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时间:2023-08-08 11:20: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例【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例【15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广东省社保网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广东省社保网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广东省社保网,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广东省社保网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有句话说,疯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只是世界观与我们不同。事实的确是这样,对于那些所谓的“疯癫”的话语,人们也许不仅仅会得到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世界观的启迪与思考,甚至还可能会发现,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是一线之隔。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为作者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多种神秘机构,得与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的直接接触产生的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全书以通篇的访谈笔录作为主体内容,形似报告文学,却又远远高于报告文学。作者成功地把闪光的思想隐藏在一般般的叙述中,引发读者余味无穷的深思。

  此书中收录着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疯狂地想要颅骨穿孔获取反自然超能力偏执患者,而最终却被心理作用吓得死去活来;有存在被事实扭曲成为多重人格的杀人犯,尽管犯下罪行却也折射出社会许多引人深思的.情仇纠纷;有每夜被恐惧的梦境折磨得辗转反侧的精神患者,扭曲的梦境展现出放大的社会阴暗面;有坚定着自己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文明的精神患者对自己的心理、宗教、预言等等匪夷所思的逻辑坚定不移……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们眼里的世界不同于道说的人间,佛说的六道之一,哲学说的无穷辩证迷雾,历史说的时间的累计,却同样妙趣横生,也引人深思。

  我个人让我其中《飞禽走兽》一篇最吸引眼球。其内容大概讲的是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女孩,由于传说中的第六感过于强大而导致她被诊断为精神病而送入精神病院。在她处于散瞳状态时,所有人的影像都会虚化成为不同的动物。她小心翼翼、为人精细的妈妈是“猫”,慢条斯理的爸爸是“鱼”,而活泼开朗、可爱淘气的她自己则是鼹鼠。而面对照片、电影、电视等虚幻影像,她却并没有任何怪异的视觉反应。如此匪夷所思的症状,作者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她眼中的动物都近乎完美地符合着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此神奇的天才技能,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而由此却被诊断为神经异常的可怕异类,让人不能不为之叹息。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我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那些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疯子思维混乱,只会胡言乱语。但实际上,那些精神病人其实没有传言中那么恐怖。他们有着只属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缜密到让你找不出任何破绽的世界观。他们的知识面可能比你要广得多,他们可能精通量子物理学,可能精通哲学……他们总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还记得,我打开这本书看的第一篇访谈实记,叫角色问题。说实话,我当时觉得我看的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一篇读完,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不可思议。

  这一篇说的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他创造,且是为了对他这个主人公产生影响而存在。他的人生如同一本小说,他自己便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兼作者,所有的事都会按照他所想的样子去发展。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这很荒谬,无法理解。但是,在结尾,作者发现这位患者准确地预测了自己出院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上文中说到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访谈实记,那么你将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觉——这个患者的世界观坚不可摧。(虽然这只是从这个患者个人的角度)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应该也已经对那所谓的疯子有了一定的改观。或许,你认为上面那个患者只是运气好,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惊异于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智商的.。

  现在的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了敬畏。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独特的、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观是一种创新。他们创新了多种不同于我们的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大家经常说的,“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现在的我们,常常会缺乏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总听到别人说,只要你能拿一个东西来,我们中国立刻可以给你造出一模一样的。可,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刺耳。

  在科技方面是这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去打听那些成功的学长、学姐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如何,坚持和成绩好的同学用同一种资料。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导致事倍功半。

  在做题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却忘了有时候这样并不方便,这也是缺少创新意识的表现。

  在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尝试着理解别人的世界、容纳别人的观点。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又能充实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好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读罢此书,我觉得: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明。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在我们大多数个人表面的认识中天才好像就是智商很高,很有头脑的人,而对疯子的界定一般都是说在精神上面有问题的人。他们好像是处于我们正常人的两个极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这是我看过最有意思的书之一。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定义为精神有问题、行为怪异的人,他们中很多人有自己的思想,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设定要做的。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也许会是一堂很生动,很有头脑的课堂,也不会被定义为是疯子在讲。其实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当时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能被理解,也许处于不同的时代阶段,就像在几百年前飞机、电话、电脑型号都是虚幻的东西,但在我们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现在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质疑这些东西的存在,而现阶段的科学也证实了很多伟大的文学著作家和科学研究家他们所产生的那些想法,爱因斯坦三个预言:1、黑洞;2、引力波;3、爱因斯坦-罗森桥:也称虫洞,这是爱因斯坦还未被证实的预言;他的每一个预言都超越了人类思维的极限,在当时的他被界定为疯子,而现在他是为世界,为人类和平做出伟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但在科学的证实下现阶段都被我们所介绍。

  其实,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

  读过这书之后,学会去尊重不同人的想法,提高自己认识人、物的不同格局,增加生活的乐趣。(王艳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

  连续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了。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很吸引我,还有点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会颠覆我的世界观。鉴于此,尽管作者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我不得不尽量把它当小说看。

  几十个微小说涵盖各个领域,有量子物理、哲学、史前文明、宗教…涵盖了各种类型,有心理、情感、悬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觉得每个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制作,比如《飞越疯人院》、《预见未来》、《变脸》、《宇宙追击令》、《时间规划局》……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但是,封面上赫然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纪”。作者虽然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他还是在最后强调成书时有增删,其实他就是怕读者过于沉迷。因为诸多访谈对象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坚定、感情之执着令自诩正常人的'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书中一位精神病专家的理论印证了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子”,他说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偏执。”扪心自问,我有,你们有吗?只是很多时候正常人要压抑自己的偏执,因而过得似乎更累。

  当然,我不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变得消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注定也成不了疯子,虽然我多少有些羡慕他们,但我也非常乐意并享受做一个平凡人的快乐与踏实。所以我不会也不能认真去研究他们那一套自成体系的各类理论,惊叹一下罢了。

  奇怪的是,我发现所有精神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个正常人,却很难做到了。也许是太多外力的影响:世俗的眼光、物质的诱惑、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内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应该反省、借鉴、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能让我有想说话的欲望,即便不知所云,那这就是好书。引段书中的话作为读后感的结尾。“…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这是一个老人生前写给妻子的,但是老伴却坚定地认为他还活着。你说这是妄想症呢,还是伟大真挚的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

  在班上同学介绍了这本书之后,我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得到了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读完。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观察虫子的故事,同学也是介绍过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次:他每天蹲在那里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观察什么,为了什么。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几天,让作者被他信任,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原来,他认为像石头这样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说不定就是这样呢?

  我还记得的一位认为他一直都在写一篇小说,而他便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我们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这篇“小说”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收笔,他只知道这是一篇小说,一篇介绍他的自传体小说。当作者去采访他时,他在桌下刻出什么时候,开这家医院,也就是情节的转折。而最后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样。和上篇一样,在我们其他人,也就是所谓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想到了,而且还说出来,勇气和想象力都超过了正常人。可能他们与天才的唯一区别,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位。据他说述:“我杀了他,但是他没有死。”他每天都会去同一栋子杀一个人。而且在他的记忆中,用绳子杀了他之后,在他离开这栋房子之后,他还向被他杀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体验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样。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胶带还有他给被杀害的女友蒂的一本杂志。当作者离开那栋房屋,向那个窗口张望时,他想象出了一个女人,在那里向他招手。这听起来有点恐惧,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这件事真实发生在他的世界里,真实的发生了。

  总的来说,这些人被我们这些“正常人”称为疯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完全是另一个样,比如说我们通过光反射到苹果上,发现苹果是红的。可是他们用某种其他办法,却发现是绿色的。我们便对他指指点点,从此,一位天才就变成了疯子。他们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被我们称为天才而被称为疯子呢?就像题目一样,只是他们想走的方向不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

  不论你看见了什么

  请不要对号入座

  摘抄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虽然电影里都是皆大欢喜,现实是残酷的。”

  “我觉得感情很渺小,既不辉煌,也不壮烈。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是却让我动容。”

  读后感

  了解到这本书的契机是在大二时期,我对于心理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想要通过书籍来填满我的心理“胃”。在众多心理学书籍里面选中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但由于我的三分钟热度,读了没几页扔在一旁了。在今年似乎已经沉淀下来,抱着看小说的心态再拿起来时,学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本书是一部访谈笔记,作者用了四年时间采访了200多个精神病人,为我们呈现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有的奇特、有的偏激、有的逻辑缜密......

  你无法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的世界观,你甚至不能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那看似荒诞却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些故事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偏离现实,但也难以否认他们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我欣赏他们的简单、直接,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不惜以自己生命来认证。也许他们喃喃自语的内容在这个时代的文明中没有被开发出来,但谁又敢说在未来不会发展成现实呢?本书我认为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借精神病人的角度道出我们不敢轻易说出口的观点。

  她严肃地看着我:“大脑就是肉,怎么有的思维?”

  我愣住了。

  她得意的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蚂蚁组成的松散的生命是,石头也一样,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会有思维,就是生命!

  这是令我大为震惊的一段对话,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我们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我们一直忽略的东西,如果它们都有生命呢,我们的一生或许它们根本就看不到,太短了。

  这本书的真实性,我不予评判,但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毋庸置疑。苹果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吗?习惯只是个借口,不是理由,对吧?就像作者在最后所写:如果你认为这是真的,那么这就是假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9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我在学生时代便听闻过,前段时间又经同事的极力推荐,终于拜读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高铭别出心裁地花费了诸多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讲述他们的故事。

  从书的名字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你现在认为的疯子,在未来某一天可能是个天才。

  果然,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精神病人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他们会做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会有我们从没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

  书中,这些精神病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的智力超群,轻而易举就能通过门萨俱乐部的资格测试;有的自成一派地研究玛雅文明,并且提出许多新见解;有的说自己来自未来,而且是像《星际迷航》里那样,被分解成量子传送过来的.;有的能说会道,可以把物理学教授侃晕;有的力场超强,能将看护自己的医师纳为弟子。

  这些精神病人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我跟作者一样根本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每当读到这样的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都让我觉得“很有道理”。拜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提醒自己我在看一个精神病人的经历,而且书中连作者也不止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

  必须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和能力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还不了解的东西,先不要轻易作否定。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世界,不过是瞎子摸象耳朵,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许不过是一堵墙或者一根柱。人类也有自己的思维局限,我认为对于未知,不要用已知去否定未知,或者没有通过真正的深入思考就去否定,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要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存在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了解、辨析的机会,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

  对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1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他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所谓疯,只是我们在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这本书后,且不去仅以常人的角度去评判他们是否真的疯了,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我可以肯定――有那么一群疯子,是孤独的。

  事实上,疯即是一种痴。无论是对宗教信仰的迷信,还是对某一件事的过分执拗。在“思维虫子”、“时间的尽头”等章节中,我看到了一群物理和哲学天才几近痴迷般的剖析与追问。他们执着于追求自己所坚信的东西,或许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真的疯了,只是太过痴迷。但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想的话,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痴立于生活则是天才,当痴脱离生活则是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以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让我们用自己的'主观去看待疯子的世界观,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评价。这也让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个章节,那个年轻的女孩心里一直自问着: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抱着对真正世界的疑虑,她决心试着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她开始不停地模仿别人,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以求能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她被“附体”了,她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可事实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多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样呢?可能最终也没能得到答案?索性,那个被人称作疯子的思考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说不出哪里好,但却在我的心里留下来一阵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这本书里大多数的疯子,都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有着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坚信,且不论这种坚信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大多也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去评定罢了。我们可以否认乱力怪神,但有谁敢否认外星人的存在?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书中一样的那群人,是该同情还是该嘲讽?但也总不至于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书上说: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面对这群孤独地守候着他们的那份执念的人,虽不愿去细想他们所说的,但我想,我愿意去听他们把故事说完,倾听他们的别致的思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2

  其实开始读《名人传》之前,我是不太想读的,甚至怀着几分鄙夷之情的。因为平时名人故事见得太多了,不就是举一些伟大的事例用伟大的描述表现名人伟大的灵魂吗?对于这些七吹八捧的东西,我还真不大感冒。虽不说古井无波,但也不至于心潮澎湃,因为它们太精彩了,却往往遮掩了名人们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把其写成了神,不免有一种读圣经般虚无飘渺感。

  在这个时代,我们感动的能力降低了。

  于是,我撑着头开始读。一行又一行。

  但,我渐渐发现了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以往的十分写人九分吹,一分描写,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事例,表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形象,十分全面。

  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这才是真正能读到我心底的东西。以往的名人们太完美了,以至于有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我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慢慢的,我终于有了一丝微笑,我看到了名人们的伟大。小气、怪异、敌对,甚至还有几分疯癫。

  对,没错,就是疯癫。

  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全无缘无故发火,又会画出或写出或刻出一些没人看懂,最终却又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在人们眼中,他们疯癫,他们古怪,他们不近人情。

  但,谁又能说他们是错的呢?他们不过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仅此而已。

  人们对与错凭判准则是什么?是自己,并没有注定的错与对。在我们眼中,他们疯,在他们眼中,我们疯。我们都习惯于把异己定为错误的一方。

  没有谁对与错,立场与追求不同罢了。

  道家有云:返璞归真乃大道。当一个人无视世俗的.眼光,自由自在的成为自己时,他才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而不是人群中随便的一个谁。

  所以他们才是名人,他们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所以人们才会眼前一亮,不会看作平常之物。

  平常人,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世俗,将自己束缚,让自己站在众人一方,但也不再是自己。自然也不会成为一代名家,因为你与大家没有区别,你没有理由脱颖而出。

  束缚自己,永不飞翔。

  所以,当你见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时,不要排斥他。

  在你眼中,他疯;在他眼中,你俗。

  而悲催的是,结局,往往是他站在时代之巅;而你,浸沉在人海中。

  不要怀疑,看看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就行了。你有资格与其比么?

  天才便是疯子,疯子便是天才;因为他们判断标准无异:与众不同。

  所以,想成功,先成为你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3

  本书的封面写着『作者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第一本这件事不考究,序言中作者也有说接触对象有经过筛选,所以你在本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个世界,没错,就是世界

  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实三个部分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各自再细分成几个小故事,分篇很细,所以不会太枯燥觉得故事很沉重,因为基本上三四页就是另一个故事,大家可以没有负担的尽情翻阅

  另外,本书有句话大意是——对那些患者说的话不要太深琢磨不然会崩溃……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因为有些患者的世界观,说真的,EJ乍一看真的觉得很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

  为什么非得用一般人的视角看世界才是正常的.呢?你了解这个世界吗?你认为的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你怎么证明?你拿什么证明?

  一切都是无法完全逻辑清晰回答完整的问题不是吗?

  所以书中有些患者说的世界观其实不完全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否定因为有些他们被判定有疾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他(虽然那些其他也是因为这些世界观而发生……)有些世界观还很有道理,我想这也是作者选择这些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否则书名也不会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个人觉得许多故事的患者对事件的解读很有意义很有逻辑性甚至有些还很靠谱!

  至于最后作者稍微涉及到自己的问题EJ果断忽略>_<原谅我已经被好几篇与物理学有关的部分绕晕了,虽然通过这种接触方式觉得量子物理学很有趣但是没有完全白话文解释我真的看不懂理解无能啊TAT(其实我觉得作者在文中呈现的与患者之间的问答互动本身就有点不合理......

  另外,整本书唯一吓到我的故事就是『2 梦的真实性』

  在本书后记中有段话我觉得很好的总结了我的想法——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罢,总是很坚定的就确认了

  所以这本书可推!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蛮有自省的价值的(说实话某些社会上的“正常人”还真不如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4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1-2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4-3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5-0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16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04-2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1-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9-0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12-1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心得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