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泰山散文
吸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经沧海桑田至巨变,历孕育生命之艰辛阵痛,在东海之滨,在华北平原的齐鲁大地,一座厚重、雄奇、伟岸的大山拔地而起,从而走过远古,走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走进现代化的今天。这就是泰山,就是被尊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
五岳之中,唯泰山居最东,且不说古以东为大,就其特殊的地理方位,泰山就优先得天地之独爱,最早沐浴日月之光辉。
五岳之中,泰山之高虽不及恒、华二山,但因其崛起于平原之上,凌驾于丘陵之空,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与平原、丘陵形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加之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宽大的基础自然给人以厚重安稳之感,因而就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心理上的反映。
我想,仅此两点,在中国人的理念和审美观中,泰山在五岳之中就足以称雄,被尊为老大了。
于是便不断有皇帝来此登山封禅,便不断有文人墨客吟诗赋词,不断有英雄豪杰为之折腰膜拜,不断有国内外、海内外成千上万甚至数不尽的游客登临观赏……
封建帝王,不论以何种方式登临帝位,一待江山稳固,便把登临泰山,封禅祭拜作为一大理想。崇拜自然,敬天敬地,自古有之,但作为万方朝圣的一国之君,祭拜泰山,自有他政治上独特的意义。他一方面是要答谢天地,使他受命于天,所以说叫“奉天承运”,这层意义之要害在于彪炳自己承接皇位之正统,是真龙天子。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一国之君,金銮宝座,多少人敬仰,多少人羡慕,又有多少人觊觎,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论何朝何代,不经历一番血腥斗争,不施展一些权谋手段,能够顺利接掌帝位者几乎寥寥。而即使一朝皇权在手,质疑者也是暗流涌动,反对派也是蠢蠢欲动,令其寝食难安,日夜忧思。所以一待局势稳定,择一合适之机,向天下昭告,自己承接帝位顺应于天,合乎民意,对于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其次,封建社会,科学技术极端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迷信,认为一切都是上天所赐,所以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也就自然成为泰山封禅一项重要内容。
若论封建皇帝的泰山封禅,应该始于秦始皇嬴政。他的泰山封禅,当然是受先辈的启发,在此之前,炎帝、黄帝、尧、舜、禹、汤以及周成王都曾经为之,但作为帝王封禅,嬴政是开先河的,因为他毕竟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若论封禅次数最多的皇帝,当属汉武帝刘策,他自登基三十年第一次泰山封禅开始,在其后的二十一年间,共登临泰山进行封禅祭拜活动多达八次,平均不到三年就一次,远远超出封建皇帝五年一次的惯例。这当然和他在位时间长有关,但同时也和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不无关系。依照古制,没有突出的政绩是不允许封禅的,即使勉强为之,也会遭到天下的非议。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代以后,封禅改为祭祀。但大家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有增无减。祭拜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大概当属清乾隆,他曾经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皇帝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山脉,获此殊荣和尊敬,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文人墨客大多都有游览山水之雅兴,而像泰山这样的名山当然是首选。若论文人之登泰山,当首推孔子孔圣人,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便让泰山扬名天下,传遍四海,并流传至今。当然,这样的话也许你我偶发灵感,突发奇想之时也会冒出一句,但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伟人就是伟人,所以商家宁可花天价请名人做广告,而不廉价雇佣平民百姓,道理概乎于此。诗仙李白曾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四月登临泰山,并作较长时间的逗留,并留下了六首诗歌,其中的诗句除了对泰山特点的概括之外,尽显了诗人浪漫主义风格。而诗圣杜甫在二十四岁之时,站在泰山脚下,望着巍峨壮美的泰山,想到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禁忘情地饮用出一首《望岳》,这首诗共八句,可以说句句经典,而最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愿望,也暗示了青年才俊想要攀登人生巅峰的'远大志向,因而成为千古传唱的名言佳句。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多次游历泰山,他的志怪传奇类小说《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就有26篇,占据了全部小说的五分之一,可见泰山曾激发了文学家多少灵感。
在泰山西麓的陶山顶,有一座保存完整的范蠡墓和一个西施洞。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携家带口,逃到齐国的陶山,过期了隐居生活。自古英雄爱美女,一个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的汗马功臣,在功成名就之时能够毅然决然抛弃到手的荣华富贵,何等的果敢潇洒、豁达与智慧。而最终将落脚点选在泰山脚下,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演绎出的爱情神话更是何等的甜美幸福?想像一下,壮美的泰山,仗剑的英雄,绝世的美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
我乃一介平民,当然不会有秦皇汉武那样的浩大气派,也不会有李白杜甫那样的潇洒悠闲,但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从不算丰厚的薪水中挤出些许银两,两次走进山东,游历了泰山。第一次,从山底乘大巴至中天门,然后徒步登顶;第二次从岱庙启程,登至中天门,然后借力于空中缆车至南天门,再达玉皇顶。两次累加,好歹也算徒步登完全程。汗水遍湿衣裤,筋疲力尽之余,除了感叹泰山之高大巍峨,路途之艰辛漫长,台阶之众多陡峭,便是慢脑袋的震撼。站在南天门,回望脚下十八盘,竟然怀疑自己刚才是从那里爬上来的,疲软至极的双腿不禁颤抖起来……也只是在此时,才有闲心和胆略可以浏览一下泰山景致,欣赏一番满眼的苍翠,一坡的葱茏,以及飘渺的云雾和深壑幽谷。登临玉皇顶,极目远眺,顿觉天之高远,地之广阔,山之巍峨,人之渺小,陡增对天地之敬畏,对自然,对山川河流之热爱,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
泰山不仅是大自然的一个造化,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个象征。这种文化源于民俗,始于宗教,兴盛于政治,推广于民间。泰山身上,寄托着上至至高无上的天子,下至苍生百姓对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祈盼和希望,凝聚着厚重、坚定、豪迈的品质,体现着坚毅勇敢,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着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值得我们去登临观赏,值得我们去品读,值得我们去顶礼膜拜,值得千秋万代敬仰。
【品读泰山散文】相关文章:
品读散文06-24
秋的品读的散文10-07
品读自然_散文欣赏01-09
品读崖上人的散文09-04
关于泰山的散文01-10
沐浴书香散文品读06-30
情寄泰山散文04-14
泰山之旅的写景散文10-11
读泰山石阶散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