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
看到很多关于老子的道德经注释,本人感觉有好多值得借鉴之处,但也有很多陷入个人知识化或字面化注解,而非基于对道本质的理解,本人基于个人基督信仰观点(仅限于本人个人信仰观点而已,并不代表所有),陆续写点自己的注解或解释。由于本人各方面更为有限,所以下面写的文字只是个人心得而已,相当于学习笔记或者读后感之类,充其量也仅供交流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海涵!●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人以为的那种状态;“道”的名字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字;道看不见,所以好像没有,但存在于天地之始;道确实存在,道就是天地万物的孕育者(或“创造者”);从虚无的角度讲,我们虽看不见,但可以体验到他的奇妙;从实有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他的奥妙;“无”或“有”这两者,同出一源只是名字不同,这种相同实在是玄妙,真是玄妙而又玄妙,众多奇妙的源头。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解】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于是就有了: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一条永恒的法则。因此智慧的人,应按照顺其自然规律的观点对待世事,不要人为地刻意做为,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要顺应天道,不要加入过多自己的倾向,做成一些事也不要以自居大功。人如果不以功自居而归功于天,也就不会患得患失。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解】
不要过分推崇强者,可使人不争强好胜,弱肉强食;不要过分推崇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要提倡那些能引出人贪欲的观念,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智者的治理原则是:心怀谦卑,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不要提倡那些打打杀杀的斗争心志,加强人的内在精神和骨气,长久地使人摆脱那些无谓的学说和无益的知识,没有贪婪的欲望。让人知道不敢妄为造事,不为自己私欲私利,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解】
“道”无形无相,却可闻可知,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深远啊!象万物的祖宗。消磨了他的锋锐,消除了他的纷扰,调和了他的光辉,隐散于世间,就隐没了啊,就好像没有;但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恰似上帝之先。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
注解:
优秀的人听道,勤勉的遵行;一般人听道,若有若无,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俗陋之人听道,大声嘲笑,真道经常被人耻笑。所以说:真道是明的,世人却以为昏暗;在道里常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独一无二的,却有三个位格,创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们却用这些字眼称呼自己。一切事物,有时贬低它,它反而得到抬高;有时抬高它,它反而遭受贬低。这是教导人的话,我也用来教导人:强悍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教导我们的道当做父亲的教导一样。
●第五十七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治理天下的诡计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的技巧智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层出不穷;法令泛滥混乱过于严厉,盗贼(反抗者、违反者)则越多。
(未完)
【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相关文章: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04-16
感悟老子道德经05-02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11-19
老子与《道德经》简说04-29
帛书老子《道德经》甲本05-25
老子《道德经》的为官之德05-02
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生态环保思想12-28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100字04-29
论老子《道德经》的四对哲学范畴05-02
老子《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影响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