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现场与背后》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1
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推出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自《此岸与彼岸》之后的又一精彩之作——《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浓缩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历程:30节课堂实录,3个教学视频,带你回到课堂现场;30篇教学手记,带你透视课堂背后;30个“关键词”,带你追寻课堂佳境。在坚持中思变,于执着中求新:每一节课都有故事;每一节课都是历史;每一节课都在成长。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让你感到温暖;让你看到希望;让你想到未来。
贲老师的每一节教学实例后,必然有一篇“教学手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随笔”或是“教学反思”。但是他的“教学手记”远远比我们的随笔和反思更有深度和广度。比如在“摸索”这一段,上的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整节课非常精彩。在“教学手记”中,贲老师首先说到这不是在本班上的一节课,以及听课老师课后的惊叹与追问:怎么想到这样上课的?贲老师的回答是“思考、行动”,并由此说到了他的思考、与行动相伴的思考。
对教材内容的思考:“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用数对确定位置?应当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如何从数对中提取相关信息?对本节课的`思考: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例1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学会吗?例2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哪儿呢?数对的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否是从平面几何学习步入坐标几何学习的开始?除此之外,贲老师还在思考:数对的教学,如何以简驭繁?如何表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什么?如何真实表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一节课,在实践之前,居然要思考这么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如果仅是思考还远远不够,还要在具体操作中,探索、修改、设计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一节一节精彩的课堂实录呈献在眼前,一篇一篇“沉甸甸”地教学手记伴随其后,
当我们感叹贲友林老师“把真课上成像假的一样”的时候,我们不妨看一看贲友林老师的这本书。这本书是贲友林老师4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浸透着贲老师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收录了贲友林老师的30节课,他用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现场,而每一课之后的教学手记则敞亮了课堂背后的思考。我十分欣赏贲老师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点点改变,要成为一名孩子喜爱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数学老师。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2
经张主任推荐,我看了贲友林老师的《现场与背后》这本书,被贲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学生精彩的学习活动深深折服。现就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学习“脚手架”,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1、课前完成“学习研究”
贲老师一般会给学生布置“学习研究”。学习新课的话,一般会布置几个有代表性、直切重难点的题目;复习课的话,一般会让孩子整理相关的知识,并设计练习题目。
2、一组同学上去汇报
上课伊始,就通过“抽签”或“指定”的方式,然后就是全班共同交流,或修正、或补充、或提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人不由得为之赞叹。
3、全班交流“提醒”
让我觉得孩子该出来的东西都出现了,课堂应该已经足够了。可贲老师没有就此停手,而是继续“交流提醒”环节。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并没有如我所想去重复前边讲过的,而是对学习中的难点、易错点进一步挖掘,使得课堂更加丰满。
4、交流学生设计的题目。
这个环节,孩子一般会找自己学习过程中易错的,或认为别人容易错的,或有思维含量的题等等。总之出现的题目,会比老师一己之力想的要丰富、有质量的多。佩服智慧的贲老师。
5、衍生新的.“研究”。
这个环节不是让孩子课堂随机生成,而是课前研究后,就应该写上去的。这样在课堂上交流才更有质感,更有启发性,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有效的“脚手架”做支撑,加上贲老师方向的引领和方法的引导,学生变的越来越会学习,越来越自信。
二、老师的点睛之语——凝练、形象
当学生交流到稍有“卡壳”时,老师高度凝练、直观形象的语言就如指路的明灯,指引学生向前去;或如“一颗钉子”,深深印在学生心里。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也随着老师的熏陶,越来越好。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一课时,老师的幽默、凝练就体现出来了。如:火柴盒的“外套”,是求几个面的面积?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等等。学生说“把切成的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加起来,一共是多少?”,贲老师很随意的一句:1000个小正方体“散在那”,它们的表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记得看过一本书叫《妈妈教的数学》,里边说“数学难就难在数学名词上、概念词上。比如:相向而行,相对而行,如果妈妈能在生活中给孩子渗透,那孩子的数学一定没有问题”。看来,贲老师深谙这一点,并能适时的帮孩子排解这样的困难。还有贲老师总结出的“打洞问题”“堆叠问题”等等,不仅形象,还掷地有声。
三、我们需要什么呢?灵动和机敏,反对过分的极端主义
看了贲老师这本书,我抑制不住模仿的想法,因为简直太精彩、太完美了,可贲老师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不能一个极端走到头,得根据情况灵活、机敏地去应对。深刻感悟到大师对课堂超强的把控力,对职业的热爱和孜孜追求。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3
细细回味《现场与背后》一书,主要描述了贲老师与班里的孩子围绕数学课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学思考。这是一位数学教师与一群孩子的故事,也是贲老师研究数学教学问题的课堂叙事。共分四辑,呈现的30节课,既有一般的家常课又有各类公开课,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复习课,绝大部分是贲老师在所带的(6)班上的,极少数是借班上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间,每节课都采用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每节课都采用一个关键词(诸如:启程、迷茫、端倪、雏形等等)来提炼课堂探索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和心情。从每一篇教学实录中,我们看到了贲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与一种朴素的名师科研“范儿”。 这本书是贲老师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浸透着贲老师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他用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现场,而每一课之后的教学手记则敞亮了课堂背后的思考。他以先行者姿态展开的探索,让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课堂中,教师教学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爱教”,学生却越“不爱学”。殊不知,教师的“爱教”,恰恰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施“非爱性的掠夺”。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不缺少经典,但书中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如此类的经典论述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且有许多许多的黑体字重点提示,确实值得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精读体悟,细细品味。
我十分欣赏贲老师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点点改变,要成为一名孩子喜爱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数学老师。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相关文章:
读《太阳的背后不是光》有感(通用6篇)01-19
背后的作文07-21
背后—作文08-18
光环背后05-06
成功的背后02-19
背后的作文06-12
背后优秀作文03-02
背后优秀作文[精选]09-21
背后优秀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