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口者珍散文
在浩如繁星的历史人物中,北宋的苏易简并不出众。我记住了他,只是因为读到过他和宋太宗的一段轶事。当时,宋太宗问他: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说: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适口者珍,这话说得真好。
想起那年父亲行心脏搭桥手术后,元气大伤,血压总是很低。医生告诉我们,要给父亲增加营养。于是我们兄妹几个煞费苦心,总是想着买各种肉汤、营养羹来给父亲吃。可向来不挑食的父亲,术后食欲大降,觉得肉汤太腻,营养羹又太寡,总是吃几口便放下筷子,皱着眉头说没胃口,我们兄妹几个很是着急。再次征询父亲的意见,他虚弱地说,想吃刀削面。父亲念叨的面条,正是安贞医院附近的大同削面。每份面,不过十几元,术前曾带父亲吃过两回。我赶紧下楼买了一碗回来,那日父亲吃得津津有味,几乎连汤汁都全部喝掉。
用父亲的话说:面条吃着对胃。在饮食方面,我和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喜甜食,不喜干货,也不爱逢年过节时的稀罕物,像端午的凉糕、腊月的腊八粥、中秋的月饼、过年时的炸油糕……虽然母亲和哥哥姐姐们总是满怀期待,但我和父亲几乎不尝一口。对于我们来说,最好吃的是家常便饭,那些造价很高、做法繁复的东西,甚至不及一碗面条来得实惠又合味。
适口的,才是最好的。食物如此,其他亦然。
当年,在青城读书时,有一男生曾经对我有意。四年中,我们并未说过几句话,他老实得近乎木讷,而我也腼腆得顿辄脸红。他曾写过长长的情书,被我投到了火炉里。直至毕业我回到了家,他来信还在征询我的意见,说他能将我留到青城。我再次坚定地回绝了他。有同学曾问我:可以留青城,多好的机会,为什么不考虑考虑?我淡淡一笑:他与我不合适,我对他毫无感觉。参加工作后,姑舅嫂子曾为我介绍过一个对象,对方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人长得高高大大,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他的父亲是某局的领导。可是,我和他在一起,总是觉得不自在,他的盛气凌人让我压力很大。最终,见了几面后,我主动退出。哥哥嫂嫂们很是不解:这么优秀的后生可不多,你还挑什么?我说:恰恰是因为他的条件太好了,所以我们并不般配。生于农村的我,固执地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才会幸福,灰姑娘的故事只存在于童话中。不适合我的感情,我绝不强求,更不会拖泥带水。
在读书方面,我也矫情地有着难以入流的精神洁癖,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几乎没触碰过。这倒不是由于我自己思想觉悟多么高,只是相对来说,自己幸运地生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什么图书馆,能读到的除了课本就是一些类似于故事会的小杂志。1992年,我初中毕业后来到青城,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读书生涯。当时校园内盛行读世界名著,我也被不自觉地影响,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福楼拜、莫泊桑、雨果以及国内的一些大师们的作品,都是在那个阶段读的,而且作过详细的笔记。读名著的好处在于,你不用花时间去甄选,它给你提供的绝对是健康的营养,即便是关于情爱的描写,也是含蓄而唯美的,像《简爱》《苔丝》《茶花女》《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以及三毛与荷西的`故事……并没有过于露骨的描写,甚至没有太过于起伏的情节,但那些文字却像藤蔓一样,紧紧吸附缠住你的心,令你欲罢不能。现在,已过了谈情说爱的年龄,小说阅读得少了,开始倾向于一些温暖慰藉心灵的书籍,而那些靠渲染色情博取眼球、靠杜撰离奇故事哗众取宠的书,就像是刻意炒作的娱乐绯闻一样,无论多么热销,都让我唯恐避之不及。
朋友,也要讲究对味儿。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主动示好者,就会成为你的朋友。有的人,突然闯了进来,带着炭火一样的热情,令你感动嘘唏不已,就在你准备投李报桃时,却因为莫须有的误会,心生罅隙。从此,又陌如路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朋友,她陪你走过一程,起初亲密无间、如胶似漆,最终渐行渐远又陌如路人。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善于交友的人,从小学到现在,与同学和同事大都淡淡相处,最好的朋友也只是同学或同事中的一员。即便是她们,与我起初也不是一见如故、一拍即合,而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吸引、慢慢靠近,直至无话不谈、惺惺相惜。曾读到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的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真正的朋友,不论出身,无关年龄,但绝对是人格平等、志趣相投、脾气对味,也许平时的交往并非多么紧密、频繁,甚至平淡如水,但情谊却如酒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醇厚醉人。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觅与选择的过程。只是愚痴的人,常常为了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白白浪费精力与时间。懂得取舍,适时把握,方为智慧的一生。
【适口者珍散文】相关文章:
见到许如珍散文04-24
珍产(珍産)06-03
珍珍和莹莹07-23
作文 珍珍的梦04-23
小鹿珍珍作文03-01
教学反思-李珍珍06-17
钓者散文06-29
笑者散文02-19
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几种因素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