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5-09 06:55:5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1

  调成泛黄色调,温火热煮青葱岁月,《中国合伙人》里有旧时代热血青春;三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身家万贯,这是一部励志大片;横跨几个年代,里面有时代的断截面;还有始乱终弃的爱情,有始至终的友情陈可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讲彻底。或许,其实是这样,他并不想说这么多,他只是觉得要堆砌这么多,因为这些对票房可能有益。经过《武侠》和《血滴子》(监制)或小或大的失败教训,他对失败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不及待想找个机会消除挫败感。

  陈可辛擅长刻画情感,收集整理以及更大一点的群体情怀,他所有的电影都在围着情感打转,即便在尝试拍摄中国式大片时,类型电影的框架也压制不住他对情感的突出关注。这是陈可辛最大的优点,他懂得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美好与哀愁。可惜在《中国合伙人》里,他并没发挥出上好状态,成冬青、孟晓骏和王小阳三人的性格和关系变化,包括他们各自的爱情,除了偶现的动人妙笔,几乎全靠旁白帮忙。在讲述方式上,我没见过这么笨、这么匆忙的陈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厌烦,简直退化到早期作品《双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滥。设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仅借助于画面和情节,他们三人的性格和情谊差不多会坍塌。过于依赖旁白,就像强行灌输的评述,生硬地为观者构建对主角们的印象。

  作为北上拍片的港区导演,对于影片营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质感,当给予一些表扬,这也是陈可辛从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别的香港导演到了内地,港味与陆味仓促杂交,如蹩脚的国语配音一样令人难受,陈可辛的《如果·爱》、《武侠》,包括这部《中国合伙人》,并没出现不自然的怪异问题。当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内核精神。王小阳是个文青,留着长发,有观众向陈可辛提问,王小阳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诗人海子是谁。这个无关紧要的事实,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释三个人物没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陈可辛终究对人物的外在和内在设定有距离感,他做了功课,但视野和经验不够。王小阳的文青范,孟晓骏的世家子弟样貌,成冬青艰难求学的漫画式描述,均流于类型片的套路化,尽管他们的`形象借鉴了现实人物。

  校园、创业、泡妞、决裂,自从预告片曝光,就可推断《中国合伙人》可能和大卫·芬奇讲述Facebook创始人故事的《社交网络》有关联。出来的成品,果然证实了这个猜测,《中国合伙人》偷了《社交网络》不少东西,这真令人尴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师对峙的戏及对整个电影的牵引作用,和《社交网络》如出一辙。甚至可以再一步推断,《中国合伙人》的诞生,就是《社交网络》催生的产品。主创照着《社交网络》的样子,找适合的故事,左转右拐到了新东方俞敏洪他们的头上。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2

  近几年来,“屌丝”一词蹿红网络,大意是指那些贫穷,碌碌无为,或者正在努力中却没太大收获的人。有人说:没有一个有钱的爹,屌丝永远也成不了高富帅;也有人说:屌丝是一辈子的,永远都不可能改变。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们:屌丝永远都没有翻身的机会。人们认为,屌丝没钱没房没车;如果在北京北漂每个月交完房租根本所剩无几。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很多人便会因为自己是“屌丝”而选择放弃拼搏,为此而奔波一生,劳累一生。而这部影片让我们明白:屌丝也能够梦想成真。如此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都需要一份足够的勇气。

  影片中的成东青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两次高考失败后下跪央求,求母亲和全村的人让他再考一次,母亲没有多说什么,她向乡亲们借钱继续供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最终,考上了燕京大学,之后选择自己创业。设想如果他就此放弃了继续考大学,没有那个勇气承受世俗的目光,也许他只是成天面对着稻谷和大豆说英语。或许他最初也没有立志要选择自己去创业,而仅仅只是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吃饱饭。只不过他跟别人有所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在生存中找办法来赢得更大的生存。在因为自己私自办班失败后,他没有失去信心。是的,那时的他是个失败者,但是他没有成为懦夫,而是勇敢地在失败中寻求希望。他找场地,改变自己死板的教学方法,贴小广告,甚至为了教学跑到肯德基去买份鸡块,一坐就是一天,忍受着服务员的白眼,每一步小心地摸索着。在教学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下决心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上。

  所以说,失败不要紧,要紧的是,在失败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拼搏的勇气。成功,一次就够了。这一次成功的到来或许就是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奋起,学会自强,勇敢地生活于世的结果。这种自强不是盲目更不是自我夸大,吹嘘。自强不是逞能,自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靠头脑,靠坚持,靠勇气来寻求出路。汗水泪水,都只是成功前的历练。

  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往往面对不公正时,选择以逃避,甚至是自暴自弃。情绪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却从来都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行动起来解决问题上。其实说白了,人有时候还是不够坚强,如果面对问题就只会退缩的话,要实现梦想,简直是天方夜谭

  梦想,往往触手可及,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是勇气,一种审视自我,坚持奋斗的勇气。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3

  这似乎是一个不老的问题,从小到大不知听过多少遍了,从最初的懵懂孩童到如今的青涩少年,梦想随着时间而改变,童年时代的高瞻远瞩被岁月寸寸消磨,不是因为斗志消沉,动力低弱,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变得现实了。妈妈曾不止一次对我说:“总有一天,你会被世界磨平棱角,对着你讨厌的人微笑,没有人是独立的存在,他们都必须融入集体,物竞天择,环境不会迁就你,只有你学着融入环境。”是的,世界太大,也许终有一天,我同样也会挂上那一成不变的厌恶微笑,梦想是什么?那时怕是已经忘记了吧。虚无缥缈的梦想,于我而言,不过是几个熟悉的名词,甚至只是两个稍微熟悉些的字眼。

  下午因为实在闲的无趣,在网上随便点了一个以前听过,却没时间看的电影来打发时间,然而一个多小时过去后,眼睛莫名的有些酸涩,不是撕心裂肺的悲伤与热泪盈眶的感动,只是有一种微妙的震撼,在不经意中击中了我的心房。

  一个默默无闻的土鳖,一个年轻气盛的知识分子,一个浪漫的愤青,三个性格迥然不同的陌生人,被命运的网交织在了一起。在时代激流中,成东青与王x的美国梦被无情的现实破碎,孟晓俊在美国受尽欺辱,辗转数年仅换来美国梦的破碎,齐力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新梦想,将三人仅仅的绑在了一起,本以为苦尽甘来,却又是一番苦难。以前便看过许多以青春,梦想为主题的电影,《致青春》,《匆匆那年》……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前,我一向将电影定位于娱乐消遣,偶尔从其中领悟一些道理,然而却没有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能让我对梦想产生新的认识。

  记得电影里有句话:“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真正能将梦想坚持到最后人很少很少,我也从未如此理解这个问题,小学到初中的素质报告册上,梦想一栏永远填着一些显而易见,但人们颇为赞誉的职业,不高不低,中庸到遣散了我对梦想最后的热情。很多人皆是如此,太过艰难的梦想接触不到,索性放弃,但其实根本不是触碰不着,只是担心同学会笑自己好高骛远;而太过低俗的梦想又不想触碰,害怕大家对自己梦想的否定甚至鄙夷,久而久之,他们在苍茫世间沉沉浮浮,早已忘记了幼时最珍贵,最诚实的梦想。

  一纸素笺,一笔淡墨,将梦想写在光阴尽头,任时间流逝,看梦想在流年中绽放成花。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4

  调成泛黄色调,温火热煮青葱岁月,《中国合伙人》里有旧时代热血青春;三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身家万贯,这是一部励志大片;横跨几个年代,里面有时代的断截面;还有始乱终弃的感情,有始至终的友情陈可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讲彻底。或许,其实是这样,他并不想说这么多,他只是觉得要堆砌这么多,因为这些对票房可能有益。经过《武侠》和《血滴子》(监制)或小或大的失败教训,他对失败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不及待想找个机会消除挫败感。

  陈可辛擅长刻画情感,收集整理以及更大一点的群体情怀,他所有的电影都在围着情感打转,即便在尝试拍摄中国式大片时,类型电影的框架也压制不住他对情感的突出关注。这是陈可辛最大的优点,他懂得人性的复杂,情感的完美与哀愁。可惜在《中国合伙人》里,他并没发挥出上好状态,成冬青、孟晓骏和王阳三人的性格和关系变化,包括他们各自的感情,除了偶现的动人妙笔,几乎全靠旁白帮忙。在讲述方式上,我没见过这么笨、这么匆忙的陈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厌烦,简直退化到早期作品《双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滥。设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仅借助于画面和情节,他们三人的性格和情谊差不多会坍塌。过于依靠旁白,就像强行灌输的评述,生硬地为观者构建对主角们的印象。

  作为北上拍片的港区导演,对于影片营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质感,当给予一些表扬,这也是陈可辛从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别的香港导演到了内地,港味与陆味仓促杂交,如蹩脚的国语配音一样令人难受,陈可辛的《如果·爱》、《武侠》,包括这部《中国合伙人》,并没出现不自然的怪异问题。当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内核精神。王阳是个文青,留着长发,有观众向陈可辛提问,王阳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明白诗人海子是谁。这个无关紧要的事实,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释三个人物没有人格(不必须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陈可辛终究对人物的外在和内在设定有距离感,他做了功课,但视野和经验不够。王阳的文青范,孟晓骏的世家子弟样貌,成冬青艰难求学的漫画式描述,均流于类型片的套路化,尽管他们的形象借鉴了现实人物。

  学校、创业、泡妞、决裂,自从预告片曝光,就可推断《中国合伙人》可能和大卫·芬奇讲述Facebook创始人故事的《社交网络》有关联。出来的成品,果然证实了这个猜测,《中国合伙人》偷了《社交网络》不少东西,这真令人尴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师对峙的戏及对整个电影的牵引作用,和《社交网络》如出一辙。甚至能够再一步推断,《中国合伙人》的诞生,就是《社交网络》催生的产品。主创照着《社交网络》的样貌,找适合的故事,左转右拐到了新东方俞敏洪他们的头上。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09-28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精选14篇)06-02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06-27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02-28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09-09

《中国合伙人》的观后感09-26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11-23

中国合伙人有感作文1000字10-13

中国电影的价值坐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