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观后感

时间:2024-07-23 11:48:2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中国通史》观后感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通史》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中国通史》观后感15篇

《中国通史》观后感1

  今天看中国古代历史,看到了商朝的灭亡。

  帝辛,即商纣王,千百年的历史都称之为亡国之君。其实,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例如商纣王,他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后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再者,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办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浮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历史的车辙无情的碾过,多少功过是非,真真假假,皆随风消散。而如今的我们,对于历史中人事的评价,还是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不饰其过,不掩其功。让历史真正记载,史实。

《中国通史》观后感2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通史》观后感3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 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妈妈,我们爱您!

《中国通史》观后感4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形成如今繁荣昌盛的局面,这其中,我们的祖先凭借超凡的智慧以及艰辛的付出,造就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华夏文明。从猿的形态逐渐过渡到人的形态,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种形态的变化也是由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结果,解放双手后,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各种石材制作狩猎的工具,从此我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过上了采集狩猎的生活。

  要知道,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诞生之初,每一次生产生活的改变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个契机就在于稻作农业的开始。

  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逐渐驯化野生稻谷,开始进入了农耕时代。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利用石材、动物的骨头等制作的农耕器具(如耘田器、骨耜等),大大提升了耕作的效率,生产出的粮食除了满足日常消耗外,还能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稻谷种植之后,我们还逐渐进行家畜的驯化,这是从猪的驯化开始。从“家”这个字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于猪十分重视。猪的驯化不仅让我们的祖先有了足够的食物来源,而且蓄养生猪也是让我们祖先开始定居生活的标志,这对我们的.祖先而言,是生产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在这之后,我们的祖先逐渐驯化或引进了其他谷物及家畜,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五谷六畜”(五谷: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小麦;六畜:狗,猪,鸡,羊,牛,马。例如小麦是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今土耳其、约旦、以色列等地),约公元前4000年传播到中国,主要在中国北方种植,引进后逐渐替代了小米在北方农业种植中的地位。)

  在农耕文明逐渐发达的情况下,人口的规模也快速增加,我们的祖先开始从原始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逐渐转向邦国文化,于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由此形成。

  小结:在世界上,人类的诞生以及文明的起源都很类似,这是符合事物发展主客观条件的必然规律:从基本的生存繁衍到对物质及精神世界的追求,从中能深刻体会到人类开始脱离原始动物层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形态,然后从这种社会形态中,逐渐演变成国家的形态。在邦国文化下,人类逐渐走进了更为文明也更为复杂的历史洪流中。

《中国通史》观后感5

  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秦朝之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朝代,秦始皇的脑子聪明的难以想象,竟然能统一全中国,可见他的头脑有多聪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这就是我看过中国通史的观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

《中国通史》观后感6

  4个半月的时间,终于把100集的《中国通史》看完了。笔记本记了半本,进脑子的好像没有许多。

  其实看到后来,尤其是最后7、8集,在漫长的地铁上打发时间的意义似乎超过了了解这段历史本身。

  实在是因为,太屈辱了。

  即便对屈辱的认知曾经仅来源于课本上的割地赔款、圆明园大水法的七零八落和1919年阶层群起的五四风雷,我依然被许多讲述震慑住。

  比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军只用9分钟就摧毁了定海。

  比如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兴办六十大寿的时候,大连旅顺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屠城到“无人可杀”。

  尽管从现今对比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些上帝视角的嫌疑,但一个经历过“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唐盛世的国家,成为英法俄日德美意奥的掌中之物,没有不为之唏嘘的。

  《中国通史》之所以为通史,也许也在于,它以尽量中立的描述,让一千个人可以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我看法治,秦始皇统一六国,过于严苛的法制下,王朝仅仅维持了15年。王朝覆灭当然都没有一概而论的观点,但罗翔在《十三邀》里讲酷刑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得:如果偷一个苹果就判死刑,那么他是不是可以再杀5个人?

  当我看女性,那么多形象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第一位女英雄妇好和丈夫武丁的并肩而立,出塞的昭君和入藏的文成公主,她们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过一般认知。也许不是权位的极尊极贵,更多的是在时代赋予的角色中站成一棵胡杨。

  当我看友情,会惊讶王莽VS刘歆、王安石VS司马光、嵇康VS山涛竟然都有相爱相杀的打开方式,而最后者对孩子的托付甚至让我想起了鸣人和佐助?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记忆,比如吴起真的是个狠人,比如汉武帝和卫青应该谁叫谁姐夫,比如范仲淹居然从没来去过岳阳楼,比如牛顿还当过英国铸币局局长,比如人们对于“马可波罗来没来过中国”的讨论,就像“《霸王别姬》是不是陈凯歌拍的”一样,总是会成为津津乐道的谈资。

  有些故事陈陈相因,有些就会演变成弹幕里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残暴而亡国的商纣、夏桀、隋炀帝,无能而亡国的阿斗刘禅、后主李煜、宋徽宗、崇祯帝,似乎都不太能同意我这样的并列。杨广开挖大运河,6年的事如果花20年做,兴许就是隋武帝了。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歪脖树下的朱由检也算是守住了最后的气节。

  引用88集的结语,“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当文治武功、一度显赫的清王朝盛极而衰之后,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也越洋而来,轰击着中国闭锁的国门。此后,中华民族开始陷入了深重的危难。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当最后一集《帝制的终结》完结撒花,就是时候,去开启一个觉醒年代了。

《中国通史》观后感7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三千五百年。鲁迅先生说的好,“中国封建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是一种做稳了奴隶与想当奴隶而不得的历史。”问题在于,世界历史五千五百年,是另一部吃人的历史!《人类简史》说:一个罗马时代的公民,穿越一千五百年的近代早期,他不会觉得有任何不适。于中国也一样。人类的'古代史,文明处于蒙昧与野蛮。中国是这野蛮中的先进。对于祖先的行径,苛求自然不对,但是赞美,过多我是不愿意。大多数历史爱好者有崇古症。如果是谦虚谨慎,那自是不错。反之,如果是怨天忧人,幻想着的古代的“黄金世界”、“大同世界”,自然是不必。人类,从蛮荒走来,穿越英雄时代,迎来科学与自由的曙光。二战之后,我们爱好和平、抛弃偏见、全球化合作、科技昌明。先祖做的事已经做了,汉之大,唐之雄,清之殇。祖先己矣,来者如斯。

《中国通史》观后感8

  看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看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看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看。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看物。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看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观后感9

  清朝是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界线。今天,既让我认识了清朝的盛世,同时又认识到清朝与西方的差距。总之,读《中国通史故事——清》有感让我明白了许多。

  清朝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谁也沒想到他们将改写中国的历史,决定中国在未来几百年的命运。清朝当时是由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努尔哈赤在十三副兵甲起事,发动战争,后因病去世,由他儿子皇太极继承,皇太极即位后,面对宁远新败,满明对立,于是釆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本族名称改为满族,昭告天下,登基为王,建立清王朝,取代了明朝,就这样,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迎来了它的时代。

  由于清朝初期的统治者釆取了极端的统治政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来认识到弊端,逐步改正。随着新行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兴起,许多国家由传统的手工业变为机械业。英国开始了他们的殖民侵略。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国力,军事,使中国与西方国家拉开差距。虎门销烟后,大大地减少了英国的输出,因此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一八六,四年八月,英国从香港北上,攻占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后进攻浙江,次年六月,英军进昊淞,攻占东炮台,英缓军想继到达长江口外,此时,清军已无力抵抗,被迫在南京与英国政府议约,签订了《南京条约》。近代以来,中国与侵略者签订的条约多达五百条,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清朝的建立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演变的历程,古代建筑(长城)让后人感叹不已,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从鸦片战争的教训中我们可知,落后就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殖民者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教训,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通过鸦片战争,中国人必须要强大、坚持改革开放,要以鸦片战争为耻,让中华民族铭记历史。

《中国通史》观后感10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寒假期间,朱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它让我看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

  在《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采用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等多种手段为我们还原了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复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那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在3D技术的应用下,那么立体,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发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着影响。地动仪,圆周率引领了科学的发展,都江堰,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留給后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中国通史》观后感11

  上学时总是学历史,但那时候不能静下心来理解,遂看不懂其中的含义。不知道精彩在哪,也就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了,所以长大后对历史没有什么认知。

  这人上点岁数很多认知和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兴趣爱好也是。内心中慢慢的对中国历史这块未知的领域感到挺好奇,可是还是贪玩所以也只是好奇而已。近几个月,因为在公司旁边的员工宿舍住,所以每天中午可以在宿舍吃饭,还能在宿舍午休。吃饭期间喜欢看个视频,于是在哔哩哔哩上看中国通史纪录片。

  刚开始觉得太远的那些历史先民们肯定愚昧无知,没啥意思。看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些贼精彩的影视剧,折服于这些充满智慧、贤明睿智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怀着崇拜的心情从明清开始看。

  看到英明的君主亦或开国的英雄时不禁惊呼伟大,看到屈辱到底的宋朝不禁叹息,看到闭关锁国刚愎自用的清朝晚期不禁怒骂。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史就是这样调动着我的情绪,带给我满足好奇时的愉悦感,炒鸡开心。可是慢慢的这些'近代史'还是在我的不舍中给看完了。

  看完‘近代史’后中午饭间百无聊赖,于是不情愿的开始看远一点的历史。先从有点好奇的战国七雄开始,倒着看春秋时期、然后商周时期。中间找到了乐趣,又开始补秦汉历史。

  怀着鄙夷的态度看战国七雄时发现,哇塞,我确实是个傻子!我们的先祖在那么远古的时期就已经充满智慧了,根本就不是我认知中的愚昧无知、尚未开化。

  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此消彼长、相互学习,求贤若渴、千金买马骨,各个厉兵秣马、改革图新,异常精彩。有能取得辉煌进步而不骄傲奢淫的诸侯国如秦国,有失去一切跌入低谷但不放弃卧薪尝胆的诸侯如越王。

  春秋初期,当时的中原一霸齐国旺极一时。但别的诸侯国默默用力,专注于自身,剖析自己改革图新,随后风水轮流装,相继又出现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等各个霸主。这让想来不够自信的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让我觉得不再害怕权威,坚信只要自己不断改进、坚持不懈,我也能做到自己当前崇拜的.那些大神。我也可以把我的博客开发成日PV破千的精良博客,超过我当下崇拜的网站。我也可以经过努力去进入我向往的公司,做专业的程序员。

  看过历史上那么多时期通过改革都能获得发展,让我觉得我也应该改革也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多做尝试。所以生活上我更换发型,选不同的穿衣风格,尝试不同的生活习惯。看过那么多不畏权贵、无薪尝胆,突破阶级的英雄,我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做自己崇拜的那些人,所以我开始勤奋学习、严格律己...

《中国通史》观后感12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古代着名人物的事迹,和著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答应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 《中国通史》观后感400字篇七

  每一段历史都蕴涵着值得我们学习的道理,现在,让我们打开这个知识大宝库,去领悟隋唐时代中的道理吧!隋唐时代,我认为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或懂得道理的有:隋炀帝、宇文化及、唐太宗。隋炀帝的故事有何道理?听一听吧:炀帝开运河、造凤船、乘龙舟游江南。在宫中沉湎于美色,吃酒吃肉,搜剐民脂,提高税收……但不久后,他就被部下宇文化及杀害。由此可见,快乐只是一时的,如果你只顾快乐,那么不久后,不祥的事就会降临。

  第二位宇文化及杀炀帝时,说是为民除害,结果在他掠取大片土地之后,自己的为人还是像隋炀帝一样,终究还是成为了人民的祸害。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嘴上说得好,就是不去做,这就教育我们要说到做到。

  唐太宗吸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接纳贤能人才,虚心接受臣子的批评,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开创了“贞观之治”。虚心接受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是条很重要的道理。

  历史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大宝库,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增长见识。我喜欢历史。

《中国通史》观后感13

  以上几本书中,钱书写于1939年,由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彼时日寇气焰正炽,国家命运悬于一线,钱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去写史,钱书文采飞扬,感情激荡,既立足高远又一针见血,确实是千古之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主观,且钱本人立场保守,一些史论显得迂腐,有类司马光的“臣光曰”,且行文文白交杂。钱曾立遗嘱,其书版权未公开之前,不得出简体横排版。故至今钱书只有繁体竖排版,书中异体字满天飞,对一般普通读者是障碍。

  吕书其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证,故吕书其耐读性较差,尤其是《中国通史》,腰封上吹得满天飞,买回家一看一般读者必然不会喜欢。吕书中国通史体例也与众不同先上篇是按“婚姻”、“族制”、“经济”等专题写的专史,非常专门,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强。下篇是中国政治史通讲,很简略。故只想读一本中国通史,不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吕书不是最优选择。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其实是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文采不输钱书,客观不输吕书。张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具体的上网可以看。张留过洋,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故其书气象开阔博大,文字清顺流畅,简约而不简单,易于理解而不媚俗。可惜张写到东汉张荫麟即病殁。可惜! 陈恭禄的最近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当年跟陈寅恪号称“二陈”,可陈恭禄的专长似乎在近代史,他写的通史有点类似讲话稿,而且一大半是他学生整理而成的。 缪凤林的书是胶版,书脊容易开裂。读完感到新观点很多,至今让人有很多思考。可惜此书文言味较重,有时用词很古怪,不擅长文言的可能会读得很辛苦。

  近年来,港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也纷纷流入大陆,今天我们也能见到一些。这里距几种。一种是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一套七本,一般人坚持也能读下来。此书图文并茂,文采也不错,可是似乎书中体例、观点等诸方面未能一致,其中有些作者还是在读研究生。一种是傅乐成本人写的《中国通史》,此书则考证味较浓,注释大段大段,书中仅仅提供历史材料,不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观点。对于没有形成自己历史观点的读者来讲不合适。还有一种是李定一《中华史纲》。虽然腰封上吹牛,“比钱穆《国史大纲》客观,比吕思勉《中国通史》生动”,书中讲到明太祖,通过几个不讲背景的例子便断言朱元璋心理变态,客观在哪里?而且此书还具有一种搜集轶闻、拘于小节的倾向,很多地方会讲一些很具体的历史小细节,而这不是通史的任务。 还有港台的邝士元写的《国史论衡》,资料汇编吧,错别字很多,很膈应人。 外国人写的中国通史很多不堪一读。如黑格尔世界哲学演讲录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幼稚得可以;世界史名著《历史研究》、《全球通史》等关于中国的部分,真心只适合对中国一点儿不懂的外国人读。这里着重介绍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和《剑桥中国史》。 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有一个习惯,以论带史,即先有立论见解在先,然后有逻辑推演。《中国的历史》中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个特点。第二本《殷周春秋战国》作者真是突发奇想,说《春秋》三传是,《春秋》三传是为“下克上”当权贵族捉刀说项,等等。读完在感叹荒谬绝伦之余,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敢想、敢写。读读启发人也是很人想象力的.。还有就是作者会脱离历史叙述,开始大讲自己某次在中国考古经历的见闻,大有小说写法中的“元小说”风味。总体而言,不能当真,读此可以明白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和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若希望读此可以窥得学习中国历史门径,只能是缘木求鱼。

  《剑桥中国史》本来共16册,出了十几年还未出全。此套书薄古厚今思维非常明显,越近篇幅越长。作者都是一流的汉学家,相比日本人而言比较克制,注重史实,有一分说一分。缺点是因为是翻译过来的,不免语言欧化意味较重;篇幅较大;有些篇章较为专门、冷门;各章节间不连续、相互割裂,各章之间体例也不一致。总体而言,比日本人写的优秀多了,作为中国通史入门书差强人意。

  官方出了一本《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实话实说,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地方写得还是非常客观、易读的,私货几乎没有。刚开始我也非常奇怪,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才体会到,此书的出版大约是真想竖起一面镜子吧。写作优秀的中国通史读本,其实是要多人合作的。司马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每个历史学家擅长的方面不一样,只有多人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流的作品。这本书由多人合作写成,几乎没有个人风格,然而这本书能不能超越“国史四大家”之钱、吕的通史,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这个平庸的年代,大家都“拖着一条庸人的辫子”。 所以严格地讲,今天我们还没有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接近完美的中国

《中国通史》观后感14

  法布尔把自己藏在昆虫里,爱因斯坦把自己藏在实验室里,莎士比亚把自己藏在剧本里……而我却着迷于历史,我喜欢把自己藏在博物馆里。我去过很多博物馆,每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博物馆是我必去游览的地方。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

  每次去博物馆前,我都会查阅相关的资料,看《中国通史》纪录片中相关的历史阶段介绍,收听“耳朵里的博物馆”“了不起的博物馆”节目。国庆假期,我来到古城西安,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唐代壁画珍品馆中,看到气势恢宏的《阙楼仪仗图》,我仿佛被带到了大唐盛世,看到了大唐的繁华。最令我叹为观止的就是唐朝文物“葡萄花鸟纹香囊”了,尽管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但它依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精美的宝藏仿佛在向我述说着一代帝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仿佛穿越到秦王朝,看到英姿飒爽的士兵们金戈铁马,在秦始皇的.带领下一统六国。

  在南京,我几乎走遍了所有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科举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那一件件展品,向世人展示着璀璨的中华文化。不同于操场上快乐奔跑的我,不同于课堂上认真听讲的我,藏在博物馆里的我拥有无穷的力量,去了解过去,去探索未来。

《中国通史》观后感15

  提到中国历史,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中华上下五千年,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上千五千年是怎么组成的。对于此,有一本书在其开头就给出了答案,它引用了《汉书律历志》、《史记五帝本纪》来向看者详细地说明这一由来,它就是《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着实是一本耐看的书,毕竟其作者阵容也是三位史学大家。

  比如书中讲到孝文帝的改革,介绍了历史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讲了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到最后的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投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当年之景,极大勾起人的求知欲。

  其上部书,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下部书则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这本书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学和学术领域的发展不同类别。

  《中国通史》在秉承史书严谨的基础上也带有几分趣味。

  首先,这本书到处到处都是新知,看了这本书你才知道,陪伴了我们大半个童年的还珠格格竟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并且司马懿不是一个法师,李白也不擅长打野,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只是一个笑话。

  其次,这本书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社会分析极有自己的观点,可谓“成一家之言”。书中给出的几个观点颠覆了教科书所带给我们。

  以汉武帝为例,教科书中的他是无比光辉。而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大致是:汉武帝并没有大的谋略。汉武帝只是不喜欢多作为而已,不像那个始皇帝,横征暴敛,做的很多,给人民的负担加的很重。其实在私有财产制度之下,人人都要谋生,你只要不去扰累他,他自然会休养生息,日臻富厚。而在接下来一章里,他又说:“武帝生平溺于女色,他大约是个多血质的人,一生行事,全凭一时感情冲动,安能有深谋远虑?”

  看到此,汉武帝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否被颠覆了呢?

  再者,看《中国通史》着实需要强大的历史功底,书中引用了大量史书原文,繁多的古代地名,制度,不了解历史背景看起来只能是一脸大写的'迷茫。

  比如在十一章《实业》中,讲到农业的时候,一段话里面就引用了《汉书艺文志》《管子》《齐民要术》《周官》《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这七本书的内容!为了看这一本书,我在百度中徘徊再徘徊,还是诸多不解。

  老话说:看史使人明智。书中介绍了很多经验教训。

  其中财产一章中,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超的主流。

  西汉末年王莽结合儒、法两家思想进行改革却完全失败,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统治者总是要剥削人民,因而引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

  看过《中国通史》后,再纵身于历史长河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那平静的溪流,而是新的波涛汹涌的壮阔。

【《中国通史》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通史》观后感06-09

中国通史观后感02-24

中国通史观后感11-06

《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16篇)03-06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03-07

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12篇)07-11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18篇)08-20

《中国通史》观后感(通用13篇)08-29

中国通史观后感(通用13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