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时间:2023-10-27 11:20: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本书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界定——尽管有点繁琐,但大体还是能有所收获,至少知道可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前一段读鲍鹏山的《教育六问》,他认为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最低层次“谋生”的关注挤占了太多的实践和领域,从而出现了“谋智”的不足,“谋道”的缺位(大意)。确实这一现象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的根子所在。问题在于:“三谋”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怎么处理?过度强化“谋生”而否定、挤占“谋道”固然不对,但当孩子们还没有太多生活经验的时候,以“谋道”取代“谋生”也是不对的。中国教育,特别是语文领域的“工具”与“人文”之争,就是一种表现。如何平衡好三者的关系,这里应该有一个“第三者”作为参照物,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核心素养”的讨论,其实已经引入了这类思路。】

  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2

  XX月4日,我有幸聆听了北京教科所王凯老师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善》的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身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素养”概念的明确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不错的基础。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升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自身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身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2.重视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想想自身上班的时间也不短了,应该说已经是一名老教师了,可不管从教学水平还是自身水平,我都感觉进步不大。首先,我读书少,上班以来,读过的专业书屈指可数;其次我钻研的少,对教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始终浮在很浅的层次,深不下去。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自身负责人,因为成长始终是自身的事情,只有自身才能对自身负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充满爱与责任。这是师德的灵魂,也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做到爱学生,爱教育,对学生,对自身的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结合我的教与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责任担当

  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现实中一些学生由于不懂法,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没有原则,不会用法律约束自身的行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学习,多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人文底蕴

  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身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身养成为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推动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身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索性问题。

  四.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不错心理品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4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细读后你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范畴。每一个自然人都会是学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份“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我们。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6、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虽然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浅浅的理解,但作为一个教师看到这些发展方向内心还是期待的,这应该就是每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期许,那么作为一个老师也要以一个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先改变自己,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带给学生发展。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那么就先塑造自己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5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身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多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健全“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身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推动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升。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健全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转变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褚宏启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褚宏启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第二.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更新理念。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健全自身知识体系。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不错的教育评价环境,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重视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6

  近半年来我读了林崇德教授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后,发现该研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No.1 “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No.2 “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作者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No.3 “核心素养”的演变

  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No.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No.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

  No.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

  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No.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

  作者运用大数据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No.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

  作者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比较新颖,应该深入研究。

  总之,作者提出的“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7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好书,也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恰恰如此,它的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该书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实证调查研究、现行课标研究、教育实践探索等角度系统化地展开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分析,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读完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收获颇多。

  首先,让我明白“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站在物理教师角度,深深地感受到物理学科教育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在高中每门课标中的分布中,物理学科位于首位,其中物理学科对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素养、主动探究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的培养都是位列第一,遥遥领先于其它学科;在各学科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出现位置的汇总中,高中物理学科在课标内容上实现核心素养也遥遥领先其它学科。因此看出,做好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合格的物理老师要清晰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至少要对所有的基础物理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自己对于教材才能系统的把握。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自己的教学。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地做好物理教学,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认为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人生和命运。

  尊重学生则是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不打骂生,还要以礼貌的、有修养的方式对待学生。每个班的学生成绩都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学习不好就挖苦他、讽刺他,说不定他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好。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老师的基本素养。当前中国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考出一个好成绩对学生很重要。不可否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上大学还是最好的出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付出了多少,是不是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分数和升学不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

  四、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特长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坐在教室理想木头一样听课、做作业,他们怎么会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应该诊视和保护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模一样。

  当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一些关键性素养(如行为规范、态度、价值观等)的养成也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因此,有必要通过整合全部社会力量来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推行。无论是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家长,一个社会人,我将持续努力,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未来尽一份微薄之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3-01

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01-05

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9-1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2-13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1-12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0-09

有关学生核心素养读书心得06-27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训心得12-20

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