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天问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问读后感 1
《天问》问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生死问题。
面对死亡,科学家探求对策,哲学家追问意义,宗教寻求安慰。但是,不能不承认,探求是徒劳的,追问是无解的。宗教的安慰也难免虚妄。
但是,人生并非一个自然流向结果的过程,结果关乎过程的意义,就不可能不追问结果。因而,当人的思索面对死亡时,其实也是在面对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追问自然是无解的追问。明知无解而依然追问,体现了人类知性的局限却更透露着人类思考探求的执著。须知,正是这种知其无解而求之的精神,产生了多少有意义的人生哲学。余光中先生是诗人,当然用诗的方式去思考,去表达,于是,生命与死亡便都具有了诗的意味。
在诗中,他把人生比作了霞光、灯光和星光,把死比作了暮色、夜色和曙色。生与死不再作为一种对立,而成为一种融合。既是融合,就没有突然之感,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你看作者用的两个动词“没入”与“归于”,多么宁静,多么浑然一体。那么,生就追求霞的绚丽、灯的温情、星的璀璨吧,一旦激情燃尽,美丽耗竭,暮色与夜色便是最好的休憩。尤其当曙色已印上天边,那一颗颗隐去的小星星又有什么遗憾与怨恨呢?我们会感觉到,那种融化并非消失,那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是我们需要的形式。
全诗意境浑然,霞光、灯光与星光从色彩、温度、亮度上带给人丰富的感受渠道。诗中既没有眩目的明亮也没有绝望的黑暗,一切都笼在一层朦胧的光线中,与那思考的氛围、略带迷惘的探询心情构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天问读后感 2
青天一顾谓何求——《天问》
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后记:魂归来兮,诗言三千行,一人独饮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临江的斜阳中拉得很长很长……
天问读后感 3
灯灭了。黑暗如潮水一般湮没了我的视觉。在漆黑的空间,唯有心绪如一只滑过草丛间的飞舞的荧火虫,把黑暗的世界一闪一闪的照亮。有了这一丝光亮的我,把心翅舒展开来,沿着如梦境般的、亦真亦幻的乡间小路飞行。路旁,不时有诗意的灵动的火花闪烁,让我似一个幼年的孩童一般,不时拾拣着这些转眼即逝的文学的精灵之魂。
透过窗户,天空依然繁星点点。那是神仙们的一双双慧眼吗?看着表面好似寂静,实则却是俗意翻滚的红尘世间,他们在寻找什么?是寻找人世间美好的情惑,还是其他需要找寻的东西?可他们的眼神却为何总带着一丝失望的光呢?
一片云飘过来,恰好遮挡住我与星星互视的目光,在这时刻,星星――那一颗星星的心里又是怎样想呢?是感慨红尘俗气,找不到亘古就已存在的人类的博爱?还是已经放弃了希望,不再苦苦找寻而无奈地闭上了双眼,并且把内心的悲伤化作了近日连绵的细雨?是否是想用泪水冲洗蒙在人类良知上的污垢,用之浇灌养育他心中那如似雪域之颠的天山雪莲般的沌洁之爱呢?
风渐渐大了,是不是天神那急切的呼吸?他找到了人世间的爱了吗?星星又露出来了,目光依旧寻视着茫茫红尘。我怎看到目光中那依旧的'困惑。难道这么久的无望找寻,依旧不能使他放弃心中的希望。是否千万年前,他与人间真爱有了前世的不散约定?那么,他们留下了怎样的言语和对语,才能相互看清对方,就是自己前世的知音呢?
难道有时候的雷电轰鸣,暴雨狂啸,就是上天对世间蒙尘的愤怒,抑或是警告吗?可是,又有谁能够听懂上天的告诫和规劝呢?既便听懂,又有谁能改变这个无助的世界呢?失去爱的世界,注定是一片荒芜吗?看看那无边的、滚滚风沙的荒漠,那种失去生命的土地是何等的可怕,爱心作为滋养人类生命的精神,不就是那绿色的植物吗?没有爱心的人类世界,心灵怎不会变成一片沙海呢?这是必然,但不是人类所期望的,不知看到人类自己毁灭自己的行为,人类是该笑自己愚蠢,还是笑自然界愚蠢呢?
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谁为我们人类来阅卷,做出判决呢?
我心中的老师就是时间。你们呢……
天问读后感 4
说来惭愧,想起来要读天问,是因为偶然看到“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而想起歌词“羲和的金车走了多长,望舒御月去了何方”。于是就查寻起来,自然而然找上了《天问》。
粗看不明所以,全篇的问句让人把握不住屈原的心思。用词也让人觉得生疏,但时常出现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屈原一贯的博学体现淋漓尽致,各种神话传说的运用又富于想象,出现了不少山海经里熟悉的“异兽”。充满神话与幻想风格的天问或许有些难懂,但无疑也富有吸引力。如此华丽的句子,就算读来完全无法理解,也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
全文都是问句,取名天问不知是老天借屈原之口问人间,还是屈原问苍天,抑或是借天来问君王,问时政。全篇问句森罗万象,从天问到地,从史诗问到神话传说,如此多元而充满想象的文字无疑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蚀龙到羲和,从女娲到伊尹,天问所包含的信息量让我觉得更像是屈原凭借自身才华与博学一连串咆哮而出的质疑与谴责。前面大都还是对自然物象的疑问,中间就转向历史人物,最后变到了君臣。联系屈原的境遇来看,他确实有资格发出这般质问,但这是《天问》,上苍的寄托并不会对当时的境遇有所改变,我相信这般多而纷繁的问题里住着屈原的无奈与出离愤怒。
本篇中很多问题受制于时代,并无答案或无法得出答案,而另一些问题则是有着明显的答案与结论。但这些问题依旧被问了出来,我相信这是屈原的咆哮和质问。尤其是最后一句,‘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这哪里是问问题,这分明是文化人的“他凭什么能这样”的委屈与无奈。‘悟过改更,我又何言?‘这也是问句,但这是直指楚王的反问,或许当时他义愤填膺,或许当时他悲愤交加,但他已然失去了机会,只能以此排解自满腔澎湃的`情绪。
我一直觉得屈原是一个情绪很强烈的人,若非如此,写不出如此包含情感的句子。《离骚》如此,《天问》也是如此。最初吸引我的,是华美的语言和丰富的神话典故,最后吸引我的,是那个向天发问满心疮痍燃烧着的人。
写完才了解到,《天问》是楚人所整理的屈原写在墙上的句子,可能真的是心中不平所发出的咆哮吧。
天问读后感 5
《天问论笺》是著名文学史家林庚先生对《天问》做的详实注解,它突破了一般古笺释的格局,融序,笺,释,译,论为一体。各个部分自成伍而又浑然一体,期间类容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完全是一部独具一格而又集大成的古籍研究专着。
《天问》乃是古代传说的一部兴亡史诗。主要提及王朝的建立,衰败。以高度简练的问话体形式描述一兴,一亡朝代更替,无不在感叹历史变迁,无不在叹息楚国历史的多舛。诗中内容主要包括从天地万物到夏商周兴亡再到秦,楚的兴衰演变。
有学者认为《天问》自身没有次序。但是,林先生认为《天问》是有顺序的。从整体着眼,首先《天问》的一百八十句中明显地是分为两大段落。自“遂古之初谁传道”至“羿焉?日乌焉解羽”这五十六句是问天地,也就是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诫上自手中名弥章”这一百三十二句是问人事的,也就是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历史传说。
这两大段的基本轮廓是分明的;先是问天地的开辟,次问人事的兴亡,乃是完全乎自然顺序,这首先就提供了一个无可置辩的顺序。林庚先生认为造成零乱的原因:一是发生了错笺,就会使顺序零乱;二出现错字,字错了使原来的诗句不可理解或被误解,这也会造成上下文之间失去应有的连续性,而使人感到顺序零乱;三所涉及的故事传说已失传。
还有学者对诗的中心主题提出质疑。这样一部长篇巨制有没有中心主题呢?林先生也对此作出进一步回答。《天问》的兴亡史是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的,这三代历史的发问占了整整一百句,超过全诗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兴亡感也就是全诗主题的焦点。
此外还有关吴,楚,秦等五霸诸侯们的发问,事实上莫非历史上治乱兴亡的大事,这也更好的说明《天问》是一部历史兴亡史诗。也正如作品中说的那样“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天道问之”历史的兴亡。屈原想从历史中寻求历史兴亡答案的苦心孤诣,真可谓“悲其志”。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
之所以说《天问论笺》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意义的古书注籍,源于林庚先生对《天问》中的错字,错笺认真严谨全面笺释,校勘。他广求异本,相关资料,精研所校之书,对不确定的字词认真审度。如:”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中的”斡维“指天体旋转维系之处。斡:一本作筦。维:也即所以用以维持运转之物。
《庄子·天运篇》:”天其运乎,熟主张是?熟纲维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这正是战国时期,天体作为一个客观的大自然,而提出来的新课题。历来注家们的解释大体相同。王逸《章句》:”斡,转也。维:纲也。言天昼夜旋转,宁有维纲系缀其际,极安所加乎?“洪兴祖《补注》:”斡,《说文》云:‘毂端沓也’。杨雄,杜林云:‘韶车轮斡也。’贾谊《鵩鸟赋》云:斡流而迁,皆为转意“朱熹《集注》:”斡,《说文》曰毂端沓也,则是车毂之类以今为筦而受轴者。“丁晏《楚辞天问笺》引《说文》曰:”斡,蠡柄也。从斗,声。“闻一多《天问释天》乃又据《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以为即北斗而言。并认为”天极“亦即天极星。按上文”明明音音为时何为?既指天体昼夜始分而言;下句“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又乃就天宇整体发问,此处似不宜忽出星辰。当依《庄子·天运篇》,以天体运转之说为胜。
对其中的`错笺先生也作出明确纠正。错误发生在原第一六六与一六九句之间。文中一六六句以上问到文王,武王,成王的故事,而一六七,一六八两句却忽然出现了成汤与伊尹的故事,而成汤与伊尹的故事又远在周民族故事出现之前早就打断地出现过了,这两句落在这里显然是出于错笺。
而更有巧合的则是还在周民族祖先后稷出现之前,却先在原第一三五到一四二的位置上出现了周昭王到齐桓公一连串历史顺序分明的八句,这尤其是不合情理的。而这八局的历史顺序恰恰就是应该紧接在一六六句周成王的故事之后。这就说明一六六句与一六九句之间确实曾发生过错笺,结果是把原来在这里的八句错到了前边,又把前边的两句错到了这里来,里外就造成了十句错笺。
对史实林庚先生也以怀疑的态度,他找取古书,善本进行最贴近历史的考据。《天问》尾章“薄暮雷电归何忧”以下十句,林庚先生又重新进行解读。先生认为:以王逸倾向的“这一段是由屈原篇终时的自我感慨”实为不妥。他认为《天问》末章十句,正是专问楚国历史的,主要是平王与昭王两朝的故事,也就是吴楚之争最激烈的年代,这是关系楚民族的存王的。因而又问道过去楚的忠贤令尹子文,这里自然也就有着屈原自己的向往之情,以此作为终篇,恰到好处。
林庚先生呕心沥血完成这项挑战性工作,以全面求实的态度为我们展现出几千年前屈子的一片赤诚丹心和一腔热血的豪迈壮志,无不叹息,无不惋惜。这一片从历史上寻求答案的丹心寸意,“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天问读后感 6
纵观《天问》全文,它全部由问语构成,诗中将近一百七十个提问,几乎每问都包含着一个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省的神话传说故事。在这篇奇文中,作者并未对所问问题进行回答,细细品味,似乎也无需作答。每一部分,每一小节,每一问句中,就已经蕴含了让人难以忽视的理性探索精神。第一章,由开天辟地的神话来源,到天体构造、天上诸神,再到地上的种种神迹灵异,作者一一发问。战国时代,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思想状况交织,使得天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但仍然存有漏洞和缺陷。屈原问道:“斡维焉系?”“天极焉加?”这样具有怀疑性质唯物立场的反思,除了有力地摧毁王权神观的观念从而体现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无疑对天文学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第二章,作者将关注点从广垠的宇宙逐渐转向人间,通过从大禹、后羿到嫦娥的种种叙述,强烈表达了对天命的不信任,我们可以从两组十分明显的对比中发现,大禹和后羿,一个救人类于水深之中,一个救人类于火热之中,同样是伟大的人物,结局和遭遇却大不相同。禹的子孙“播降”,而羿却被人“交呑揆之”。与此同时,穿插其中的还有益和启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传说甚至对上帝本身的公平性,一直抱着毫不相信的态度,作者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同时,暗示了我们,天命不可相信,一切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东西,才有其真实性和意义。
进入全诗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作者从对虞、夏、商三代“圣君”“贤主”的描写,到对整个帝王家谱的描绘,都深刻表达了自己对帝王“假面具”的憎恶。关于人类“到底该谁统治谁”的问题,彼时的中国也一直相信“历史上产生的阶级差别是自然的差别,人们必须向天生的贵人贤人屈膝。”这一荒谬理论。而通过屈原在《天问》中对各帝王世家的种种疑问,可以看清的是:所谓的“圣君”“贤主”,没有一人是靠德行获得最好权利地位的。
而文章的第四章,是作者做出的一个总结。什么样的人统治世界,便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因此,在这样的君主政治下,屈原认为,君主自身本就有着充满矛盾的思想,世界也就变得黑白颠倒、阴阳易位。爱憎颠倒、善恶颠倒,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世界?但是,作者在本章末尾处又再次表达了他的理性主义精神。尽管虚伪和假象充斥着当时的世界,屈原仍然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因此,这样的世界终将逝去,历史的车轮将是滚滚向前的。最后的十九句话构成全诗的尾声。在这一章里,诗人终于点明他写作的目的,郢都陷落,屈原深知离亡国之时已不久矣。诗人曾屡次进谏,企图挽救危在旦夕的楚国,但被权贵控制的朝廷却依旧腐败昏庸,无人关心民众疾苦。因此,诗人放弃救国,表达自己对楚王朝的无奈和深深厌恶。
其实,关于“神权至上”的观点,中国有许多文人志士对此表示过批判。而屈原在《天问》中更是充分表达了这样理性的观点,一个一个的反问句,包含的是诗人深刻的思想,体现的是诗人对唯物主义的坚信。然而,对于神话的特殊本质,屈原其实还缺乏一种完整而系统的认识。更为明显的一点是,屈原选用这种反问的方式行文,虽说颇具特色,但缺乏逻辑的论证抑或是理论的说明,还是不得不说其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模糊性。但是,作者身处两千多年前,由于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问题,我们不应拿现在的思维去苛求他。诗人敢于大胆直言,揭露世界、国家的种种问题的勇气才更是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的地方。
从宇宙时空,到社会秩序,再到个体存在,屈原对天命的态度,也从怀疑,变为否定,再成批判。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大胆追求真理,屈原的思想早已超过了时代的思想高度,这样极具思想性与学术性的作品《天问》可谓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瑰宝。
【天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问的作文08-14
问天寻梦作文08-17
屈原《天问》原诗11-18
屈原《天问》译文11-18
神七问天12-08
春游问天阁作文11-14
天问-想象作文800字02-17
神七问天化学看点12-08
面试哪些该问哪些不该问10-24
问太阳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