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读后感

时间:2021-07-10 20:30: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柳林风声读后感

《柳林风声》,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于1908年出版的一本童话,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几天来 ,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一遍此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青少版),又在网上搜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感觉现在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作,水平参差不齐,在日常选择上,很是让人困扰。

柳林风声读后感

  节选一段: 当他们迈着轻柔的脚步,踏着薄薄一层粉状的雪走进村庄时,十二月中旬迅速降临的黑夜已经笼罩了小小的村庄。除了街道两边昏暗的橘红色方块,几乎什么也看不见。透过那些窗子,每间农舍里的炉火光和灯光,涌流到外面黑洞洞的世界。这些低矮的格子窗,多半都不挂窗帘,屋里的人也不避讳窗外的看客。他们围坐在茶桌旁,一心一意在干手工活,或者挥动手臂大声说笑,人人都显得优雅自如,那正是技艺高超的演员所渴求达到的境界——丝毫没有意识到面对观众的一种自然境界。这两位远离自己家园的观众,随意从一家剧院看到另一家剧院。当他们看到一只猫被人抚摸,一个瞌睡的小孩被抱到床上,或者一个倦乏的男人伸懒腰,并在一段冒烟的木柴尾端磕打烟斗时,他们的眼睛里不由得露出某种渴望的神情。

  然而,有一扇拉上窗帘的小窗,在黑暗里,只显出半透明的'一方空白。只有在这里,家的感觉,斗室内帷帘低垂的小天地的感觉,把外面的自然界那个紧张的大世界关在门外并且遗忘掉的感觉,才最为强烈。紧靠白色的窗帘,挂着一只鸟笼,映出一个清晰的剪影。每根铁丝,每副栖架,每件附属物,甚至昨天的一块舐圆了角的方糖,都清晰可辨、栖在笼子中央一根栖架上的那个毛茸茸的鸟儿,把头深深地埋在羽翼里,显得离他们很近,仿佛伸手就能摸到似的。他那圆滚滚的羽毛身子,甚至那些细细的羽尖,都像在那块发光的屏上描出来的铅笔画。正当他俩看着,那只睡意沉沉的小东西不安地动了动,醒了,他抖抖羽毛,昂起头。在他懒洋洋地打呵欠时,他们能看到他细小的喙张得大大的,他向四周看了看,又把头埋进翅下,蓬松的羽毛渐渐收拢,静止不动了。

  ——《柳林风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者不详 摘自“悠悠书吧”网站)

  再看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中同样场景的翻译(李欣人译):

  十二月中旬急速降下的夜色,已经密密地笼罩了这个小村子。他们踏着刚刚开始飘落的薄薄一层细雪,轻轻地走进村子。除了大街两旁黑暗之中隐约有桔红色光可见,其余几乎什么也看不清楚。每家每户的油灯和炉火的光亮,透过窗格子射到屋外的黑暗当中。窗户大多数都不高,也没拉窗帘。在外面人的眼里,屋里的人们或围着茶桌专心做手工活,或指指画画、谈笑风生,人人都喜气洋洋,而他们的这种神态,是技艺精湛的演员也难以把握的,是浑然不知别人旁观时的天然美。两位观众从一个场景换到另一个场景,随心所欲地欣赏着。看见猫儿受人爱抚,瞌睡的孩子被抱起送上床,困乏的男人一边伸着懒腰,一边往木头上磕烟斗,这两位远离自己家园的观众,眼里不仅流露出渴望的神色。

  但是,最让人心灵颤动的,却是从一扇拉着窗帘的小窗户里散发出的家中天地的温馨。虽然遮住小窗的窗帘洁白透明,但却把严酷的大自然压力挡在了屋外,也抛在脑后。白色窗帘旁挂了一只鸟笼,一根根的铁丝、栖木,还有一些附属物件,都清晰可辨,甚至连昨天一块咬掉了角的糖块也犹如近在眼前。毛茸茸的鸟儿趴在栖木正中,脑袋深深地埋在羽毛里。鸟儿仿佛离他们很近,伸伸手就能摸到,连它那丰满蓬松的羽毛末梢,也清晰地应在透明的窗帘上。他们望着它时,那个贪睡的小家伙轻轻动弹了一下,不安地醒过来。它动动身子,摇摇脑袋,疲倦地打个哈欠,小尖嘴张得老大。它望望四周,又把脑袋藏回背后,刚才耸起的羽毛,也渐渐平息。

  个人认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翻译,既尊重了原著,又充分地将汉语言那独特的美感表达出来了。一个好的译者,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这样才能将文学的意境和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

  

  

  

【柳林风声读后感】相关文章:

柳林风声05-20

柳林风声好词好句01-10

《柳林风声》读书笔记02-10

《柳林风声》读书体会09-02

《柳林风声》读书笔记06-16

2020柳林风声的读书笔记08-02

《柳林风声》优秀读书笔记09-06

读《柳林风声》后感作文08-14

读《柳林风声》后感400字06-27

《柳林风声》读书笔记150字06-28