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通用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 1
人立志向,这看似很寻常、很简单。但,非也。有些人的志向只存放在脑海里,整天都在想象;可有些人却对此付诸行动,让志向成为现实。清代彭端淑的一篇古文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释。
《蜀鄙之僧》中描写了两个和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去南海。可为什么最后一贫如洗的穷和尚能到,家财万贯的富和尚却到不了?那是因为穷和尚志向坚定、不怕困难,只要有简单的水瓶、饭碗就足够了;而富和尚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太多,还不肯吃苦,成功当然就离他远去了。我们的志向就像一棵棵树苗,而浇灌那棵棵树苗的,是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的行动,我们对待困难付出的汗水、努力,使我们的志向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生活中具有“贫僧”精神的人还真不少,比如“黑色羚羊”威尔玛?鲁道夫,她出生时就因早产险些丧命,4岁时还患了肺炎和猩红热,左腿因此瘫痪。虽然她身患残疾,但她却立志当一名跑步运动员。当时家人、朋友都劝她放弃,可她却一直坚持练习,并最终在奥运会上荣获了3枚金牌!一名残疾女孩能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她背后所付出的辛苦是无法想象的,一直支持她跑下去的是什么?是她那坚定的志向,坚持的'毅力。她没有每天看着自己的腿唉声叹气,生活在幻想和虚无里,而是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行动,努力,不因别人的劝阻动摇,越挫越勇,并最终取得成功。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有了目标,我们更要“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计划地克服所有的困难。”在生活中,我们要常立志、立长志,并付诸行动,鞭策自己勇敢前进!
(新华小记者刘佩宁)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 2
我前不久读了一篇文言文名叫《蜀鄙之僧》。让我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无知者常立志”这个道理。它主要讲得内容是:在蜀地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他们去南海,穷和尚去了,富和尚没去成的故事。
看着看着,想起了我曾经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公园里学骑直行车,我一开始以为自己很厉害,就不要妈妈扶着我,直接坐了上去,踩上踏板,骑了起来,脚一离开刚地面,好像我的.脚不愿意离开地面就摔了个四脚朝天。妈妈连忙把我扶起来教我怎么骑自行车。妈妈说:“首先坐上去,然后把一只脚放到踏板上去,脚动起来,紧接着把另一只脚放上来。一定要保持平衡,抓稳扶手,再慢慢地骑起来。”我听完之后,我立刻按照妈妈说的去做,可是我没做到位有和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我顿时生气的说:“不学了,痛死我了!”“‘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有志向和目标并且付出行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加油,别灰心,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我重新振作起来了,我保持平衡又照着妈妈刚刚说的那些话,结果终于成功了,我可开心了!
“有志者事竟成,无知者常立志”这句话的含义了,以后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都不能放弃,要努力去实现它。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 3
《蜀鄙二僧》一文虽短,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我读了此则短文,细细品味,体会出了一个道理:天下事有难易之分.“难”可转为“易”;不为,就是“易”也能转为“难”.从前,四川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穷和尚凭着一瓶一钵去游了南海.相隔何止千里,穷和尚去成.可见“不能”与“不为”大不一样.“不能”是指客观条件不具备或是违反客观条件的事,是不可能做到的事.而“不为”是指客观条件允许,有能力做到却不去做的事.富和尚比穷和尚具有优越的条件,但仍说不能去南海.“不能”与“不为”似乎很相似,但本质上却是大相径庭的很就以前,古人早为两者作了区分,而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人将二者混淆,以“不为”作“不能”现在有些人对“振兴中华,勤奋读书”的热潮置若罔闻,一味怨恨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却不知要抓紧时间将这一块补回来,还振振有词说:书嘛!我再也读不来了.”真是“读不来”吗?恐怕是“不来读”吧!这些人正是混淆了“不能”与“不为”了,将后者作为前者了.君不闻:“事在人为.”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肯下决心去做.像读书、学习这样的事情,古代的晋平公主逾七十,古稀之年尚以“柄烛之明”自励,何况我们这些尚未到而立年的人呢?怎能以“不能”为由搪塞?且看我们周围,自学成材的'青年不乏其例、枚不胜举;郭辉摇着轮椅进最高学府;张海迪逆境奋发的事迹感动了多少中国青年.近据报载,某市一副市长为常握更多知识以适应改革需求,报考电大,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听到这些消息,那些对读书持“不能”论的年轻人应当有所感悟吧?已愈不惑之年的副市长尚视学习为“可为”之事,而年轻人又有什么理求去说“不能”之事乃由“不为”而来.我不可以否认“不能”之事确有存在,但却不能将“不为”当“不能”.在蜀鄙二僧中,富僧没有亲身实践过,是否能徒步去南海,而是由主观消极怠惰,便妄下断言、语,踟橱不前,将游南海看为“不能”.贫僧靠着亲身实践和主观努力证明了富僧的“不能”乃为“不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能”与“不为”的关系,应当抛弃无所作为的保守思想,提倡积极面对的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勇于实践,以发展的眼光看到有些暂时“不能”的事,在一定的务件下通过努力将它们变成可能之事.我国大画家齐白石,每日坚持画一幅画,就算生病了也不理,没有画的也一定要补回来.晚年几度画风,将常人认为的“不能”都作“可为”了,正如他在诗中所说:“苦把时光挽画禅,功夫深处见自然.”只有区分好“不能”与“不为”,将“不为”作“可为”,才能有所成就,杜绝“不为”而致的“不能”是我们首要之事.相信,不久后,在字典里看不到“不为”一词.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 4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我读了《蜀鄙之僧》这篇课文后最深刻的感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蜀地边远地区的两个和尚,他们都想去南海,其中一个富和尚多年来想租船去南海,但一直没有去成,而穷和尚也想去南海,他靠着坚定的意志,用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到了南海。
是啊!我们现在有许多人都在说自己的梦想有多么伟大,但却从没有用过实际行动来实现梦想,就像文中的富和尚一样只说不做。
而又有那么一些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就一直为梦想努力着,他们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完成梦想,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今天失败了,爬起来,明天在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你的梦想将会变成现实,就像文中的穷和尚一样。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从今天开始,我也要为了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 5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语文A版的教材将其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学习。我想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虽然前面有学习《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等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仍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时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首先学生听老师范读,老师读时做到读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欠缺),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读通顺。此阶段的练习,我采取带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我理解我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兴致盎然。我还注重对长句、难句的反复练习。如让学生说说会读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读起来还有困难,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样的长句多练习。榜样从学生中来,问题也从学生中来,练读效果较好。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两个“子何恃而往”的标点是不一样的,我强调读的语气是不同的,要读出二僧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不同句式(如反问句)的语气。一节课下来,学生通过朗读,能读通句子,正确停顿,较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了本课之后,能够与自身的行为相联系,鞭策自己从小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行动。我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另外,我在上课时,感觉没有给太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的思维都是在围绕我转。因此在操作中有些前松后紧之感,教学时间掌握不够好,并且自己感觉在挖掘寓意这一环节上还缺乏更进一步的拓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深入钻研教材,扎实教学,把每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学得更轻松。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相关文章:
读《蜀僧》有感04-24
论明代的度僧04-29
听蜀僧浚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论北宋诗僧道潜04-27
梁初入蜀的康居国僧释明达04-27
郎咸平之《模式》论04-27
论孔子之政04-28
论儒家之诚05-02
论中产之亡04-26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原文翻译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