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后感

时间:2023-02-20 12:09: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失格》读后感7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失格》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失格》读后感7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1

  之前在蒋方舟的《东京一年》里有匆匆带过一笔,她说太宰治年幼时眼睛就看到了空虚,耳朵就听见了死亡的诱人笛声,发觉人生长梦本没有意义,于是年纪轻轻就写下了《人间失格》,同时一次次起身准备自杀,终于成功。

  没有刻意去读这本书,只是蒋方舟的这段话却在我心底偷偷扎下了根。直到发现实验室书柜橱窗里安静躺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的渴望才又被唤起。

  这本书是沉重压抑的,我却抱着休闲轻松的心态去读,甚至有时候还会一阵发笑,这真是对这本被称作文学金字塔之巅著作的亵渎,我不由地怀疑自己真的没有同情心并对别人不幸的遭遇幸灾乐祸吗?仔细思忖,我觉得那时那地我可能也会像书中那群笨女人一样前赴后继地扑向他,不为情色只为彼此心中的温柔善良。

  可是今时今日,我思考更多的是,是什么让太宰治变成这个样子的?

  小叶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锦衣玉食,群佣环绕,从小就爱看书,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却没能让他生活的快乐。因为太过于少年老成,也可能是从小就很聪明的缘故,小叶早早就看透了人情的虚伪,因此也变得更虚伪。这种虚伪和圆滑世故不同,小叶从小就懂得博众人笑,并且从不敢与人辩论,胆小懦弱的唯人是从。就连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也唯唯诺诺的笑着不敢回答,后来意识到这样使父亲生气了,竟夜里睡不着觉偷偷去改礼物本子上父亲原想给他买的礼物。我想他父亲可能根本不是因为这个生气吧,可能是怒其不争或是想要而不敢说而生气,再或者真是他猜对了父亲的意思。

  因为小叶的善良或是搞怪装傻,佣人在他面前也从不设防,堂而皇之的议论他父亲,而在他父亲面前又表现的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这些让他看到人性的丑陋,但他不会去告密的。同样他自己也是戴着一副虚假的面具面对世人的悲戚。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吧,没想到竟发生在一个几岁的孩童身上。这也为小叶日后的人生造成悲剧,日日夜夜流连于烈酒与女人之间。

  小叶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家庭没落后吧,那时他开始沉沦虚度,沉眠于酒池肉林。他小时候是那么聪明功课不努力也可以考到最好,只是惧怕人类而变得妥协、盲目、虚度。作者说他自身的孤独气味成为日后被女人乘虚而入的诱因之一。如此看来作者并不喜欢他们,但是秉持一向讨好众人的本性,仍然心有厌恶的接纳她们,以致于他的妻子被人侵犯他也视若无睹,选择逃避。

  当然,小叶的女人缘确实不错,这也是让我读的老是发笑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他那沉重的思想包袱,在我看来也是滑稽的,我能理解他但是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或者小叶作者本人也是很不理解的是,只要和他接触过的女性都为他沉沦。有愿意陪他殉情的',结果他活了下来,不过完结此文后,作者最终还是和人殉情而死。那些可爱的笨女人,也是深受生活的折磨,想从小叶身上寻找慰藉,殊不知小叶早已对一切皆感麻木,只是需要她们的钱财苟活。这是我的认知,但从作者眼里他是被乘虚而入的。

  不可否认,作者还是有点本事的,他还是懂得利用自身吸引女性的优势,来为自己谋福利的。作者长得应该是帅的,不然不会使这么多女人所折服。他的老婆也是他撩来的,虽然那是他惯性的撩妹技能。为了获得药店老板娘的药物,他出卖自己的色相,他用肉体换取自己所需,这里可以知道他并不是个疯子。可是因为他不会和人辩论而被人误为疯子关进疯人院。接回到老家后,他被哥哥安置在一间茅屋和一位六十岁的丑女佣作伴,两三年里这位老女佣曾多次以怪异的方式侵犯他。这三年后他才27岁。活的如此窝囊不堪,或许死亡真的于他是最好的解脱。

《人间失格》读后感2

  每次翻阅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压抑和撕心裂肺的源于作者的嘶吼。仿佛看见了作者将自己血淋淋都内心撕碎,缝进了字里行间。整本书最为痛苦的,并非身处地狱的纯粹之痛,也不是独居天堂的落寞之忧,更多的是在不断寻找反思自己时的无可归属感。

  整本书讲述了叶藏的一生,相对于悲悯这个词而言,贯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与寻找自我的过程。而反思所带来的绝望才是叶藏混混度日的原因。

  作者用荒诞的手法,透彻的刻画了当时社会对于亲情的漠视,家人之间的欺骗与虚伪,校园内的无聊与无越,社会的冷酷与欺诈。将爱与恨,痛苦与幸福二者融合而非放在对立面,将人间与失格、罪与罚的辩证置于文章的高潮。这种荒诞与现实的碰撞,给予读者了痛击心灵的一次庄严审问。

  主人公叶藏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一个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融合体。整本书讲述了叶藏的一生,相对于悲悯这个词而言,贯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与寻找自我的过程。而反思所带来的绝望才是叶藏混混度日的原因。他既是个无赖,又是一个似神一样纯洁的好孩子。敏感脆弱的性格迫使了他努力迎合别人,也造就了带着面具生存的结局,从一开始不被理解,到最后没有归宿被众人耻笑都为叶藏挂上了“异类”的代名词,而这个代名词深深的烙在了小叶藏的身上,使他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脚铐,在这个社会里选择了极端的生活方式,走完他悲剧的一生。叶藏所恨,不过是这个时代对他深深的排斥,而叶藏所爱,也无非是对他的认可与了解。他迷过三个女人,并非同时能献出一个物质的东西或者具有一个特殊的性格,而是拥有将他从人类与异物的边缘扯回来的能力,防止他掉入堕落的深渊。

  说到堕落,不得不提到的是叶藏的朋友掘木。掘木的出现是叶藏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他带领叶藏去了解所谓“吃喝嫖赌”,让叶藏学会了在自我麻痹中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掘木本人也可以是名正言顺的成为一个“坏孩子”,可掘木温柔的答谢妈妈做的年糕红豆汤时,叶藏发现连最淘气最浪荡的掘木也有自己内心拼尽全力想去守护的的人时,他的“异类感”似乎将小叶藏吞没了,而当良子因为善良而被侵犯时,掘木的所做所为更近一步的将叶藏击垮。

  叶藏所爱的三个女人也改变了叶藏的命运。第一个女人了解叶藏的痛苦,叶藏爱她委屈低微的样子,因为这种感觉让叶藏背负的异类感减轻;第二个女人爱叶藏爱的深沉,使其体会到爱的温情,把叶藏从怪物与人的边缘拉回;第三个女人至纯至美,人畜无害的样子让叶藏体会到了天真的美丽,让叶藏明白了自己仍有做人的资格。他们都给了叶藏寻找自己时一个方向,让叶藏的异类感消减,给了他希望。而随着叶藏逐渐对人间有所爱恋的时候,第一个女人与他自杀未果,他成了所有人指责的对象,第二个女人的女儿虽小却从未接受他,因不忍心打扰她的幸福叶藏选择离开,他再一次失去了光明,第三个女人正因她的.洁白无瑕遭人玷污,叶藏开始寻找罪到极致的含义。这三起三落,犹如巨石一样砸在叶藏的背上,让叶藏感受到无法言喻的痛苦。

  若进行一个夸张的比喻那么我不禁联想到了深渊。对于叶藏来说,他既不像凝望深渊的人所有的恐惧,也不像掉落深渊的人所体验的绝望的悲怆。更多的,叶藏就像是那个深渊一样。更多的复杂的心情,更在于无法将自己与世人融合,对自己的无限未知所带来的恐惧。在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下,我们却仍能看到一个积极向上,阳光的男孩。叶藏似一个漂泊的旅客,路过无数的人,却始终未找到自己的渡口。他的一生并非救赎,更不是所为厌世,最多的是理解自己,自渡的过程。从深深的不属于这个世界,到之后去尝试理解世间这个词的含义,再到最后一切的崩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与身处人间与失格的泥潭却无法自拔,世人与异类的定义中迷失。

  有一句话久久在我脑海浮现:“生之为人,我很抱歉。”

《人间失格》读后感3

  高三那年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有的只是无处安置的愤怒。丑角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也不能使他人真正快乐;对拒绝别人怀有恐惧;极端消极避退美好的可能;每个故事只是刚刚开始就没了下文;没有目标和希望,悲观,颓废,绝望,生无可恋等等让我对其感到厌恶。

  半年后对传统文化不再感兴趣的我却也不再讨厌人间失格,因对其产生了同理心。时代的车轮从未像现在这样走得如此迅速,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持续焦虑,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自然挫折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它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忍不住自暴自弃,于是抑郁的人变的越来越多也变得再正常不过。

  叶藏把自己装进壳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自我,与现实彻底割裂,他渴望爱,渴望幸福,也试图去寻找爱,寻找幸福,但每一次爱和幸福出现,他又开始逃避,甚至自我毁灭,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深渊。结尾的时候作者借金桥小酒吧的老板娘之口概括了叶藏: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前者是指世人眼中的印象,后者才是原本真实的。就像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所有人内心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原型。叶藏不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吗?他对幸福人生懦弱但执着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充满恐惧,又渴望实现的自我呢。

  时间再过去半年,我注意到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于是我意识到了他的罪恶感大多来自于社会道德。比如他在社会中扮演的儿子这个角色,他的父亲对养儿防老这个概念不是很强烈,但很在意个人意志及荣誉的延续。他完全没有尽到该有的责任,毫无疑问他是体制内的失败品。所以一直以来,他不得不害怕自己家庭背叛他,逃避他,甚至批判他,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是他到最后也依旧留恋和依赖。

  世间不过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已。如果没有枯木引导叶藏进入深渊,叶藏会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呢?我想不会,他花一生也难以治愈自己的童年。他不信任别人,也没有成全过自己。他内心空虚,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界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只需要被人拉一把就会跌入深渊,获得救赎却要走很远的路,事实上他算不上不幸,只不过谈不上幸福罢了。

  故事的最后,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莫名刺痛了我。27岁的叶藏头发花白,看起来已经是四五十岁的样子,寒冬来临,坐着烤火的时候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诡异的模样比死人的面相还要难看,似乎他坐在火盆边伸手烤火的间隙,生命就会自然消亡一样。从疯人院出来的他在世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疯人自古有之,但随着现代精神病学的诞生,尤其是随着佛洛依德学说的推广,我们开始把疯狂的人看作是有精神疾病的人。于是,疯子成了正常,理性和秩序的反面,是需要被规训被惩罚被治疗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这要跟谁去说呢?过去的路黯然无光,未来也难以被照亮。

  现在我开始关注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将自己置身事外的感觉就像在空中鸟瞰在十字路口行走的自己一样。人间失格所讲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30年期间,当时日本整个国家社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冷漠的家庭和动荡的社会,让叶藏过早的认识了是人的本性,并对这种本性产生了深深的绝望,他拥有极强的自尊心,追求内心深处的至善至美,但又太容易受伤。敏感的神经使其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于是他失去了爱的能力。

  但当我用这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思考的时候总感觉不对,似乎有个声音告诉我:个人永远不可能将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同塑造自身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对话,有关这方面的思考不过是自身的偏见而已。我无意亵渎你的感情,但也许你的记忆有所偏差。

  人间失格促进了我对美的认知,虽说认知也存在阶段性,我现在对线性时间中对过去存在的事物的认知也许和以后有所不同。但当下感觉得到的极美之物在这一个阶段里不由分说地主宰了我。令我全身心地感动,所以它应该是我终身的神祇。

《人间失格》读后感4

  “人,是不会在握拳的同时还笑得出来的,只有猴子才会。”因为在知乎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勾起了我对《人间失格》这本书的好奇心,恰逢某平台打折,就买了一本回家试着读了一点。写这些文字其实严格意义来讲,称不上读后感,因为书刚到手,只读完了序章和第一章而已,但是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矛盾、纠结似乎与我十分契合,许多想法一点点的冒了出来,不写些什么的话,今天晚上怕是不能安然入睡了。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一上来第一句就雷的我体无完肤,虽然读书之前,就对作者“自我堕落、字字泣血”有些心理准备,但没想到第一句还是让我大呼无声,黑暗中的台灯下,我竟不自觉的口看舌燥,赶紧喝了一大杯热水,自我安慰道“压压惊!”

  “人不吃饭就会死,所以必须劳动、吃饭——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让我觉得艰涩难懂、更具有胁迫感的话了。”

  我在这句话上停留了许久,开始费解,后来有点理解,当我第四遍、第五遍仔细咀嚼这一句话的时候,竟然冒出了后脊背发凉的“同感”之感。是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还是只是因为这句话才突然有的这样的想法?我竟然可以理解这句子中的感情么?破折号以前,大家都是这样的说的啊,破折号以后,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吧,我怎么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呢。后边作者关于灾祸、背负的语言我却并没有像这样的触动,并没有尝试思考、理解别人的'痛苦与幸福的行为,大概是因为我单单厘清自身的喜怒哀乐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吧。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作者说对人类极度恐惧,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人类死心,所以用滑稽的言行来讨好别人,这句话,绝望中的那一丝不切实际的希望,使绝望更加的绝望。“表面上,我总是笑脸相迎,可心里头,却总是拼死拼活,以高难度的动作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虽然我极力的想认为,我并不是这样的,但是内心的声音一遍遍的嘶吼,这不就是你这个虚伪的人类么,总是一副乐天派的表现,竭尽全力符合大众心目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描述,却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在同样阴暗的台灯下,才敢转过身看看如下水道一般阴暗的内心。还有更让人恶心的感觉么?(没准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下水道里湿了毛的老鼠那么恐惧的真正原因吧。苦笑。)“不知从何时起,我成了一个不能说半句真话的孩子。”谎言才是对阴暗最好的保护。

  “面对世人,我总是害怕的发抖。对于同样为人的自己的言行,更是毫无自信。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

  矛盾、纠结,内心与现实的冲突,无奈的逃避,后边关于滑稽行为的描写越是轻快,我就越是能体会到那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与绝望,“怎样都好,只要能让他们发笑就好。”来自灵魂深处的祈求,面对强大的“人类”,无能为力,只能用虚伪的滑稽隐藏内心的恐惧,面对我的滑稽行为,不论是大哥“语气中满是疼爱”还是父亲“在玩具店里笑了半天的”满意,都让我觉得作者的世界,是那么的冰冷、寂静、孤独。像我一样。

  “近乎完美的蒙骗众人。”

  这句多少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但是这句话也是对我触动比较大的,近乎完美的蒙骗,未必不是一种真实,从某个角度看,最终被蒙骗的,或许并不是众人,而是内心中在阴暗角落里蜷缩的自己,越是活成了人们期待看到的样子,就越是压缩内心光亮的范围,角落变得更加狭窄,无法容身,阴暗变得更加阴暗,无法视物,直到蒙骗被戳破,那时的情景,就像作者写的“我稍加想象,已战栗不已。”

  “即是说,对女人而言,我是个能对恋爱秘密守口如瓶的男子。”

  作者说他“隐忍不言的孤独气息”是他频频被女人趁虚而入的诱因之一,对于此,报以极大的疑惑,完全不能理解,反复咀嚼思考也没有一丝困惑消除。或许继续读下去会有变化,但是今天晚上,不适合再看下去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5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我读这本书映像最深的一句话。《人间失格》是我读过的书当中比较特殊的一本,本书一直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和作者的生平高度相似,作者太宰治写完这本书之后没多久,第五次自杀,成功辞世,对他来说,这大概是最好的解脱吧。

  《人间失格》描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灵魂,置身于人世间,看似无异于他人一样生存着,但始终无法理解人类的生活,恐惧人类,却又无力反抗,只能逆来顺受讨好人类。身在人类当中,灵魂却彷徨在人世之外,被人世间的风刮得千疮百孔,这个人就是主角大庭叶藏。叶藏是一个对人类充满恐惧,只能戴上面具扮演丑角来和人类相处,直到死都无法理解人类的这样一个人。读完本书有种说不出的奇怪感觉;但很多人读完本书因感同身受开心的哭了出来,因为他发现他不是一个人;又有人读完后非常悲伤,难于自拔。这大概就是本书取得这么大成就,如此畅销,内容并不积极正面却分类为青春文学的原因吧。

  很早就读完这本书了,读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觉得小说很“矫情”,无病呻吟,他的一生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一直不知道如何写读后感,读的过程中也不像其他小说或者自传,我不理解主角的'所作作为,一直找不到书的主调,不知道通往何方。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本书成就和评价如此之高,就上网看别人对本书的评价,真是让我大吃一惊,虽然没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分两派,有的人看过后觉得如获至宝,有的人就像我一样觉得无病呻吟,也那么一小部分人,年轻时读觉得无病呻吟,人生阅历丰富一些之后再去读,才明白,小说并没有“矫情”,“矫情”的是自己。

  在看了很多评论之后,我对本书的疑问也解开了不少,虽然仍然不能理解主角的所作所为。但我终于明白,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存在的意义并不完全是给我们当明灯指路或者让我们体验跌宕起伏的剧情,它并不是要从这本来就没有意义的人生中,硬生生发掘出什么“经验”“教条”出来,它只是单纯的描摹了作者的人生,描摹作者眼中人生的常态,当我们经历了类似的情景之后,回到书中去感受他,就像听歌,我们会觉得某首歌某段旋律像极了我们的某段人生的旋律基调,我们反复的听那首歌去感受当初的感觉,而并不会去在乎他有没有意义,《人间失格》在某些情况下正是那首歌。怪不得说所有的艺术都有相通的地方,它们都是围绕着人创作的。

  《人间失格》从“描摹人生”的角度来看,真是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很多人在书中读到了某个时期的自己,就像找到失散多年的知心好友一样。人生本就无所谓对与错,白与黑,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混沌中游走,从无意义中探寻相对的有意义,我们探索到的,亦或是别人赋予的人生意义,我们最后接受这人生的意义并妥协了;而大藏叶庭始终徘徊在那白与黑,爱与恨的两端,生活在社会中他没有自我,没有方向,混混沌沌,无法从自身得到任何存在的力量。叶藏没有自我,这正是前面我提到的读《人间失格》找不到书的主调,找不到方向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也是凌驾于叶藏人生之上的“绝望”的来源,而这绝望的确是无人可拯救的,在自我厌弃中,他选择了死亡。叶藏的悲剧不在于不能合群,不在于交友不慎,而在于他本身就是没有自我的,推荐我看这本书的朋友说“人间失格“的意思就是失去做人的资格,现在一想,那岂不是没有自我就是失去做人的资格。

  《人间失格》在网上其实引起非常大的争论,正面和反面的评价都非常多,《人间失格》是1948年发表的,如今仍然热度不减,还出了影视版,这足够证明《人间失格》的成功,把大藏叶庭描摹的活灵活现,剖析人性中的某些现实,诱发读者进行比对和思考。

《人间失格》读后感6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这是我对于这本日本文学大师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人间失格》中印象最深的句子。

  我终于还是鼓起勇气提笔写下这篇文字,为什么会用“鼓起勇气”这样令人怪异的词?原因是太宰治先生在书中描绘的文字中的“丧”已经侵蚀了我,这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像毒在血液中迅速流淌,慢慢深入骨髓……

  在一位挚友的推荐下我初次接触了太宰治先生的书籍《人间失格》,我怀着淡然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书,却以意犹未尽结尾。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带着魔力和侵蚀力,一点点打动我。

  查阅了关于太宰治先生的资料,才知道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豪门,一生立志文学,师从金伏鳟二等小说名家;大学时代曾积极投身于左翼运动,却中途逃脱;生活放荡不羁,却热衷于阅读《圣经》;五度自杀,四度殉情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情人投水自尽。若是发生在当下的话怕是媒体们大肆炒作的素材了吧?《人间失格》是他的遗作,也是最被人知晓的作品。

  回到书中的内容,作者以自传的形式诉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真实而又深刻。小说主人公叶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药物麻痹自我,自杀,辗转于多个女人之间,药物和酒精侵蚀了他的身体和灵魂,他痛苦不堪,却又无法挣脱。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只是叙述自己的.一生吗?不是,是一种发自灵魂的的拷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虚度光阴吗?当然不是,但是这世上有很多人都在这么做,活着的每一天仿佛机械般行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没有活出该有的色彩,枯燥无味。等到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回味起自己的人生,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那些人是谁?可能是你身边的人,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直面的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普遍课题,描写了社会中概率越来越高的自闭者、叛逆者、边缘者的悲剧。作品主人公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叶藏若是处于当下,一旦试图叛逆、忠实于自我地生活,那么社会会越来越容不下他,他就会被异化成“人间失格者”。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会受世人称赞,原因大概是悲哀的人都有叶藏的影子吧。他不断引起人们的共鸣,残酷地给予世人痛击,甚至成为了不少人的精神导师。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他从挂着失真的笑讨好所有人的童年,到挣扎于金钱与爱日渐倦怠而绝望的青年,叶藏于安乐时创作绝望之诗,于不如意时写出生之喜悦,这样的反差令人感到他的直率和悲哀。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所有人内心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他不会老去,永远不会长大成人,他是永远的英雄,永远的青春。他不会定型成某一特定角色,不被世俗束缚,会一直乐此不彼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但却没有实现梦想的能力。这不是一种病态,它代表着所有人心中永不可及的“理想”。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太宰治先生的文学称为永恒的“青春文学”。我们在他作品的主人公中发现了这一点,一个纯真的“永远的少年”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无可避免。他与这世界的人性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开了窥视人性的窗户,从中看见自己的不足,他人的弊端,呼唤起心中一直藏起的胆战和寒栗。

  开头的语句的确是我感触最深刻的,我想作者能写下如此笃定的肺腑之语必定是经历了社会的险恶,人性的冷漠以及自我的摒弃吧。一个仅三十几岁的人能看透这一切,用尽一生才学写下不朽佳作,必定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学,这是太宰治先生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惊喜。

  “人间失格”中的“格”一词我将之理解为对待人生的态度,谁没有过痛苦和折磨?人间失格者不论何时都会存在,只是存在皆有意义,不论何种际遇都必有其须经历的因缘。与其凝望着深渊,不如怀抱温柔,明媚地活着。这是最基本的积极处世之道。

  生而为人,实则我幸

《人间失格》读后感7

  今天看完了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好多人说这本书极其压抑,所以做好了心理准备,刚开始看还觉得兴致勃勃。一个敏感聪慧又与众不同的年轻人,犀利地冷眼旁观周遭的人们和他们虚伪的生活。他反复诉说他对人类的恐惧,因为他们不敢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们虚伪敷衍,他们自欺欺人,他们不敢面对人生的残酷真相。而我们这位一直清醒面对残酷真相的主人公,他超脱世俗又伪装入世,但难免突破常规、逸出尘外,最终落魄潦倒、为世不容而收场。看到后来,就觉得挥之不去的压抑了。

  这究竟是谁的失败?是世俗的狭隘难容,还是个人的狷狂堕落?原来想当然以为,作者在控诉这个“吃人”的社会,就像被我们“深度解读”的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总是披着鞭挞封建社会的光荣战袍。想想,这个世界的确够庸俗够偏狭够虚伪够势利,对与众不同的人尤其缺乏包容和关爱。

  就像主人公的父亲,他无暇顾及这个特殊的孩子身上某些幽微细腻的心思,一旦这些东西发酵酿成灾祸,触犯了他的既定规则,他可以非常决绝。主人公在经历堕落的深渊和灾难的磨砺后,得知父亲去世,却是最让他灵魂震颤的时刻。其实,父亲一直都是他的心中的精神纽带,曾经觉得是捆绑束缚,后来发现是维系牵挂。再是与众不同的人,也是渴望被这个世界接纳包容理解的,也许与众不同并不是他们自己能够选择的,或者他们内心并不允许并自己泯然众人,又或者像主人公既是天意也是人为。

  他其实很可怜,他天然对人类很失望恐惧,却强力伪装搞笑嬉戏,他有亲人但没有亲切,有玩伴却没有友谊,有恋人却没有爱情,他真的很孤独。他也渴望父爱,渴望友谊,渴望爱情,但是他其实一无所有。与女人徒然纠缠,只不过招致灾祸连连;与玩伴终日厮混,却换来落魄时冷眼相看。主人公看尽人间冷暖,他其实早已了然于心,不过是尚存一丝希望,眼睁睁看着这希望的火星渐渐熄灭,他的痛苦也与日俱增。父亲的死亡,是精神纽带彻底断裂,也是最后一颗火星黯然。从此,人间失格,人间世太复杂残酷,他由此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他说,搞笑是他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后来搞笑伪装已经失效,没有了对人类的求爱,他开始自暴自弃、沉湎酒色、自甘堕落。他的悲剧,未尝不是缘于一次比一次更深的堕落和失足后无法挽回的悲哀。他是赤裸裸的失败者。如果没有那么堕落那么失败,他也可以继续学着伪装继续苟活,就像现实中的我们一样。既然,他用“人间失格”那么惨烈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失败,无非是想警醒我们这些依然自欺欺人苟且偷生的人类,至少想一想,到底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太宰治人间失格作品读后感5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闲下来去看了看这本著作。惊讶的发现才255余页,居然不是冗长的`故事,倒是让我更能静心读下去。

  不过一个下午便看完了整本书,大概不同阶级的人看这本书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感受。阿叶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挥霍享乐之后带来的精神上的虚无。而我们,大多是平凡众生,为生活焦虑,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义。

  对于前半部分的阿叶,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觉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识人间疾苦,烦恼着不知所谓的事情。越往后看,逐渐理解,我们没有办法拿自身的经历去评价别人的苦痛。为生活也好,为身体也好,为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没有一种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种都能让他生出放弃生命的想法来。

  看完全书,我感觉到的阿叶至少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然后他不过活了二十七载。精神上与这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让他少年白头,用烟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经为这种人生感到悲痛,他们实实在在应该是自由的大师,却被污浊冰冷的现实桎梏,变为水沟里的臭石头,眼看着自己污浊。这种痛苦,比死亡来的可怕。

  又想到现在几乎是个精神世界觉醒的时代,无数人在重复着这种痛苦。为社会感到悲哀。

【《人间失格》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失格经典句子01-12

《人间失格》阅读心得05-12

《人间失格》经典语录12-22

《人间失格》读书收获01-19

《人间失格》阅读心得6篇05-14

《人间失格》心得体会04-18

关于关于《人间失格》的阅读心得09-23

人间失格阅读心得10篇02-17

人间失格看书心得10篇02-17

关于有关人间失格个人阅读心得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