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捧兰心慧质,驻书香悠长散文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地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一、林家有女初长成
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夜,带着一天的星。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的展开野荷的香馥,每一瓣静处的月明。
1955年4月1日,51岁的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这位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这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这位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这位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拥有出众的才倾城的貌的风华绝代女子,终于十分安静地合上了双眼,脸上还挂着些许笑容。
让人感到十分惊奇的是,历史居然如此的巧合,当年的林徽因以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从而奠定了她的诗人地位,而当她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她也十分精准地选择了四月天的日子,也许只有春风吹拂的凌晨,才让她走得如此从容和安详吧。
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十三人组成。
4月3日,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将林徽因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2007年,一代才女林徽因纪念碑落户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在这块新颖别致的纪念碑上,人物像和记述文字全部镂空。纪念碑由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林徽因的墓碑上写的,也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尽管林徽因这一生与诗文牵系着不解之缘,但她更大的造诣和荣耀则是在建筑行业。
离开人世五十二年的林徽因,终于又回归故里,回到了古城杭州。那块耸立的纪念碑,闻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种久违的记忆,在春风吹拂之下,宛如盛开的白莲花,荡漾起阵阵飘香,让人穿越时空,将尘封的记忆激活——
1904年6月10日,正是莲花绽放的季节,在浙江杭州陆官巷一座古朴灵性的深深庭院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婴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小女孩的到来,宛如一股清泉,给沉闷、古板而又枯燥的林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女婴长得十分的美,尤其是拥有了祖父的眼睛和祖母的脸蛋,将祖父祖母的美貌集于一身,这种隔代遗传的因子更赢得了祖父母的喜爱。
祖母游氏是一位高贵典雅而又雍容美丽的女子,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良好的基因与儒雅的血统,使女婴得天独厚,拥有了祖父的眼睛和祖母的脸蛋,集美貌与才情于一身。
祖父母对女婴十分喜爱,因此煞费苦心的为女婴取名。祖父从诗经《大雅·思齐》里采了“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句意,给女婴取名为徽音。徽是美,音是声誉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誉、美德的意思。人如其名,名如其人,林徽音果然不负祖父母所望,长大后真的成为倾国倾城的一代风华绝代的才女。只不过后来因为林徽音这个名字与一位当红男作家完全一致,为了以示区别,这才改为林徽因。
幼年的小徽因和一群表姐妹都住在祖父的大院里,而担负她们启蒙教育的是她的大姑妈。大姑妈为人忠厚和蔼,知识面极广,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在一起读书的姐妹们中,徽音的年龄最小,玩心也最大,上课的时候似乎从没有认真听过课,可是背起书来却是十分的清晰流畅,总是名列前茅。
那个时候的小徽因,就展示了她的与众不同,仿佛浑身都透露出一股超越常人的灵气与聪慧,在书香世家的熏陶之下,不仅知书达理,而且在清秀中蕴含着内涵。她在祖父家中,度过了十分惬意的幼年,三岁启蒙读书,六岁就开始代笔为祖父给父亲写家信,稚嫩的字迹里,充满了沧桑的口吻,倒也将小大人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她八岁那年,父亲举家迁到了上海,她也来到了父母身边。原本能与父母团聚是小徽因梦寐以求的,然而敏感的徽因却从父母的举止里品味到了不和谐,感受了不快乐的气氛。
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吏,他的诗作和书法在他的文化圈子里很吃香。他生在杭州,二十一岁时通过了生员的考试,进入杭州语文学校攻读英文和日文。家里为他娶了一房妻子,当妻子去逝时,他就纳了第二个妻子来给他生儿子和继承者,就是林徽因的妈妈何雪媛。二夫人何雪媛本来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在襁褓中、第二个女儿在孩提时代相继夭折,唯有林徽因活了下来。
父亲很快又将三夫人娶进了屋,三夫人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那个年代都是母以子贵,也只有儿子才能够传宗接代,因此这位三夫人很快得到了父亲的宠爱,父亲和三夫人住在宽敞的前院,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乐乐,整日里前院不断传来欢声笑语。
而徽因和母亲,则是住在后面的一个小院里,母亲只能黯然神伤,以泪洗面。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母亲何雪媛也曾得到父亲的喜欢的,不然也不可能进入林家大院。只不过她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十四岁就嫁给林长民做了二夫人。对于善诗文、工书法,才华出众的林长民来说,这位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实在难以令他心动。毕竟出生于商人家庭,又一直生活在养尊处优中,所以嫁到林家就因不善操持家务,无法得到婆婆游氏的欢心,其地位自然一落千丈。性情本就狭隘的母亲,便将满腹的怨气发泄在林徽因的头上,于是小徽因常常遭到母亲无休无止的数落。
逆境与挫折能让人更快地成熟,何况是自小聪颖的林徽因,所以,她很快就从母亲的无比失落中和不停地抱怨唠叨中,学会了独立自主,掌握了爱的真谛。
好在林长民虽然将二夫人抛之脑后,却对林徽因这个聪明懂事的女儿十分喜爱,并把她送到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与她一起去上学的还有三个表姐妹,四个亭亭玉立女子顿时成为女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总是引起众多的好逑男子尾随其后。不过培华女子中学的教育是出类拔萃的,林徽因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厚实的英语基础。
也许是西湖水的滋润,十二岁的林徽因,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了。高挑的身材,稍稍显得瘦弱,却将古典的高雅与现代的秀丽融为一体,使江南小家碧玉似的温柔与聪慧展露无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借用古诗来形容花样年华的林徽因,倒也恰如其分。这位林家小女,宛如含苞待放的白莲,虽未盛开,却已经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二、亦真亦幻不了情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班,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林徽因超凡脱俗的美,让人心动,过人的聪慧,让人羡慕,而那美与智慧的完美融合,就能使她身边的人,由内心滋生出一种怜爱来。
林长民是一位薄情的丈夫,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对于二夫人情感,早就淡薄得有如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甚至还在岁月的流逝中抛掷在脑后。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对女儿林徽因的深切地爱。
十二岁那年,徽因就随全家从上海来到了北京。此时,她已经变得成熟而懂事。虽然,从外表上看上去依然非常清瘦,显得纤细而又柔美。可作为家中的大姐姐,她不仅能够照顾弟妹,而且处理起家事来,还头头是道颇有主见。
徽因的成长很让父亲林长民为之欣慰,也自然得到了他的宠爱。此时的林长民,正步入政治的低谷期,被派到日本考察,林长民很想将女儿带在身边,一起到异国游历而增长见识。他在给徽因的信中写道:“每到游览胜地,悔未携汝来观,每到宴会又幸汝未来同受困也。”其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林徽因十六岁那年,父亲林长民要去英国讲学,林徽因也跟着父亲前往英国读书。父亲便带着女儿,开始了欧洲之行的旅程。当登上驶往法国的游轮,徽因已经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人生的第一次远行,而且还是来到异国他乡,去见识一个陌生的世界,去领略那个异域的风光。心中荡起梦幻般地憧憬与梦想,脑海里翻腾起五彩缤纷的细浪。在游轮上,感受着在浪峰行驶中,上下起伏的颠簸,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大海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和烟波浩淼的广袤,不仅使视野大大的开阔,而更使她感到欣慰的是,觉得自己的心胸也是无比的宽广起来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林徽因跟着父亲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先后到过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城市,西方科技的发展让她为之心动,而巴黎的浪漫风情,罗马的威严霸气,还有那特色颇异的古堡与建筑,更是让她迷恋不已。
林徽因被深深地吸引了,忘情地陶醉在异国风情的美妙之中,原来在她的心目中,江南是十分迷人的,此刻她才领悟到异域之美,也同样动人心弦,让人过目不忘,铭刻于心。西方的不同文化更让她受益良多,随着见识的不断增广,她的气质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而将东方的诗韵典雅与西方的奔放浪漫有机融合,使她浑身散发出一种高贵迷人超然尘世之美。
结束了短暂的欧洲旅行,林长民便在伦敦定居下来,林徽因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身在海外的父亲林长民十分好客,公寓里客人总是络绎不绝,没有夫人在身边,十六岁的女儿林徽因只有勉为其难地扮演家庭主妇角色。好在她自小就十分懂事,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清纯气质,加上彬彬有礼十分得体的言谈举止,展示了大家闺秀的清雅,使她在这种交际场合里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她常常十分优雅地端着茶,在客厅里来回穿梭于客人之中,还落落大方地与客人攀谈,倒是将女主人的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林长民的朋友们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孩。
也正因为此,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从而让少女的春心萌动起来,一段让人瞩目的伦敦之恋,康桥之恋,就在人们毫不经意间,感天动地般地演绎开来。
那是一个让林徽因和徐志摩都终生难忘的日子,时间定格在1920年的11月16日。这一天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的江苏籍学生陈伯通,带来一位高瘦个子飘然长衫的青年,这个人就是徐志摩。
二十四岁的徐志摩,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风度,诗人的气质,令许多红颜佳丽为他倾心。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自然很难抵御这个富有感染力,具有无比魔力男人的诱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喜欢听他的故事,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看他的时候,她眼里溢满了崇拜,她很喜欢看他灿烂的笑,喜欢看他侃侃而谈,甚至连他的沉默她也十分喜欢,乃至于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她的心。哪怕是他的一个眼神,一句平常的谈吐,都能让她兴奋不已。她总喜欢坐在一角静静地听着他在高谈阔论,而在不知不觉中,就让这个男人走进了自己的心里。而她能够登入绝美的文学殿堂,成为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作家,也是来自这个男人的影响力。
徐志摩也同样被这个女孩吸引,她外表看上去清美秀丽,像一个女学生,其实却是一个非常聪慧懂事的姑娘,远远看去,像一株白莲。开始时,志摩把她当成妹妹,疼她宠她呵护她,很快这种呵护突然升发,让压抑已久的情感在瞬间点燃,并迅速地燃烧起爱的熊熊烈火。
在他的眼里,林徽因的清纯、优雅、大方,简直就是美的化身,是他心中的女神,是他一辈子可以用生命去追求的女人。“也许,从现在开始,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这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他心底的呼唤。
徐志摩的爱宛如暴风骤雨,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来得一发不可收拾,也在顷刻间填满了林徽因孤寂的心。少女的情怀,就如春天里的花朵,绽放出姹紫嫣红的鲜艳美丽与灿烂,她也毫无保留将对他无比信赖与爱慕的情感表露起来。
徐志摩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吐露了心思:“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林徽因的内心深处,也无法抑制住对徐志摩的爱,感觉到丘比特之箭,已经穿透了自己的心。她喜欢这位大他八岁的男人,更是被这位男人的翩翩风度,潇洒言谈和一篇篇情感奔放的瑰丽诗篇所打动。然而,她却知道这个男人不能爱,因为他有家庭,有妻子还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虽然少女之心是浪漫的,少女之爱是忘乎所以的,然而林徽因却有所不同,与同时代其他才女有着一定的差别:张爱玲对于爱的诠释是不顾一切,想爱就爱;陆小曼对于爱的理解是疯狂追求,不顾后果;唯有林徽因,在追求爱的诗意与浪漫的同时,却始终保持了理智与冷静。也许自小的耳濡目染和母亲生活遭遇的体验,她在放纵爱情之马向前奔驰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紧紧地拉住手中缰绳。为了不伤害他的妻和子,她选择了逃避,竟然不辞而别地离开了伦敦,回到了中国。
【捧兰心慧质,驻书香悠长散文】相关文章:
悠长小巷抒情散文04-27
静中生慧散文05-02
兰彩散文04-27
绘兰散文04-27
兰姐散文04-29
蕙心兰质(蕙心蘭質)04-29
廖慧兰:在校大学生的隐形翅膀04-30
兰烬落散文05-02
寻觅兰踪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