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安顿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把心安顿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1
最近读了周国平的最新随感《把心安顿好》,先引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我的开头“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读完周国平的这本最新随感,我也很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他似乎无关,他给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合适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我不但想写,还一直沉浸在思考的王国里,这本书带给我的思想上的不是震撼,而是大彻大悟,他启迪我不断地思考,反省,他使我逐渐由浅薄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宁静,由痛苦走向幸福,由迷茫走向明朗,由狭隘走向博大。我没把这本书读完,就迫不及待的向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的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生活。
他首先从价值观方面来告诉我们要注重的是内在生活而不是外在的生活,他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就没有什么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读了这些内容,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很多时候在被我们自己浪费,我们的不快乐是由于价值观有了问题,如果我们注重内在生活,多关注我们的灵魂,我们会走出痛苦的深渊从而做一个快乐的人。物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生命的快乐比,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比,它太低。我们应该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把人性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现出来,即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这样从人性意义上说,我们就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成功就会像优秀的副产品一样不期而至。其实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它又从内在生活方面告诉我们怎样安顿自己的心灵,他说: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读了这几句话,我如醍醐灌顶,知道了丰富自己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才是快乐的源泉和坚强的基石。
面对复杂纷扰的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面对沉迷网游和电视的学生和孩子,我们感到教育的苍白无力,可周国平的几句话,会让我们豁然开朗,他说:为了抵御世间的诱惑,积极的办法不是压抑低级欲望,而是唤醒、发展和满足高级欲望。人一旦品尝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乐,面对形形色色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东西你既然已经得到,你对那些次好的的东西也就不会特别在乎了。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力所不及的事情,每当我们努力了却没有成绩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懊恼、或者抱怨,周国平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应该坦然的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懂得了这些,我们还会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痛苦吗?谁也不想去和自己过不去,从而成为一个对人生无知的人,所以当我们再次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会坦然的面对,不会让自己载到痛苦的深渊里去品尝心酸的滋味。
他还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作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警觉到常态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学会保持一颗从容的心,这样我们也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关于完美,他这样写到:心中有完美,同时又把不完美作为人的命运承受下来,这就是哲人。生活中,追求完美的人往往由于不够完美而痛苦,看来,这种做法是对生活的无知。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和人交往的困惑和痛苦,周国平这样告诉我们:世上有不义的人,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为你不能支配的别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还想一想,不义的人一定会做不义的事,只是这一件不义的事碰巧落在你的头上罢了。你这样想,就会超越个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当做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在于不义作斗争时你的心境就会光明磊落得多。懂得了这些,你还会由于别人的误解、无理取闹等等而痛苦吗?当然不会。
讲到这,我想我已不用再往下讲,更精彩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等待大家自己去阅读,相信这本书也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领悟、感受和思考。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2
《把心安顿好》一书是周国平先生从20xx年到20xx年以来所思所想集结而成的,是继《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之后的第四部随感集。其核心是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兼及人性情爱、教育文艺及个人生活等,语言通俗易懂,每句话都充满着人生百味,同时它更像是一本哲学字典,为你所面临的困惑带去源自生活的解悟。最初了解这本书是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他那句话“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一下便喜欢上了,在网上关注了一段时间,终于买下了作者的全套四本书,快递将书送到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的将它拿在手中,书的装帧平实淡雅,几支弯曲的树枝和几片心形的叶子,封面下面配着作者剪影和上面那句经典的话语。
这是一本散文形式的随感,全书共39篇文章,核心是价值观问题,对何为圆满的人生进行了诠释,思考了何为生命和灵魂的本真,倡导人们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内在生活,这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是很好的心灵抚慰和人生指向。下面挑拣一些和大家来分享。
价值观问题:什么是价值观?我们常说常见,但是有多少人能明确表述自己的价值观?人到中年了,难免有些心浮气躁,疲于应付,真正静下心来读一些好书,整理整理自己的心绪的时光并不多。人到底为什么活着,该怎么活着才不至于年老的时候后悔,说到底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对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境界,对国家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文明程度。在我的潜意识里面,价值观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被具体化了,他说哲学就是价值观,柏拉图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善”,作者理解这个“善”有两个层次,一是快乐,即幸福,二是正当,即道德,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贵。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长期以来,财富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光芒万丈的词汇,成了从政府到个人所追求的第一目标,我们往自己的背囊中放入了太多的东西:金钱、名誉、财富、地位??,背负在日渐沉重,及至步履艰难,仍不肯放下。在前行中我们丢失健康、亲情、与自然交融的生命的快乐,也忽视了智性、情感和信仰的精神快乐。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这两者都离不开智慧,首先追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成第一目标,把成功当做优秀的副产品,这是最恰当的态度,这有助于我们获取成功,或是坦然的面对成功。
现在我们还经常说的就是“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等等,这都是我们很忙的表现,但我们都忙了什么,好像有些讲不清。是我们自己将自己置于一个忙碌的状态里,忙的焦躁,忙的无奈。作者在平常心这篇文章中对“忙”也给了自己的的界定:一是要忙得愉快,二是要忙得有分寸,
不要忙昏了头。在现代社会里,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为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所以要到警觉到这种常态不是正常专题,在忙碌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在忙碌中保持心的从容,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少些功利心、贪心、野心,多些善心,闲心,我们是要追求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但是,能否做到最好,取决很多因素,这个过程里面,只要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该坦然接受,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但这并不是纯然的消极,而是用平常心看待。
教育问题:作者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将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教育分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当前的这个大教育环境里面,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我们依然努力的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断的对孩子灌输着各类知识,辛苦着自己,也累着孩子,我们一味的做,却没有真正的想过,这样做达到我们的预期了吗?当有一天,我们停止这样灌输的时候,当现有的知识更新换代的时候,他们还能不能适应?能不能自主的学习?怀特海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教育就是完全渗入你身心的原理,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名优秀的.学生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良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到底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工作也是一样,我们不单单是要记住那些知识、执行文件要求,更是要有将现有理论与我们面对的实际相结合。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尝到了养育小生命的天伦之乐,你才会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遗憾;只有你走进了书籍的宝库,品尝了与书中优秀灵魂交谈的快乐,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读书,是与智者的精神对话。阅读经典,就是与伟大灵魂的交谈。生命是一趟单程旅行,失去便永远不再拥有,让我们学着把心安顿好,把命照看好。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3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1500字
许多年前看过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当时觉得作者的笔触是娓娓道来,记得当时这本书也上了畅销榜,为书中的妞妞从生到死的短短的人生伤感不已。虽然当时不曾结婚生子,但仍然能觉出作者笔下的不舍与衰伤。
推荐的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感悟,是作者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本书谈到了许多的思考,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教育,等等,最后也谈到了法制和民主和现在中国的医患关系,城市病,可谓是面面俱到,限于篇幅,作者也不可能展开论述。也或者作者也不是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士,也不可能展开论述,所以好多的问题也仅限于单纯的现象。
一:感言
本书的现象很多,只说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其一有句话:人只有自己经历是独有的。这句话我很认同,许多的事情,只有你经历过了,才有更深的感觉,古人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上得来的知识总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还是要自己亲自实践。而自身的经历,是别人只是说说得不到的。其二:心中不但要有爱和善意,而且要及时的表达,让那个与之相关的人享受到。
二:商榷
书中19章关于儿童教育,我有不同的见解。文中关于教育基本是大家说的快乐教育,提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我认为看一件事情,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即不能脱离现实。现阶段的高考基本上是最公平的了,它使大家都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上,而不是找关系之类的上大学。辅导班也好,培训班也罢,都是为了应试而出来的,学些应试技巧也没有什么坏处,毕竟是许多老师这么多年以来总结的经验。总比自己去摸索的好。
学习很多时候也是个苦差事,古人早就说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孩子年纪少,自控能力差,如果都是快乐教育,大家当然是爱玩的。所以必要的督促必需的。作为家长,切不能让孩子只是玩,要知道,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钢琴家朗朗小时候也不爱练琴,也是父母逼着练的。NBA的天才球员科比,也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练习上,他每天四点多就到球场上练球。天才来自勤奋。为什么要学习好?是为了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国外的精英阶层,也是给自己的孩子请家庭教师,上辅导班。他们一方面宣称素质教育,这样一来,广大中下层人们听信了,这类人从事的卡车司机,超市收银之类员工的子女,下一代的阶层如果没有受过好的教育,一般也从事这样的工作,而精英阶层的子女,却在上着辅导班,以后能上更好的学校,从事的也是更体面的工作。虽然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国外也是有学区房之类的事情,只是我们的更特殊一些,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仅仅快乐教育是不够的。同事的小孩就因为听信快乐教育,导致现在上一年级跟不上班,她的感受就是该上的课外班一定要上。树木生长都要修枝剪杈,小孩子更要家长指正,不能听凭他们自由生长。当然,我们也不能违背孩子的天性。
三:存疑
百度周国平里说,他是学哲学的,学哲学肯定离不开宗教,但是我觉得他文中的关于宗教的内容有待商榷,在第九章的关于佛学的色与空的论述,我认为完全就是错的,佛学的色与空根本不是他书中所描述的那样,难道是他没有涉猎佛学么?不应当啊。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所以不存在好的宗教,坏的宗教之学。佛教在现时的中国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往上再推一百年之前,佛教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佛教的寺院都是一样的,是最早的有统一标识,品牌意识的,无论那个寺,建筑规整都是一样的,譬如今天的麦当劳、肯德基,外面都是统一的标识,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都是如此,而佛教的寺早就这样子了。僧人也有统一的服装。许多方面都值得今天的企业借鉴,不一一而言。
当然我认为书中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比如他认为国外的人比较爱做慈善,捐款什么的,国内的就不行,其实不是他想的那样,国外的好多国家受制于税收管理,他捐款做慈善对他来讲是最好的选择,也并不是他本意就爱如此。还有其它一些类似的事情,我觉得是受制于作者的专业水平,对于一些领域也不能都了解。
《把》这类书我统称为鸡汤文,鸡汤文的特点就是正确的废话。比如第22章,作者絮叨了许多,其实老祖宗早就说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鸡汤文可以照见我们的心灵,但是知道怎么做和要去怎么做还不是一回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有独立的思考,批判的接受。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顿好我们的心散文04-29
get settled 安顿好04-23
安顿的意思, 安顿的解释05-03
安顿05-05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01-18
安顿的近义词01-15
安顿的近义词04-28
用爱安顿心灵读后感01-10
找到内心的安顿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