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寻找生活的美散文
最近微信上流传着一段演讲视频,大家都赏有加,我看后总觉有些不对劲。演讲的女硕士面容姣好,在中国最好的法学院读着学位,伶牙俐齿在大赛上脱颖而出,老天已经足够眷顾了,年纪轻轻的那来那么多的抱怨之气?在她的嘴里、眼里为何只有社会的不公?
与这位硕士相比我小时候的生活更为艰辛,冬天在没有窗户的教室里任由北风吹着雪花直接打在书本上,我们蜷缩着身子瑟瑟发抖,双手冻得没法写字。那时社会被严格划分为城、乡两个阶级,城里人按月能领工资,可以凭票供应粮食、肉和副食品等,而农村人要供养城里人,要缴纳公粮、猪鸡、蔬菜等,不管自己是不是够吃首先要完成供应城里的任务。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犹如印度不同的族姓几乎不能通婚,农业户口嫁给城镇户口被认为是乌鸡变凤凰,城镇户口娶农业户口女孩一般是因为有各种残缺而不得已的事。农村人想离开农村唯一的出路只有考学,跳出农门是我们最大的梦想。即便这样叔叔们仍然羡慕我这一代人,在叔叔上学时还有严格的成分划分,各家被划分成不同的成分,地主、富农、资本家等这些成分不好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是不能上大学的。叔叔成绩优良,初中升学考试全县第二,因为爷爷曾经是国军军官,被剥夺了上高中的权利。有个表叔都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因为舅公被打成右派,终究没能迈进大学的校门。在那个年代大家的命运被捆绑在政治运动的战车上,谁都无力挣脱、无力改变,甚至连性命都不由自己掌握。倘使这个女硕士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她该做何感想?
两年前看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头一次听说生活是艺术,想写篇读后感迟迟未能动笔,感触还是不太深,认为那是有钱又有闲的文人雅士高品位的生活,与我等忙碌碌谋生活的俗人无关。书中提到明末的李笠翁多才多艺,他的传世经典设计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他设计的扇面窗,变窗户呆板的方框为扇面型,还点缀一些图案,生硬无趣的窗户霎时成为一幅画,透过扇面窗,坐在船里往外看风景,或看街景便成为生动的动画,随时不同随影而动,充满了情趣。如果说李笠翁过的是士大夫的生活,那么清朝的沈复先生与我们是一样的局促。知道沈复先生的人不多,先生在世寂寂无名,虽然生在衣冠之家,但是半生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靠着小生意和打工过活。其留下的著作《浮生六记》抗战前林语堂译成英文后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的传世经典。《浮生六记》中沈先生记述了他和夫人陈芸的生活点滴,芸家徒四壁,四岁就没有了父亲,靠自己做女工活供弟弟上学和养活一家三口,她的生活比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要艰难。嫁给沈先生过了几天好日子,后来也和我们一样清贫度日。沈和芸没有半点抱怨,穷也罢、富也罢,生活永远不失风雅,插花布景各得情趣,品茶会友对句酣畅淋漓,就是去看油菜花也能想到雇馄饨挑子在树荫下煎茶煮粥,引得游人羡慕。芸用花盆种扁豆做成活动的花屏,设计梅花盒装菜,一盒六色,菜像装在花瓣中,在清贫的生活中知道省俭而不失雅洁。芸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在贫寒之中,她有灵巧的心灵,用灵巧双手,使得生活处处充满雅趣,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很多方面由不得我们选择,也无力去改变。生活本来就有美与不美,但生活不在于贫与富,幸福是一种感觉,心中是美的生活处处都美好,内心阴郁的人,总感觉生活缺少阳光。自怨自艾是一生,积极达观也是一生,我们不妨以阳光的心态去寻找、去感受生活的美。
【寻找生活的美散文】相关文章:
浍河美散文05-01
作文寻找春天的美400字04-28
寻找的散文(通用10篇)08-12
情爱之美抒情散文04-27
生活中的美06-11
生活中的美03-01
生活中的美10-18
[精选]生活中的美06-11
寻找科学道德的真、善、美境界05-02
在绵延中寻找美--柏格森美论述评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