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时间:2021-10-16 09:27: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一)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张克强

  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抛弃一板一眼的读书节奏,开始来关注文字,但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肖培东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的一堂课。在这条小溪中,自然而然的就推进到了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这当然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我们在本书中看到肖老师讲《孔乙己》,更有幸聆听了徐杰老师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孔乙己》。应该说,肖老师公开讲《孔乙己》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手到擒来。可是,在与徐杰老师同课异构时,肖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这一堂课。不知道是不是名师,所以特别有底气呢?还是肖老师更愿意自我突破呢?

  今年我教到第二轮,所有的课文我都是第二次教。关于朗读,没有特别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直接照搬。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颇有五四风范勇敢前行的'肖老师,在几年的时间中一步步成长。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在肖老师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柔软与温暖。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学生写作文,自己笔端也能流淌出美好与善良,多么和谐的一幅场景。言传不如身教!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作为一名语文人,站在台上高谈阔论,恐怕不及一篇下水文来的更为实在吧。虽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

  (作者简介:张克强,男,酒后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二)

  语文不浅

  唐雪娇

  唐雪娇

  语文一级教师,200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昆明市滇池中学,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学员。曾在工作室、校级课赛中获奖,撰写论文多次在省级、校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并刊登在省级核心刊物中。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拜读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不禁为肖老师的书名拍案叫绝,多次聆听过肖老师的公开课,觉得他的课总是令人赞叹不已,肖老师却用“浅浅”形容自己的课,不免过谦。但读完整本书仔细品味肖老师的教学智慧,“浅浅”自有其良苦用心的睿智蕴藏其中。

  “浅浅”是一种空瓶心态,孜孜以求不断钻研。在每一个课堂实录后的教学感言中都会出现一个关键词“读”,而这个读多会被“反复”、“仔细”、“揣摩”等词语所修饰。从肖老师的教学感言里映射的是他尊重语文形态的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这一看似简单、重复、机械地备课状态,却因为肖老师全情投入地以文本为故里,与文本进行酣畅淋漓地对话、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而使这一过程变得妙趣横生、荆棘丛生。肖老师不仅读文本,也读专著,每堂实录里都有肖老师对文本和知识点的相应的链接,而这些内容是教参或网上涉及的浅显的资料所不能触及的。如在上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时,许多老师都会横向延伸到他的《乡愁》,但肖老师却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余光中的行文风格“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www.unjs.com)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使学生对余光中其人、其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辐射、挖掘随处可见。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空瓶心态,不断的吸纳、汲取、采撷真知,将课堂当作一次磨炼、挑战,将备课当作自我的突破和成长。

  “浅浅”是稳准的直击命脉,反复研读,不旁逸斜出。真理的永恒在于神的震慑而不是形的绚目。肖老师的课没有“商人”的夺人眼球的投机取巧,而是一个“匠人”的坚守和提升。拨开虚幻的面纱,经住时光的流洗。肖老师的课才是真语文,他对每篇文章的解读极具文本意识,注重词句的揣摩,同时又不忘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和反馈。如《一双手》现在读来文学价值并不高,又被放在了苏教版的九年级,许多老师往往弃之不用。而肖老师却独具慧眼的发现了它的文体价值和时代价值。“文章很短,典型的20世纪那个火热年代里的报告文学气质。那时的手、有信仰、有激情、有干劲、有力量,不畏艰辛、乐于奉献。”从报告文学入手,品味“平中深藏的奇和小中潜藏的大”。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反复的研读教学中被我们所忽视的文本的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用对文字的体验来感染学生,而不是透过我们老师简单的话语来传达人物的朴实和伟大。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睿智,真正在寻找语文的核心和本质。

  “浅浅”是务实、求精,追求学生能力的提升。语文学习存在大量技巧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但我们往往在脱离实际阅读体验的情况下,机械、死板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例如教授《沙之书》时,肖老师提到其对单元重点“虚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理解,“看过许多教学设计,不外乎’沙之书’的特性与象征意义,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探究这几个环节。这一课,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几近相同。我所能做的,就是整合与优化,让课堂更干净,让线条更明朗。”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却因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使效果天差地别。细究肖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极易模仿,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切入似乎又是不那么可以复制和模仿的。也许我们可以学会他这堂课的教法,下堂课可能就捉襟见肘了。全因为自己对文本,对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思考、钻研还不够。肖老师的浅浅是实效,是教学中的高效与严谨。

  语文不浅,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不断提升,方能让学生、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收获。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深秋,浅浅地念散文10-04

浅浅读后感01-04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03-31

我就想玩儿作文09-08

浅浅寂寞浅浅思念 -资料01-01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07-15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06-19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通用8篇)07-18

看见它我就想起你作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