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伊利亚特读后感(通用17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伊利亚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伊利亚特读后感 1
日前,重读《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引出一些感想:
特洛亚战争,导火索只为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美丽妻子海伦被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诱走,墨涅拉俄斯组合希腊联军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日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海上女神忒提斯、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主神宙斯悉数到场,却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在众神操纵下,希腊军队同特洛亚军队展开持续10年之久的争战,许多无辜的年轻战士因此而命丧沙场,令人扼腕叹息!
为一个女人发动这么长久的战争实属不该!倾一国之力,让许多生命消亡,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妻离子散,让广大的人民受穷,这一切的一切为了什么?只为追回一个不忠的女人!更可恨、可恶的是隐藏在战争双方背后那些众神,因他们的教唆与推动,让战争变得长远而凶残!其实后期战争已让敌我双方疲倦,初达共识,准备缔结和约,却触犯某些神的利益,被搅局,造成人类历史的劫难!
纵观当今世界,《伊利亚特》的`故事和如今的某些大国的嘴脸是多么的相似!有他们的后台操纵,在前台的小国纷纷变色、变脸,苦难的却是广大的人民!利比亚、叙利亚就是极好的例子,据说近期乌克兰的疯闹就有大国背后怂恿的影子,本来好好的一个国家被揉成一盘散沙,克里米亚的议会大楼也飘起俄罗斯的国旗,不知内战又何时将开起?
唉,那些灾难深重的人民!
伊利亚特读后感 2
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飞驰而过,云层雾霭下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平原之上。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纵然他们不拥有完美甚至是悲惨的结局,但仍然可以在那一片缄默的废墟中找到那还屹立着的为自己的国家而生的无悔之心。神的愤怒与威胁不会使他们畏惧;纵使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着那些高举着长矛的勇士,但哪怕最后一秒,死神近在眼前,他们的武器仍然朝着厮杀的方向,后背顶着的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圣灵们凌驾于云端之上,也会为那些将鲜血染红土地的英雄默默祝祷吧。这是人性的尊严与骄傲。
乱世的爱情是可贵的`,情感是人类超越于神的优势。因为情感,人类有了战胜诸神的勇气;因为情感,人类突破了诸神设置的重重障碍;因为情感,人类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有了更胜于云端上那华丽诸神所带有的光辉。正是因为人不可能如神一般的生活,每个凡人有跌宕起伏的生活节奏与重重阻碍,人们才不会甘于神灵对他们命运的操控。在人生的史诗中尽情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另一方面,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倔强以及对于和平的渴望。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可贵,我们不可能永远如诸神一般长久的存活于一个恒定不变的世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美好。如果不尽心的去保护,最终也会如司马达王墨逞拉奥斯一般失去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在瞬息之间,一个王国便由于这种仇恨而灰飞烟灭。一场倾城之恋也渐渐消谧在被战火碾压的废墟之中。
《伊利亚特》从特洛伊战争到最后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数百年的民间口头创作、流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重复杂的情节,曲折生动的论诉使得史诗变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仅仅发生在约五十天里的事情,始终围绕一个人与一件事为圆心向四周无限的展开讨论与延伸:叙述了愤怒的起因,后果和愤怒的消解,《伊利亚特》精心的题材裁剪和结构安排带给了我们以当时古希腊社会文化文明的精华与绝妙。《伊利亚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多面的、立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伊利亚特》歌颂英雄,但他们并非完美无缺,诗人不仅赋予他笔下人物高大正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弱点,这些弱点又成为了整个悲剧的根源。《伊利亚特》叙事风格明快,语言朴实流畅。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神话人物形象与事件立即跃然于读者眼前,令人细细咀嚼品味,挖掘出事件背后存在于古希腊人思想中的精髓及对于未知世界的独特想像。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这部史诗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伊利亚特读后感 3
识字以来,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希腊神话故事,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故事的梗概。终于在前几天动了要看书的念头的时候,找出伊利亚特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小时候曾看过、听过不少神话故事,一直认为神是慈悲的化身,即使神总是在妖魔鬼怪祸害够了人间之后才出手降魔。后来看旧约全书,对上帝给予人的惩罚很不以为然,也不过以为上帝是自私的特例。等到看完了伊利亚特,终于明白,神,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善良。
血肉横飞十年的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造成无数特洛伊人在亲人面前惨死,无数希腊人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使其亲人与其出征前的告别成了永别,源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腊做客时,拐走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并带走大批财宝。而帕里斯拐走海伦的.背后,是不死神之一,爱神阿佛洛狄忒给予帕里斯的回报。对于帕里斯的可耻行为,不死神们不是给予他惩罚,甚至没给他任何压力,而是让众多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
爱神阿佛洛狄忒何以要帮帕里斯做这等可耻之事?只是因为帕里斯认可她是3位女神中最漂亮的那位。至于另外2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并不比爱神阿佛洛狄忒高尚。因帕里斯不认可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而恨帕里斯可以理解,可她们不去惩罚帕里斯,却把怒火烧向其他无辜的特洛伊人,同时也让自己所庇护的民族死伤无数。此等行径,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女神毕竟也是女的,心眼小一些可以理解,那男神又如何呢?
众神之王宙斯,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打入永不见阳光不得超生的地狱,仅以此观之,可知其天性凉薄。
在宙斯眼里,特洛伊人和希腊人甚至不如蝼蚁,他嗜好坐在高山之颠,观看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互相惨杀,一时让希腊人屠杀特洛伊人,一时又帮助特洛伊人残杀希腊人。可怜的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以为众神之王在帮助自己,总在祈祷众神之王帮助自己。
赫克托耳是英雄吗?阿喀琉斯是英雄吗?我想不是。就如他们自己常说的那句话一样:神给予的光荣,他们不过不死神们的提线木偶,之所以能纵横无敌,只是神出于屠杀人的需要。若不是神的救护,赫克托耳在第一次和埃阿斯的决斗中,就会被埃阿斯轻松杀掉。
不死神们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力量凌驾于人类之上,且不受制约和约束。人类期待不死神的庇护,只是妄想,不死神可能给你一点甜头,可随时会让你万劫不复。
古人云:求人不如求己。而求神,更是远不如求己。
伊利亚特读后感 4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伊利亚特读后感 5
《伊利亚特》第一大魅力在于纯熟的艺术手法——其手法之精妙,流转之自如完全不下于近代的作品。三千年前即能在技巧上达到如此高度实在令人感慨古人的文学创造力。
《伊利亚特》的第二大魅力在于其磅礴的气势——完全是挟着原始搏杀的莽莽之气扑面而来——这种气势来源于极富豪气的语言风格和对宏大战争场面收放自如的刻画:作品的语言极富张力,充满着光荣之感。一种语言经过翻译之后还能有这样的特质,其真神之言也!
史诗的开头极其有力,如同豹头一样给人一种精简的力度感:通过阿基琉斯的愤怒直接切入特洛伊战争的白热化阶段。《伊利亚特》的主题是描写特洛伊战争,诗人直接刻画战争白热化阶段,略去战争起源,略去战争的胜利可谓大构思,而借助阿基琉斯的两次发怒实现战事白热化状态的切入与收束真可谓大手笔。
在史诗第二卷诗人用超过三分一之的篇幅絮絮叨叨的介绍了阿开亚人和特洛伊人的首领,我认为是个败笔。因为战斗情节尚未展开,我对各位首领几乎没有认识,这时却乏味的大说特说那么多的首领来自哪里,带着几条船,实在令人厌烦。
人物
宙斯是最强有力的神,他多次声称就算俄林波斯的众神加起来也不及他强大。这种压倒性的力量导致了宙斯暴虐的心性,他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支配人间,并且命令其他神祇按他的意愿行事。当其他神祇违背他的意愿时他采取了极其残暴的手段惩罚。比如因为赫拉使出奸计害赫拉克勒斯,宙斯得知后就将赫拉吊起来毒打。但宙斯对女儿雅典娜还是有一定畏惧的,所以雅典娜行事宙斯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雅典娜即使不以暴力对抗父亲也经常对宙斯怒目相向。同时宙斯是个极其好色的神祇,他到处招蜂引蝶,导致赫拉吃醋不已,赫拉甚至利用这点打扮得花枝招展勾引宙斯引开了宙斯对战场注意力。宙斯为了达到目的也是不择手段的,比如为了让阿伽门农在没有阿基琉斯的情况下发起战斗,他骗阿伽门农说希腊联军马上可以取胜,实际上却安排了希腊联军惨重的伤亡。
雅典娜是极其眷顾俄底修斯的神祇,在奥德赛中有充分的记述。而在伊利亚特中,雅典娜多次为俄底修斯挡开死亡;雅典娜也是个强有力的神祇,她唆使狄俄墨得斯刺伤阿弗洛狄忒,甚至亲自动手打得战神阿瑞斯落荒而逃;她的报复心很重,因为帕里斯说她的美貌不及阿弗洛狄忒,便与母亲赫拉一道坚定的帮助希腊联军推平特洛伊;雅典娜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为了让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交战,她变成阿基琉斯兄弟的模样,骗赫克托耳停止逃跑。
阿弗洛狄忒(库普里丝)。尽管没有战斗力,只有被其他神祇欺负的份儿,阿弗洛狄忒在凡人面前却依旧骄横跋扈。当年为了让帕里斯承认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她竟然迷惑海伦的心智使其跟随帕里斯出走。而当战场上帕里斯与墨奈劳斯决斗时,她先是折断了墨奈劳斯的剑,后来干脆把帕里斯带离战场,并且以强力威逼海伦去与帕里斯欢爱。
伊莉丝。在奥德赛中神祇的信使为赫尔墨斯,而在伊利亚特中信使的'角色全部由伊莉丝扮演。伊莉丝比起赫尔墨斯,在传达口信时几乎一字不改,可见其主观意识很淡薄。而赫尔墨斯则有较强的个性。
阿伽门农。由于史诗最后把阿伽门农抢夺阿基琉斯的女服解释为受神的蛊惑,所以不作为性格一部分分析。但在发起总攻之前,阿伽门农竟然导演了一出闹剧,向士兵们宣称要放弃战争,返回家乡,然后再让首领们把士兵赶回来,我认为战前不鼓舞士气,反而让兵勇泄气,实乃兵家之大忌,可见阿伽门农缺乏军事头脑。从战场的描写中可以发现阿伽门农几乎在每次战斗中都蜷缩在队伍最后面(史诗中只有一次例外),实在是个懦夫。而分战利品时阿伽门农的分子远高出众人既透露出他本人的贪欲,又反映出他不知拉拢人心,平息众怒。
赫克托耳。对赫克托耳第一次个性化的描述出现在他回城堡请母亲主持祭祀以及看望妻子与刚出生的儿子时。刚进城门,大群战士的妻侣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赫克托耳善意的让他们祈祷,尽管知道战士们凶多吉少;面对母亲请他喝酒休息的建议,赫克托耳断然拒绝,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而赫克托耳去看望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孩子是因为他知道可能再也没机会回来了,赫克托耳深爱着妻儿(他说他难以忍受妻子的悲惨结局胜过父母兄弟的丧命),但为了战斗的荣誉,为了保卫特洛伊的责任,赫克托耳还是毅然回到战场;赫克托耳两次出言教训帕里斯,措辞严厉,让人觉得无兄弟之情,但在赫克托耳返回城堡又即将出发时,两兄弟的对话揭示出赫克托耳对帕里斯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实际上他还是很爱弟弟的;赫克托耳两次让战斗中的特洛伊人后退,坐下,然后提出跟阿开亚人决斗,他说话时的威严令阿开亚人都觉得折服,而且赫克托耳懂得尊重死者,他多次提出死者的遗体应当被交还,并举行体面的葬礼,这种浩然正气令人动容;在赫克托耳死后,普利阿莫斯失声痛哭,说宁愿让其他所有的儿子都死了也不愿赫克托耳离去,可见赫克托耳在乃父心中的地位(普利阿莫斯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抓起地上的秽物,甚至粪便洒在头脸上;阿基琉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后也曾这样做,可见这是古希腊人表达痛苦的一种方式)。
伊利亚特读后感 6
转眼间,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终于读完了。回头望,是品不完的历史,向前看,则是飘不完的书香……
战争的起因源自于特洛亚的王子在希腊做客的时期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带走了大批的珠宝和财物。战争的烽火由此点燃。希腊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各部落联合起来有阿迦门农为统帅带兵攻打特洛亚。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最后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设定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亚。
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般的述说了战争中的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在这场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同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描写和夸张手法突出了两位英雄的精神面貌。作者虽然偏向于希腊,但是对两位英雄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赞美了两位英雄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希腊时代,战争不仅是英雄们为部落而战,大显身手建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战争的残酷,由此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和忧虑。甚至变成了各部落贵族间以争夺财富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郝克托尔性格内向,稳重,且遇事比较冷静,富有人情味。当他在战场上面对阿基琉斯的时候,他曾经于阿基琉斯相约:无论成败,对方都应该将战败者的尸体交给死者的家属,决不残忍的侮辱,给家属一个安慰。但是相比之下阿基琉斯则显得过于自尊,任性而固执。面对郝可托尔的约定,他凶狠的说道:狮子和人之间是没有条约而言的`;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有信誓。通过这些语言明确的宣告: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局,即使战斗结束,也必将不会是郝可托尔所期待的那样有善果。当郝可托尔被阿基琉斯一枪穿过咽喉死亡后,残忍的阿基琉斯竟然剔穿了他的脚筋,用皮带将他系上战车,然后扬鞭驱策战马在郝克托尔的家人面前奔驰,任由郝可托尔的尸体在地上拖曳,翻滚。面对众人的哭泣阿基琉斯在胜利中洋洋得意。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的一句成语:得饶人处且饶人。现实生活中,竞争日趋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我们都以阿基琉斯这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曾经战胜过我们又被我们击夸的人,泯灭了人性中的善良,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宽容可言呢?给别人一次机会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敌人,有的只是对手。而我们,需要对手。在竞争的状态下,与对手较量,用智慧和能力来征服对方,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战。
两千年来,荷马史诗一直被西方人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选材别有用心,着眼于十年征战的一个点扩展开来,在构思上极具艺术性。这部史诗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作品中引发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诸如上司与下级的矛盾,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冲突,宿命与抗争等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像雨果说的那样“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一部好的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冲刷,依旧常读常新。这即是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魅力。
伊利亚特读后感 7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最早的史诗之一,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感受到了古希腊人的英勇和坚定。作品中的众多英雄,如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以其勇敢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征服了敌人,展现了人类的力量和意志。
此外,作品中也深刻描绘了贪欲、嫉妒、仇恨等不良情绪的危害。希腊神话中的众神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但是他们也有着各自的缺点和矛盾。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是因为三位女神争夺一件金苹果,引发了一场血战。这让人们意识到,虽然神话中有着无尽的想象空间,但人类的'欲望和本性不容忽视。
《伊利亚特》是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史诗杰作。它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性和正义的立场,用勇气和毅力去迎接挑战和命运的安排。
伊利亚特读后感 8
古希腊著名的史诗终于能拜读完了,一直就对西方的文明充满着一种好奇,对于古希腊神话也从小就带有太多的幻想,只不过一直都没有能静下心来好好的品读一下,而且,也许有些好书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相遇会变成一段美丽的邂逅,就这样,我邂逅了《伊利亚特》。从金苹果之争引发的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得不让人唏嘘,到底是为了什么?当中涌现的令人崇拜的英雄们又是怎样在战场上展现他们的个人魅力的?他们最后的结果如果?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打开了《伊利亚特》,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情,一看就不可收拾,恨不得一下子就全把它纳入我的脑海里,那情节引人入胜,荷马对于人物的描写刻画生动,把每个人的性格刻画得那么鲜明,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但荷马总能抓住人性中的闪光点,细致深刻的分析。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当中的海伦。
海伦,是古希腊的第一大美人,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的起因也是因为她。因为海伦的美貌,也因为海伦那勾魂摄魄的魅力,令那些大英雄们为之倾倒,但海伦也是不幸的,在她的美貌为她带来爱慕与荣耀时也为她带来了苦难与折磨。在她十二岁的时候就因为她的美貌被两个鳏夫合谋抢去,最终被她的兄弟救了回来,也因为这样的,海伦的名气更大,也让古希腊的国王与王子们趋之若鹜,纷纷向海伦求婚,最后海伦选择了墨涅拉俄斯,并成了斯巴达的王后。这样尊贵的身份让海伦的生活已经非常美满啦。可是命运却与海伦开了一个玩笑,让她遇见了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她与帕里斯一见钟情,爱情的力量让她抛夫弃子,放弃了王后显赫的地位和身份,和她的情人一起奔赴向茫茫的大海。从海伦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人们勇于追求自由与爱情,主张人性的解放,海伦是一直勇于追求爱情的人,但由于她特殊的身份,进而导致了一场战争。她的丈夫墨涅拉俄斯感到奇耻大辱,所以召集了大批军队进攻特洛伊、。
海伦让特洛伊的战争长达十年之久,令高高在上的奥林匹斯之神两派明争暗斗,分别支持两边战争,让这场战争更惊心动魄。在这场战争涌现的英雄十分出色,有勇猛的阿基里斯,机智聪慧的奥德修斯,还有特罗斯英勇无比的赫克托耳等等,每一个都是诸神偏爱的战士,他们在战场上了为了捍卫各自的国家,为了各自的荣辱奋战沙场,虽然大部分最后的结局都是悲惨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留下的英勇形象。就是海伦,让这些英雄们血染疆场,并将特洛伊彻底涂炭,许多的战士裹尸沙场。照例说,海伦应该成为罪人,并且应当受到大家的鄙视与仇恨,但是当特洛伊的战士与长老们看到海伦的美貌,大家都由衷的为她担当一切风险,誓死保护她。而斯巴达的人民也丝毫不责怪她,她的丈夫再与她相逢时再次为她所倾倒,放下了复仇的剑,并与海伦重修就好,斯巴达的战士也认为为这样一个美人的战争是值得的。所以说海伦简直就像一个女神,她可以化解所有的仇恨与痛苦,她得到了所有人的原谅。这不得不令人折服。
读《伊利亚特》我可以了解到古希腊那些令人尊崇的英雄们,了解到他们的英雄事迹,他们在战场上的不屈形象,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忍都让我深深感到触动,这么一个神话,值得流传千古,荷马创造的神话,就应该好好的虔诚的拜读,我受益匪浅!
伊利亚特读后感 9
当我合上《伊利亚特》这本书时,我陷入了沉思。这本书太精彩了,内容也太博大了,它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当年那场惨烈壮观的战争场景,怪不得被称作不朽的伟大史诗呢。
很久很久以前,当这个世界上还只有神话中的英雄种族时,在爱琴海的东岸,有一座由国王普里阿摩斯统治的特洛伊城。由于神灵们的怨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原本繁荣富强的特洛伊城却注定要遭受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为此无数英雄倒在了它的城墙下,这其中有进攻方阿开亚人,也有防守方特洛伊人。最后,特洛伊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几乎所有的特洛伊勇士都壮烈地为国捐躯。这就是本书描写的特洛伊战争。
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可怕的悲剧呢?----这可能令人难以置信。
首先,我要从一场婚礼开始讲起。就在位于爱琴海另一边的佩里翁山上,埃阿科斯的儿子珀琉斯与海神的女儿忒提斯结婚了。这场婚礼是在马人喀戎的洞外举行的,所有的神灵都来参加了婚礼,除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因为宙斯不赞成邀请她,免得出现纠纷和争吵,这反而成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
厄里斯因为没被邀请,所以非常生气。当婚礼的庆典接近尾声,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三位女神正在愉快地聊天时,厄里斯将一个金苹果扔在了三位女神的脚下,三位女神看到地上的金苹果,都十分惊讶,珀琉斯走了过来,弯腰把地上的苹果捡了起来,说:“上面写着几个字----献给最美的女神。”话音一落,三女神就开始争吵起来。于是,原本快乐的婚礼就在吵架中结束了。看,为了谁最美,女神们都闹翻了。
最后,宙斯让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去决定金苹果给谁。赫拉许诺财富和地位,雅典娜许诺勇敢和聪明,都没有打动帕里斯。打动帕里斯的是阿芙洛狄特许诺的人间第一美女----海伦。美的力量多么大!
就这样,帕里斯将金苹果放到了阿芙洛狄特手中,另外两位没得到的女神发誓要报仇:特洛伊城在劫难逃。
帕里斯王子来到斯巴达,和国王墨奈劳斯的`妻子王后,最美丽的海伦相爱了,并在阿芙洛狄特的帮助下带着斯巴达的财宝和海伦一起逃回了特洛伊。
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墨奈劳斯的哥哥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联军去攻打特洛伊,最强将领是阿基琉斯,最聪明狡猾的是奥德修斯。特洛伊方面则由普里阿摩斯的另一个儿子,帕里斯的哥哥,伟大勇敢的赫克托耳做统帅。
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阿基琉斯。因为《伊利亚特》就是从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写起的。阿基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小时候就在冥河的河水里泡过,所以除了脚踝浑身刀枪不入,而且他还有火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盾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明明知道自己如果参战,就一定会死,但他还是要勇敢地参战,真是视死如归啊!
接着,让我来分析一下阿伽门农。他拥有宙斯的权杖,所以成为阿开亚人的首领,但他却滥用权力,把属于阿基琉斯的女奴和战利品扣下,占为己有。为此惹怒了阿基琉斯,差点造成阿开亚人全军覆没。还好,他知错就改,听从了奈斯托尔的劝告,向阿基琉斯赔礼道歉,请他重新披甲上阵。最终,依靠木马计,取得了胜利,夺回了海伦。这使我想到了现在的反腐----拥有权力,可以做好事,但滥用权力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知错就改,才有挽回的机会。
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只是为了争夺“谁最美”,只是为了夺回一个美丽的女人海伦,就进行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这,值得吗?读完了书,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美的力量是惊人的,是难以抗拒的,为了美,为了公平和正义,即使付出宝贵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就是希腊精神,一个崇尚美,崇尚英雄的民族的精神。
伊利亚特读后感 10
《伊利亚特》一书通过叙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死时,希腊将领阿喀琉斯说道:“我的命运怎样,只要宙斯和众神派定,我自会接受。”在愚昧的时代里,未知的神是主宰,信仰神,也是一种乐观主义,不用每天去纠结生与死,悲与喜。而当狄俄墨得斯打了不死的天神阿佛洛狄忒时,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却都并不惊讶。因为许多奥林匹斯天神都吃过凡人的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蔑视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敬仰权威而又蔑视权威,从而获得了一种相对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推动希腊文明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组成的。我们只有使这三者处于一个有序的状态才能拥有一个公正的灵魂,这种状态就是由理性做主,激情和欲望归附于灵魂,始终让理性主导生活,让灵魂主导身体。而在一个国家(或城邦)里,当激情主导灵魂时,就会导致荣誉政体,其具体表现为求胜。《伊利亚特》里的英雄基本都奉行光荣至上的原则。这在赫克托尔被杀中就有体现——赫克托尔内心独白道:“我最好还是去杀死阿喀琉斯,或者在这城墙前面光荣地死在他手下”,“我最好和他决一死战,看奥林匹斯的主宰到底给我光荣还是给他光荣。”让他勇敢的,是光荣;支撑他的信念的,亦是光荣;能让特洛伊战争打了轰轰烈烈的十年的,还是光荣。在围墙边的大战中,足智多谋的波吕达马斯劝赫克托尔不要再追赶希腊人时,赫克托尔呵斥道:“对于一个勇敢的人,只有一种可信的预兆,那就是为祖国而战。”这,也是一种求胜!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此时,古希腊(地域概念)的政体就是由激情主导的荣誉政体。另外,希腊人在平原上的大战失败后,希腊大军的阿伽门农王召集全体将领开会时,涅斯托说道“宙斯让你做万民之主,你就应该好好地对待你的`人民。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只要他的话说得中肯,你就应该倾听。”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孤希腊的政治已经趋向民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寡头政治。
希腊人对死者也是极其尊重的。特洛伊盟军将领萨尔珀冬阵亡后,射神阿波罗奉宙斯的命令将萨尔珀冬的尸体送出战场,用清水洗净,涂上香膏,给他穿上神的衣服,交给睡神和死神,让他们把萨尔珀冬送回她的祖国吕喀亚去了。这里对尸体的处理,足以体现了他们对死者的敬重。而且,《伊利亚特》中,有很多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争夺尸体的画面。特别是在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上,更是将这种尊重演绎到了极致。火葬、献祭、举行纪念仪式等,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人隆重的葬礼。
阿喀琉斯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的纪念仪式就是一次竞技比赛,其中包含了战车比赛,斗拳,摔跤比赛,赛跑,斗武,扔铁块,射箭比赛,投掷标枪。这些比赛项目均反映了希腊人爱运动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为了生存。特洛伊战争中频频出现的战马、战车和御者,射神阿波罗的神箭,特洛伊城上投掷而下的石块,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决战时所掷出的长枪等等,无不昭示着冷兵器时代强壮体魄的重要性。
《伊利亚特》里各式各样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只是古希腊历史的冰山一隅,真想进一步了解希腊的故事,去发掘更多文明的源头!
伊利亚特读后感 11
英雄史诗,有时间再听一次。
荣誉,声名,出身,家产,是当时人们最重视的东西,对光荣的英雄梦想的追求,甚于生命本身,为了勇气、荣誉和美名,一个个骁勇的神的和凡人的儿郎,纷纷奔赴并丧命于血腥残酷的战场,他们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生命于荣誉面前,轻如鸿毛!
那是人类的年少时代,率性纯粹,血气方刚,体魄强健,思维敏捷,神勇过人,同时充满了无知、冲动、欲念,无论是人还是神,他们用生命和灵魂谱写了神话。
神与凡人,英雄与懦夫,男与女,无一例外地兼具了各种人性的优点和缺点,这一特质贯穿人类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人性史,它也将继续被传承下去。
——这就是人,在我的少年时代似乎已明了的定律和结局,也许正因此才那么抑郁悲观……
谈一下诗中所揭示的“命运”,这也有永恒不变的定律。
神主宰着人的命运,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的分歧、矛盾、争斗,这种种纷争的结果就是以摆布人类的生老病死、战争与和平告终。
——命运是无常的,它掌控在神的手里。
神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他们也会妥协,彼此制衡,他们任性妄为,也明白是非,因而他们会根据人性的光荣与卑劣进行各种“奖赏”与“惩罚”,安排人类的福与祸,类似于中国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命运是自造的,性格决定命运。
无常与有常,站在天秤的两端,到底向哪边倾斜,并没有恒定的方向,这么说来,命运也许是更多的无常吧……
诗的语言很有意思,比喻也很有趣生动,切合当时的现实生活,就嫌反复的内容太多了!也许,与《诗经》同时代的《荷马史诗》也善用“反复”和“比兴”?《诗经》篇幅短,我们觉得它反复比兴得可爱动听,《荷马史诗》篇幅长,我们便觉得它反复比兴得啰嗦乏味?……也许……这也是东方的少年和西方的少年的异同?
伊利亚特读后感 12
特洛伊战争起因是赫拉、雅典娜与阿佛罗狄忒争夺代表最美女神的金苹果,最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爱神阿佛罗狄忒(所以史诗里才有赫拉、雅典娜站希腊联军,阿佛洛狄忒站特洛伊)。帕里斯在阿佛罗狄忒的帮助下抢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由此引发了由墨涅拉奥斯兄长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带领希腊联军征讨特洛伊的战争。主角之一的阿基琉斯,出生时母亲忒提斯将其全身用天火烤炼,仅余脚踵未完成而被中断,致脚踵成为阿基琉斯致命死穴。结局就是阿基琉斯被阿波罗射中脚踵而亡,特洛伊被木马屠城。
《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的争吵开始,至普里阿摩斯之子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战争的前因与后果史诗均未详述,是掐头去尾的中间一段凡人打仗、天神站队的故事,着重于战争场面的描述。
于我而言,读《伊利亚特》收获颇丰:
1.文学价值。史诗词句优美,例如讲到阿基琉斯睡不着、失眠,用“睡眠未能爬上他的眼睑”;“一百种”不同战死沙场的方式,如“灵气消离四散,可怕的黑暗罩住他。”“死亡把他包裹起来。”“灵魂离开了他的肢体,前往哈得斯。”“痛苦地倒进尘埃里,生命离开了它。”不胜枚举。
2.历史意义。希腊人、罗马人都从荷马史诗中追溯自己的历史,罗马创建者罗慕路斯是埃涅阿斯的后代;史诗中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作文也能帮我们了解古希腊时期的'人文风俗及知识演进。例如,搏斗中胜利的一方要剥取战败者的铠甲作为战利品,是荣耀的象征;战车是用于从战场上撤离的,而不是冲锋陷阵的;身覆铠甲的完整的尸体及火葬,是对逝者的尊敬;冶炼方面,出现了铁;解剖学方面,能够相对准确的指出人体结构及内脏器官。
3.考古贡献。谢里曼对特洛伊遗址的发掘,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考古之一,谢里曼称其发现系从小受父亲讲述荷马史诗的激励。稍晚时间,谢里曼又在迈锡尼著名的狮子门发掘出号称为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不好确定谢里曼此处是否故意张冠李戴)。
读之前,专门问百度哪位译者的版本最佳,以罗念生、王焕生版本呼声最高,陈中梅版则被誉为另辟蹊径。但罗念生版的开篇七行,着实难懂,故又参照了陈中梅的译本。
题外话。关于特洛伊战争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某本杂志里一篇金苹果的故事,嗯,名副其实“一个金苹果引发的悲剧”。再次专门找荷马的伊利亚特来读,是由前几日读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的封面图案引起的。我对封面选用希腊黑绘风格瓶画《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十分不解,阿基琉斯正是伊利亚特中的人物,按欧洲史,是希腊英雄时代的代表。修昔底德所著之《伯罗奔尼撒战争》则发生于希腊黄金时代。有书友解惑:“希腊人攻打特洛伊,阿基里斯死后,是大埃阿斯接替他成为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也就是蕴含武力第一和接替者武力第二的象征。”由阿基琉斯和大埃阿斯所代表的第一第二,刚好切合注定一战中的美国与中国的主题。好吧,因为对后一句武力第一第二依旧不甚理解,所以决定认真读一遍这部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
伊利亚特读后感 13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英雄,这一词语在人类缤纷的文字中,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中,被赋予了众多光荣与神圣的色彩,任几番荡气回肠,几度慷慨激昂。在读过《伊利亚特》后,我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诗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鲜明,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珍爱友谊;他也有很强的同情之心,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除他之外,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是一个更加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最感动我的一点是他敬重父母,非常爱他的`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让我感动流涕。
《伊利亚特》中,荷马用很多经常使用的一项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比如“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就被经常出现。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
诗中有很多大型场面的描写,每次读到大场面的部分时,诗人总能用一些特别生动的比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第二卷中,为了向读者们展示希腊联军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诗人使用了长达三十行的明喻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譬如:“宛如不同种类的羽鸟,有野鹤、鹳鹤和脖子颀长的天鹅,生活在考斯特里俄斯河边,飞翔在亚细亚的沼泽,这里,那边,展开骄傲的翅膀,然后集群停泊,整片草野回荡着它们的喧响阵阵;就像这样,来自各个部族的兵勇,走出海船营棚,蜂拥到斯卡曼德罗斯平原,使土地承受人脚和马蹄的踩踏,发出可怕的吼声。他们在花团锦簇的斯卡曼德罗斯平原摆开战阵,数千之众,像春天的绿叶和花丛。”
诗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诗中人物对白感情浓烈,情绪化强,极富表现力。在借海伦的口吻赞美奥德修斯时,诗人泼墨挥毫,寥寥数笔即将一个文武双全、能说会道的奇才形象描摹出来:“当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站立起身,他只是木然不动,两眼笔直,盯着脚下的泥土,然而,当他亮开洪大的嗓门,语句从丹田冲出,像冬天的雪花纷飞,其时,凡人中就不再有谁可以和奥德修斯比争,我们将不再注视他的外表,带着惊异的眼神。”诗人似画家般,既表现出了英雄个人卓尔不凡的特质,又展示了战场上群英逐鹿的场面。
神的参与贯穿着整部《伊利亚特》的进程。除非受到宙斯的阻止,神可以在凡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下到凡间,寻找任何一个要找的凡人,谈论任何想要谈论的事情。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凡人可以通过祈祷求得神的帮助。和凡人一样,神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而宙斯是神界的家长或旅长。并且在诗里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人的作用;在史诗里,人,尽管多灾多难,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讲述的神话故事很美,是一部采用神话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史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站在《伊利亚特》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我也只是了解了整个故事,和诗人想表达的部分意思,至于其中更多的美妙和高深之处,还需要我日后再次阅读时仔细揣摩研究。
伊利亚特读后感 14
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特洛伊之战最初的起因是女神之间的纷争,却造成了希腊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旷日战争。《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冥冥之中是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刺死,赫克托尔又倒在了特洛伊城门前阿基琉斯的长枪下。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搏击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小说中的战争只是一个宏伟的背景,就如舞台华丽的幕布与音效一般,而舞台上真正上演的,是那些借战争而展现出的至真至美的人性。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喧,一座座城池覆灭了又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永恒不灭。
伊利亚特读后感 15
“你们应当记住的是我在那火光中的模样。战败者赫克托尔,你们应当记住的是他立在希腊战船的船尾,被烈焰包围的模样。被阿基琉斯杀死、拖在战车后沿特洛伊城墙绕城三圈的赫克托尔,你们应当记住的是他身披银铜盔甲,容光焕发庆祝胜利的模样。”
这是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在其根据《伊利亚特》改写的《荷马,伊利亚特》中在赫克托尔放火烧毁敌船后为他安排的一段独白。火烧敌船是赫克托尔在特洛伊战争中的巅峰时刻,在这场战斗中,他一往无前、杀敌无数,直至最终获胜。这的确是值得人们记住的英雄时刻,可是赫克托尔不知道,在他“充满热望”“勇猛攻击”,以为可以一举击败敌军之时,他毁灭的命运早已注定,而这暂时的胜利巅峰只是宙斯的安排,为的是让阿基琉斯获得更大的荣誉。
特洛伊战争中,神明对赫克托尔不可谓不眷顾。在进攻希腊战船的过程中,宙斯命令对抗特洛伊人的波塞冬退出战场,让阿波罗在赫克托尔在受到大埃阿斯的攻击后将他救活过来,并使他避开透克罗斯的箭矢。之后阿波罗甚至帮助赫克托尔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但这眷顾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赫克托尔注定将死于阿基琉斯之手,没有神祇能够改变他早已编织好的命运。也正是因此,当宙斯用天秤称量赫克托尔与阿基琉斯的命运,赫克托尔的一侧滑向哈得斯的冥府时,阿波罗果断地放弃了保护他。
但赫克托尔的一生并非只是命运的玩物和众神的棋子。当没有神祇在场时,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尔真实的样子方才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
战场上的赫克托尔是一名令敌人畏惧的战士,在史诗中,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便是在阿基琉斯表达自己“愤怒”之时:“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基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足见英勇的赫克托尔在希腊联军中的震慑力。对祖国的爱与责任使赫克托尔一向冲杀在阵前,即便是在接受弟弟赫勒诺斯的建议回城通知母亲向雅典娜献祭时,他也一直心系战场,先后拒绝了母亲、海伦和妻子安德罗马克的挽留。
赫克托尔在城楼上与安德罗马克道别的`情节是史诗中少有的充满温情的片段之一。他已预料到特洛伊城将会毁灭,他关心父母兄弟与特洛伊人的命运,更不忍见到妻子遭受苦难,“但愿我在听见你被俘呼救的声音以前,早已被人杀死,葬身于一堆黄土”。最令人动容的细节是,赫克托尔年幼的儿子害怕父亲威武的头盔,赫克托尔与妻子见状莞尔,而后他便摘下头盔,亲吻儿子,并向众神祷告,希望儿子将来能胜过自己。最后,赫克托尔劝妻子不要过于悲伤,要她回家去,因为“打仗的事男人管,每一个生长在伊利昂的男人管,尤其是我。”赫克托尔是位好丈夫、好父亲,但作为普里阿摩斯王的长子和特洛伊人的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没有留在妻儿身边,而是选择了为国而战。
赫克托尔的柔情并不只体现在与妻儿在一起时。他的温柔掩藏在勇猛的进攻和狠厉的话语之下,却会在战场之外流露出来。看见帕里斯避战不出,赫克托尔严厉斥责对方的怯懦,却也在帕里斯披甲赶来时表示欣慰和鼓励。他称赞帕里斯的勇敢,也责备帕里斯此前的疏懒,说自己听见特洛伊人说帕里斯的“可耻的话”感到悲伤,同时告诉帕里斯“这些事日后可以补救”,只要神明让他们能够在将敌人赶出国土后在家中献祭——哪怕他已预料到特洛伊将会毁灭。很难说清赫克托尔是对保卫国家还存有希望还是说这些话来鼓励帕里斯,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但明确的是,他虽然因帕里斯给国家带来灾难而感到愤怒,却并未让这愤怒压倒手足之情。更重要的是,赫克托尔虽然责备帕里斯躲避战斗,却从未指责过被其他人认为是红颜祸水的海伦,还在其他人向海伦发难时出言劝说,这足以表明他的善良。在危难时刻,赫克托尔没有简单地归咎他人,而是负起了自己的责任——相应地,也要求帕里斯负起他的责任。
如果说要明白赫克托尔的温柔才能认识到他的坚定,那么同样,要知道他的胆怯才能理解他的勇敢。
虽然是特洛伊的第一英雄,但作为一个凡人,赫克托尔依然会感到害怕,这是他与无所畏惧的女神之子阿基琉斯不同的地方。作文在第一次对阵大埃阿斯时,面对魁梧强大的对手,他的心“在胸中加快悸动”,但他没有逃跑,“因为是他发出挑战”。史诗中也曾不止一次提到过,赫克托尔面对敌军的凶猛攻势想要退却,在战友的责备和激励下才又重新开始作战。
赫克托尔最糟糕的时刻是在面对复出的阿基琉斯时转身逃离,被对方绕着特洛伊城墙追了三圈。但如此怯懦的表现能说明他不勇敢吗?如果他是个懦夫,就不会不顾父母的苦苦劝说、坚持留在城门外等待向他冲来的阿基琉斯。在这段等待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活动:他知道自己此前因为坚持不撤军而折损了军队,愧对特洛伊人,也明白假如他卸下盔甲试图与阿基琉斯讲和,对方也只会无情地将他杀死,因此,他决心独自留在城外面对最强大的敌人。
但赫克托尔的这些畏惧和顾虑,在他意识到阿基琉斯有雅典娜相助、自己却孤立无援的时候,都已经不再重要。赫克托尔发现自己受到雅典娜的蒙骗,是一个重要的悲剧性转折点,在这一瞬之前,他还以为凭借自己的武艺有机会能杀死对手、为特洛伊除掉最大的灾祸,而此刻却明白了自己必死无疑。但在这关键的一刻,他却没有再逃离。“命运已经降临。我不能束手待毙,暗无光彩地死去,我还要大杀一场,给后代留下英名。”他已知晓自己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却依旧拔出长剑扑向阿基琉斯。在这一刻又有谁能说赫克托尔是个懦夫?他曾经害怕过,但他选择了不退缩。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给世界的是英勇进击的姿态,“有如高飞的苍鹰”。
所以,赫克托尔,我不愿像巴里科所写的那样只是记住你火烧敌船的胜利模样。凡人的战争是神祇之间的博弈,英雄的成败是命运织就的幕网,奥林波斯山上的众神导演了这场由命运女神写好脚本的悲剧。而你,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撼动天地的愤怒中,你成了他荣誉之路上的铺路石,因为他是受神明宠爱的女神之子,而你只是一介凡人。可是,真好啊,“神样的”你只是凡人,所以在众神操纵的战争胜败之外,你拥有与你的头盔一般闪亮的人性。我要记住的是你在城楼上与妻儿话别时的模样,是你独自在城门外等待对手的模样,是你最终决定挥剑出击的模样——那时候没有神明站在你这一边,而你的温柔、你的勇敢,都只属于你自己。
伊利亚特读后感 16
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每个人都知道奥德修斯经过多年漫长的漂流,终会返回家乡,和妻儿团聚,过上和美的生活,也都了解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耳一定会杀掉阿喀硫斯忠诚的伙伴帕特洛克罗斯,以至于阿喀硫斯在无法忍受的悲痛之下发誓为战友报仇,最终呼唤来自己死在特洛伊的命运,下到地府,永远无法返回家乡…所以史诗本身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和现代那些侦探小说有所不同。那些侦探小说总是试图将罪犯写得平易近人,以至于你读到最后几页发现某个人畜无害的老太太是某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时,会吓得头发都站起来然后受到极大的震撼,不,不是这样,荷马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不这样的,《伊利亚特》——他的结局是所有希腊人了然于心,早有准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荷马处处都好像在提醒听众,就好像我们将要和阿喀硫斯共同迎来最后的那个显而易见的结局。
和永恒的神明相比,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终究要受到各种限制,这个观点在故事中反复渲染着,白天到来战士们在战场上一个个倒地身亡,就连赫克托耳也哀叹着神拥有无限,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得到。阿喀硫斯的所有疑惑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来,他看到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有这种种矛盾和无法调和的无奈,所以他一直在犹豫在迟疑,为什么人的痛苦是如此漫长?年轻人在战场上夭折,而战争这种带给人无数痛苦的东西本身又是毫无道理的,少女们被随便塞给某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物品,老年人享受安静的一生,到老的时候却惨遭厄运。荷马他带出了很多著名的希腊神话来烘托那种疑惑,在那些故事里妄图和神明还有命运对抗的凡人免不了遭受厄运,而这样的厄运是理所当然的吗?阿喀硫斯试图躲避这样的厄运,但是在希腊人看来害怕死亡不是好的品质,正如白天人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夜晚却会极度狂欢,对悲惨的事情加以消解一样。
然而尽管死亡对于每个战士而言都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绝对不会让死亡的恐怖和战争的惨痛伤害生活的乐趣,即使是面对一场理亏的战争,赫克托耳也终究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即使是不理性的代价惨痛的战争,也不能改变他保卫国家的愿望。他们都实践着希腊曾经存在但是现在消亡掉的某些伟大的精神。对我而言阿喀硫斯实践了希腊最伟大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会死去,但是他还是迎着命运走了上去————他不是像一头小猪一样被动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是经历了思考,主动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就是他愿意为帕特洛克罗斯奉献自己的生命,就连神明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这是阿喀硫斯作为人为自己赢得的所有的尊严。我相信这是荷马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起码是他想告诉我们的很多东西中的一部分。
在古希腊,《伊利亚特》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一首诗,这是一个教材,它讲述了最伟大的英雄们,他们有着最强健的体魄,在一场让人绝望的战争中坚持到了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英雄的故事将要教育那些孩子们何为真、善、美,这是非常重大的任务,所以它本身也包含了很多真实复杂而艰深的内容。
通观全书,会让人惊奇地发现,最初的时候人类的战场和俄林波斯的神殿是一样的,每个凡人和神明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是最后不管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归于和谐,阿伽门农和阿喀硫斯最初的争执在更重大的现实困境面前被妥善解决了。全书赞扬的是有所牺牲然后顾全大局的品德。为了保卫自己的城邦而牺牲的赫克托耳也是书中仅次于阿喀硫斯的英雄,荷马并没有吝啬对他的赞扬,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他献出一切,无疑是最美好的品质。同样,帕特洛克罗斯也受到很多赞扬,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和善和亲切获得了广泛的尊敬,他的性格是如此温柔,以至于他冒着危险假扮阿喀硫斯上了战场,他死去之后,也有无数的希腊战士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受特洛伊人侮辱而献出生命。荷马他在不遗余力地赞美这些真正的优良品质。
好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赞扬。艺术就是为了记录人类的这些美好品质。
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英雄之中的英雄阿喀硫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去之后,他是那么深情,那么坚决,为了复仇他宁肯陷于暴躁而不理智的境地,作者对这些场景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他变得那么暴躁,不肯让帕特洛克罗斯下葬,不肯吃饭喝水,不肯放过所有特洛伊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失去帕特洛克罗斯的痛苦。荷马对他的不理智充满了同情,他并没有任何贬低阿喀硫斯的`想法,因为在古希腊为了给自己的伙伴报仇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而阿喀硫斯不仅是为伙伴报仇,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献祭,尽管现代人很难想象为一个人付出生命的那种激情,也许放弃生命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不可在理性上加以理解的,因为生命是人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希腊人的理想很大程度系于丰沛的激情而不是理性,也就是如狄德罗所说,一切文雅理性的东西在艺术上都不会成功,他喜欢的是原始的、愿意为了激情献出生命的那种疯狂。我认为他的爱好和对“美”的理解,也是对《伊利亚特》最好的注解。《伊利亚特》揭示了真正的至善至美。
阿喀硫斯自己一刻都没有忘记悲伤,他无法让帕特洛克罗斯复活,无法扭转某种不可捉摸的命运,但是“他不可以活,我却可以去死”,帕特洛克罗斯不能复活,阿喀硫斯却可以自己主动去地府与他相伴。这其实是很高尚的品质,和为了国家奉献生命,为了拯救别人甘愿牺牲自己的那些人同样高尚,也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到,也很难达到的境界。有时候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文明了,拥有太多了,享受也太多了,太现实了,所以反而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崇高吧。我真的很想知道,现在世界上,到底会有多少人觉得阿喀硫斯为了帕特洛克罗斯付出生命的行为是纯粹的傻子的行为呢?会有多少人,会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为了荷马曾经写过的悲剧感动?
但是我也相信无论世事如何,无论人们多么浮躁,总有一些人,他们追求理想和真挚的那种心意不会改变。就像希腊那些伟大的人一样,即使是在很浮躁的时代,仍然回去追求那古老的史诗上铭记的真正的真、善,还有美。
伊利亚特读后感 17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荷马的《荷马史诗》上篇《伊利亚特》读下来似乎比讲述人与自然力量抗争的下篇《奥德赛》要精彩。这是十年特洛伊战争的最后一年,最后51天的最后9天,希腊联军的阿基里斯不再效忠阿伽门农,在众神祗的战争利益权衡下与特洛伊城的赫克托尔决一死战。赫克托尔亡,阿基里斯后战死。
《伊利亚特》以歌唱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开篇,将之视为更残酷的命运起始的标志——“歌唱吧,女神,歌唱帕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这愤怒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限的苦难。很多勇敢的灵魂就这样被打入哈迪斯的冥土,许多英雄的尸骨沦为野狗和兀鹰之口。自从人中之王,阿特柔斯之子与伟大的阿喀琉斯自相争斗的那一日起,宙斯的意志开始得到贯彻。”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给大家看。”
关键在于如何“毁”。
没有木马屠城,没有儿女情长,没有诗句冗繁,却有庞大的'人物表、形象的神人同形同性、经典的“荷马式比喻”勾勒出主旨“阿基里斯的愤怒”。这是属于年轻的愤怒,这是青春的愤怒,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的愤怒。如果说海伦的美丽值得一场历时十年的战争,这样的愤怒,也完全值得以一部最伟大的史诗作为开端。
没有布拉德皮特的骁勇帅气,阿基里斯跃然纸上的是天真任性的英雄气概。围绕着他的“息怒”,战争走向高潮,走向结束,走向死亡。歌颂的似乎是毁灭之后的“美好”。强大,强大。
【伊利亚特读后感】相关文章:
《伊利亚特》读后感04-27
“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童年》读后感-读后感02-29
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目送》的读后感!-读后感!04-25
读后感(写读后感)04-25
读后感啊读后感04-25
别人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草房子》读后感-读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