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

时间:2024-05-25 09:01: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1

  这篇文章很美。当我的目光扫过作者最后一行字的时候,身体好像被灌进一种干净、清新、自然的空气。尤其是习惯了都市生活的我,对这样一种感觉简直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作者的文字如同这文章的名字一样,遥远的,清灵的乡土气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文章开篇,是以牛写起的,起初我并不觉得很吸引人,也不懂为何作者要以牛来开篇。后来我慢慢发现,这篇文章的魅力就在,它用缓慢的节奏带你走进清平湾,走进陕北乡村,踏上那片纯朴、生动的土壤。

  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不多,但仅从白老汉身上,就可以看到陕北农民的特点。这篇不长的描写陕北风情的文字,也让我联想到其他一些同样描写陕北的作品,并找到共通之处。文中的白老汉总爱唱陕北民歌,爱唱信天游,且随性而唱,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也写到了这样的人物,他并非主角,但每每一唱起信天游来,便给文中的世界带来鲜活和愉悦的气息,增色不少。这一曲又一曲的民歌,想必定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离开北京,走进陕北乡村时,老汉随口即来的民歌,也许是作者唯一的精神调剂。而这几首简单的陕北民歌,给予读者的,是浓烈而生动的异乡体验。那简单而生活化的歌词,让我每每看到,都会被一种亲切、质朴的快乐所感染。我想,也许这就是陕北乡村里人们的生活态度,没那么多欲望,烦扰,苦就是苦,甜就是甜,没什么大不了,想不通的时候就来一首信天游吧。这种潇洒的生活态度,着实令我欣赏。

  牛,在文中是一个不可取代的角色。作者对于清平湾的记忆,对于那片土地的记忆绝少不了它们的身影。从作者的笔下,我不仅仅看到牛的可爱,更看到了人的影子。我想,人与动物间,大都是相同的,在牛的世界里,可以看见最简单,最纯粹的温情冷暖,也可以看见生活中最平常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人与牛之间的感情,可以是朋友间的.关怀,也可以是一种信任和守护,当我们爱它的时候,我们会思考它的想法,尊重它的选择。人毕竟是冷酷的,牛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永远是牲口,是低一等的动物,即便是清平湾善良、温暖的人们,即便牛曾是他们的恩人,当牛无法再被利用的时候,纵然心有瞬间的不忍,纵然看得见它临死流下的泪水,也会心安理得的吃它的肉,填满自己的胃口。我们唯有庆幸的是,喂养它的人不会,喂养它的人会带着对它的爱而默默伤心,哽咽,这是人性中闪亮的地方。白老汉心里的难过唯有通过抽烟来表达,可他又能怎样呢,面对牛的死亡,他是无力的,有谁会为一头没用的牛而同全村起争执呢。这是生活的写实,人的善良是有限的,更是现实的。

  相比生活于都市的人,清平湾的人是更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因为即使穷,即使苦到没有肉吃,却没人捕食那些山里的小动物,甚至希望燕子来窑里做客,把他们视为一种神灵似地生物。我想,清平湾那片和谐,宁静的黄土地上,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们,才让一切生灵,草木都生存的那么融洽。贫穷不可怕,村里人可以一起盼着“好光景”,唱着歌,种着地,互相扶持着,努力着,一天天也就这么过去了。可怕的是,当人失去信念,失去奔头的时候,无论条件多么优越都宛如行尸走肉,没有灵魂。

  我感觉,作者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白老汉的,或是通过白老汉,写出了在清平湾生活的人们,写出了遥远的,贫苦而美丽的清平湾,写出了那个时代中国局部的缩影。白老汉心中的痛怕是一辈子都抹不掉了,因为自己的吝啬而断送了儿子的命,像是戳在心口上的一把刀。可像他这种大方、憨厚的性格又怎会在自己儿子的病上舍不得花钱呢?读到这里的人怕是都知道原因的,这是对一个时代的无声的控诉,一声淹没在波涛的历史巨浪中的呐喊。文中的最后,没有再出现白老汉的身影,但我们通过他的孙女留小儿得知了老汉的情景,他还如往常那样照顾着作者那头红犍牛,唱着各式各样的陕北民歌,守在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者回京后,清平湾那又穷又苦的日子,怕是再也没有经历过了。倘若是我,我定会把这独特的经历当做我精神的圣殿。当被物质迷惑的时候,当心无法负荷的时候,我会走进那里,感受一下清凉的风,亲吻一下黄色的土地,然后告诉自己,我曾有过那样的日子,我曾遇到那样的人;我会问自己,什么才是你想要的,是圣殿里的悠然,还是圣殿外的匆匆呢……我相信,清平湾的故事总会给我答案。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2

  上世纪80年代描写知青的作品中,不乏着笔于知青生活的苦难的作品,但是还有一批作家能在那段艰苦岁月中回归到最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在祖国最广阔的农民土地上思考人生。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史铁生笔下的清平湾,日子虽然清贫,但是人与人之间流淌的感情却是最最丰沛的。在“我”病倒的时候,队长会给我端来珍贵的白馍;看到“我”腰腿生病,大家把最机要却相对轻松的喂牛工作分给“我”;破老汉会把两个说书的瞎子老乡引回自家窑里,拿出剩下的干粮给他们吃,全村人还出钱请两个瞎子唱了一回书。其实,破老汉自己都吃不饱饭,哪里会有所谓的“剩下的干粮”呢?遥远的清平湾里,连牛都是格外善良的。半夜里,专横的老黑牛怕压到身下的小牛犊,站着,喘着粗气,却始终不敢卧下。这就是清贫但是永远温情脉脉的清平湾。

  每次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都会被文章散发的淡淡的哀愁气息所吸引,一如当初读《边城》时的体会。在陕北的那个叫清平湾的小山村里,在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的黄土高原上,在那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勤劳质朴的人们没有过多的奢望和要求。破老汉和乡亲们的愿望就是“一股劲儿吃白馍馍”,“老汉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棺材”。每当写到老汉用破锣似的嗓子唱起“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时,那豪放而又忧愁的曲调仿佛就回荡在我的耳畔。用他们的话说,“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陕北的民歌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陕北的汉子们心里熬煎得受不住了,就放开嗓门唱一段。什么时候才能唱出红火快活的山歌呢?作为革命老区的陕北,大家都怀念当年红军到陕北的日子,“吃也有的吃,烧也有的烧”。破老汉不是那种糊糊涂涂、只知干活吃饭睡觉的老式农民,他晓得现今上头的'事“都是那号婆姨闹的!”曾经眼见着就要过上红火的日子,现在却仿佛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也怪不得唱的歌都是悲伤的调子了。透过知青们的眼睛与笔杆,我们看到了仍然在那片土地上默默生存辛勤劳作着的人们,他们善良且极其容易满足,但正是这种纯朴与善良让我们心酸,因为他们值得更好的生活。这些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呢?

  十年后,双腿萎缩早已不能行走的史铁生,用笔记录下了他当年的这段知青生活。比常人更加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他能够从那段艰辛的生活中汲取前行的勇气。那些从苦难中自

  寻其乐的人们,一定给他无法行走的人生提供了继续前进的力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史铁生向我们展现的,也是清平湾的乡亲们带给史铁生的吧。

  文章的结尾写道,留小儿真的攒够了盘缠来北京,也有钱给爷爷买二胡了。清平河水依旧在流,红犍牛还健朗地活着。破老汉依旧成天“瞎唱”,只是悠悠的山歌里终于不再只有忧愁。善良勤劳的人们终究还是过上了好日子,这是乡亲们留给我们的信仰。

  史铁生真的回不去清平湾了。只是我相信,清平湾并不遥远,它一直静静地在他心里流淌着,也蜿蜒进了我们心里。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3

  二零一零年,史铁生魂归地坛,爸爸坐在饭桌的那头,唏嘘不已。谈起史铁生的作品,他记忆犹新,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热血沸腾的时代,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记忆最为深刻。那一个个朴实的文字,就如那条清泉河般,滴滴流入了我的心中。

  清平湾是陕北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偏远,所以民风非常淳朴,然而文化却源远流长。他们的口头语言极书面化,例如香菜叫芫荽,“骗人”要说“玄谎”,就连最没文化的老太婆也会使用“酝酿”,倒真有一股文化圣地的味道。

  然而最显示魅力的不是日常口语,而是吼遍陕北的民歌。清平湾唱的歌不像秦腔一般震天撼地,而是和着吆牛声轻快地哼唱,()似乎贫穷根本没有影响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他们说:“人愁了才能唱好山歌。”听《走西口》,挺《女儿嫁》,它们就像山丹丹一样绽放在石缝似的生活上。

  清平湾的生活的旋律永远是那么明快,景也是令人神往。史铁生用他清丽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雾气缭绕、满目繁华、遍地生灵的'景象。而令人赞叹的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竟没有一个人去捕杀那些小动物,仿佛捕杀了它们无异于亵渎了神灵。我想,这是对自然的尊敬和崇拜,人本生于自然,最后又将归于尘土,若不尊敬这片土地和其它生物,又怎对得起一生赖于自然的恩情?

  史铁生跟随破老汉四处放牛,而牛顶架时便是最好的享受。他养的红犍牛日渐强大,作者便让他和老黑牛进行决斗。它们的实力相当,红犍牛凭机智战胜了对手。虽然老黑牛败了,但它曾救过全村人的命,甚至为了不把小牛犊压坏而站着不睡,被杀死的时候还流下了泪水。我相信,动物的泪水是最震撼人心的,它们没有人的感情那么丰富,因此也做不出虚伪的神情,所以我觉得原始有时也是美的。

  清平湾就是这样,恬淡安乐,充满着激情。那条奔流的清平河,不仅流入了史铁生心中,还流遍了我全身,使我也幻想着那种淳朴而又遥远的生活。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4

  才59岁的史铁生走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书,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是最近还常曾起它,因为它让我回忆起老家的小村子和我儿时的生活,以及现在遥远的加拿大清净而安宁的生活。人真的太脆弱了,人生亦多变幻,有时太在意所谓的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其实真正实现了时,未必就有多幸福,反而是以前的清贫时的略带着苦味的生活往往更加令人怀念。况且生命易逝,应当珍惜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发现史铁生的病、所住的医院等竟然和当初父亲的经历惊人的类似。父亲刚去世时,常常梦见他又回来和我们在一起,还曾经有几次梦到是一种神药治好了父亲的'病,他又恢复如常了,只是行动略显迟缓。还有就是常常梦到自己在一个部队的院子里,旁边就是大山,在院子里能看到山上的梯田和在梯田里赶着耕牛的农民。另外一个就是另外一个欧式的大院,紧靠着天安门,我在一个木头的房间里睡觉,外面还传来部队出操的号声。不知道这些场景是否我真的经历过,如果真的有,那一定也是很小很小时到父亲部队时留下的记忆,只是长久沉睡在我的记忆中, 最近才被父亲的离去唤醒了。父亲昏迷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常常后悔很多话没有跟他说,后来去看他,但是不知道他还能否听到。

  用MP3下载了<<十送红军>>等歌曲给他一遍又一遍的听,但是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听到,还曾经把一本《毛泽东传》放在他病床的枕边。但愿他们那时还有意识, 只是不能表达。以前时常在所谓的“政治问题”上和父亲意见相左,以至于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现在想来,那是他的宗教,不可以随便批评。而我今天想对他说得是, 虽然我自知属于偏激型,但是其实对那些所谓的“政治问题”也并不是如我表现的那样较真,或者故意去反驳他的观点。

  我有时和他故意意见相左,也没有不尊重他的意思,真实的原因是我觉得我想让他知道我长大了, 成熟了,有了自己的观点了,甚至想让他为此而感到骄傲。至于这一个真实的原因,我一直没有对他说出口,想来他一直也没有意识到。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5

  在全新的初中学习中,在语文课上我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课。它是由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和老师的引导下,阅读了史铁生的另一篇短篇著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写的是“我”——作者在陕北清平湾插队两年多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十八岁的“我”插队来到了清平湾。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善良的村民让我为村民们拦牛,在拦牛、喂牛,干农活中,我体会了这个偏僻的穷山村的艰苦生活,同时还结识了一位姓白的朴实的老汉和他的孙女“留小儿”。

  陕北很穷,穷的让人很难想象。但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白馍,再穷都会蒸几个,因为只这里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在我生病期间,老乡们把蒸的仅有的白馍拿给我的时候着实让我感动不已,更加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是那么的`善良和淳朴。

  “我”和白老汉一起喂牛,和牛们斗智斗勇,通过接触我了解到白老汉还很仁慈,虽然自己很穷,但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变得很大方,后来我才知道白老汉曾经还是一个红军士兵,但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本该留到广州的他,为了自己的故乡,他选择了留下,要不然用白老汉的话说:“我也是住高楼、带警卫的军官了。”后来,在“我”生了病回北京的时候,白老汉还特意让他的孙女给我送来了十斤粮票,尽管这张陕西粮票在北京不能使用,但是却饱含了他一颗仁爱质朴之心,也让身患疾病的“我”感受到了陕北老乡的质朴和善良,感受到了来自清平湾的阳光般的温暖。

  通过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让我感受到了六七十年代的陕北人民的生活虽然很穷,但是那里的人们却很淳朴,善良,让我明白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同时也让我明白人即使再穷,只要你心中有爱,懂得分享,就会带给大家温暖和幸福。

  遥远的清平湾,其实并不遥远,因为它一直在我心里。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6

  任何时候都不必把责任推卸给历史,光辉与悲怆都是人民创造的,以后的路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走。

  在文中,作者经过十年的积淀,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出来,用平实而烂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画卷,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清平湾这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人性的冷暖温馨。

  遥远的清平湾",但读了令人感到,清平湾实在并不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著的婆姨娃娃,那整天价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破老汉是个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过力的人,他曾跟著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著家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拿一很树枝赶著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条绒袄了。这些当年老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仍过著穷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棺材。"留小儿羡慕城里人啥时想吃肉就吃,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不爱吃白肉。太多的太多都令现下青年费解???佩服当时放弃城里无忧虑的生活,争先的到荒芜的农村。肚子填不饱,不停的自由回荡的民歌。

  文中没有看到尖锐苛刻般的悲怆,映入大家眼前的却是明朗朴素的黄土生活。体验到生活中并不能每件事都是你想像中的美好,太多的不得而不是你想要的,逆来顺受还是拥有民主般抗议?在我们这些市井小民来看是不能左右的。倒不如安分于己,化悲愤为动力做得更好。每天上班下班庸碌的为了生活的'父亲们,都不是这样吗?心中太多的苦闷不能跟子女尽诉,自己的烦恼不能一一加诸于别人分享。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把它解决掉。抛掉了个人的苦闷和感伤,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使那些还沉湎在个人创伤中,咀嚼著生活曾一度带给他们的苦果,将那场运动单纯地视为炼狱般的苦难的知青们,从旧日的伤口上面抬起头来,思考一下生活的锤炼毕竟还留给我们一些别人永远无法悟到的真谛;为那些祖祖辈辈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几亿农民想想,我们是否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即使有些遥远。这就是史铁生的清平湾带给我们的一些联想。

  耳边回荡著破老汉唱出的民歌,那调儿是深沉的、厚重的,有一份悲哀也有一份雄浑。那里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就像小说里写到的老黑牛一样,为了让卧在身下熟睡的小牛犊睡得更香甜,在劳累了一天之后,仍然挣扎著喘著粗气站立著。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7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把我带到了陕北一个叫清平湾的小山村。作者史铁生用自己平实质朴的语言传神地描绘了那个古老、贫瘠的土地,让我真切地嗅到了黄土、麦谷、牛粪、干草的味道,让我体会到了最贫穷、最简单的生活。

  “遥远的清平湾”其实并不遥远,它一直在作者的心里,他爱它,所以他才能清楚地记得清平湾的地貌,黄土山上的谷堆、麦跺,拦牛的白老汉,留小儿,清明节时吃的“子推”,两个说书的瞎子,牛群的斗争……这些远离城市喧嚣的情景深深的刻在了史铁生的脑海里。

  整篇文章让我动容。那是怎样的贫穷啊!人民没日没夜地劳作,却依旧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村民的愿望是那样的简单——能吃得上白馍馍,睡得起一口好棺材。但即使是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却没有任何人抱怨。拦牛的白老汉由于眷恋家乡回到了清平湾,放弃了做官、住洋楼、穿绒袄的机会;山上拦牛的人的吆牛声永远那么诙谐、欢快,似乎一点儿感觉不到贫困的痛苦;乡亲们严肃认真地对待社员会,希望通过政策条文使家乡变大变强;清平湾的村民们坚韧、顽强、乐观地承受着苦难,埋头做活,不知疲倦,不求享乐,不曾抱怨。如此美好的人性,如此淳朴的感情,似乎离处在迷幻的大都市的我们越来越远了,办事我们讲究快速方便、走捷径开后门儿,找工作要求办公室、空调轻松惬意,我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句话:当一个人有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才算真正的.活着。清平湾的人民应当是真正活着的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清平湾怎么样了。还是那么贫穷吗?或者变富裕了?还是经常塌方吗?树长起来了吗?人民吃得上白肉了吗?清明时节还吃白馍馍吗?还开社员会吗?白老汉还在拦牛吗?或者已经去世了?去世的时候睡上好棺材了吗?留小儿长大嫁人了吗?有孩子了吗?生活幸福吗?去过北京天安门了吗?见到毛主席没有?黄土上的牛群的新首领换成谁了……我虽然没有去过清平湾,但仿佛已和清平湾有了深厚的情感,我迫切的想知道清平湾的现状,它还好吗?

  哦,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祝福你。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8

  我很少读书,更很少接触文学作品。很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的介绍,我有幸拜读了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对于书中所描写的那段历史,我曾有过模糊的印象,因为那是我父辈的经历。虽然书中人物的经历和我父亲的经历大相径庭,但我依旧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不知道是我太容易被感动,还是作者写得太真实、太吸引人,总之,读着读着,我“入戏”了: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书中的陕北民歌就真的在我耳边响起;仿佛我就置身于那段历史中……

  当我读到“现在这窑前可真冷清。窑已做了仓库。那群吵吵嚷嚷的少年都到哪儿去了?好像根本不曾来过。好像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好像他们都去赶集了,买几筒罐头,吃罢就回来。好像他们都上山受苦去了,剩我一人在家做饭,一会就都会喊着饿回来的……所能清楚的只一件事:他们都远离了清平湾,但他们无论在这星球的什么地方,都终生忘不了这窑洞、这山川、这天空、这土地和人……”这一段的时候,我流泪了。我为什么会流泪,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父亲节回家看望父亲,父亲非常高兴!因为刚看过这本书的缘故,我向父亲提起了他插队时的事情,由于时间关系,父亲只是简单地向我讲述了他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其实,父亲以前也给我们讲过,但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和书中的人物相比,我的父亲是幸运的:

  首先,父亲的“清平湾”距离自己家很近,可以经常回家,和家人团聚;

  其次,父亲的“清平湾”很富裕。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丰衣足食”,主食以大米为主。父亲在插队的时候是绝对没有挨过饿的!父亲的“清平湾”给知青设了公共食堂,不用自己开伙,所以,无论是否会做饭,都绝对不会吃生米;

  第三,父亲的“清平湾”阶级斗争不是很激烈,人们生活的很安稳、祥和;

  第四,父亲在他的“清平湾”没有吃过太多的苦、挨过太多的累。父亲刚刚插队的时候,干过最重的活就是插秧和割水稻(父亲的“清平湾”是水稻的主产区),不过并没有干过多长时间。因为父亲多才多艺,所以不久父亲就被安排在了文艺队搞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写材料、写写画画、有时候还出差搞外调、1970年,父亲做了村里的民办老师,一干就是11年……

  与书中的人物所不同的是:父亲当年没有离开他的“清平湾”。在插队的第三年,也就是 1970年的国庆节,父亲娶了村里出了名的好姑娘,在那里安了家,当然就是我的母亲啦。1971年,我的姐姐出生了;1973年6月6日,父母又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

  当1971年开始抽调知青回城,一直到1976年几乎所有的知青都已经返城的时候,我的父亲仍旧没有离开他的'“清平湾”。我曾问过父亲:“您当时就真的没有动过回城的念头吗?”父亲说:“那时候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打算‘扎根农村’了,也已经有了你妈妈、你姐和你,所以就没有动过回城的念头!”

  多年以后,许多人开始反思、评判那段历史的对错、功过。我当然没有资格,但我曾和一位朋友调侃过:“我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如果没有他的‘上山下乡’的政策,就没有我的出生!”

  1996年秋天,我的父亲离开了他的“清平湾”,但是父亲的“清平湾”并不遥远!父亲的青春留给了他的“清平湾”,也在那里收获了爱情!父亲回城以后,经常回那里,因为那里还有亲情、友情和乡情让他牵挂!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9

  是我们刘老师特别倾情推荐的一位散文作家,读过几篇他的文章后,我感觉他的散文就像是在用灵魂书写,特别令人产生回想。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像一股清泉,慢慢滋润我们情感的荒漠。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唱个不停的破老汉,可能因为我也是陕北人的缘故吧,读起来总感觉是那么亲近,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清平湾,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有多远,真的是要靠想象,但是破老汉又那样真实,我总是将他和我的爷爷联系起来。

  我的`爷爷是绥德人,奶奶是米脂人,正应了那句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爷爷奶奶年轻时候的照片特别漂亮。陕北人说话很有意思管吃饭叫“卸脑子”,做什么叫“作甚”,大腿叫“腿把子”,脖子叫“脖项”,一开始真的听不懂,因而常常闹笑话。爷爷也经常给我讲小时候的故事,爷爷小时候到时不像破老汉放牛,而是放羊。也经常吃不饱,总以土豆充饥,直到现在爷爷都不吃土豆,说吃“伤”了。爷爷是 1949 年十七岁的时候四九年随后来的省委书记—李瑞山到了西安,现在也算是离休高干了。我会时不时的将破老汉与爷爷联系起来,同一片土地出生的两个人,却可能就因为一念间就成就了两个命运截然不同的人。爷爷的弟弟现在依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虽然有爷爷的接济,但是生活依然窘迫,每当说起家乡,爷爷总会黯然神伤。

  想象着那一片故土,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去那里看看,也许我的根就在那里!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10

  在书架上看到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毫不犹豫的伸手去拿。可能是由于高中时学过他的文章《我的地坛》,也可能是他书中描述的是黄土高原,描述的是黄土高原的人和事。其实自己也说不明白,只有一种冲 动在胸中激荡,强迫自己伸手去那。

  也许是远离了哪个身生我,养我的地方,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思乡之请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袭我的心房,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书籍上使者样描写我常常思念的地方: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河沿岸地带 。当然这样的地放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任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了一年有一年。因为贫穷,穷的人们连欲望都少的可怜,即使有也很简单很单纯,简单淳朴的可以使你心疼,眼泪汇成河。

  因为生活环境的恶劣,土地的贫瘠。人们的.生活往往要比其他人的生活更辛苦。每天天不亮,根底得人就扛着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了已经跟耕完几片地,火红的太阳把人和牛的影子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面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面跟着大土坷拉 的 。一行人慢慢的移动者,随着那悠长的吆喝声。那声音有时疲倦,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起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是我忘了这是书中的流失年代的事,忘记了自己生活再哪个世纪,默默的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

  尽管生活很苦,大门黄土高原有自己特有的风韵,任以自己的色彩展示属于自己的美。

  秋天的黄土高原失调色板,美的绚烂。山崖上的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树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展开了一从鲜花 ,淡蓝色的,一从一丛。灰色的小灰鼠从黄土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的非上天,野鸡”吐嘎嘎”的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草丛中``````不远处,仿佛从云端票来,各声在山里不断的回荡,冲击着而膜,敲击着心扉久久不散。

  轻轻合上书,于是我相信:多数人的历史都是有散碎的,平淡的生活组成。每天工作 ,学习,学习,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想自己愿意想的事,这样的生活真实,真实中散发着一中淡淡的美!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11

  任何时候都不必把责任推卸给历史,光辉与悲怆都是人民创造的,以后的路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走。

  在文中,作者经过十年的积淀,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出来,用平实而烂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画卷,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清平湾这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人性的冷暖温馨。

  遥远的清平湾”,但读了令人感到,清平湾实在并不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价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破老汉是个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过力的人,他曾跟着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着家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拿一很树枝赶着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条绒袄了。这些当年老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仍过着穷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棺材。”留小儿羡慕城里人啥时想吃肉就吃,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不爱吃白肉。太多的太多都令现下青年费解···佩服当时放弃城里无忧虑的生活,争先的到荒芜的农村。肚子填不饱,不停的自由回荡的民歌。

  文中没有看到尖锐苛刻般的悲怆,映入大家眼前的却是明朗朴素的黄土生活。体验到生活中并不能每件事都是你想像中的美好,太多的不得而不是你想要的,逆来顺受还是拥有民主般抗议?在我们这些市井小民来看是不能左右的。倒不如安分于己,化悲愤为动力做得更好。每天上班下班庸碌的为了生活的父亲们,都不是这样吗?心中太多的苦闷不能跟子女尽诉,自己的烦恼不能一一加诸于别人分享。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把它解决掉。抛掉了个人的苦闷和感伤,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使那些还沉湎在个人创伤中,咀嚼着生活曾一度带给他们的苦果,将那场运动单纯地视为炼狱般的苦难的知青们,从旧日的伤口上面抬起头来,思考一下生活的锤炼毕竟还留给我们一些别人永远无法悟到的真谛;为那些祖祖辈辈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几亿农民想想,我们是否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即使有些遥远。这就是史铁生的清平湾带给我们的一些联想。

  耳边回荡着破老汉唱出的民歌,那调儿是深沉的、厚重的,有一份悲哀也有一份雄浑。那里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就像小说里写到的老黑牛一样,为了让卧在身下熟睡的小拧≠睡得更香甜,在劳累了一天之后,仍然挣扎着喘着粗气站立着。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12

  史铁生,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这个将自己的生命和写作真正融为一体的作家,以自己深刻而独到的笔触和见解,写出了一部部温暖人心,打动人心,慰藉人性的作品。他的作品,如同他深沉的思索,有着同时代作品难以匹及的一种魅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不失为这样的一部。

  遥远的清平湾,读了令人感到,清平湾并不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破老汉是个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过力的人,他曾跟着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着家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拿一根树枝赶着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绒袄了。这些当年老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仍过着穷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棺材。”留小儿羡慕城里人啥时想吃肉就吃,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不爱吃白肉。太多的太多都令现下青年费解···佩服当时放弃城里无忧虑的生活,争先的到荒芜的农村。肚子填不饱却不停的自由回荡的民歌。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总是不知不觉地被那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而深深打动,也常常勾起我童年时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偶尔能会心一笑,偶尔也忍不住要流出泪水,直到读完它,合上书页,它才像一杯悠远的苦味茶一样:喝的过程里是淡淡的苦涩,回味的过程里是丝丝的甜味,尽管茶水已尽,却余味无穷。不知道究竟该不该埋怨上帝的不公平,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清平湾,没有几棵树,没有多少野物生灵,有的却是受不完的苦,唱不完的愁。一股劲儿地吃上白馍馍,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上一口好棺材,这都是一个遥远的梦。信天游里唱着的是“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而穷山穷水,这好光景永远也只能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然而,受苦的也不仅仅是受苦人,同样受苦的,还有那些为这片黄土地竭力耕耘、默默奉献,争着抢着添地上渗出的盐碱的可怜可敬的老牛。

  清平湾是苦的,穷的,回味清平湾,回味的也就是对苦涩的感觉。清平湾却又是可爱的,是温情的,是甜美的。在这个偏远的穷困的陕北农村,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大城市的冷漠,却有着对苦难的坚忍的承受,对生命的顽强的追求,对生活的淳朴的向往,以及赤诚动人的美好的人性温情。白老汉对“我”处处关照,对揽工人儿和瞎子说书人同情帮助,对留小儿爷孙情深,甚至对老黑牛也心怀感恩。受苦人虽苦,受苦人却能够乐观地面对这苦难,甚至顾不了自己的`苦难也要帮人。

  人性是美好的,这美好的人性在苦难中散发出人性的善和美,让这苦涩也变淡了,让这苦涩也充满了丝丝甜美。清平湾是一处苦地,然而清平湾也有着自己的纯美,有着自己的温情,有着自己的顽强。这里的人是纯美的,留小儿攒积着自己对北京的憧憬,老黑牛奉献着对牛不老的慈爱,崖上的野鸡,春天的燕儿,还有这片深厚的黄土地,这条流淌着的清平河,都有着自己的生命,都让清平湾不仅被穷苦充满,也被这顽强的生命充满,被这美好的人性,淳朴的温情所充满。清平湾继续着生命的顽强,人性的美好,红犍牛老了,白老汉也还唱着那歌,但“我”的清平湾却离我越来越远了。

  遥远的“清平湾”,永远在十年之前,永远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是一杯悠远的苦味茶,苦涩中含着淡淡的甜味,悠远,悠远……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03-30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通用9篇)08-16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1500字(精选10篇)12-21

读《遥远的岛》有感08-07

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感12-19

遥远的眼神12-14

遥远的作文09-09

一湾清江一湾清作文07-31

清平乐,清平乐晏几道,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