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尾巴的温柔乡散文

时间:2023-05-01 06:23:57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分尾巴的温柔乡散文

  清明假期前,趁着毕业季论文与实习轮番轰炸的难得空档走了趟西塘,也算勉强赶上烟花三月下江南。印象中文艺人更青睐乌镇,抛开名气大不谈,更多是为了缅怀《似水年华》那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的热泪盈眶,慕名前往这块令人魂牵梦绕的纯净家园,朝圣般地追忆青春。西塘则没有那么浓重的仪式感,像个淡妆素雅的江南秀女悄然安于一隅,豆蔻年华下的质朴纯美寥有问津,即便节假日被忽如其来的人潮充塞,多半也是沾了乌镇顺道的光。

春分尾巴的温柔乡散文

  列车从京城飞驰南下,窗外的色彩逐渐生动起来。起初,光秃秃的枝丫稀稀落落散布在黑峻峻的田间,天地灰蒙蒙一片了无生趣。过了济南西,树梢开始带上星星点点的嫩绿,大约驶到蚌埠南,浅黄的油菜花便东一撮西一撮地冒了出来,而后田地披上翠绿的外衣,砌成矩形或梯形,插空般错落地铺满地表,夹杂一两块灿烂得似要溢出方框的金黄油菜田。江南乡村独有的布景,那些狭长得望不到头的水道、扶风弱柳和埋头啃草的水牛,也在列车前行的滚轮下纷纷入镜,预告着目的地的临近。

  短暂辗转,在西塘古镇边的民宿安顿下来天色已晚。民居全都临河而建,青石板铺就的过道只容两人并行,走惯了平坦的水泥路,此刻踏着稍带坑洼的蜿蜒小路,居然有种返璞归真的亲切感。住处拉开窗帘便是荡漾的河水,夜间反射灯光,在窗上倒映出粼粼波纹。古镇如同搭建在水上,石头堆砌的墙浸泡在流淌了不知多少年岁的绿波中,斑驳苔印为之镀上了一层葱郁。

  很庆幸初见西塘在夜晚。沿河店铺亮起清一水儿的红灯盏,映在夜色般幽深如墨的河面上,偶有几只老旧的乌篷船晃悠而过,再回头已消失在河道拐角淡得透明的雾气中。游人稀疏细语,不时泛起涟漪的水面倒映出老树人家,三五家店铺间隔一座的石桥在水中勾勒出另一半弧,头顶的新月反倒多了几分孤单。褪去白日的喧闹,此刻的西塘因静谧而完整,呼吸都不自觉放得浅缓,生怕惊扰了这片玻璃球里的天地。

  夜色愈深,小酒馆渐渐有了动静。推开木板门,藏在酒家深处的驻唱带着不问今夕何夕的迷醉浅浅吟唱,慵懒的韵律弥漫得很远,缠住来去匆匆的脚步。民谣与有酒今朝醉的氛围总是最般配,赵雷的《成都》到哪儿都火得一塌糊涂,也恰恰合了西塘这份被时代车轮遗忘的朴素。踩着蹭得光亮的石板路,在这儿,终于可以抛开钢筋水泥中戒备森严的紧绷感肆意游走,看春分初绿的垂柳在轻微得难以察觉的晚风中撩过水面,撩过潺流的时光,只剩下越来越空旷的脚步声慢了半拍地回响,直到所有客栈都打了烊也不停留。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愁绪和依依不舍的温柔,此刻全都酝酿在脚下这一淌绵延的长流细水中,索性就着温热的一壶酒,呵成早春深夜里若有似无的一声叹惋,任之消散在愈发浓稠的夜色中。

  也许是水波反射的缘故,次日清晨天亮的很早,朦胧中的嘈杂声开启了西塘忙碌的一天。拉开窗帘,小三轮车载着刚淘来的新鲜食材从窗外飞驰而过,呯呯碰碰一路响个不停,老远提醒着路人躲闪。老头儿老太太踱着步子去晨练买菜,客栈大妈趁着游船还未苏醒在河边浣洗衣裳,仿佛一夜回到八九十年代原始简单的生活,片刻不离手的iphone携带的现代感反倒成了遥远的未来。早起益处多多,比如少了熙攘的人群,栈道一眼就能望到拐角,随手一拍背景都空旷得恰到好处,再比如钻进一家小店,坐下来好好儿尝一口早点。包子油条豆花不多说,北方的烧饼一般是没有的,馄饨和小汤包是当地特色,江浙一带口味尤其清淡,喝上一碗顿觉清爽舒畅。

  逛西塘就要由着一股子漫不经心的劲儿。沿河转悠,栈道两侧藏了很多小弄,好比分叉的树枝,每一条都能让你绕上三绕后走出古镇。随便捡一条去深究,指不定就遇上西园、纽扣博物馆、江南瓦当陈列馆,若是错过了也不碍事儿,古镇就这么巴掌大一块,一个白天足够逛上两趟,返回时稍加注意便是。弄堂狭窄悠长,两人并行须得侧身,照面而过的近距离不知成就了多少才子佳人初见的多情,令爬了青苔的墙面羞得剥落出几块砖红,渲染出老上海电影里的陈旧韵味。

  除了弄堂,石桥也是西塘一大特色,平的、拱的、折的都有,把江南一带桥的种类凑齐全了。拱桥顶高视野好,站上去前后能望到三四座桥,全镇最高点就在我们进入时的卧龙桥上。折桥几乎一条直道横在河面上,以前只见过城市景观中人工修砌的,万安桥这种历史古迹还是第一次见识。江南的书生情怀也体现在桥上,好些桥都带了对联:卧龙以“修几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惦念对造桥人的世代感恩,环秀的“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绕在那圆得可爱的桥洞旁,把过桥方式嚼得清雅,还有送子来凤桥,南面为阶梯,北面为斜坡,寓意南送子、北来凤,男走台阶步步高升,女迈斜坡持家稳当。若是来了兴致,沏上一壶茶,拉几位当地老者,把西塘的桥挨个儿说一遍,能聊上老大半天。大大小小的桥遍布全镇,有些转角还能遇上两座桥直角对接,古时通讯不便,家家户户就靠这些关节点串联起来,朝对岸喊上两嗓子,过个桥就能聚到一块儿,盈盈一水完全不成隔阂。

  若是相隔远了,就悠悠地撑一搜乌篷船,不紧不慢大约半小时便可划过全镇,顺路还能和邻里街坊打个招呼,捎带上各家拿手小吃:从东边起,芡实糕、药膳酥一类的手作点心三五步就是一摊,和上核桃、桂花、黑白芝麻、薄荷,清新的糖果色甚是讨喜;老马粉蒸肉约在古镇中段,挂了金字招牌的独此一家,不过估摸比较腻味,观者众而尝者少;到了西边,管太老臭豆腐排出老长的队,炸一锅只能卖三四份,可架不住游人在树下候着的甘心,买一份尝个鲜,也没觉得有多惊艳,许是打上了到此必吃的烙印而格外红火。

  西边尽头是一座古戏台,在对岸水中高出一截,台下没有座位,若非乘船凑近只能隔水相望,不过近处仰脖子难以看全台上一举一动,想来也有借水势营造距离感的用意吧。可惜当天没有演出,若赶巧碰上唱戏,坐在垂柳下的石阶上,就着千回百转的咿呀唱腔梦一曲黄粱,不知周身客栈在明清时可有姑娘失手落下撑窗叉竿,打在谁人肩头?曲终人仍醉,映照着一池幽幽碧波,更是一番滋味。

  晃着逛着,不经意就到了傍晚。多云的日子,天色从明朗的青白逐渐染上淡淡橙红,两岸的红灯串儿呼应似地亮了起来,柔光映入河面,一时多了好些欲说还休的朦胧。趁短暂的夕阳时分搭上游船绕一小圈,林林总总的客栈在船夫左一摇右一摆的撑行中缓缓而过,酒家深处的歌谣飘得隐约,在水波中漾出一场看尽人世繁华的淡然,忽而生出梦境般的似曾相识感,又忽而断了思绪,任由眼前这一片灯火人家填满空白。就在这出离与入世的念想之间,薄薄的霞光完全褪去,暮色在红盏晕染下泛着光圈,明明灭灭,恍若游船划过河面的片刻,又恍若瞬息的浮生。

  寻着来时的路返回,沿途再绕一绕檐下的红漆柱子、穿行几座石桥,一心只想走得慢一些,把古镇的光影声味再仔细过一遍。店家有一搭没一搭的吆喝,船夫相遇时简短亲切的照面,客栈大妈闲时的家长里短,还有蒸笼里那些散着热气、一个个精巧得舍不得下口的汤包糕点,清蒸白丝鱼淡出甜味的鲜嫩,蟹黄豆腐煲滑过舌尖的爽口,都在远去的脚步中落在了身后,落在了那片雾气渐起的墨色中。

  带不走的不止三轮车的叮当作响、吴侬软语和令人流连的自由。就像来时一步步融入这颗玻璃球,去时一点点抽身,再回首,还是那片干净剔透的天地,外来尘世打扰不了古镇千百年来不紧不慢的小民烟火,只留下来过的陌生气息。

【春分尾巴的温柔乡散文】相关文章:

比尾巴教案 《比尾巴》的教案10-11

春分04-30

尾巴04-29

春分的短信06-04

春分的简介03-21

春分的诗句03-25

春分的寄语06-24

春分的起源12-19

比尾巴教案01-19

《比尾巴》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