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棒冰经典散文

时间:2023-04-27 08:28:24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卖棒冰经典散文

  我这里所说的“卖棒冰”,在北方称为“卖冰棍”。所谓的“卖棒冰”,不是专指如今的专业卖冷饮的商店,或者其他商店内的柜台,例如:“哈根达斯”专卖店、“家乐福”内的冷饮部、小超市或者烟杂店内的冷饮柜等等,而是一个已在上海消失了的行当。这个行当就是上世纪家喻户晓的“卖棒冰”。

卖棒冰经典散文

  “卖棒冰”的人都是小贩,这些小贩在大热天,烈日炎炎下,在马路上流动叫卖“棒冰”。他(她)们身上背着“卖棒冰”用的棒冰箱。所谓的棒冰箱,就是一种“卖棒冰”用的保温设备,棒冰存放在棒冰箱内。

  小贩们身背帮冰箱,慢步走在路边的人行道上,用手中的木块,连续敲击棒冰箱几次,木箱发出了“咣”、“咣”、“咣”的声响。与此同时,张开了大嘴,用那嘶哑的声音,高喊着“棒冰吃伐?吃棒冰!”,招徕顾客。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行当只出现在春末、夏季和初秋,有着极强的季节性。

  “卖棒冰”这个行当出现于何时,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它的出现应该与棒冰的发明,是同一个时期。

  “卖棒冰”实际上是一种小买卖,一种本钱非常小的买卖,没有固定的摊位,走街穿巷流动的买卖。当时这种小买卖,小到甚至可以没有营业执照。我想街道或者里弄居委会,出具营业证明大概还是要的。好比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困难户,诸如下岗失业者、待业青年者、大学毕业还未找到工作的人等等,他们在马路的边上、在居民生活的小区内摆个小摊,拾遗补缺。让他们能够勉强维持生计什么的。

  父亲去“卖棒冰”,我想多半是出于无奈。

  “卖棒冰”需要一些设备,好在设备非常简单,自家也能制作。父亲在家里制作这种设备的时候,我是他的帮手。不过,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祖国大地发生了“自然灾害”,“灾害”连续三年,即“三年自然灾害”或称“三年困难时期”。“灾害”影响到生产和生活。在上海的工厂里,有相当一部分原本家庭在农村的职工,被动员回乡支援农业;上海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了“精兵简政”,好多职员拿了退职费后辞退。有乡可回者,则回乡务农,无乡可回的,则自找出路。我的父亲就是被辞退的人员之一。父亲被辞退前的工作单位是“上海市卫生局卫生防疫站”,月薪六十八元九角一分。由于父亲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在上海的市区,属于无乡可回者,只能回家自找出路。

  幸亏那时母亲在废品回收站工作,收入按天计算,每天(八小时工作)六角钱,每月扣除四个星期日休息,因此每月到手的钱是十五元六角最多十六元二角。号称十六块一个月。全家五口人,全靠“十六块一个月”,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因此到了热天,父亲沿街“卖棒冰”,自然成了一条生计之路。

  “卖棒冰”的设备其实很简单,它是一个用木板和钉子做成的木箱,所以叫“棒冰箱”。棒冰箱上面的一块板是活络的,用铰链连接,可以翻上翻下,方便拿进拿出箱子里面的货物。棒冰箱与其它木箱不同的是,棒冰箱里面全部铺垫着,厚厚的用棉布做外套的棉花胎,包括箱盖。这倒使我知道了什么叫保温材料,即所谓的保温材料不仅仅可以隔冷保暖,亦可隔热保冷,而棉花胎就是当时最易得到的保温材料。

  此外,在箱子上还要装上背带,叫卖时把箱子背在身上。背带很宽,以减少对肩膀的压力。自己还需准备一块,类似古代县老太爷使用的“醒木”。有了这块“醒木”随时可以敲击木箱,木箱发出“咣”、“咣”、“咣”的声响后,随即叫买:“棒冰吃伐?雪糕吃伐?买棒冰!”。父亲背着沉重的棒冰箱,领着我一路慢走一路叫卖,走累了就在路边坐一回,休息休息。不过可以肯定,即是休息也不会忘记叫卖。

  棒冰和雪糕是批发来的。批发分大批及小批,大批优惠多,小批优惠少。父亲是小本买卖,大批不起。因为大批是整箱起批,一箱到底有几根,我至今也不知道,总之很多。这是因为当时的我根本搬不动。

  父亲是背着棒冰箱沿街叫卖的,本钱小小地买卖。假如棒冰批多了,一来背不动;二来也卖不完。如果卖不完那就惨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融化,血本无归。所以只能小批,小批是一打起批,一打是十二根,其记忆至深总是不能忘怀。父亲经常去小批的商店,就在如今的南京西路上(近黄陂北路),名曰《金陵食品商店》(此店现已不存)。

  父亲在卖棒冰的岁月里,我在里弄民办“幼儿园”里上大班。暑假里,父亲总要带领着我一起去卖棒冰。现在,回想当时父亲的想法和用意大概是,一来么俩人一起闹猛点;二来是兄长可以在家安心复习功课;这三来嘛,顺便领着小孩看看外面的大“世界”。举世闻名的大马路(即南京路,当时老上海人叫南京路为大马路)。大马路上高高的“国际饭店”、“四大公司”的玻璃橱窗、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和霓虹灯,花花绿绿真精彩。

  从我目前观察做小生意的人来看,倘若带个小孩在身旁,生意就容易做。这大概就是利用人的同情心的缘故。父亲当时之所以要带着我,也许为了多做点生意,顺便领着孩子开开眼界。其实,父亲如果不做生意的话,也是要领孩子外出开眼界的。不过此时此刻,父亲既领了孩子开眼界,又可多卖棒冰。如果多卖一根棒冰,那么就能多赚一分钱(棒冰的批发价三分钱,另售价是四分钱;雪糕批发价是六分钱,另售价是八分钱)。其毛利润之高可想而知。但是恕不知,购买一个大饼需要三分钱,还要另加一两粮票。卖掉三根棒冰的毛利润才能换取一个大饼吃,要卖掉三根棒冰,谈何容易?

  父亲总是按最少批量批棒冰,否则,如果到了时间还没有卖完,那么非融化了不可,这是因为棉花胎保温的时间有限。因此,一般是按一打十二根棒冰、半打六根雪糕,总共十八根一批,卖完了再去批。牌子是响当当的“光明牌”,上海益民食品厂出品。

  叫卖棒冰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太阳底下,那里比较热。因为热,所以来买的人就多。原因很简单如果凉快了,谁还要来买棒冰?我们早晨在小花园附近叫卖(南京西路新昌路口)。因为那里是东南方向,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下午到对面的“小花园”周边叫卖(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口),因为那里朝向西北,正是太阳落山的地方。

  父亲不会做买卖,这是事实。原先他是一个给人消毒、打针吃药的公共卫生医生。可是,为了生活还真的做起了买卖,贴补家用的小买卖。我们吆喝着:“棒冰吃阀?棒冰吃阀?买棒冰呃!”,有时是清脆的童声,有时是粗哑的老声。种种声音回荡在南京路。他(她)们有的是听见童声而来、有的是听见了老声而来。当然也与天气炎热有关,因为天热买根棒冰吃吃,解解酷暑十分挟意。

  我喜欢天热,越热越好,最好是闷热没有一丝风,这种时候前来买棒冰的人就多了。然而,事实与愿望往往向反,当年可能没有温室效应,虽然处在炎热地夏季,可是天气倒也凉快。不过买卖还是有的,每天卖掉二三十根没问题。刨去成本还能净赚二角到三角钱,这是常有的事。请不要小看这二角、三角钱,他不仅贴补了家用,重要的是使我完成了“幼儿园”的学业,从此奠定了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如今每每回想这段往事,总感有点苦涩。虽然苦涩,但也包含幸福。它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精神上的财富。这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可惜的是,如今已不记得,当时我们白天在外,午饭是如何解决?“干粮”是没有的,这是因为上海人习惯“米饭”,而米饭在夏天最容易“瘦”(即变质,不能食用)。不过可以肯定,我是不吃午饭的。这是因为我有一种,在夏天不想吃饭的小毛病,俗称“至夏”。如果饿极了,就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下,往棒冰箱内拿出一根,不是断了棒就是快融化了的棒冰来吃。由于棒冰是冷的,吃进胃里如同“麻醉剂”,一扫其饥饿感。至于父亲嘛,他的耐饥能力极强。他经受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和三年“自然灾害”,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耐饥的能力早已成精了。因此可以肯定午饭也是不吃的。

  其实,我们“卖棒冰”的附近有不少餐饮店,诸如大光明电影院隔壁的“五味斋”饭店、“培罗门”西服店隔壁的“又一村”点心店(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吃不起,就算是“又一村”,九分钱的阳春面,也是吃不起的。要知道我们每天最多只赚三个九分钱。能忍受则忍受,能节约则节约。

  如今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父亲和母亲也已作古多年,我也已过“知天命”年。请允许我对当年买过我们棒冰的好心人表示由衷感谢。

  留下上述文字,以便后生随便翻翻,虽然有些艺术加工,却也事实。

【卖棒冰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卖棒冰作文08-23

棒冰的意思, 棒冰的解释04-30

吃棒冰05-02

吃棒冰作文08-30

自制棒冰作文11-16

做棒冰作文08-19

棒冰的味道作文08-02

由吃棒冰想到的04-29

棒冰世界_550字05-02

棒冰,我的救世主作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