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血祭读后感
血祭读后感血祭读后感
<民族的血祭——我的日支事变>读后感
小时候,总是听父母老师说抗日战争多么地惨烈,日本人是多么得没人性!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干起了烧伤抢掠的勾当,没有丝毫怜悯之心,种种罪行证明了他们根本就不是人,简直就是魔鬼。因此,直到现在,日本人给我的印象还是很坏的,我不太愿意与日本人过多交往。
最近,读了日本士兵东史郎的日支事变战记,让我感触很多。也思考了许多。
战争是残酷的,东史郎的日记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硝烟四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是中国大地的真实写照啊!哎——
这篇日记也从侧面表现了军国主义教育吧日本士兵加工成作战武器,只会麻木不仁地听从长官。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作者母亲给出战的儿子的诀别语。母亲说:“这是一次千金难买的出征,你高高兴兴去吧,如果不幸被支那兵抓住的话,你就剖腹自杀吧。因为我有三个儿子,死你一个没有关系.”而作者认为自己的母亲特别伟大。而这种“诀别语”竟成为了他的作战“兴奋剂”!这要是到中国,可以肯定地说,绝对没有一对母-子想这样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无疑证明了军国主义教育对日本人荼毒很深啊!更重要的是,普通民众对他们的出征十分支持。群众们集会,欢呼,沸腾成了一片热海!难道这也成为了“正义”的出战吗?我想大家心里都是比较清楚的。
东史郎的“旅游”也充满了艰辛啊!远离家乡,亲人的士兵们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不,更准确地讲应该是“死神之路”。死亡越来越逼近眼前,尽管他们已经充分理解所谓战斗就是死神在大喜大悲中疯狂乱舞,但还是越发同感到与死神为伴的恐怖。从高兴乘车踏上中华大地的那一刻,到现在的枪林弹雨,烽火连天,从当年为正义,为祖国而战,到现在啥烧抢掠,无所不为,他们变了!真的变了!不,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变,只是他们受的军国主义教育一乐作用,我想那大概是个副作用吧!
带啊都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个事实,可为什么日本政府却公然宣称莫须有呢?难道错了还不知道改吗?我真的不太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 “看不起”日本人的元婴吧!“前师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中国人应该谨记历史教训,不能过分在意,但也决不能忘记。所有中国人都不想再出现什么北京大屠杀,上海大屠杀吧!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自有定夺。东史郎的日支事变战记让我对日本人更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也让我明白了应该正确对待历史。所谓茫茫天地之间,一切早已注定,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不管日本今后会怎样,我们中国的态度绝不会改变,中国人的记忆中也不会抹去这一历史,就让它与华夏子孙共同成长,一直延续下去吧!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
【血祭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05-01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精选5篇)12-06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精选20篇)12-07
“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童年》读后感-读后感02-29
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读后感啊读后感04-25
别人读后感的读后感04-25
《目送》的读后感!-读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