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1
最初看到林格先生的新着《教育是没有用的》,是被书名给吸引住了。教育没有用?那我们教师是不是都在做无用之功?带着这种好奇,短短几天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联想到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是脚,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鞋!扪心自问,我们不能不深思:我们教育这双“鞋”真的适合每个孩子这双“脚”吗?
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爱,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让我们为回归教育的纯真,共同努力吧!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2
读完林格老师的《教育是没用的》这本书,深深为作者对教育的思考、追寻所感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有多少观念期待进步和更新,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别人的先进思想,了解当今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和教育的进步。
林格老师在书中写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告诉了我们在学习中要全面依靠学生这个道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曾经自己也为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如何调动学生自学的能力困惑过,读完这章文字,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更明白了教育不能光凭感觉,更应该科学的深入思考。这一点就是和时下很热的郭思乐老师倡导的生本教育是相通的。
在以前的思品教学中,总感觉到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能力,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打开。后来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总结分析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在自己刚踏入教师行业,初为人师接手了初二年级,因为是半路接班在加上自己刚当老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讲课时特别注重学生的纪律和对学生的管理,相信我们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就是纪律是学好习的保障。所以维持好纪律的同时就不得不对学生的放手少了一些,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就相应的减少自主学习,担心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不集中精力、破坏秩序就相应的减少讨论,担心问题太难学生找不到思路就急切的提示过多或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后来在对我的听课中,热心、负责的同事们也真诚的提出了对我这个问题的建议,于是我茅塞顿开的明白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能发挥学生的作用就不能打造有效课堂!如果老师越俎代庖,把该做的做了,把该属于学生的也做了,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会主动的探究,没有了探究这样的学习何谈高效。
文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几,这就有一点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等于教学了。很简单的例子,却告诉了我们在课堂上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思考才是有效地教学,这就是为何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原因吧。
大胆的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和能力吧,把属于学生快乐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充分的给以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的精彩,是的,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3
最近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格林先生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给读者展示了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细细品味,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启发。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我谈点体会:
一、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书中第一章《教育之困》中讲到的“摁着牛头吃草”的故事中讲的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过去几十年,教育者长期执着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我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更为重要,更应引以为戒,不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孩子。
二、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书中讲到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有一个顽皮的孩子向老人扔石头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孩子内心变化的基本线索,这也是吸引孩子从内心里出发爱上学习的基本线索--感觉引导。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孩子不爱学,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尝到甜头。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理想的学习是“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不断尝到小甜头,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三、给孩子说的机会
格林在书中说道:“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但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老师说多少、孩子记多少的学习是机械的,孩子充分思考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好问、好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让孩子学会“问”而不是学会“答”。课堂上我么美好更应该引发孩子“问”、“说”的兴趣,交给孩子“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只关注结论,忽视学习的体验过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时需要等待,需要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态和方法去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对不起,没有用,没有用……02-02
语文教育是美丽的教育10-10
教育的使命是“发现”07-05
教育是慢的艺术07-05
电脑教育:是喜是忧01-20
电脑教育:是喜是忧01-20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名著读后感01-01
教育孩子什么是重要的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