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的传奇散文

时间:2023-04-27 01:18:07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座楼的传奇散文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都是因了文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天下的名楼多矣,正如天下的寺庙多矣,可是有哪一座寺庙能有普救寺有名?还不是因了才子王实甫的《西厢记》使然。从古至今,从南到北,朝拜这四大名楼的游客络绎不绝,可谓车水马龙。个中原因,我想除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名楼长期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文化情结使然。

一座楼的传奇散文

  我再次走近鹳雀楼,也确实是因了这个原因的。几年前地匆匆而行,虽然鹳雀楼已经不远,但因为时间因素,终是没能登上斯楼登高一眺,体尝一下王之涣当时的豪情。如今,有了充裕的时间,我终于可以悠闲地体尝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名楼了。

  鹳雀楼果然名不虚传,在坦平如砥的黄河岸边,在远山若黛的映衬下,显得楼宇巍峨,气象峥嵘。那一层一层的台阶,似有烘云托月之势,让游客在攀登之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当年的王之涣也是这样登楼的吧!当然,当时的鹳雀楼周围可不是现在的模样。鹳雀楼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而改变这些的,都是时间,时间能抹平一切,时间也能创造一切。当然,我们不可能再造一个当年鹳雀楼的繁华场景,但是我们可以在想象中了望当时的盛唐气象。一千多年前的蒲州,那是一个人烟阜盛三省通衢的京畿要都。高大的城墙,巍峨的楼宇,林立的商铺,还有络绎不绝的人流——贩夫走卒、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为一时之盛,让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历史名城,成为了名流荟萃、兵家必争之地。王之涣就这样来了,他来的时候,大概正是四十多岁。而此时,他已经在当时的诗坛声名远扬了。据说当时的旗亭画壁就记下了他的诗名。他与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高适齐名。适时他们三人同饮,旁有乐伎助兴。当时乐伎们就纷纷弹唱着他们的诗歌,三人斗诗,而最后竟以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胜出。此段文人逸事,一时成为佳话,载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由此可见王之涣当时诗才的不同凡响和超凡脱俗。而这一次斗诗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王之涣豪迈洒脱风流不羁的性格。

  三省通衢、京畿要都的繁华再一次吸引了王之涣的到来。而此时,这座黄河岸边高大宏伟、气宇不凡的鹳雀楼仿佛也在等待着他的到来。王之涣感觉自己的人生需要一次提升,而鹳雀楼仿佛就是他生命中的知音一样,为他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人生问题提供了一次解决的机会。

  此时正是晚饭过后,王之涣和往常一样,总要邀上几个知心文友谈诗论文,倾谈怀抱,指点江山。他们边走边聊,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登上了这座可以极目远眺的鹳雀楼。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大河奔流,气势滔滔,昔日作为军事要塞的鹳雀楼此时在大唐盛世里已经开放。这里成为游人放松休闲娱乐的极好之地,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纵横才情抒发怀抱的快乐场所。王之涣历来性格豪放,为人倜傥,洒脱不羁,他与文友边走边谈,吟诗弄赋,好不快哉!

  千古文章在立意。立意高则高,立意不高,其文则必下矣。这是王之涣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他在寻求一个突破。鹳雀楼这是几次登了,他数不清,反正来蒲州一年半载,除了平日的应酬公务,闲暇时间,他必定都要邀请来自远近的文友登楼赋诗,眺望黄河两岸风景。是啊,文友们在鹳雀楼上留下的墨宝已经不少了,加上古代文人们的作品更是不胜牧举。可是,这些都令他很不满意。他要独辟蹊径,才能翻越这些充满陈词滥调的大山。他在苦苦思索……在看着文友们意气风发地指点着黄河落日的壮丽风景时,他突然醒悟了,随即吟咏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听到他的大声吟唱,文友们突然静默了,旋即掌声四起。立马有人拿来笔墨,让大诗人临场挥毫。王之涣大笑几声,毫不客气,龙飞凤舞,笔走龙蛇,乘兴写下《登鹳雀楼》四句二十个字。不久,这首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蒲州大街小巷,飞遍了黄河两岸,飞遍了盛唐乐坊,飞遍了大江南北。至今,历史的天空留下了这动人的一幕,而鹳雀楼则像凤凰涅槃了一样,从此在史册诗卷里扎下了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努力进步的旷世名言。而这一旷世之音也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寻求革新创造的民族精神之中。无疑,我们的民族在这一种精神的启发下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站在王之涣的铜像前,停了下来,他气宇轩昂的诗人气质深深打动着我。只见他,双目凝视着远去的黄河,一手执笔,一手展卷,那庄严的神情令我肃然起敬。于是,我也毫不犹豫地在他的身旁留了一个影,是为了一首诗的不朽,一座楼的传奇,一个文人的佳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