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

时间:2024-08-27 09:04:56 维泽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24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24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 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读后感 3

  假期里,我读一套书名字叫《中国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

  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中国通史》读后感 4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 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读后感 5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了无比骄傲和自豪。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仅此几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浪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咱们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的故事……

  来吧!让我们一起阅读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一起阅读古人的智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 6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将最后一个王朝葬送,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新的篇章。

  吕思勉在《通史》指出近代中国有两种潮流潜伏着,一曰南方势力的兴起,一曰全国皆兵制的恢复。"作历史的人,一定要认此为划时代的大转变,是毫无可疑的","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这种判断,从近当代中国史的`发展可以得到印证。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如若北方能够解放思想,打破藩篱,则照样可以引领发展,在中国历史中独领风骚。

  "民族是论文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吕思勉先生在《通史》中这样认识民族,实是高论。中国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交流融合,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当然,汉文化也不断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才有了永不断流的活水,成为了世界上未有间断的原生大国文明。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文明与西方的交融从陆路转入海上,逐步发展至天上、网上,文明的冲突也伴随着交流途径的转变,由内而外全面转移,一直持续到当今。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强大自我,沿着祖先的脚步战胜困难,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继承并发扬、丰富我们的文化,是每个中华子孙都应该思考的疑问。仔细想来,我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与我们祖先经历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为惧,只要上下一心,我们依旧会像祖先一样披荆斩棘,浩浩前行。

  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个体如沧海一粟、如一叶扁舟,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构成以后的历史。不管有意无意,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书写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职工作,多思古今,多虑国家,安心而行。

  《中国通史》读后感 7

  在《中国通史》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感受到了在长江与黄河的孕育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吃饭用的筷子,过年长辈给你的红包、压岁钱,你在课本上见到的汉字……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传承,它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

  在《官制》一章,吕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我感触颇深,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兴旺发达,很多老人却还认为:女人就应该好好待在家里。可是女人不是一样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吗?这只是有的人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我觉得《语文》一章十分有趣:“中文构字,旧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又说:“转注是增加字的一种方法,假借是减少字的'一种方法。”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转注”是有相同意义的几个字,“假借”是有多个意思的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诸如此类......

  吕思勉先生用自己毕生的学问,写出这本《中国通史》,把中国文化展示给了每一位读者,他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国大地的风光,让我在战场上看到了战士的勇敢与坚强,让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们穿着长袍,下棋、评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

  《中国通史》读后感 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通史》。

  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中国通史》这本书追溯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帝王们的治国之道。

  我发现有一些帝王深得所有人尊重与爱戴,而有一些帝王则遭到了人民的唾弃。这是为什么?我继续细读,便也明白了。前者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能够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的帝王,自然深得民心;后者只知一味的向人民索取,骄奢淫逸,使民不聊生,人民必将反抗、起义。

  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以最简单的来讲。一个领导如果兢兢业业、爱国爱民,努力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他一定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相反,他如果压榨人民来换取自己的“好日子”,那他一定会被人民所唾弃,总有一天他会得到应得的下场。

  “民无信不立”,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而不在于帝王。我们也要多读经史,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与营养,当我们踏上历史旅程,也许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通史》读后感 9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中国通史》读后感 10

  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杀了几百人。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而且还统一了钱币。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朽。

  《中国通史》读后感 11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 12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 13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华的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渊远流长。在这个寒假,宅家无聊的我能干的只有写写作业、听听故事。鉴于我历史这门学科掌握的不精以及老师的推荐,我一直听《中国通史故事》这部书,从中,我悟到了许多。

  这部书主要讲的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一直到三皇五帝、尧舜禹的禅让、到夏王桀、商纣王、周幽王……从春秋时期的五霸到战国七雄崛起、秦王统一大业,从刘邦到项羽乌江自刎,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当魏、蜀、吴三足鼎立,从赤壁之战到司马立晋,到东西二晋、南朝北朝,从隋文帝的鼎盛到杨广的修功丧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武则天当帝,后来宋、元、明、清从鼎盛到衰弱、腐朽。各个朝代的更迭交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历史画卷。

  在这其中,我最敬佩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深明大义、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从他鼓动家父李渊起兵反隋到后来招贤天下。有了与太子李建成风庭抗礼之势,就在玄武门发动了叛变,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在李渊退位后他便开始了他这传奇的一生,将唐朝贞观年间的.国力推向了顶峰,他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不奢侈享乐,一心治国,改革政治、军事,成为了人人赞颂的一代明君。

  历史上像这样的明君还有很多:禅让的尧、舜、禹、西汉的刘邦、战国的嬴政、汉武帝、唐玄宗等人。他们顺应民心、为人民谋福、不压榨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实施暴政、残害、压榨人民,就会被人民推翻,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荣华富贵、压榨人民的君王永远得不到天下,反而会受到人民的责骂、受到历史的唾弃。

  历史的规律亘古不变,要想使国家富强,就要听取人民的意见、以人民为核心,这样我们的国家才可以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读后感 14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 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根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老师,因为它实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 15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是从结绳记事,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

  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

  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

  明朝的农民起义,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上学的时候,

  可能会说,因为有这门学科啊。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

  说起前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

  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却不是连贯性的,

  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

  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通史》读后感 16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读后感 17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读后感 18

  假期里,我读一套书名字叫《中国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中国通史》读后感 19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国通史》上至唐尧,下至明清、民国,历经三千余年,这其中的朝代更迭,风云人物的兴衰,个中滋味谁能评说。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绎着一部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恢宏诗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叹着时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伟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过不是感慨着过去,而是想象着未来。

  从过去到未来,流淌着历史的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动,当然也有的泛起一两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澜,但随即与流水同去。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人们常常对着历史,抚今追昔,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这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不过,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永远不可能倒流。人们读历史,凭吊历史,感慨之余,总会深化着对今天,对明天的思考,这也是我读《中国通史》最深的体会。

  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但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一览无遗地折射历史之光的,这是由于,往事如烟,越远越不真切,再加之写史之人的个人观念,几千几百年后,就不免镜面如雾了。对此,现代大文豪,爱国主义战士鲁迅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是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细来。”这就是说,历史是面好镜子,只是使用时,需擦去镜面上的雾气。

  中国的历史,悠远漫长,有五千年之久。中国的历史看上去风云变幻,其实它总是在昭示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刀耕火种,驾辕铁犁,火箭卫星等等,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的历史,到现在廿一世纪,这其中的荣辱心衰,又有谁能诉说的尽。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流血来推动,来验证的,特别是近现代,我们仍记忆犹新。历史的血迹,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残酷性,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倍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读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要知道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的经济现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国际问题争端上,还显得太软弱,像现在的南海争端,与我们的大国身份不相符。经济上去了,我们可不能就只顾享乐,要知道这样下去,是要挨打的,会给后人留下骂名的。

  因此,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努力自省,发扬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和进取精神,加快国家的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民族的强者。

  历史的脚步,尽管有些沉重,但终究是向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应当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通史》读后感 20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中国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中国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近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中国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中国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中国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近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中国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中国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中国通史》读后感 21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长和美丽。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尧、舜、禹到最后的帝国——元、明、清,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用环环相扣、源远流长来形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并不为过,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来形容中国历代所发生的大家一点也不夸张。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南朝祖冲之创造新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样的历史不能不让人骄傲,这样的历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将领: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肃清倭寇的戚继光……当然,历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旷世奇才苏轼……再说秦始皇,大家都说他是个暴君,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是他,修筑了万里长城,建筑了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是这在当时贫民百姓的眼里,他大兴土木,累死了众多的`百姓,在他们眼里,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来的坟墓,在他们眼里,他只是会让他们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中,是个伟大的英雄。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弯路,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让你具有与众不同的学识和魅力。

  有历史是一种荣耀,它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积淀。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 22

  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杀了几百人。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而且还统一了钱币。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兴旺,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朽。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根底,并造就了每一个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那么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表达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表达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表达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展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展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 23

  尽管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向前,我们很多的过往历史,古人伟事皆已随风而逝。唯有地编写集结而成了这样一套耐读的《中国通史》。博采而众长,引经据典而又有发挥和突破,分享剖析而又有探讨和琢磨----引领着书外的读者走入一个中国过去的探寻之路。一如本身编辑推荐的:“五千年时间长河,发散的观察视角,一以贯之的传承。”尤其是在时下这个注重国学,尊重历史的时代,这样的一部深入浅出记载中国历史的著作无疑是值得收藏和阅读的。通篇的翻阅,我觉得这套史书有着它的亮点所在。尽管书中记载的历史也许我们在以往的史书中也曾有阅读一二,但是我更觉得本套丛书的经典在于它更是将各个阶段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关联进行了有伸缩性的分享和解析。原本读史就是为了开拓视野,用一个发展性的,阶段性的动态社会历史有机地串联剖析。《中国通史》一书着实出彩地将一个更为生动的,有着真实画面感的历史犹如影片般逐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相较于以往很多的历史类读本,我觉得看这套丛书除了更多地有了深刻的直击感受,更多的还是那种身不由己地动容。历史于书中已经突破,且超越了文字的记载,历史于书中更多的是有着真人,真事,真佐证的那份证实。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份真,所以身为读者的我翻看书时总是不知不觉地仿佛置身于相关的历史情节。细细地翻阅《中国通史》,我们还不难发现的是书中有着大量篇幅的古文穿插,历史画面介入。这样的'分享无疑让整个历史的刻画和描述多了不少的生动有趣性。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就事论事,而是那种由此及彼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交相辉映,由此更牵引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向和变迁。

  通篇的阅读,我个人觉得书中的文字记载着实有着相当大的可信度和可赏性。类似于在“鲁国特色及控制人格”篇章中,我除了看到了整个但是的历史背景,我同样还借由着那样的一段历史走入了孔子的人物刻画。怎么样的时势造就了怎么样的一位i儒学创始人物孔老夫子----这样的文字记载和描绘无疑为我更加地对很多的精彩历史片段,伟大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因为这样的讲述和刻画完美地做到了历史和人物的紧密关联。读史,更是读人,读人更是读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变迁-----于《中国通史》的三个分册中,我们书外的读者无疑可以答疑解惑更多曾经被切割看待的人,事,物。

  我更觉得《中国通史》更是引经据典,张弛有道地有机串联起了一个立体饱满的历史过往。一读这套丛书,我觉得自己仿佛踏上了时空的穿梭机,畅享了一次盛况空前的精神大餐!

  《中国通史》读后感 24

  《中国通史》一套共3册,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册主要讲述的是古文明的开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汉的交替。说到此书,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们都是近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张荫麟曾在《老子身后孔子百余年之说》中,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的考证提出了异议,是当时大为震动的一件事,并且得到了梁启超的赞赏。他以史、学、才出众知名,是文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国内外史学家对他的著作《中国史纲》评价甚高。读他的书,会有一种“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吕思勉从小就学习写读史札记,5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足以说明他对历史的热爱与痴迷。30年代前期他开设了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历史的研究工作。蒋廷黻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学术的形式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张荫麟在序言中提到写通史的根本在于应该判别史事的重要性,应该严格采用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现状渊源来阐述历史。蒋廷黻认为研究并接受历史,分析成败,找出教训,则是其根本。

  读完此书,感觉历史的画面在眼前一一浮现,太震撼了。就本书而言,按着历史的进程如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汉族大抵在黄河流域,其开化当推三皇五帝,即尧舜禹的禅让。之后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虽然夏代迷信、专制但社会风气质朴,人们的生活节俭。而兴起于西方的商代王位继承较为特殊,是长兄死后,传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长兄之子。商代的物质文明比较发达表现在丝织、渔猎、畜牧、铸铜技术。甲骨文是带有图像性的文字,意义比现在的.汉字更为详细。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说盛行,而楚国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个敌人齐国。齐桓公的霸业之一就是南制荆楚,越国勾践的卧薪尝胆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子产对郑国的革新整饬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古之遗爱也”。或许因为子产是一个把经验转化成原理的实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书较大的篇幅叙述孔子所经历的时世。而我恰中学时习得《论语》,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孔子丘,鲁国人,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他性格刚毅,和蔼中带有严肃,不骄矜,谦虚守信,对晚辈尤为爱抚。注重人伦日用,有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负,教育是他的职业,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复古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顺利,反而在教育上颇有成就。他提倡有教无类,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门下弟子颇多,大都成了鲁国的人才。他以道德学说和人生理想教训生徒。《论语》是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的教训记载下来的,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订了《诗》的旧曲调。他曾受业于老子,隐退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现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人道精神和礼制精神即现在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经济等其他方面后世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书也有很多比较有趣的知识。1.姓、氏的区别:同源异流的众族保留其旧有共同的族号,谓之姓;同时各有特殊的族号,谓之氏。2.夏、商、周综错团结为一大民族,自称“华”,中华民国的“华”字起源于此。3.周是唯一一个封建社会。4.奴隶以家为单位,世袭罔替。贵族家庭中多妻是一个普遍现象,多因陪嫁人数之多。

  本书很严谨,对于推测或没有史实依据的会做出说明,对于史书来说很用心,值得学习。另外我想提个建议,书中引用的古文比较多,很难理解,如果有注解就好了。还有繁体字较多,很难查到,也做一下标注吧。在书后附录上历代纪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总之,《中国通史》带给我的是比较认真、用事实、数据等严格考证的一本书,对于历史类的书籍来说它是不错的,值得细细品味阅读,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中国通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通史》读07-28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02-21

《中国通史》读后感04-29

中国通史读后感02-24

《中国通史》读后感02-21

中国通史读后感01-05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03-07

中国通史读后感02-25

中国通史读后感8篇04-16

《中国通史》读后感14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