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幸存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存者》读后感1
《幸存者》这一节目中极大地调动了节目粉丝的主观能动作用,粉丝们致力于在节目结局公开前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获取真人秀节目的各种情况,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拆穿”,粉丝们即为“拆穿者”,“我们没有人可以无所不知,但是每个人都有所知”,拆穿者们在社区集中知识和智慧以搜集、整理和讨论所获取的信息,来提高社区中个人的领悟水平,这一过程是粉丝群体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同时,拆穿活动也具有赋权作用,使参与者尝试使用在知识社区中产生的新型权利。
随着在社区内持续发布有关《幸存者》节目信息的奇尔安的出现,拆穿活动这一充满趣味性与刺激性的过程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拆穿者们将对“拆穿”这一过程的注意转移到“奇尔安”及“奇尔安的信息”上来,奇尔安是谁?奇尔安的信息是否准确?奇尔安的'信息获取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节目制片方也参与进来同一些渴望吸引关注的网友一起散播虚假消息,在混淆受众视线的同时又能增加节目的话题热度。而当奇尔安的消息越来越多的成为事实时,舆论的焦点又开始转移,拆穿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目标?伴随着许多对节目真实情节的暴露与讨论,拆穿者们充分享受了知情权,但同时其他网民们的不知情权却被忽视了,网民们在不经意间了解比他们想知道的更多的内容。
这种情况发展至今已经无法阻止,在我们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只要连接上网络就能看到某部新上映的电影或某部电视剧的新剧情片段在被大肆讨论,而这些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没有真正看过该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受众的心理预期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也影响着受众在观看剧情时对剧情本身的感受。也就是说,人们在逐渐失去第一次真正观看电视节目或电影情节的权利。例如最近几年大爆的各部电影,《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等都是在首映之后陆陆续续放出剧透或者观影感受,以视频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各方平台上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电脑上,受众总能在不自觉中了解到相关信息,提前被“剧透”。
《幸存者》读后感2
《幸存者回忆录》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继《天黑前的夏天》之后的重磅力作。小说以富于哲人气质的深邃和诗人的想象,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前途,获得广大媒体和读者的如潮好评。《幸存者回忆录》是一曲缝补人性破裂的慈悲篇章,一部以“小说之美”映照“哲学之深”的不朽佳作,是多丽丝·莱辛最深刻、最富想象力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幸存者回忆录》一书中,作者多丽丝·莱辛以飘忽的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灾难过后,城市沦陷了,没有食物、没有水源,人们纷纷向安全地带逃离而去。这时候,一个无名无姓、单身的中年妇女却独自居住在一栋快成废墟的清冷公寓里,旁观着周遭的一切。某天,一个陌生的'男子出现在她的客厅里,留下了一个12岁的叛逆女孩艾米莉和一只叫雨果的半猫半狗。从此,一种微妙的关系在中年女人和小女孩艾米莉之间蔓延开来……
在多丽丝·莱辛细腻委婉的现实主义笔下,荒凉而又繁华、荒诞而又合理、混乱而又有序的世界完全成为了一种可能的存在。当《幸存者回忆录》中的中年女人跨过那堵神奇的墙进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的时候,多丽丝·莱辛也把爱、责任与希望安排进了那个全新的世界,让这份持久的忠诚、责任和爱,在被迫逃生的人间得以幸存……
“我感觉就像是生命的引力中心被移动了,平衡力移到了某个地方,我开始相信在墙背后进行的一切,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我那整洁、舒适的日常生活。” 《幸存者回忆录》讲述了一个超现实的故事,作者用丰富的故事细节表达着自己对于文明的忧患。
多丽丝·莱辛凭借自己对世界透彻的观察和敏锐的审视,以女性独特的绵延婉约的文笔创作了这部《幸存者回忆录》,给世人以深深的警醒,却在黯淡中仍透出微茫的希望。
《幸存者回忆录》虽然不是一本易读的小说,但是请耐心地读下去,因为最后的丰富收获绝对会让我们感叹:没有错过这本书,真好!
【《幸存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幸存者偏差作文08-22
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奥运趣史》选读04-29
农村学生辛酸高考路:我是走到最后的幸存者04-27
汶川地震幸存者:这一秒钟,我不要死07-01
山崩地裂间我们采取自救-映电幸存者的自述05-02
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后感11-21
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后感 6篇04-12
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后感10篇11-21
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后感(10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