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时间:2022-10-12 16:47:11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精选20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精选20篇)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

  近日决定回乡下姐姐家住一段时间。

  初入村口,绿树掩映,原生态的乡土风貌便扑入眼帘。那绿意盎然、春色清新的空气,和着四月的梧桐花香,沁人心脾,有一种回归自然、置身原野的感觉。村后瘦小的山峦,披上了厚重的绿装,苍翠中彰显气势;路两旁是绿油油的麦地和菜园,生机勃勃,一些废弃的旮旯场地周围绿树环绕;田间地头,野草萋萋。不常回家,难得一见这绿色“庄园”,我开始心旷神怡。

  没回家之前,还想着正是人间好时节,不知该到哪去找一处好景致来观赏,才不枉一季春天。城里住久了,竟没有了四季变化的概念。不细细观察,很难察觉到沉睡一季的草木慢慢苏醒、舒展、生机勃勃的过程。城市千篇一律的风景,多是人工修整而成,四季常绿,领略不到生命的变幻。比起公园里的姹紫嫣红、精雕细琢,这乡村的满眼绿色、郁郁葱葱,更让我眼前生亮。

  坐在小院里,抬头是高大的杨树,茂盛的枝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几只不知名的鸟儿藏在树上,叽叽喳喳,声音清脆悠扬。没有了车鸣的喧嚣、街区的人声鼎沸、附近三三两两人们的说话交谈,耳边只剩树叶跟风呢喃、鸟儿们说着情话。居于乡野的人习以为常的风景,对我来说,却有一种久违的温暖、别样的安心。

  想到了儿时家乡,房前屋后总要种几棵白杨。它们修长的腰身长得很快,直直向上,枝繁叶茂,几年功夫,便能长到碗口般粗壮。树荫下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它们也是育树成材的首选树种。待长大成材,便又种下一批新的树苗。它们如农人日复一日的劳作和生活,带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和生命力,根植土地,把热情和宽厚播撒人间,造福人类。

  带着对绿树的敬仰,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常常身处钢筋水泥、鳞次栉比的拥挤和喧嚣,看到一朵新开的花、一处泛绿的小草,就欣喜不已。或抒发、或感叹、或寄情,俨然成了文人笔下的酸秀才,自以为见多识广,此时却成了乡村人眼里少见多怪的怪人。在这片以大绿色为背景的乡村,也许人们不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什么是秀色可餐,却懂得树是一个地方的根,是地气儿,是生命的源头和伸延。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一度可笑地认为,那都是政府劳民伤财地瞎折腾和人们白费心力的被愚弄,总以为山上的植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为树木是再生资源,像雨后春笋一样生生不息。想起小时候,不解大人为什么对拿火柴上山的孩子严惩不怠;为什么对山上突发失火事件拼命去营救;为什么对上山打柴的孩子砍了小树就严厉训斥,并被告知只能修修树枝树杈,不可拦腰截断。后来才明白,自己有多无知。农人不仅是春耕秋种、打理农业的经验专家,还是维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的生活好手。就像最真实的道理,往往不是多么高深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而就蕴含在人们朴素的生活总结和自然的循环里。人们为什么能一代一代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万物养育、恩惠人们的同时,人们也在回馈、维护着自然的生长。

  出了大门,眼前就是成片成片的麦地,绿油油,麦子已出了穗。一眼望去,像一张大大的绿毯。不是说多看看绿色,可以缓解眼睛疲劳,对视力好吗?平时常常对着手机、屏幕,常常眼昏、重影,此时再也不愿移开视线。常说开门见山,我现在是背靠苍山、开门见绿哪。风吹麦浪,麦苗的清香夹杂着旁边草地的牛羊粪味,一种乡土的味道萦绕心头。那是我曾经想要逃离,而现在倍感亲切的地方。没有人畜粪便的合理利用,何来这丰硕的庄稼和萋萋有机蔬菜?

  站在麦地里拍了张照。也许是绿色盎然的作用,人看起来特别精神焕发。效果丝毫不亚于公园花园式的摄景地。

  一位老汉提着一大框嫩绿的猪草,从身边经过,还给我打了招呼,像遇到认识的人一样,很温暖。呵呵,比起城里,住在同一楼层,都不知道隔壁是谁的.那种陌生、漠然,乡下人还是很朴实的。只要住在此地,不管认不认识,都会被当成故知,见面随意的问候交谈,丝毫不觉拘谨,很快便能与大家熟知,然后融入。老人风趣,孩子活泼,大姑娘小媳妇干练、火辣,每个人都衣着整洁、亮丽,不逊都市人。

  姐姐家后面的邻居家,有时会听到几个人打牌的动静。往往旁边还会围观几个人,时而欢笑时而调侃,煞是热闹,唤醒了寂静的小村落。村里人一般没什么娱乐,偶尔大家聚在一起,打打小牌,扯点新鲜事,说说新闻,增添了不少欢笑和乐趣。我跟姐姐都不会、不喜那玩意儿,闲着没事就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里,叙叙旧事,听她讲讲身边人的生活琐事;拉着宝宝学走路,多了个小不点,院子里也多了许多生气;跟放学归来的外甥女说说话讲讲故事,在不经意的交谈中,彼此都有收获。我是个换个新地方就睡不好觉的人,而在这里,竟然奇迹般地不再失眠,能一觉到天亮了。忽然发现,这种不急不燥、恬淡闲适的慢节奏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

  很多人总说,社会的突飞猛进、物欲横流,人们都不甘落后,即使很累很累,也没法停下来歇息、逗留片刻,始终逃不开那些心底的压抑和疲惫。却原来,远离纷扰,抛开喧嚣,身处一个安适、恬静、古朴的环境,跟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触摸风滑过的方向,慵懒地沐浴暖暖的晨光,粗茶淡饭,素衣简装,过一过无欲无求、清心寡欲的日子,去田间地头跟农人聊聊蔬菜、谈谈家常,不一样的体验里有不一样的收获,你才品味出“岁月静好”其实也是一种美妙的心情境界。不是不识人间烟火,而是看淡世事沧桑,放下纷争虚华,卸下世俗的伪装,轻装上阵,简单生活,放慢脚步,静享当下。

  跟姐姐一起去菜园看看,心情格外舒畅。豆角、黄瓜苗刚露头,就卯足了劲,蓄势待发地在风中摇摆着欢快的腰肢;番茄长了有三四十公分高,弱不禁风的样子,惹人爱怜地在旁边插根棍子当“拐杖”;碧绿的韭菜,似玉的小葱,一畦畦油麦菜、生菜,长势喜人。光是看着就很有成就感。走近看,七星瓢虫迎着阳光在叶间漫步;小小的蚱蜢也好奇地活跃着腿脚,上窜下跳;还有一两只蝴蝶在丛中飞舞,和那两朵快要凋落的油菜花依依惜别;再远处还有两个年轻人在拍照。满园春色,已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去菜园,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一件事。有时帮大人跃跃欲试去浇水、剜菜、拔草,多数时候是为了想摘个黄瓜,找个变红的番茄吃,看一看上次的瓜果又长大了没,韭菜开花了没。菜园,曾承载着我多少童趣,装满我多少小小的幼稚的希望。姐姐每次问去买点啥菜吃,我说,不用买,菜园不是有青菜嘛,青菜就行,我喜欢吃。于是,姐姐帮我哄孩子,我来做饭。做饭是我喜欢的,青菜豆腐,小葱烙饼,小米红薯粥,粗细搭配,简单、健康、家常,却又百吃不厌。

  晚上熄灯后,“窗”前明月光,透过窗子,能看到月亮星星。似乎不记得,已经有多久没见过月亮了!城市的夜景,灯火通明,璀璨着头顶灰蒙蒙的天,月亮星星从此便躲藏了起来,再也没留意到她们的脸。“月夜”这个词已在我心里模糊了好多年。久别重逢,一些思绪浮上心头,催生出几许乡恋。

  五点多钟,天已大亮,我又听到了各种鸟鸣,婉转悠扬,心情大好。也许是它们一大早醒来,就要练习歌喉,颂扬春天、乡村、人们。动听的乐章不会打扰到睡眠,天籁之音会让回笼觉睡得更香甜。

  抬头,湛蓝的天空,柔白的云朵,似乎第一次发现天空也如此洁净;开门,满眼的麦绿,绿树成荫。空旷,却安逸;沉静,却充满活力。绿色乡村,是我所喜欢的。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2

  这里原是一片芦苇滩,从地势上看,东临灵金山,南接丰山,西南倚龙盘山,北傍长春山,整个构造山重水复,众川河逶迤穿村而过,从风水学上说,呈“前朱雀,后玄武”之势。呈坎罗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朱熹所称“双贤”者,是他的挚友罗颂、罗愿兄弟,而最让罗氏后人骄傲的,则是前罗第十三世祖,宋元之际著名学者罗东舒。

  呈坎罗氏,有前罗、后罗之分。罗东舒以文章鸣于世而长隐于山野,罗氏后裔对他敬若孔子,私谥“贞靖先生”,建祠以崇其德。罗东舒祠按文庙规制建造,设唯孔庙才有的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甬道、左右丹墀、两厢和拜台石雕栏板,后寝“宝纶阁”九楹十一开间,布局开阔,气势恢弘,为民间祠堂所罕有。

  呈坎罗氏自唐末由江西迁徙而来后,按罗盘八卦图式对整个村落进行大规模整治改造,突出左宗右社,即在村左建家庙宗祠,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的社屋,将村庄定位于藏风聚气的最佳位置。整个村落坐西向东,以迎春阳之和,避肃杀之气。而它三街、九十九巷、两水圳的格局,也为其所独有,所以在徽州,呈坎又被人们称作八卦村。

  走进这个形似八卦的'村子,你会觉得迷宫般缭绕。

  在徽州,历来有“宁为人立千坟,不为人安一门”的说法,而民居的大门,一般都是朝着东、西、北三个方向。偶然受地基限制,不得不面南而开时,也设法偏一点,宁可开成一道斜门。这固然因为古代以南为尊,宫殿、庙宇大门均朝正南,帝王座位也是坐北朝南,所谓“南面而治”,民间造屋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免得犯了忌讳;更重要的是,徽人以经商致富,而从汉朝起,中国就流行“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

  因为“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所以商家之门不宜南开;“征”为兵家,“兵”属火,北方属水,水在克火,北向象征失败,所谓“败北”,所以兵家之门不宜北开。今天我们见到的徽州境内数千幢古民居大门,极少有向正南开启的,更有甚者如呈坎村,将门一律开在东面,显示了风水强大的制约力量。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3

  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乡村的恬静民居参差交错。

  ——题记

  城市

  她,是一个地道的城市女孩,她有份不错的工作,快乐地生活在城市,每天时钟敲完七下,就会从松软的大床上起来,走向落地窗,拉开厚实的窗帘,这时的阳光就像顽皮的孩子溜进房间,顿时室内充满了阳光的气息。她对着阳光笑笑,给自己加油,时间不紧迫时也会从楼梯上下楼。她来到固定的站牌下,等着固定的那班车。公车穿梭在城市,城市的街道是如此整洁,街道上车水马龙,公车在道路上走走停停,一批人下车又有一批人上车,车厢里总是满满的,她在一幢办公楼面前下车,走进办公室,工作在同事的谈笑中完成。走出办公室,她和同事一起去购物,休闲,她会去瑜伽健身馆,放松身体,在馆内尽情的洒汗,非得汗流浃背才肯回家,城市的夜景是如此的美好,五彩的霓虹灯穿梭在街道上空不时地变化着,她坐在公车上痴迷地望着,公寓的灯熄了,城市里安静了。

  乡村

  终于,长假来了。她有了休闲的时间,她选择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小村,独自一人住进了农家,体验乡村恬静的生活。早晨起来洗漱完后,来到小院里,看炊烟淡淡,弥漫在小村上空,静溢安详,这家的女主人早已准备好早餐,就等着家人起床呢?浓郁的香气,飘在空中,醇厚的感觉在舌尖翩翩起舞,这时小村又热闹起来了,孩子们挨家挨户在喊同伴的名字,结伙去学校,银铃般的笑声荡漾在乡村渐渐远去,巷道里有许多年轻人骑着单车,哼着小曲,去上班去约会。她走在乡村的巷道里,踏在厚实的青石板上,走在错落有致的鹅卵石小道上,看着朴素的居民,摸着那粉墙黛瓦,跟着农家的'人们荷着锄头去田间干活。中午时分,她看着炊烟袅袅升起,闻着大米饭的清香慢慢散出来,晚上热闹的小村人们汇聚在一起,诉说各自的见闻,大人们饶有兴致地讲着,小孩子托腮认真听着,热闹随着母亲的呼唤归入安静。

  城市的生活固然使人向往,乡村的生活也使人憧憬,城市里呆久的人想去乡村,乡村的人想挤进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生活会使两者变为现实,会实现乡村和城市人们的梦想。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4

  记得小时候,屯子前边三奶家大门前有一间碾房,在大门西边。老人说在东边是白虎,西边是青龙,白虎会伤人的。

  到了腊月家家淘大黄米,做粘豆包。这个时候碾子就闲不着了,天天有人家碾黄米面。

  那时我家每年淘百十来斤米,妈妈早早起来把米放在二盆里,盆是黄土烧的,倒上水一瓢一瓢的淘,把沙子滤出,小半天功夫米淘好了。爸爸把米用毛驴驮着拉到碾坊,妈妈拿着簸箕和筛萝等工具,我和弟弟跟在后面,冬天的路一层积雪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拐弯抹角十几分钟就到了。说是碾房其实三面是墙没有房盖。碾子很大也很光滑,上面一个带框的滚子,前一天有人使过,上面还有残面底。

  爸爸套上毛驴,用妈妈做饭用的围裙蒙上毛驴的眼睛,妈妈扫去尘土,一瓢瓢倒上米就开始碾面了。我和弟弟站在墙角的避风处看着,爸爸一边赶毛驴一边用铲刀翻米,毛驴围着碾子一步一步地走着。不长时间妈妈就开始筛面了,细的筛到簸箕里,粗的还返回碾子上。一边压一边续米,我和弟弟冻得直淌鼻涕,用棉袄袖子左边一擦右边一擦,弟弟脸上一面一片花蝴蝶一样,袖子上也是一面一片,已浸入布里的鼻涕已经发亮,我俩手伸进袄袖子里,冻得直跺脚也不离去。

  太阳落山了,面也碾完了。回到家和了面放在缸里,缸放在炕头。我和弟弟脱了袜子伸进被窝里捂脚,袜子都是破的,弟弟的脚趾和后跟都在外面。

  那时蒸豆包都在晚上,面发了一天一宿。第二天邻居大妈也来帮忙,她年龄比妈妈大很多,穿着大襟的布衫,嘴里叼着一尺多长的烟袋,烟荷包挂在大襟纽扣上,迈着曾经裹过又放开的`半大小脚,来到我家。

  上了炕,用手把一条腿搬到另一条腿上蹁上。抽完了一袋烟,拿着烟袋往炕沿上咣咣敲了几下,放到了一边,也不洗手就和妈妈做起了豆包。我贴苏叶,弟弟时不时伸出小黑手抓一把豆馅吃。爸爸一边烧火一边起熟了的豆包,放在黍杆帘上在外面冻上。我和弟弟没等做完就睡觉了。

  早晨醒来,天已大亮,太阳都出来了,我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化窗花,看见外面地下一层白雪,墙上的黍杆帘上很大一堆黄豆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5

  “腊七腊八,腌鱼腌鸭”,每年只要腊月一到,乡村的年味就浓了,家家户户像赶趟儿似的,开始着手腊货的准备了。这时,农家小院从早到晚弥漫着松枝柴火熏腊肉的烟火味儿,行走在这样的味道里,总让人胸中漾起一股暖融融的情愫。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的年是香郁的。熏制腊肉香肠、做猪血丸子、蒸甜酒、打糯米粑粑,是故乡备年货的重点,跨入腊月后,农家院落里便接连不断地听到猪的嚎叫声,开始杀年猪了。杀过年猪,除留下眼前要吃的外,全部腌制成腊肉。

  腊肉的制作十分考究,绝不是如今城里人乱用柴草的急熏。记得母亲要腌制腊肉时,总要把屋角的大水缸洗干净,用毛巾擦干缸内的水份,在缸底铺上一层盐,然后把粗盐、花椒等配好的材料均匀地抹在鲜活的猪肉上,将肉装进大缸中,盖上盖子,腌渍一番,几天后取出,于寒风中晾干,挂在火炕的横梁上。

  在落雪下雨天,一家人和三五的邻居围坐火坑,一边畅谈着今年的收成,一边用橘子皮加上松柏等具有浓香的生树枝熏腊肉,慢工细活却又充满韵味,等猪肉流出了油、熏上了色,便具有了腊肉的真正品质。看到黄灿灿、亮晶晶的腊肉,乡亲们便有了收获般的满足,孩子们便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母亲做的腊肉质地鲜美,放得越久,色味越正。从头年腊月,经春暖花开,盛夏酷暑,秋高气爽,寒冬凛冽,可以一直保存到第二年腊月。每当有客人来时,母亲总会切下一大块,洗净,切片,或炖或炒,待煮熟端上桌,吃上一口,但见膘白肉红,食用油而不腻,软而不绵;膘油浸入菜里,连和菜也淡香幽幽,开胃下饭;和梅干菜蒸制成烧白,入口即化,那种香,那种鲜,沁人心脾,全身的毛孔,淋漓痛快,没有一处不舒坦。

  随着新年的临近,那种对母亲腊肉的思念之情也愈来愈强烈,虽然平日里大鱼大肉早已吃厌,但我一直对母亲的腊肉情有独钟,始终认为年饭桌上只有吃到了腊肉,才觉得是真正地过了年,当锅里的腊肉香气在屋子里一圈一圈地漾开,一切都变得温馨可爱,年味儿也就萦绕在我们的心里头久久不能挥去。现在的我已拿定主意,春节期间,一定带上家人回故乡走走,去大快朵颐母亲那手工腌制的鲜美腊肉。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6

  远处,薄雾掩遮的村庄,在深秋的绿意中,有一种闲情静怡的韵味,无人喧哗,无人打扰,静静的,它就在那里,就在我视线可及的范围。近处,盆钵里栽养着不知名的植物,它们缺少了城市高楼阳台上那些盆景的高贵,非凡脱俗的气质,但却不影响它们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另一种生命的展示,平淡,朴实,勃勃生机。

  院前,疯长的南瓜藤,攀爬在树枝和水泥地面上,它们前进的路线从未停止,除非季节转换,严寒降临,生命的力量有时让人惊奇,感叹。屋后这片空地,曾是我和儿时玩伴探索奇珍异草的地方,如今荒草丛生,杂乱无章。含羞草,莫玉树,何首乌藤。它们都已成了我久远的记忆。

  青瓦染墨绿,红门退朱颜!吾家喜联变苍白?深锁木门已多年。时光流逝,旧颜不在。

  老屋旁,那棵高大的橘子树不见了踪影,它也没能经受住岁月的折磨,在将与我重逢的日子提前悲伤的死去?橘子树死去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株茂盛的叫不名来的灌木。一个生命的离去,总会留下另一个生命延续,如我们?如今已成养鱼的池塘,在雨后,浑浊,混沌,看着让人遗憾。记忆中,童年时期的池塘,在夏日,池水碧绿,满塘漂浮着荷叶,浮萍,展翅引颈的.鸭鹅,翩飞乱舞的蝴蝶蜻蜓,遇晴便吵的薄翼知了,还有它们歇斯底里的叫声。自留地里的辣椒,依然无忧无虑的生长着,无论岁月如何转换,到了这样悠悠的季节,都会实时出现,它们的长相算不上好看,但还是保留着那种久远的味道。毫无拘束的挂在棚架上的冬瓜,如是农家的孩子,在乡村的的田埂上随处都可遇见。

  柚子满山遍野都是,谁家都会有这样几颗柚子树,到了成熟的季节,收获后,或送人,或逢集时拿到集市上去贱卖。这是最近的一条能走回大道的小路,行进在其间,微风轻抚颜面,很有武侠小说中描述高人走出山谷的感觉。藤萝漫布,绿叶飘荡,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芳香,透过树藤间隙,静心就可以找回归隐的冲动。

  竹枝掩路,枯叶满径,走在荒草丛生小径,回想城市生活中的繁华与浮躁,寂寞心生。这是否就是浮躁久了的城市人追求的那种静谧生活?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7

  "要致富先修路"曾是乡村人的梦想,原本是期待城乡来往方便省力,更多物资进出,造福乡村,农民更可以安居乐业,而现实的结局是资源和人员都外流。蜿蜒迂回的乡村公路反倒成了一条条毛细吸管,把营养从乡村吸往城市。 村庄日渐枯萎荒废,城市急速膨胀。相比以前羊肠山道, 如今车子可以开进很小的村子,农村更适合安居了,却也更不适合乐业了,学校没了,姑娘小伙竟相远走,剩下的是土地的荒芜,族群的分崩离析,亲人的分离和留守。城市也越多了疑难杂症,华丽外衣下是病态慵肿的躯体。 不管城乡,看起来都是外表华丽,内心荒凉。

  也许,在世界生态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城与乡就如男人和女人,在世间本都不可缺少,也难以互相替代,本应和谐相处,如今城市喧嚣浮躁,乡村苟延残喘,我们这代人这般半推半就地纠结在这之间只是因为一些人为的不平。

  在国家层面,形同鸡胁的新农村是否真值得花钱建设已经是疑问,更大的问题是即便值得又该如何建设?不管是人心还是政策都已把乡村边缘化,而城市却被宠成了娇娘。在这场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侵蚀中处于交界地带的夹心一族难逃被耍弄的命运,想融入城市却代价高昂,退回农村却心有不甘。"农村没有前途"几乎成为公知,如今很多人取一种折中的方式,在城里租房打工赚钱,在农村建房养老,这种牺牲过程追求结果的模式看似一种完美的选择,它的隐忧己在埋伏

  最理想的状态是大伙儿都在城里安居乐业,乡村只当渡假地,照目前形势,这只能是遥远的梦。只要生活中金钱至上的'观念和社会环境不能改变,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就难戒城市烟火,即便我们如何向往乡居,也仅能把它当作一种逃避现实的念想。

  有时我也十分厌恶自己的那点情绪,这么多年得着城市的种种好处却常常说它的坏话,睡着都市娇娘的床却念叨着乡下村姑的好,似乎不可礼遇,细想起来,也许只是因为放不下骨子里那点故土亲情和一亩三分地的安宁,希望她不至荒废以便为我们这些无根的都市外漂族留条归路。

  乡村的路,弯弯曲曲,如老父母手上的青筯,我想它本并不希望子民就这样个个夺路而逃,背井离乡,可她又有什么法子让子民们甘心在故土建设新农村呢?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8

  暑假,城市里的孩童要么奔走在各种学习培训班,要么关在家里玩电脑、看动画片,长长的假期就这样打发掉了。是啊,城市化的进程,让孩子们的暑假成了难熬的“苦夏”,而像我这般的成年人则可以在记忆中品味那乡村暑假的丝丝清爽……

  我是个农村娃,深知只有辛勤劳作,才会五谷丰登的质朴真理。为此,儿时暑假的上午,我便会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一些轻微的劳动。林清玄在《放暑假》中写道:“我们小时候一放假就要到田里去帮忙,时常天还没亮就跟阿公出去工作,到天黑才回来……”与之相比,我们则要轻松许多,一般临近中午时,便收工了,但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也许,年少的我还不知道累为何物,端茶递水、除草灌田,样样争着干抢着干,其热情和兴致比夏日的气温还高。

  吃过午饭,村里的小伙伴们便呼朋引伴的聚在一起,变着花样地玩耍。沟渠边,倒映着我们捉鱼戏水的身影;树荫下,撒下了我们叽叽喳喳的欢笑;竹林里,印满了我们嬉戏打闹的足迹,真是玩得舒畅,耍得愉快!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攀上邻家的桔树,摘了几个青涩的桔子来尝鲜。当剥去厚厚的`皮,把桔瓣送进嘴时,那股酸味简直无法形容。桔子虽酸,但暑假的日子却是甜甜的,所以我们依然吃得有滋有味。邻家的大人发现了,也只是哑然一笑,因为我们这群馋猫的脸上、身上沾满了桔子流的黄水,回到家中肯定免不了一顿训斥。

  乡村的暑假,我们有一项乐此不疲的活动,那就是放牛。每天下午,小伙伴们像约好了似的,一起到河滩草地放牛。骑在牛背上,或挥鞭劲舞,或齐唱牧歌,或悠闲读书,乐趣怡然。当十几头牛列队走在河滩上,那场面相当壮观,犹如古代战场上的方阵。神采奕奕的小伙伴们骑着威武雄壮的牛,向着那茵茵的草地进军,向着那清凉的河水进军,向着那幽幽的竹林进军……夕阳西下,黄昏渐近,牧童凯旋而归,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快乐的微笑。

  夜幕降临,月上树梢,蟋蟀低鸣,流萤纷飞。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围坐在大树下乘凉闲聊,我们小孩子们则躺在草席上,听着那些不知听了多少遍的故事,在一阵阵蒲扇送来的清风中悄然入梦……

  儿时的乡村暑假生活,虽然清苦,但它却是释放童真的乐土。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9

  微风拂过,落英缤纷,秋迤逦而来,带着和煦的阳光和些许的伤感,驻足,远眺。

  乡村之秋,一首童年的歌谣。清晨,鸡鸣,一抹暖暖的阳光映入眼帘。望着纷飞的落木,竟不知不觉地走了出来。河畔,梦幻的柳树令人想起康桥下那夕阳中的新娘;摇曳在秋风中的枫树似乎在笑着诉说它童年的回忆。旁边的柿子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几个孩子爬到树上,伸直了手,却怎么也够不着;河水里,又有几个孩子在那里戏水,激起的水花惊得河里的鱼儿四处乱窜,河面上的落叶也跟着一起泛动,似乎在欢快地舞蹈。带着点桂花香气的空气里弥漫着孩子们爽朗而又甜美的笑声,向着远方淡去。

  乡村之秋,一缕离人的泪,盛夏的如梦繁华已在淡淡的稻香似的感伤中凋零,人们感慨岁月无情,却又无能去阻止。路上又冷清了,村子里又寂寞了。偶尔的几声鸟鸣引人思索:为什么你不曾离去?仿佛昨天与今天时隔千年,而恍惚过后却发现只是弹指之间。村上的学子整理好行囊,准备走了,漫长的暑假预示着他们将有全新的开始。他们有的要背井离乡,离开这片他们挚爱的热土去迎接新的挑战。他们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孩子,童年的那些回忆会永远珍藏,路上会像秋一样孤独冷落。树沙沙地响,学子流下了泪水,临走前,深吸了淡淡的稻香,记住了家的味道。于是,便走了,带着牵挂与希望。

  乡村之秋,一抹夕阳的余辉,一场秋雨洗礼之后,寒意更浓了,那些桃树,橘树经不起折腾,没几天便落光了叶。终于,天晴了。秋风拂过,地上新落的叶儿旋转着、欢笑着,享受生命中最后的.余辉。庭院里,坐着一对老人,青丝里夹杂着几根白发,老奶奶的耳垂上还戴着金灿灿的耳环,虽然皱纹已爬上了脸庞,但可以想象多年前的青春与美貌;老爷爷口中叼着一支烟,想必年轻时也是俊朗潇洒。他们相互依偎着,深深凝视着远方,是望着那红彤彤的夕阳,还是望着那群嬉戏的孩子们,或是那些已经离去了的学子。总之,他们欣慰的笑了,笑在沉浸在桂花香气的秋风中。

  乡村之秋,陈酿的老酒也比不上你的香醇。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0

  进入霜降,待收割高粱立于山坡,像一位面色羞红的新娘,弯下高挑纤细的腰身,向大地深深鞠躬,翻飞的叶片,似飘逸的婚纱,舞动着晚秋风景。玉米和晚稻己经收获,来不及翻耕的田野上,桔杆与稻茬静静地站立着,回忆着流逝的季节;早播的麦子已经露出嫩嫩的芽苗,深深呼吸着阳光。大地喘了一口气,准备进行一次短暂休整。而寻食的麻雀们十分活跃,一会从田野飞向屋檐,一会从屋檐飞向田野,让广袤的乡野难以沉寂。

  河岸边,村庄旁,各种树木经过风霜的洗礼后,开始接受着季节的检索。柳叶与梧桐叶难支穿越仲秋的虚弱,将情怀与铅华丢入秋水;银杏叶用金黄的色彩,预演来年的稻熟的时光;枫林一袭火红,向二月花殷勤追逐;香樟树和广玉兰留住时光的脚步,仍神彩奕奕地坚守着绿色的风景。一阵微风吹过,丹桂的花瓣洒落一地,流芳四溢;凋谢的美人蕉和盛开的秋菊比肩而立,形成一幅色彩反差的画面;山坡上不知名的野花肆无忌惮地开着,紫的,蓝的,白的,黄的……用自已楚楚依人的身姿和时令色彩织一帧晚秋的倩影,立于时光的路口,迎接季节的更迭。

  白云蓝天下,农家小院犹如一幅色彩明快的立体版画。院内,秋菊与桑格花艳丽地开放着,使秋天小院凭添几分春天的意境。白墙,红瓦。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像新娘的盖头一样耀眼显目,一串串玉米捧,犹如一串串金钟倒挂着,隐喻农家丰硕的收获。院子内左侧是一棵柿子树,右边是一棵石榴树,黄橙橙的柿子和红彤彤的.石榴挂在枝头,似一盏盏小灯笼,格外显眼,小院的主人舍不得采摘它们,他要让这些果实更加熟透一些,让这美丽的景色驻留更长一些。院外,一株茁壮的朴树技叶如冠,椭圆形的叶并没有被秋天的风雨漂黄,顽强地保坚守片片墨绿,两只喜鹊立于新筑的巢穴上,梳理着羽毛,鸟喙衔着一个沉实的秋天。

  此时此景,如果你是诗人,如果你行走在乡野的小径上,观赏“风轻云淡,鸽翔蓝天”爽朗秋景,便会一扫古人“秋色无近远,出门尽寒山”那份婉约的秋凉,心灵静化,昂扬自信。便会更深刻地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的超然意境,涌动如潮的诗泉。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1

  乡村的夜晚总是很美好的,那无边的静谧可以将你包围,不受任何事物的扰乱。

  想看星星,喜欢那一望无际的深墨蓝色,总能给自己内心带来无限遐想。

  天上这么多颗星,到底,哪一颗才是属于我的呢?看着那闪闪的星默默地散发出孤独的光,却显得很自然与和谐。

  喜欢树林,看着那树棵棵挺立在前方,星星投下的光芒照射着每一片树叶。风把树叶吹的沙沙响,树叶儿在漆黑的夜空中窃窃私语。树下有睡着了的小草,静静地,听着他们打呼噜。选一块石头,坐下吧。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听着石头沉稳的心跳,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吧!呼吸着空气,嗅着风的味道。任由风儿来回摆弄,像母亲的手,在温暖中多了一丝凉意。

  看那田野呀!虽说在黑夜不显,但并不远处的灯光,柔和的射着那一片可爱的金黄。那玉米呢,也在看着我。他们有眼睛,他们当然是有眼睛的。他们的眼睛是深桔色的,在黑夜中闪着亮光。他们淹没在一片若隐若现的金粉里,相互依靠着。

  今晚,是有月亮的。看星空时怎么没发现?月亮散发出柔和的光,使你整个人都被笼罩在温暖的月光之下,静静地听着月亮与我的每一段谈话。

  嗅着那纯净的`田野的味道,闭了眼,耳边传来了悦耳的叫声,原来是蟋蟀啊!多少年,没有听到这可爱的小生命的叫声了?耳朵灌满了那音乐,不由想起幼年时和伙伴一起抓蛐蛐的情景......嘴角勾勒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

  默默地坐在石头上看着暮秋的夜,深呼着秋的气息,心里有点悲凉,估计。秋夜似乎比白天还漫长了。但还是盼着黑夜亮起来,给人一种心底透明的感觉。秋叶已黄,枝叶已光秃......

  月亮已躲进了黑色的夜,不再有十五的团圆,离散,它能代表这一切吗?生命如同这样,今日团明日散。

  夜还是那样的宁静,没有了往日的喧哗。有些凉,飒飒的冷风,吹远了满地的黄叶。来的人,又走了,不留一丝痕迹......

  星,依然在闪;风儿,依然在吹;蟋蟀,依然在叫。这便是他们最后的日子了吧?而我,将在这秋夜里静静的等待黎明的开始......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2

  最近看了一些戏曲,在管弦锣鼓的热情的声音中,我仿佛回到了家乡。哦,那乡村的戏台,我儿时美丽的记忆!

  戏剧,是在农村的祭神的演出活动。乡村的戏台,没有剧院的高贵典雅;在乡村演出的戏剧,没有剧院戏曲演出的温文尔雅,满是粗犷和喧闹。在一个热闹的节日,大家要的也是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在那样的节日里,大家都带有一股神气的劲儿。家乡出演的是潮剧,潮剧是潮汕人的,是弋阳腔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的剧种。

  乡村的戏台是流动的。临近祭神的日子,戏台便搭建起来,村里有专门的搭建戏台的师傅,那师傅也是兼跟人搭建楼房外墙的施工支架的。一排平房后面是一片空地,算是广场吧。戏台,祭神台都是搭建在这里的。邻近祭神的日子到了,村里的理事会便会通知师傅来搭戏台,戏台是用竹竿搭成的,搭好支架后,往上面铺一层木板,一个戏台就搭建成了,往外拉上彩色塑料布,宛如一个大型的'帐篷,承载着戏子千百年的柔媚和刚强。村里也有砌砖头的戏台,虽说坚固大气,但是我更喜欢竹子戏台,晚上戏班演出时,戏子们在后台化妆,从塑料布橙黄的灯光透出他们穿梭的身影,走到戏台旁,是一股脂粉香。小时候,比较顽皮的小孩都会到还没铺木板的台子间玩穿梭,荡秋千,我往往是很怕的,只是在旁边看着,替他们紧张。在戏台上走动,木板就发出咚咚的声音,而要是在上面跳动,有竹竿“哎呀哎呀”的声音。

  我家的店铺与戏台背靠背,所以,小时候就常常趴在窗台偷看戏子们装扮化妆。那一排排的服装,胡子,面具,各式各样。有时大叔化着大花脸,看见我们在那儿偷偷瞧着,还扮个狰狞的表情吓唬我们。我们仿佛取得最佳位置,能从后台看演员们的穿梭,自然比其他小孩多出其他的优越感。离戏台近,自然常常跑去戏台脚兜兜,是呀,小孩子就是很闲的。在傍晚时,有时可以看见演员半妆在排练……大炮一震,锣鼓一响,戏子们咿咿呀呀的唱开了,爸爸妈妈也会跟着哼上几段经典的。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家里的戏曲氛围很是浓厚,我们小孩是不喜欢拖拖拉拉的表达方式的,然而听着听着也多出许多的味道,戏曲表现人生百态,尽管剧情比较简单。后来明白,能够花费一个下午听一出戏,那是极为悠闲和美妙的生活状态。

  哦!乡村的戏台!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3

  乡村的夜晚,特点鲜明,令人难忘。

  乡村的夜是静谧的。褪去了白天的鲜活,乡村的夜如处子般静籁。绿色掩映于黑暗之中,给夜色增添了些许浅墨。农作物随风摆动,犹如夜色中的海浪,影影绰绰,似幻似真。作物间相互碰撞,哗啦之声铺满天地,似低吟,似浅唱,灌满耳际。想要一探究竟,打开手电筒,灯光如箭般射入无尽的黑暗中,光束表明了“光箭”的轨迹,由灯口处开始向前扩散,逐渐变宽,直至消失不见,平时光亮的灯光,竟毫无反抗般陷入其中。

  乡村的夜是生动的。没了城市人为灯光的束缚,乡村的黑夜如深海般稠密,乡间的小路,坑洼不平,犹如静止的波浪,高低不同,有起有伏。行走其上的'车辆,如误闯入夜海的一叶偏舟,一路颠簸,随“波”逐流,缓缓前行。车轮碾过之处,扬起一路的尘土,灰尘飘散开来,在车辆四周弥漫,将车辆包裹其中,竟如水雾般缥缈。灯光范围内飞舞的尘土颗粒,如不安分的分子,清晰可见,将四周的黑暗衬托的愈发深沉。

  乡村的夜是美丽的。用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夜色,似乎能够变换出任何你想象中的东西,忍不住伸手试探,眼中的形象却突然消失不见,融于夜色中。于黑暗的尽头相接的是星空,星空是夜晚呈现的美景,点点繁星将夜色一分为二,交相辉映。夜色和星空就像势均力敌的对手,黑暗无法包围整个星空,星空也无法照耀整个黑夜。对手往往也是最好的帮手,没有夜色的衬托,繁星便不会珍贵,正是夜色的映衬,才让星空更加的美丽。

  乡村的夜是忙碌的。就像大海,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是汹涌的暗流,乡村静谧的夜色下,也是一片繁忙景象。细心观察,田地里偶尔冒出的零星灯光,飘忽不定,那是村人夜间照明的灯光,是农人辛苦劳作的标志,他们不辞劳苦地耕种土地,用勤劳换来富足的生活。仔细倾听,路边汩汩的流水声,细小却动听,那是从机井中抽出来灌溉田地的井水流淌的声音,水流顺着垄沟,流入田地,浇灌土壤,孕育作物。

  乡村的夜,亦静亦动,平静中蕴含着无限生机,乡村夜晚之美,美不胜收,美的触及心灵。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4

  春节过了约一个月,父母去遥远的成都走亲戚了,乡下老家的鸡、鸭、小猫和小狗“花花”就托付给我们,每天从城里放学的和下班的都奔向五十里外的田野。

  在乡间泥土里长大的我们,可能由于习惯了城里的干净、细致和数字的生活,以往节假日回老家也只是吃过饭就回城了,移居城里后就很少在老家过宿。这次接受了任务,所以必须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房子里过夜。重温儿时渐渐遗忘的岁月,顺便体验一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晚年生活。我一直梦想退休后能“解甲归田”,因为老家房子一直没有翻新,仍然散落在田野里,非常向往这里的田园生活。

  夕阳西下,车子刚停在院门外,鸡、鸭、猫、狗就说着各自的语言来迎接我们回家。到田间铲几棵青菜,再挖几根进了城后才爱上的胡萝卜,儿子也特别高兴地与“花花”戏耍,到鸡鸭窝中收拾新下的蛋,当然也没耽误他最爱的在井上压水,供我们洗菜烧饭。虽然有液化气灶,但我还是喜欢燃起烧柴草的土灶。夜幕降临,屋顶的炊烟要么就是冉冉升起,要么就是萦绕在老屋的四周,保持与地面平行的等高线上围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肯散去。

  我坐在锅门口的小凳子上给锅堂里添柴草,儿子搬来一张大凳子硬要坐在旁边看我烧火,觉得非常有趣。妻子把切好的香肠、肉片、鱼片分别摊在铁锅上,我控制好火候,她就负责看好肉烤熟的程度。我们一边烧烤一边享受这美食,完全把城里韩式烧烤料理店里的那一套学来了,儿子直呼“好吃”,等不及要锅里正烤着的。我顺便在锅堂内的火灰中埋入两只红薯,火灰烤红薯曾是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现在也成了儿子的最爱。里锅也没闲着,先烧开水把热水瓶灌满了,再煮面条或菜粥作主食。餐后,带上手电筒在田埂上散散步、聊聊天,只是儿子好奇于满天的繁星,我们总被深奥的'问题难倒。

  早春的清晨,寒气依然袭人,在鸡啼声中我们陆续起床。田野上,绿油油的菜叶和麦苗都镶上了银色的霜花,雾气朦胧中只有远处坟茔上的柏树郁郁葱葱,头顶白果树的嫩芽仍裹在枝头含苞待放,不知名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东方的一轮脸盘大的红日正徐徐跳出地平线上的村庄,攀上柏树的枝头。“花花”跟着儿子前窜后蹦,待我们从田埂上回头时,妻子已将黄豆、黑豆、红豆、绿豆、花生和现剥的几颗白果,变成一壶热腾腾的豆浆糊,又煮几只昨天的新鲜鸡蛋……

  安顿好鸡鸭猫狗一天的美食后,它们不约而同地目送我们回城读书、上班,嘴上还唧唧喳喳地,仿佛叮嘱:“晚上早点回来!”。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5

  我喜欢在冬日里眺望远方,最好是居高临下,朝着故乡的方向,把视线推远,再推远。只有在冬季,视野才会如此开阔,才会顺着心的方向落到遥远的家乡。

  冬天的乡村,像极了一幅诗意悠远的水墨画。橙红橘绿都已谢幕而去,丰腴的乡村瘦了下来,瘦成了简洁而淡然的水墨画。高远无边的天空,坦荡开阔的大地,巍峨起伏的群山,参差错落的房屋,一切都是墨色勾勒晕染的样子,黑、白、灰,组成了韵味十足的图画。这样的时候,乡村像一只睡着的小兽,让人不忍打搅它的酣梦。

  村口的几棵大杨树,早就落光了叶子,它们挺立着笔直的身躯,傲然迎战着冬天的寒风。这几棵大树,不知在村庄扎根多少年了,连村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记不清树是何时种上的。它们像村庄的守护神一样,屹立在村口,目送着游子远去,也迎接着归人的到来。冬天,它们只剩了一身枯枝,孤单而又坚强,永远朝着同一个方向,也像是在眺望什么。

  乡村的房屋错落有致,像是在一张偌大的宣纸上,点染出了烟村四五家,分外有一种旷远安宁的味道。房屋安静了许多,也会传出鸡犬相闻之声,不过不再那么喧闹了。我知道寒冬之时房屋里会有多暖。天寒地冻,房屋虽然简陋,但极为暖和,就像一个暖暖的结实的巢,带给我们无尽的暖意。这种温暖,绵长持久,是我们一生的怀恋。

  田野里空荡荡的,所有的'生灵都躲进了冬天的梦中。空阔的原野,有几分忧伤和落寞,似乎在等待什么。土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寂静和辽远,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就这样绵延开去,绵延到无际的远方,让人感到天地之大,更显得人是渺小的,渺小到有一个小小的家就足够满足了。

  傍晚时分,一轮夕阳挂在枝头。冬天的阳光一点也不刺眼,太阳就像一个温厚的长着,收敛了万丈光芒,变得无比慈爱。如果你愿意,还可以与这轮橘红色的夕阳对视一会儿,感受它的内敛与柔情。

  偶有一些不怕冷的鸟儿,在村庄里飞来飞去,它们叫着,闹着,让这幅水墨画有了些许灵气。冬闲时节,人们的脚步也慢了许多。只有这时,乡村才是悠然自得的。

  如果来一场雪就更妙了。雪后的乡村实在是美啊,田野、屋顶、枝头,到处白雪覆盖。这时候,乡村的构图更为简洁,用墨更为俭省,一切都是淡淡的,浅浅的,像梦一样轻盈。水墨乡村,更加诗意盎然。

  我的水墨乡村,在记忆中绵延着,悠远而宁静,美丽而深情……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6

  想持一根仗藜,竹杖芒鞋,一蓑春雨;想陌上徐徐,看春绿杨柳,赏鲜花满蹊;更想约你们,在这个春天,去我童年那个安宁的小山村,找寻春天的足迹。

  奔波久了,久到都快忘了桃花开的正艳,油菜花正随着春风摇曳金黄色的花浪,印山红正悄然的要露出花骨朵,山茶树快要结出儿时的美味—茶包,荆棘下长出了脆嫩的刺生子,酸麻竿悄然的丰盛水渠的两岸,蕨菜已经吸引农妇们进山寻觅,遍地的蒿子变成了锅里飘香四溢的蒿子粑粑...幼时的山村总是我们的天堂,可惜太多的东西都老在了童年的旧时光里,一枯一荣已没有多少人关注。物欲横流的今天,孩子们的零食早已变成了超市货架上精美包装袋里的诱惑,玩乐的地方也早已是诸如游乐场,动物园等等高大上的所在,也许就连我们都快忘了那片山野,那片童年被欢声笑语充满的大自然乐土。

  “油菜花儿黄,油菜花儿香,油菜花儿满山岗...”欢快的旋律飘出车窗,夫人说我们去看油菜花吧,都说婺源的.油菜花好看。我一怔,是呀,春天了,油菜花该开了,那满眼的黄色似乎从记忆深处涌上瞳仁,突然多了期待,也突然多了鼓冲动。“收拾东西,带上儿子,走,我带你去看油菜花”,心情突然变得雀跃。刚出了市区,夫人便惊讶的问道,这不是回你家的路么,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当车终于进入小山村的地界,我们的视野便被路边黄灿灿的一片吸引了,县道两旁绵延的田野开满了油菜花,找个合适的地方停好车,带上她,抱着儿子我们走进了那花间依稀可见的田埂,夫人兴奋的像个孩子,浅嗅轻抚,欢笑跳跃,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景色里,还拿出手机不停的拍着她认为美丽的地方。待夫人兴奋稍减,接过儿子,“怎么样,看油菜花不必要去婺源吧,就我们自己家乡也挺好的呀,这里车少人稀,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这里花开正艳,最重要的这里是我的家乡,承载我所有童年的地方!”

  寻了块干净点的地方席地而坐,夫人边逗弄着儿子,时而叫帮她拍拍照,一边还听我说着童年的趣事,属于我们80后的童年。那大自然赋予我们童年的各种野味美食,各种天然的游乐场所,各种惊喜在细心寻觅后。交流着地区差异时代差异的童年差异,回味着那段依然鲜活在童年春光里的时光。

  轻风,花浪,馨香,春天里,最美在家乡!

  让我们回家乡和春天一起约会吧。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7

  学生毕业了,在城里闲闷得实在无聊,于是回到乡村老家。 老家的夏日美得难于描述,美得让你不知道哪里更美 。那是种被他人忽视了的美,那种美只有生长在那里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那美中,我不知种下了多少童年的梦。

  穿行在山林之中,当年护林、打柴、放牛的山路已布满了杂草枝叶,几乎行走不通。沿着小路艰难地前行,一路上不时传来儿时的欢闹。

  记得那年打柴时,因为贪心,砍得多了些,又舍不得扔掉。勉强支持,走到这山路时,又困又饿,实在是没了力气。天快黑了,大人们也还没收工,不会来接我的。坐在柴上,哭了一场,然后睡着了。

  在梦中,我来到了城市,吃着大肉,穿着新鞋,整天不用去打猪草,不用去捡牛粪,不用去砍柴,不用去推磨......我们几个伙伴踩着高跷,在马路边数经过的汽车,数汽车有多少个轮子。那时,觉得天下最好的事就是开车,不用走路,不用背着重物,还有那么多的人来求“帮忙捎一程”。梦中有人抱起了我,醒了,我正在父亲的怀里......

  就在当年睡着的地方坐下来,那一幕历历犹昨,声犹在耳。父亲挑着柴,我疲惫地跟在后边,消失在前面山路转弯处的样子总在眼前幌来幌去。

  林子里的鸟儿欢快地叫着,自由地追逐穿行,天上悠闲地飘着几朵白云。

  蓦然回首,瘦小的我却已便便大腹,鬓挂秋霜,路边的小树,也不知被砍过了几茬,都陌生地在微风中各自摇摆。我也早已实现了当年的梦,来到了城市,吃足了大肉,鞋没穿坏便扔了,米面是现成的,煮饭烧天然气,风雨不惊,寒暑不虞,出门可以开车,见过了有几十个大轮子的汽车......

  可是,我却感受不到当年梦中的那份快意!相反,我内心满是烦厌。

  我烦那儿的喧嚣,烦那儿的浮躁,烦那儿的冷漠,烦那儿的市侩,烦那儿的'骑墙,烦那儿的堕落,烦那儿把人世间一切丑恶肮脏的东西聚集在一起,造就一个满是污浊恶臭的染缸,把去过的人,住过的人,都染成了没有礼义廉耻,没有良心道德,没有诚实信用,没有热血真情的怪物。在那里,只贯彻着一个字:吃!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吃小虫,小虫吃泥,泥互相吃。

  在这微风中,灵魂得以在儿时的梦中获得点点慰耤。庆幸自己还能寻回旧梦。

  陶公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终于领会那种境界了!

  可是,我梦中的快意在哪里呢?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8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几户散落的人家,掩映在大山的褶皱里,很偏僻也很安静。那里有我儿时的欢声笑语,有我奔跑嬉闹的记忆。自从随父母住到县城,忙于学业,回去的日子倒是越发的少了。

  在一个秋日的周末我回老家去看望年迈的爷爷。中巴车一路颠簸,走走停停,半路上陆陆续续的搭载一些乘客。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的扶着栏杆艰难的走进车内,缓缓的放下物品。还未站稳,便听见售票员冰冷的提示音:去后面坐。她听见,没有作声,依旧缓缓地弯下腰,提起物品,缓缓的向车厢后挪动着。奶奶原本便是佝偻着的,这时就变得更加的矮小瘦弱了。

  从头到尾,我只是看着她,我至今都没明白:在那一刻,我为什么没有伸出手帮她一下。尽管对老奶奶充满同情,尽管不满于售票员的冷漠,可从头至尾,我扮演的只是一名旁观者。我一直在想,她的儿女呢?老人家这么年迈,还让她独自出门,她的儿女放心吗?万一路上发生了点什么,行动极为不便的老人该如何面对?车子重新启动,似乎也发出了沉重的叹息。回神的自己,望了望周围的乘客,有几个不是年迈的老人呢?看着一车的乘客我突然间觉得,家乡老了。

  到站下车,走进村里,只有寥寥的几户人家。村里人很热情,看我回来都微笑着寒暄,我礼貌的回应。我见到村里只剩下十几位老人,年轻一点的都外出打工了。唉,他们要怎样熬过这漫长的秋冬,要怎样耐得住这噬骨的寂寞。看着杂草丛生的小路,出于好奇的我问爷爷:原本村中的小路,现在怎么不见了?原来有年轻人在家,他们去割草、修路,现在村子只有几个老人家,路早就让杂草给毁了。听到这个答复,内心感到压抑,无端的想起那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而今,人们各自外出谋生,人走了,也带走了乡村原本的活力。

  家乡老了,老了的村庄是留不住年轻人的,我明白。年轻人出去谋生是生存的必然,而老一辈对故土的执著也合乎情理,可万一老人在家中生病了,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岂不是晚景凄凉?谁能使他们老有所依?

  没有同龄人的相伴,我也觉得无聊,习惯地爬上了家对面的山顶。坐在石头上,微冷的`山风吹动着身旁的树叶也吹动着我的头发。山里的天黑的早,太阳开始一点一点西沉。夕阳下的远山就像啼哭的孩子的脸,先是胀成了紫色,然后慢慢消散,再一点一点隐没。我仿佛听见风中有个声音对我说乡村老了。是啊,大凡时间里的事物终究会老,可如果有一天乡村真的消失了,那么何处能安放我们的灵魂。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19

  有的人喜爱宽敞的房子、高雅的别墅,然而,我只喜爱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屋。我深深的喜欢它,因为这片天空是属于我的,因为在我孤独暗自伤心时,它给我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安慰。 ——题记

  在那不遥远的地方,有个美丽的村庄,小桥流水的河岸上,树立着我心爱的小房。

  这个小屋是我的,我可以在这里独自享受阳光的灿烂和温暖,独自享受寂静、落寞与迷惑......在这里有春天和煦的阳光和细雨,有夏天的鸟语和花香,有秋天的落叶和宁谧,有冬天的雪华与静寂。

  在这个小屋里,我捕捉春夏秋冬。

  在小屋里,我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勃勃。一天天看着小草那柔嫩的身躯奋力的钻出厚实的土地,看着枯萎的树木又重新染绿!我喜欢坐在小屋里静静的手捧书本,细细地咀嚼书的味道,任柔和的春风肆意的掠过身体。看着柳絮在空中自由的飞,仿佛内心的不快也被带走了,心也随着柳絮飞得好高好高......

  在小屋里,我感受着夏天的红红火火。四楼的'高度,足以让我看到我最爱的蔚蓝的天,但同样看到狂风暴雨。从这里看到,天空一次又一次划过闪电,一次又一次落下雨点,整个城市都浸泡在水中,绿绿的叶子也湿湿的,眼前的一切茫然而透明。心情也自然开朗起来。有时,会有幸看到美丽的彩虹,内心便如彩虹般变得美丽而多姿。

  在小屋里,我期待秋天的硕果累累。这个角度的秋天似乎什么也没有。没有累累的硕果;没有滚滚的麦浪;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没有无边落叶萧萧下......却有无尽的愁。愁什么?我也说不清。或许是为曾经辉煌的绿叶黯然失色而感到惋惜吧。我唯能看到那飘飘摇摇的落叶,在空中为自己跳最后一曲舞步。虽然有着蝴蝶般的美丽姿态,然而它的生命却那样短暂,不禁使人感到悲凉与凄美,这时的心情总是朦胧的,有些问题便想不清,也不想弄清。

  在小屋里,我看到冬天的银装素裹。坐在窗前,我看到顽皮的小雪花快乐的跳舞,然后晕晕的落到地面。越积越多,越积越厚,眼前的世界纯洁而清晰,不用分辨什么,也分辨不清。因为一切都平坦而雪白。却有几个顽皮的小孩跑来跑去,打破了这片宁谧与神圣。于是,自己也按耐不住,便走出小屋,踏一串深深的足迹,再按几个属于我的手印......

  在这个小屋,我独自享受我所喜欢的一切,用各种语言和音符来形容多彩的四季。在这个小屋里,时时刻刻都有清新的气息,我每天都在它的怀抱中快乐的成长,幸福的成长,我永远爱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屋。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 篇20

  从阴云间掉下的一线阳光,惊醒了世间万物。大地的容颜,白晃晃地光亮新鲜。风,轻轻地摆步,让枯枝败叶在和风中翩翩起舞。四季交叠,从一个季节转换到另一个季节。冬,深藏了一些岁月的履痕。曾经的五光十色,曾经的绿意盎然,在这个季节遁入地底,等待来年再一次华丽上演。

  车喇叭的鸣叫,唤醒了季节的生机。不知名鸟儿在旷野深处的起落不定,幼小稚童在河流边的奔走嬉戏,呈现出这个冬天里的勃勃生机。

  阳光一散落到地面上,街头巷尾便多了许多烤太阳的老人。他们或站或坐,懒懒地接受阳光暖暖的洗礼。生命的程序依旧行进,活着就是对生命尊重的最好阐释。

  声嘶力竭号叫的年猪,丰腴了乡村一年的辛劳。桌上丰富的各种菜肴,悬在厨房横梁上的条条拌着盐巴的猪肉,是乡亲们对自己一年辛勤的最大犒赏。

  爽朗的笑声从每一家传出,烤肉的香味溢满了大街小巷,不时听见邻里相互邀约的说辞。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总是真挚诚恳地邀请每一个路过的客人分享自家一年的辛劳成果。

  几个孩童,脚踩旱冰鞋在水泥路面上相互追逐。或三个一组,或五个一群,耳膜中不时敲进他们畅怀的笑声——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无忧无虑。

  承载客人的微型车,在路上飞翔。一年比一年阜足的粮仓,一年比一年鼓起的钱包,让乡亲们的购买欲日益膨胀。各种现代化设备,走进了乡村。

  街头巷尾,多了许多清闲的人。这边拉拉家常,那边高谈阔论,还有一些人干脆带上自家刚宰的年猪肉,跑到野外清静的'地方野炊。

  忽然间炮竹声连连,这村里的小伙娶了那村里的媳妇。迎亲路上闹哄哄的,不时有几个坏小子想出了几个“馊”主意来给新人“作难”,新媳妇笑魇如花,新郎官精神抖擞。

  来来往往的大妈阿姨们,手里提个篮子串门做客。听这边大妈说着孩子娶着哪儿的媳妇,听那边阿姨说着孩子从城市寄回来多少多少钱,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安详满足的笑容。

  钻木机、电锯与木材的交响从哪一家流出,几个壮实的中青年男子扛着粗大的木材放在木匠旁边。听木匠们说着这房子该做成什么结构,哪一天上梁,以及主人还缺少什么材料等等。憨实的主人脸上露出满足的笑——那是事业有成的一种满足的笑。

  村里的年轻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这个打着毛线,那个绣着刺绣。农闲的日子里组成一道下乡美丽的风景线——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广告“城里的人呀和乡下的人呀,都一样!”。确实,现在的乡下跟城里还有那么多差距吗?

  时代在变,乡村的生活水平在节节攀升。感叹和谐社会给乡村带来的天翻地覆的改变,感受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的阜足和富裕。愿我的乡村,乘着社会主义的翅膀一直飞一直飞……

  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绿色乡村的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清明随笔散文11-05

意境散文的散文随笔(精选18篇)09-14

中秋初中随笔散文10-21

冬雨散文随笔02-11

清明的散文随笔11-09

心情散文随笔11-04

父亲的散文随笔11-03

清明散文随笔11-22

夏天散文随笔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