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山绘水散文

时间:2023-05-01 12:20:53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绘山绘水散文

  闲暇喜欢探寻古代山水画。五代后梁时期的荆浩在北派山水画吸收了我的眼球。他的《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无不体现了北派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而其提出的形神兼备,主张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之诀也给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理论支持,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荆浩的创作风格对北派山水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他的山水画理论也是北派山水画的重要理论支持。

绘山绘水散文

  荆浩字浩然,由于躲避后梁时代的战乱,他曾经隐居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荆浩擅长山水,也工于文笔,尤其以擅于绘制云中山顶的宏伟气势而为世人所称道。荆浩长期隐居在山林之中,所以对自然山水有着很深的了解,同时他对唐代诸山水名家的创作和理论也有着全面而深刻的钻研,在这个基础上,他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提倡画全景山水,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用水晕墨章技法来绘画,他在《笔法记》中所提出的“图真说 ”更是为后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北宋年间的李成、范宽,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唐寅等人都尊其为山水画的宗师。

  荆浩少年时曾在王屋山师从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受其影响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作品《天台图》,在山水画方面,师法张璪,同时也参考学习了吴道子和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将他们的创作技法融合在一起,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体。

  作为唐末五代之际的著名山水画家,荆浩上承南北朝隋唐的绘画传统,下启宋代山水画新风,他对于北派山水画的创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学者的著述中,北派和与院体、北宗的概念时有交叉和混淆,一些被后世称为北派的画家,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或许并无北派意识,而只是不自觉地按照一种艺术思潮进行山水画创作,而后世之人以百年或千年为单位来进行考察的时候,往往因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相似所以将他们都归为某一个特定的画派中。严格限定北派山水画的定义,可以认为北派山水画导源于荆浩,还包括后代出现的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大家,这些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一般都活动于中原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附近,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力求体现北方山水的雄壮,势大力沉,尚崇高而卑文秀,在构图上以前期的全山大幅向渐渐向后期的平原景致变化,但无论是青绿还是水墨,他们的作品都不失磅礴中正之气。

  北派山水画大体能够分成五个阶段,首先是以荆浩为代表的开创时期,他集唐画之大成,成一家之学。而第二个阶段就是以三家山水为代表的全盛期,三家之中的关仝是荆浩的弟子,所以他的画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荆浩的影响,而另两家李成和范宽也都受到了荆浩的一定影响。第三个阶段是以郭熙为代表的辉煌期。第四个阶段是从水墨到青绿设色的转型期,以王希孟、王诜等人为代表。第五个时期则是以李唐为代表的沿续期,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郭熙等人的风格。

  从北派山水画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荆浩是北派山水画的开创者,所以他的画风在很长时间中决定了北派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对北派山水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说,荆浩本人的创作风格就体现了北派山水,尤其是北派山水在从水墨到青绿设色转型之前的创作风格。

  从绘画的素材和内容来说,荆浩擅长描绘山形的突兀雄壮,多描绘飞泉瀑布、古木巨松,他所描绘的山石具有北方景物的风格,山石棱角分明,具有风骨。在荆浩之前的山水画中,很少能够看见如此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的场面,描绘气势磅礴的全景图像就更是少见了,他的这种开图千里,使得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做法,对北派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清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形容荆浩的画作是“峰岚重复,势若破碎,而一山浑成,无断绝之形 ”,这段描述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荆浩的创作风格。

  荆浩的这种风格和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荆浩常年隐居在洪谷山中,而太行山脉就在他隐居之地的西面,所以荆浩放眼所看的都是北方雄伟壮丽的山河,这使得他的眼界更加宽阔,胸臆更加壮阔,因此所描写的山水画也多的是飞瀑巨石,从荆浩的名作《匡庐图》中就能够看出这个特点,画面分有层次,从有人之境到无人之境,主峰突兀在前,两侧烟雾飘渺,呈现出气势澎湃之感。

  其他的北派山水画家由于生活的环境也是在北方,所以他们很容易就从荆浩的创作中得到了共鸣,因此他们的笔下也多以描绘北方雄奇山水为主,这就形成了北派山水统一的绘画风格。

  除了绘画的内容以外,荆浩在笔法技巧方面也独具风格,他重视用笔用墨,讲究水晕墨章,正如其在《笔法记》中所言:“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 ”荆浩在使用笔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用笔的变化运动感,而用墨则讲究妙趣天成,不拘泥于成规,讲究挥洒自如而不着痕迹。荆浩提出笔刚主气而墨柔主韵,两者必须浑然一体才能够让山水画显得更加逼真,具有情韵。荆浩用有笔有墨来分析历代山水画的得失,并在使用笔墨的技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匡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荆浩已经开始使用略似解索和小斧劈皴法了,虽然还未完全摆脱唐代山水画风格,但是已经在绘画技巧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创新,和唐代李思训只重勾勒和填彩的青绿山水完全不同,荆浩善于用皴法来体现了多层晕染的特点。

  正是因为有了荆浩的这种注重皴法的水墨山水画技巧,所以才使得北派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后世的北派山水画家也都大量运用了荆浩的这种手法,例如南宋初年的画家李唐,他的《万壑松风图》就用了大斧劈皴法,体现了雄浑之感,是北派山水画中的代表作之一。

  荆浩的《笔法记》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著作,为中国水墨画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流传下来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山水画论,它的存在为北派山水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纵观荆浩的《笔法记》,其中心观点就是“图真”之说,“画者,画也,度物像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苦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荆浩认为画山水画的关键就在于要画得“真”,要通过笔墨来传神。

  荆浩所说的“图真”,不仅仅只是指形似,而是讲究不仅形似,而且要神似,也就是所谓的“真者,气韵俱盛 ”。画家要抓住山水的形态特征,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注意气质上的真,要将山水当成一种有情感的事物来看待。

  虽然说顾恺之、谢赫等人也提到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如顾恺之提出在画人物画的时候要注意让的眼睛,而谢赫也提出了“气韵 ”的说法,表示要注重人物的神情、神采,不过,他们一般都是指人物画,不能够将他们的理论简单地照搬到山水画上。而荆浩却是第一个将形神兼备之说运用到山水画之中的画家,所以他为北派山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荆浩将谢赫所说的“气韵”两字分开来解释,他认为“气”指的是画家的品格,要将刚毅的品格运用在绘画之中,使得山水具有人的风骨,而“韵”则是说一种悠远宁静的意境,要画出山水中那种云淡风轻的场景,要运用笔墨的浓淡营造出渐远渐淡的感觉,让笔下所画的山水更加接近于大自然中看到的场景。

  荆浩将“气韵”二字分开解释,为传统的气韵之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北派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荆浩的绘画作品以及他的绘画理论对于后世的画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如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就和荆浩的《匡庐图》有相似的气势,两者在皴法方面也有相近之处,关仝喜欢使用短线作皴,和荆浩相似。李成和范宽也都师法荆浩而独成一家,从他们在皴法的使用和对于枯树劲挺的描写方面也能够看出。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理论使得北派画家能够更好地继承自然写实的创作风格,令北派山水画的渐渐成熟起来。北宋三大山水画家关仝、李成、范宽等人都师法荆浩,而王端、刘永等人则是师法关仝,许道宁、李远等人则师法李成,这可以看出荆浩影响之深远。

  荆浩强调“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将绘画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摆脱功名尘世的方法,他隐居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对后世的画家如文同等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荆浩开创了雄浑的北方山水画,他的《匡庐图》、《溪山行旅图》等作品充分体现了气韵合一的全景山水之境,独特皴法等技巧的使用为山水画增色不少。荆浩那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了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师法的对象,为后代的北派山水画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法图》一文体现了荆浩独特的绘画美学观念,他的“图真”之说将山水绘画理论提到了一定的层面,他在北派山水画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绘山绘水散文】相关文章:

绘兰散文04-27

水绘园导游词08-12

绘本03-13

春绘04-26

水绘园游记作文10篇08-16

春绘的作文12-08

绘本的教案01-26

绘本课作文04-30

大班绘教案01-18

绘心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