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读后感作文

时间:2023-05-02 16:40: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晏子春秋读后感5篇作文

  【篇一:读《晏子春秋》有感】

晏子春秋读后感5篇作文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

  晏子是一个让人景仰的爱民宰相。书中记载,叔向问晏子:“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回答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齐景公向晏子询问治国良策,晏子说:“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这部书,体现晏子爱民思想的话语比比皆是,可以说,晏子是用爱民思想来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为可贵的是,作为齐国的宰相,晏子的爱民思想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上。齐景公时,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齐景公不知体恤民情,只管在宫中饮酒,歌舞不断,日夜相继。晏子多次请求发粟赈民,景公不许。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然后向景公辞职。景公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晏子还是一位智者。《晏子春秋》一书的重点不是表现晏子的足智多谋,但晏子的超人智慧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我觉得晏子只要略施小计,就可以置对手于死地。

  《晏子春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让我们看到智慧可以帮我们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我们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篇二:读《晏子春秋》有感】

  知道晏子和《晏子春秋》,最早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教读过《晏子使楚》等篇目。这位个子矮小的外交官聪明机智,不辱使命,使蓄意取笑他的楚王君臣自取其辱,给人以深刻印象。后来读书渐多,又从其他渠道较多地接触了其中篇章。但通读全书,却是近年的事。

  《晏子春秋》八卷,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说:此书“旧本题齐晏婴撰。晁公武《读书志》:‘婴相景公,此书著其行事及谏诤之言。’《崇文总目》谓后人采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然则是书所记,乃唐人魏徵《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特失其编次者之姓名耳。题为婴者,依托也。”这样的甄别应该是不错的。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父为齐国上大夫晏弱。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病死后,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生活节俭,谦恭下士。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不辱使命,名闻诸侯。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在《史记》中与管仲合为一传。

  据考证,《晏子春秋》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搜集整理者为何人,迄无定论;今本系经刘向再次整理。其思想倾向,或以为儒,或以为墨,或以为亦儒亦墨、非儒非墨,其实恰足以证明其自成一家而已。其著述体例,或以为子,或以为史,其实非子非史,《四库提要》谓其“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今人罗焌(1874-1932)《诸子学述》谓其“当属俳优小说一流(俳优即古之稗官)。非晏子为小说家也,辑是书者小说家数也”,倒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读后感觉,辑录者是搜集了当时有关晏子的各种传说,统一编定时取舍亦不甚严,以致其中颇有同一故事之不同版本兼收并蓄者,亦有前后自相矛盾者。但不管怎样,作为留存不多的先秦典籍,此书记载了晏婴生平事迹及言行的大量重要资料,即便不能作信史看待,其价值还是不可低估的。

  晏子打交道最多的是齐景公。按书中的描写,这位齐国君主既颟顸又不乏可爱之处。据史书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史记·齐世家》),对此,书中也多有反映。他受燕子的谏诤之后往往一犯再犯,更不要说能举一反三了。然而尽管如此,却是他给了晏婴用武之地;难能可贵的是,晏婴多次弄得他下不来台,他虽然不无怨言,却能不计前嫌,长期信任晏子。这一点,是后世的许多权势者所难以做到的。也正因如此,他在位58年,保持了国内治安相对稳定,终其一世,齐国总算没有直接败在他的手里。

  书中颇有精彩语句,不少已成为成语或格言,如“衣莫若新,人莫若故”、“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等,不胜枚举;更有许多故事成为习用的典故,这对丰富汉语词汇显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和其他先秦典籍相比,《晏子春秋》相对好读。近年中华书局先后出版陈涛(2007,选本)、汤化注译本(2011,全本),颇便于一般读者阅读。而对于研究者而言,仍以吴则虞等撰《晏子春秋集释》最有参考价值。

  【篇三:晏子春秋读后感作文】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着。

  我们能从晏子治齐,晏子劝谏景公善政的传说中悟出点管理经验和领导艺术来的。

  领导个人修养方面:仁、俭、谦、正、实。

  仁者爱人,具体到领导者而言,仁就是爱民,就是有爱心,有同情心,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努力下,伤槐者、伤竹者、惊鸟的野人、养马的官员都免除了酷刑,保全了性命;逢于何的母亲得以安葬,北郭骚的母亲得以颐养天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晏子的公仆意识之强,爱民之深,是显而易见,处处见着于行动的,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里确属难能可贵。

  晏子尚俭,但对自己物质欲望的抑制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但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而且不讲排场,不比阔绰,甚至不惜寒酸龌龊,丢人现眼。

  就晏子的俭,我领悟到,一个领导的俭朴,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公众形象,而且事关整个群体的利益;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问题,而且是一种工作作风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政治方面问题。

  谦,即谦虚。一个人谦虚,则有礼,能平等待人,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是每一个为官者必须遵守的宝贵原则罢。

  晏子谦恭有礼,稳重大方,从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身正则立。脚正不怕鞋歪。上不正则下邪。所谓正,就是作风正派,集中精力,务正业,干正事。具体到领导者,就是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不良嗜好。实事求是地分析,

  实,就是努力实践,扎扎实实的做事。晏子对领导者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是颇有微辞的。

  晏子是很重视礼的,晏子既讨厌贵族化的繁文缛节,又强调要有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规范。古今同律,万事一理。虽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古人云,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平天下,是颇有道理的。

  【篇四:晏子春秋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故事。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冷静的人,而且还能言善辩,他是那么勇敢,面对楚王的侮辱,他毫不畏惧;他是那么聪明,一次一次地维护了自己与国家的尊严。文章讽刺了楚王的高傲自大,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体上的不足让他出丑,显显自己的威风。可没想到被晏子机智地驳回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总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吧。只好写出了楚王的无奈,也说明了楚王不会善罢甘休,从而引出了第二次斗智。楚王说晏子是不中用的人,冷笑写出了对晏子轻蔑的态度。晏子则回答的机智、巧妙,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晏子表面上贬低自己,实际是贬低了楚国,如果楚王承认晏子不中用,也就等于说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晏子的回答让他无言以对。第三次,楚王让士兵抓来两个齐国的盗贼来,笑嘻嘻看出了楚王的阴险狡诈。很显然,出使国外听到自己国家的丑闻是很丢面子的事,可晏子却遇事冷静、大胆,以柑橘因水土而异为例阐述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暗讽了楚王治国无方。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么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说出对楚王不满的话,而是婉转地、不失礼仪地回击了楚王。

  其实,在现代也有一个利用智慧维护了国家名誉的例子。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其中评酒会接近尾声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积弱积贫,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许是因为包装简陋无法引起注意,中国送展的那么多酒没有一种评上。忧心忡忡的中国代表急中生智,拿出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浓郁的酒香立刻散开,使在场的评委大为惊异,反复品尝后,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白酒中的极品。

  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削弱了楚王的傲气,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名中国代表也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使中国的白酒成功地走向了世界。由此可见,智慧可以帮你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你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篇五:读《晏子春秋》有感】

  小时侯就读过几篇写晏子的文章,记得最牢的是《晏子使楚》。在我的印象中,晏子是一名善于外交辞令的“习辞者”。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晏子春秋》一书后,才知道圣人晏子岂能以“习辞者”三字概括!也明白了学校为什么要打造智慧型的晏婴小学。

  晏子首先是一个让人景仰的爱民宰相。书中记载,叔向问晏子:“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回答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齐景公向晏子询问治国良策,晏子说:“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这部书,体现晏子爱民思想的话语比比皆是,可以说,晏子是用爱民思想来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为可贵的是,作为齐国的宰相,晏子的爱民思想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上。齐景公时,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齐景公不知体恤民情,只管在宫中饮酒,歌舞不断,日夜相继。晏子多次请求发粟赈民,景公不许。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然后向景公辞职。景公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晏子还是一位直言敢谏的诤臣。《晏子春秋》一书,十之七八记录的是晏子进谏。齐景公喜欢享乐,又动辄杀人,为了自己的快乐置民生疾苦于不顾,他可以连续打猎十八天不理朝政。面对这样一个庸君,晏子进谏就格外困难。好在景公借鉴了庄公被杀的教训,尽管晏子的话逆耳,最终也还能够听得进去。晏子进谏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勤政爱民,二是节用戒奢,三是任贤去佞,四是崇礼尚义,五是反对战争。晏子进谏的方式多为当面提出,不留情面。晏子不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谏,而且晏子进谏时很讲究艺术,让国君不得不收回错误的决定,改变错误的行为。有一次,景公的爱妾婴子死了,景公思念不已,三天不吃饭,坐在垫婴子尸体的席子上不离开,尸体无法入殓。别人来劝说,不管用。晏子就说:“有一位医生想救治婴子。”景公一听就起来了,高兴地说:“死了的人还可以救活吗?”晏子说:“不妨试一试。请君王回避。”景公走后,晏子命令立刻将尸体入殓。后来景公知道了,很不高兴,说:“我当国君,不过是徒有其名而已!”晏子说:“难道君王不知道死人不能复活吗?国君正,臣子服从,就叫顺;国君邪僻,臣子服从,就叫逆。朽尸不入殓,是羞辱尸体!”景公终于醒悟过来。

  晏子还是一位智者。《晏子春秋》一书的重点不是表现晏子的足智多谋,但晏子的超人智慧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我觉得晏子只要略施小计,就可以置对手于死地。

  《晏子春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让我们看到智慧可以帮我们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我们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所以这本书确实值得我们晏婴小学的老师好好研究研究。

【晏子春秋读后感作文】相关文章:

《晏子春秋》地名探析04-30

借其精华古为今用-《晏子春秋》的为政思想刍议04-27

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从《晏子春秋》谏上、谏下论晏子谏君思想04-29

读后感方案 -读后感作文03-13

空城计读后感作文 - 小学读后感作文01-27

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读后感02-25

作文:《活着》读后感-作文04-25

推敲读后感-学生读后感作文04-28

读后感的作文11-04

读后感作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