就是泥土院坝每天里被母亲打扫得一尘不染卫生洁净。我们家的农家小院,就这样在众人眼中,每天似乎洋溢着那种浓烈温馨幸福的农家气息了。

  从小母亲教育我们要讲卫生讲仪表。留短发,勤剪指甲,穿戴整洁,勤换内衣内裤。夏天里,天天勤洗澡,冬天里一个周要洗两次热水澡。平日里,母亲教我们如何折叠好衣裤被褥,要把不穿的鞋放在卧室那一处位置最好。如果我的卧室母亲有时进屋一看,没有整理好收拾好,母亲就会劈头盖脑地说过不是,说什么现在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很难做好这一点了。

  我坚守母亲这种说法是对的。母亲吩咐我去打扫几间住房室内卫生,我就认认真真扫干净落在地面上的灰尘。我在屋子内打扫完了卫生不说,还拿起扫帚主动把院落周围也扫上一次。母亲说归说,但还是在不断地对我重复着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内容。虽然重复的生活内容变化不大,但就这些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每天都要在我耳边重复着响亮好几次。

  久而久之,我听习惯了,在母亲的引领下,我也做习惯了。习惯成了我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就是母亲不吩咐我去干什么事情,有些时候我自觉找事去干,譬如打猪草、砍柴、给庄稼锄草施肥等。既是偶尔按照母亲指点去作了,不管怎么说,那时我的心情也是格外高兴的。

  3

  从农村搬进城里快十年了,母亲和我们地地道道离开了农村这块天地了。离开了农村,母亲算是减掉一生中超负荷的劳动强度,能够放下心来,保养身体健康了。

  体力劳动虽然减轻了,但母亲对后辈人及亲人们的牵挂、成长、负责任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每年本族长辈同辈生日,母亲提醒我们要去祝贺;吃饭喝酒要定量,否则身体要出毛病的;左右邻舍要和谐,有困难要帮助;见人一脸笑,和气能生财;勤俭节约能兴家,铺张浪费也败家;听人劝,得一半;进一步大闹天空,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难,做事更难……近七十岁的老人,我的母亲就这样利用我们双休日在家闲聊时,母亲用真情实感去教育感化关心爱护我们下一代,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和不要忘记,在社会上做人的道理。

  近七十岁的母亲,除了上街买菜回家煮饭之外,住房内的卫生,如擦灰、拖地经常是母亲打扫。母亲近十年来,从来没有怨言过,而是乐喝喝地继续坚持着。母亲在城里居住常常提醒我们,不能忘了大小节日祭拜祖辈人的惯例。如清明节踏青挂坟,端午节吃粽子,鬼节烧纸,八月十五吃月饼等,民间移风易俗,母亲把它们原原本本带进城里来。母亲决不抛弃这些传统节日内容,而是非常虔诚地去纪念它们。

  母亲虽无多少文化知识,但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我更加明白比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说,似乎在做人的内涵上丰富了我们很多。尤其是到了城里的家,母亲那种喜欢劳动的精神劲,和过去在农村劳动强度相比较的话,在我眼中母亲并没有改变多少。

  大约母亲脱离了农村劳动方面的许多内容,渐渐地说话次数少了起来,喜欢告诫和训导我们的时间和过去比较,相对也减少了许多。母亲对我们说话的次数在不断减少,但几十年来,母亲对我们都是从说教声中,这么坚持走过来的,现在母亲话语权一减少,反倒使我不大习惯了。有一次,我的儿子考问母亲说:“奶奶,我考考你。当母子两人乘船在海上航行,一个巨浪使海船即将沉没。现在唯独只有一只逃命的救生圈,是自己逃命重要还是让给儿子逃命重要,应该让给谁重要?”母亲当然理直气壮地回道:“把救生圈给儿子逃命。”

  看似简单一句话,从母亲的口中飞奔而出,实实在在代表了天底下做母亲的心声。我不仅反思到:母亲从小对我说的每一句话,现在回想起来,它们都演化成了一种真理;她每一句话到了实践活动中去,让我学到不少的实践知识。尽管现在我的母亲比过去对我说话的次数在慢慢减少,但通过实践证明,母亲的每一句话,比真理更可贵,比鲜花更艳丽。她是一种精神,在我茫茫人生道路上,不断得到了升华。因为母亲她带着我一路走来,硬是在生活中带着我一步一个脚印,拉拉扯扯顺顺当当健健康康一直走到了现在。

  但愿母亲的话语,不管是现在或者是将来,希望常常在我耳边时刻响起。我感觉不得母亲的话语讨厌,听上去反而觉得更加伟大。也许别人觉得没什么,偏偏我觉得生活中母亲的朴素形象和她的话语权,让我念念不忘。在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难以忘怀了。

【母亲话多我成长的散文】相关文章:

我成长岁月中的母亲散文11-02

我母亲的童年散文01-09

怀念我的母亲的散文11-30

母亲我想你散文11-25

想念我的母亲的散文11-03

风雨中我成长散文10-20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散文04-08

母亲,我心中的月亮散文04-29

散文:我的父亲母亲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